也许,是时候写这篇稿子了?
其实我经常会这样问自己。这看似是一个关于文字本身的安排,但实际总是自己对于一段旅途、一段情绪完结的预感吧。
有人说,只有电影完结的时候,观众才会对结局爆发出最大的情感。
我认为不见得,也许真正的结局,只是我们对于一件事的态度,形成的那一刻而已。
就拿此刻的我来说吧。当写下这篇文字时,我正在临近前往影院完成《你的名字。》的告别刷的前夕。身边响着自己熟悉的配乐作曲家的钢琴,而自己也正在下面的文字要说到的作品创作中。
而对于《你的名字。》这部电影也好,对于最近的很多事情也罢,我却并没有一种结局的感觉。这种“不是结局”的感觉,确实可以用我个人认为“结局不应等于结束”的思路来解释。但也不尽然是这样,因为回想过去的一段时光,我前所未有的感觉,其实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为此刻的我带来的很多决定,那些自己做出的,别人为我做出的决定,都其实已是过去式。
自己其实早已走上了一条新的路途?
恰恰相反吧。此刻的我,也许正是通过一段同样闪光,同样幸福的时光,而感觉到自己真的是“差点”,就差一点,就要远离了自己似的。
请允许我说回到影片吧。毕竟这是一篇立意在告别影评基础上的文字。
如果站在现在这个节点,想要回答“《你名》给你最大的感想是什么?”
我觉得这个问题,答案之于我其实是挺明白的。
但这种感觉,又不是一句话,或是一两个词能说明白的。
大概是二刷时吧。我在观影中虽然眼眶难以受控,但突然发觉了一个一刷时,没有看到的剧本语言。那个时点上,我已经完成了二刷后自己要写的影评里的框架,在开启如今看来依旧有些不可思议的多刷行动前,我本抱着“再看一眼确定一下自己的观点”的想法。
然而就在那一刻,面对因之前观影时流泪太多,而完全没看到的地方,我下意识的想去掏出纸和笔记下来。
然而认凭我怎样在身上寻找,却发现虽然自己带着工作中会用到的笔,记录点子的小本就是找不到了。
当时剧情,大概走到了三叶被敕使喝去,找她爸出动消防队那里。
虽然很想记下些什么,但我却怎么找都找不到自己的小本。
慌乱中,我往自己的电影票背面,胡乱的写了几个觉得能够提醒得起自己的字。
当然,这几个字我之后也辨认不出来了。
虽然没有影响自己的影评,但那时一个有点可怕的事情,被我觉察到了。
自己是从什么时候,不再随身带着那个记录点子和印象稿的小本了?
明明几年前只身跑到武汉,跑到上海,溜去青岛的时候,还带着的呢。
二刷后,我还算顺利的完成了自己的影评。
很久没有这样劲头充足的写自己的非军事非政治相关文了。然而写的时候,我还是有种自己对于这种文章虽然很喜欢,但好像技法生疏了、指法僵硬了的感觉。
这种感觉,可以说是有一点感性的认识,混杂在这部影片中,自己最喜欢的两个场景之一里了吧。
身影显得单薄的三叶抄下近路,继续向着镇公所跑着。她显得无法将精力集中,这个分镜中部分由冲浦启之作画、剧情小说中新海诚用“像滚落道路般不停奔跑,心中不断思索”来表达的画面。
加油啊,自己必须要加油啊。这是对于自己在上一个回合,亏欠给这个世界的报答呀。不,不是什么世界,而是无论在哪一个位面,自己都要去继续做的事情啊。
三刷开始前,我疯狂的在家里发掘着,自己曾经随身带着的那个折叠本。
终于发现,没带的原因除去了大意,更多的是因为之前买来的那几个本都因出差,而记满了别的东西。就算不忘记,也已经没有空本可用了。
这些自己并不喜欢带着、也有时不敢随身携带的那些“别的东西”,也是自己很喜欢的文章,或者即将很喜欢的文章的梗,和要用到的内容哦。
但是我确实是变得不再提醒自己要带上这个本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呢?
