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户端
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迈出关键步伐
株冶搬迁拆除启动
2018年12月关停全部产能
3月2日上午,株冶集团开始拆除硫精矿综合回收处理系统、煤气发生系统。
新湖南客户端3月2日讯(记者 曹娴 周怀立 孙振华)今天,株洲冶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开始拆除硫精矿综合回收装置和煤气发生炉,拉开了株冶搬迁拆除的序幕。株冶搬迁拆除启动,意味着株洲清水塘老工业区整体搬迁改造与生态修复工程迈出关键步子。
2014年3月,国家将清水塘地区列入全国21个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第一批试点地区。湖南省、株洲市政府根据国家安排,明确提出5年内搬迁完清水塘地区110家重冶化企业。
株冶是清水塘地区规模最大的工业企业。作为我国“一五”期间建设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株冶是我国最大的铅锌冶炼企业,年铅锌金属生产能力达65万吨,综合回收铜、金、银、铋、铟等多种有价金属和硫酸。“火炬”品牌享誉海内外,产品销往2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统计,仅1990以来,株冶共创工业产值1658亿元,实现利税超100亿元,带动相关就业约10万人。
据中国五矿有色控股公司副总经理、株冶总经理黄忠民介绍,本着“转移在省内,转型在市内”的原则,株冶搬迁拆除分3阶段进行:从2017年3月至年底,关停部分产能,拆除部分设施;2018年1月至8月,关停拆除关键综合回收系统;2018年7月至12月,停槽罐,熄炉膛,全面关停剩余部分系统,确保2018年年底关停全部产能。
告别清水塘,迈向新天地
——写在株冶搬迁拆除启动之际
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曹娴 周怀立 孙振华
俯瞰株冶厂区,这里是全国最大的铅锌冶炼基地。
3月2日上午10时许,随着硫精矿综合回收装置上料系统的钢架被切割、吊走,株冶搬迁拆除工程按下启动键。
株冶1956年建厂。走进这家现代化的大型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几十年来陆续建造的各种装置设备扑面而来:号称“亚洲第一高”的133米大烟囱,如同“蒙古包”的浓缩槽,曾是“亚洲最大”的锌沸腾炉,一座座铅、锌电解厂房……这里,就如同一个新中国铅锌冶炼的工业博览馆。
过去60年间,数百万吨铅锌从这里源源不断销往世界各地。株冶成为中国最大的铅锌生产基地。
株冶所在的清水塘地区,不仅是老工业区,而且地处城区,环境容量极为有限。这些年来,株冶努力通过技术进步、工艺升级,促进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硕果压枝。统计显示,仅近10年来,株冶共投入30余亿元进行技术改造:引进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炼锌、炼铅工艺,形成节能环保的“铅锌联合绿色冶炼生产模式”,淘汰落后工艺;水处理工艺不断升级,废水处理净化后可以养鱼,外排水达标排放由1000万吨/年降至100万吨/年,新水用量减少近半。水、气均实现达标排放,由环保部门24小时在线监控,监控数据向社会公开。
“主动作为,走转移转型、绿色发展之路。”中国五矿有色控股公司副总经理,株冶总经理黄忠民介绍,适应湘江流域环境保护和株洲城区发展对环境的要求,早在2012年,株冶在中国五矿集团支持下,着手编制《2013-2020株冶发展规划》,提出“总体规划、分步实施、转移转型、绿色发展”目标。
转移、转型,路在何方?
