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需要承认,我几乎对韩春雨老师研究的技术部分一无所知。我只是很感兴趣这次学术事件和小保方晴子造假事件在学术影戏上的区别。
为了探查这种区别,我比较了一下韩春雨老师和小保方晴子撤稿事件中《自然》自然杂志社发表的两篇编辑文章的内容和口气。我发现在小保方晴子撤稿事件中,《自然》杂志社的编辑文章中自己承认是借助了小保方晴子的RIKEN研究中心调查的力量才真正得出造假的结论,并至少两次着重强调了这一点:
我理解,这里编辑文章的口气(nevertheless的转折比较,promptly,only since等用词)实际上是在含蓄赞扬小保方晴子所在的RIKEN研究中心迅速而有效的调查行动。相比之下,在韩春雨老师撤稿的编辑文章里,却并没有像小保方晴子编辑文章中明确注明韩春雨老师所在的国内机构,甚至任何中国科研机构所采取的任何调查行动(感谢
@郭昊天
知友的批评,这里的意思是没有在文章中注明国家及科研单位名称)。文中只是模糊地指出《自然》杂志社的团队无法在原始论文的图片中发现造假的证据,同时明确提出并列举出其他科研团队(这里其他科研团队中包括了很多中国科研团队,但却是以引用方式出现的,没有注明国家和科研单位名称,见
@郭昊天
知友的答案)无法复制韩春雨老师的研究。文中没有直接做出任何造假行为的直接指控(虽然已经形成了逻辑上强烈的暗示)。
与此同时,在这篇编辑文章中《自然》杂志社唯一提到中国的地方是描述韩春雨老师的研究在中国如何受到强烈追捧的。它还特别列出了Meltwater中关于中国媒体报道的数据:「在韩春雨成果发表的头两个月,接近4000家新闻媒体报道了这篇文章」。
综上,我想这两篇编辑文章比较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小保方晴子的编辑文章中,小保方晴子所在的RIKEN研究中心的形象是正面的,甚至是积极的。而在韩春雨老师的编辑文章中,韩春雨老师所在的科研单位河北科技大学,乃至中国作为一个国家的形象,都是仅仅是在追捧科研突破,却在调查时没有任何贡献。
当然,也许不会有科研工作者像我这样专门比较这两篇编辑文章的内容,所以这种比较的结果不是那么显而易见。然而,我相信这是一种对整个科研界来说确实发生且潜移默化的暗示,即日本和中国在维护学术道德上面,到底谁做得更多,更好?
而这种暗示所造成的影响,将持续在每一名日本和中国科研工作者身上。




为了探查这种区别,我比较了一下韩春雨老师和小保方晴子撤稿事件中《自然》自然杂志社发表的两篇编辑文章的内容和口气。我发现在小保方晴子撤稿事件中,《自然》杂志社的编辑文章中自己承认是借助了小保方晴子的RIKEN研究中心调查的力量才真正得出造假的结论,并至少两次着重强调了这一点:
我理解,这里编辑文章的口气(nevertheless的转折比较,promptly,only since等用词)实际上是在含蓄赞扬小保方晴子所在的RIKEN研究中心迅速而有效的调查行动。相比之下,在韩春雨老师撤稿的编辑文章里,却并没有像小保方晴子编辑文章中明确注明韩春雨老师所在的国内机构,甚至任何中国科研机构所采取的任何调查行动(感谢
@郭昊天
知友的批评,这里的意思是没有在文章中注明国家及科研单位名称)。文中只是模糊地指出《自然》杂志社的团队无法在原始论文的图片中发现造假的证据,同时明确提出并列举出其他科研团队(这里其他科研团队中包括了很多中国科研团队,但却是以引用方式出现的,没有注明国家和科研单位名称,见
@郭昊天
知友的答案)无法复制韩春雨老师的研究。文中没有直接做出任何造假行为的直接指控(虽然已经形成了逻辑上强烈的暗示)。
与此同时,在这篇编辑文章中《自然》杂志社唯一提到中国的地方是描述韩春雨老师的研究在中国如何受到强烈追捧的。它还特别列出了Meltwater中关于中国媒体报道的数据:「在韩春雨成果发表的头两个月,接近4000家新闻媒体报道了这篇文章」。
综上,我想这两篇编辑文章比较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小保方晴子的编辑文章中,小保方晴子所在的RIKEN研究中心的形象是正面的,甚至是积极的。而在韩春雨老师的编辑文章中,韩春雨老师所在的科研单位河北科技大学,乃至中国作为一个国家的形象,都是仅仅是在追捧科研突破,却在调查时没有任何贡献。
当然,也许不会有科研工作者像我这样专门比较这两篇编辑文章的内容,所以这种比较的结果不是那么显而易见。然而,我相信这是一种对整个科研界来说确实发生且潜移默化的暗示,即日本和中国在维护学术道德上面,到底谁做得更多,更好?
而这种暗示所造成的影响,将持续在每一名日本和中国科研工作者身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