三刷前,我特别早的到了影院所在的商场,决定去每回购买这个本的柜台,再买上几个。
然而却发现,柜台已经不在原地了。
这确实是个我常会晃悠的商场啊,然而柜台变动位置我却并不知道。
不过幸而只是换了地方,不是消失。
三刷时,看着樱花飘散的街,想起AF影评中提到的“对于秒五时代走来的观众的问候”的观点。我回想起很多事情。有自己在看《秒五》时,身边的人,自己和他们都因为那部片子而突然“当机”了的日子。有当时的那个自己曾经想写过的故事,有自己当时想去在即将进入的大学里的学生会,伸开拳脚大干一番的勇气。
啊,那个时候感觉自己好可爱啊。
而此时,当面前的银幕上,男女主人公正在不顾一切的在总武线和山手线之间不同的车站下车,不顾一切的奔跑时。
我感觉,现在的自己原来真的好幸福。
这种幸福,令我突然感到有点害怕。当然不是因为自己处在恋爱中,而是因为我有种预感,当自己发觉自己很高兴的时候,也许就是高兴结束的时候。
是的,当自己的自知,不仅可以用来否定自己的妄想,甚至可以肯定自己的时候,幸福可能对于我,有些徒具客观上的刻度,而非主观上的程度了。
任眼角变得湿润,我却在男女主人公为了自己心中的那个人奔跑时,害怕起了自己还能够感到这种感觉多久。还能不能喜欢上别人,还能不能看到那些自己身边令我流得下眼泪的日升月落、朝九晚五。
“原来自己并没有走远,就算身边的人已经远去。”
我开始翻起自己多年前的手稿。找到了不止一篇文章,有这样的话语。
啊,那个时候的自己原来是这么坚定的人呢。那个时候的自己,原来就已经在烦恼如今的事情了呢。
生活也许就是这样。并不是每个人都会这么想,但我就是这样的人。
看过《你名》之后,同学和朋友间,有人突然变得健谈了,有人开始更冒险了,不少人更不敢看新海诚的片子了。
也许这部电影给我们最大的感受,是做回自己?
我觉得没这么容易。
在4刷前后,我写下了两三篇自己很喜欢的短工作文,也写下了两三篇自己很喜欢的非工作文。
其中有一篇我写到“就让自己在变得容易喜欢上别人,容易拒绝别人的同时、又容易接受别人,怎么样?”
当写下这段文字时,我整个人都被顿了一下。原来自己对于很多人和事情,其实清楚着呢。这么说,估计现实生活中与我有接触的前辈和平辈同学都会有点担心我了。我知道他们一直在照顾我,保护我。但自己真的挺不中用,撑不起很多自己想去撑起的事情吧。
可我想,就是这个不中用的我,才是那个需要比起“做回自己”,更应该“做回想做自己的”那个我。
于是我开始干起了很多挺神奇的事,挺多只出现在自己曾经小说的印象稿里、男女主角才会做的事。找齐了自己的最后那几篇搬家后没有找到的旧手稿,翻出了自己的旧乐器,开始收拾客厅,重新启动了自己的小说。
当然,还有又带上了自己随身的小折叠本。如今第一个本子已经记了半本的梗,还有两篇内容八成多年前就写过的印象稿。
又开始重启自己搁置了几个月的大型工作文写作计划,终于送出了一盒自己不打算做的模型,终于下定决心补了一部跟自己小说有元素重合的番。然后被好几部当年没来得及看的旧番感动的死去活来。
得益于某光,我成功的在新年后拿到了新海诚的剧本小说。此时的我已经完成了落笔时的7刷,早已并不仅仅是抱着“验证自己文章的解读”而去看这本小说了。
抛去这本小说因为创作在电影制作后期,而因此和电影语言十分一致外,小说版的《你名》给我最大的感觉,是字里行间,透露着的那股“我们还应该做些什么,因为我们想去做些什么”的潜台词。
如果说《你的名字。》是部彻头彻尾的、针对特殊观众群体的青春片。
那么我的观感,到此,也应该就是:
“看过后,我觉得我们虽然会担心青春的完结。但只要我们愿意,在寻找那个‘梦中的自己’的路上,
继续走着、看着、唱着,
我们的青春就永不会完结。”
怎么样?挺明白的答案吧?
这种文字风格也会伴随着我,在下一段客观意义上的人生中继续,在下一篇文章,下一部作品中继续,在见到读着这段文章的你时,继续。
uncelb于家中
2017.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