株冶厂内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
“转移在省内,转型在市内。”株冶党委副书记刘伟清介绍,“转移”,株冶的冶炼生产拟转移至衡阳常宁市水口山地区,以全新的技术装备,建设中国五矿铜铅锌产业基地。初步规划分3期建设,产能规模为铜30万吨、锌30万吨、铅10万吨,预计投资逾80亿元。
“转型”,规划在株洲地区建设株冶管理中心,打造有色金属营销板块、新材料研发服务板块、环保技术研发服务板块,建成以锌合金、ITO系列靶材、电极节能极板材料等3个精深加工产业为代表的有色金属高端产业集群。
告别清水塘,株冶前景可期。
“火炬”品牌享誉国内外有色金属市场,其铅锭、锌锭、银锭先后在伦敦金属交易所和伦敦金银协会注册。经过60年发展,株冶的技术、管理、品牌、人才在行业首屈一指;打造有色金属贸易大平台,深耕新材料领域,做大做强精深加工,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黄忠民表示,搬迁改造目标全部实现后,仅在株洲市,株冶预计将实现销售收入360亿元、税收6亿元。
据株洲市清水塘搬迁改造指挥部副指挥长冯建湘介绍,清水塘企业搬迁改造完成后,这个老工业区将华丽变身为工业遗址公园、保税物流中心和生态公园。不久的将来,一座现代化的生态新城将全新崛起。
最新资讯
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迈出关键步伐
株冶搬迁拆除启动
2018年12月关停全部产能
3月2日上午,株冶集团开始拆除硫精矿综合回收处理系统、煤气发生系统。
新湖南客户端3月2日讯(记者 曹娴 周怀立 孙振华)今天,株洲冶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开始拆除硫精矿综合回收装置和煤气发生炉,拉开了株冶搬迁拆除的序幕。株冶搬迁拆除启动,意味着株洲清水塘老工业区整体搬迁改造与生态修复工程迈出关键步子。
2014年3月,国家将清水塘地区列入全国21个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第一批试点地区。湖南省、株洲市政府根据国家安排,明确提出5年内搬迁完清水塘地区110家重冶化企业。
株冶是清水塘地区规模最大的工业企业。作为我国“一五”期间建设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株冶是我国最大的铅锌冶炼企业,年铅锌金属生产能力达65万吨,综合回收铜、金、银、铋、铟等多种有价金属和硫酸。“火炬”品牌享誉海内外,产品销往2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统计,仅1990以来,株冶共创工业产值1658亿元,实现利税超100亿元,带动相关就业约10万人。
据中国五矿有色控股公司副总经理、株冶总经理黄忠民介绍,本着“转移在省内,转型在市内”的原则,株冶搬迁拆除分3阶段进行:从2017年3月至年底,关停部分产能,拆除部分设施;2018年1月至8月,关停拆除关键综合回收系统;2018年7月至12月,停槽罐,熄炉膛,全面关停剩余部分系统,确保2018年年底关停全部产能。
告别清水塘,迈向新天地
——写在株冶搬迁拆除启动之际
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曹娴 周怀立 孙振华
俯瞰株冶厂区,这里是全国最大的铅锌冶炼基地。
3月2日上午10时许,随着硫精矿综合回收装置上料系统的钢架被切割、吊走,株冶搬迁拆除工程按下启动键。
株冶1956年建厂。走进这家现代化的大型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几十年来陆续建造的各种装置设备扑面而来:号称“亚洲第一高”的133米大烟囱,如同“蒙古包”的浓缩槽,曾是“亚洲最大”的锌沸腾炉,一座座铅、锌电解厂房……这里,就如同一个新中国铅锌冶炼的工业博览馆。
过去60年间,数百万吨铅锌从这里源源不断销往世界各地。株冶成为中国最大的铅锌生产基地。
株冶所在的清水塘地区,不仅是老工业区,而且地处城区,环境容量极为有限。这些年来,株冶努力通过技术进步、工艺升级,促进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硕果压枝。统计显示,仅近10年来,株冶共投入30余亿元进行技术改造:引进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炼锌、炼铅工艺,形成节能环保的“铅锌联合绿色冶炼生产模式”,淘汰落后工艺;水处理工艺不断升级,废水处理净化后可以养鱼,外排水达标排放由1000万吨/年降至100万吨/年,新水用量减少近半。水、气均实现达标排放,由环保部门24小时在线监控,监控数据向社会公开。
“主动作为,走转移转型、绿色发展之路。”中国五矿有色控股公司副总经理,株冶总经理黄忠民介绍,适应湘江流域环境保护和株洲城区发展对环境的要求,早在2012年,株冶在中国五矿集团支持下,着手编制《2013-2020株冶发展规划》,提出“总体规划、分步实施、转移转型、绿色发展”目标。
转移、转型,路在何方?
株冶厂内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
“转移在省内,转型在市内。”株冶党委副书记刘伟清介绍,“转移”,株冶的冶炼生产拟转移至衡阳常宁市水口山地区,以全新的技术装备,建设中国五矿铜铅锌产业基地。初步规划分3期建设,产能规模为铜30万吨、锌30万吨、铅10万吨,预计投资逾80亿元。
“转型”,规划在株洲地区建设株冶管理中心,打造有色金属营销板块、新材料研发服务板块、环保技术研发服务板块,建成以锌合金、ITO系列靶材、电极节能极板材料等3个精深加工产业为代表的有色金属高端产业集群。
告别清水塘,株冶前景可期。
“火炬”品牌享誉国内外有色金属市场,其铅锭、锌锭、银锭先后在伦敦金属交易所和伦敦金银协会注册。经过60年发展,株冶的技术、管理、品牌、人才在行业首屈一指;打造有色金属贸易大平台,深耕新材料领域,做大做强精深加工,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黄忠民表示,搬迁改造目标全部实现后,仅在株洲市,株冶预计将实现销售收入360亿元、税收6亿元。
据株洲市清水塘搬迁改造指挥部副指挥长冯建湘介绍,清水塘企业搬迁改造完成后,这个老工业区将华丽变身为工业遗址公园、保税物流中心和生态公园。不久的将来,一座现代化的生态新城将全新崛起。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