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工作情况
(一)加强统筹协调,社会治理的机制建设进一步加强
1、制定杨浦区落实上海市社会治理“十三五”规划分工方案。根据《上海市社会治理“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和重点任务分工方案》,紧密结合杨浦实际,形成《杨浦区贯彻落实<上海市社会治理“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和重点任务分工方案》,明确杨浦67项具体工作措施和时间节点,共涉及全区41个部门,12个街镇。
2、建立条块联席会议机制。研究制定《杨浦区条块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理顺了条块关系,加强条块对接,做实职能部门主动服务街镇基层工作机制。牵头召开联席会议,对街镇房管办规范化运作、街镇网格化综管中心规范化运作、保障街镇“五项权力”等具体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明确意见。
3、建立居委会约请制度。研究制定《关于建立居委会约请制度的实施办法(试行)》,赋予居委会就小区群众“急、难、愁”问题,直接约请区相关职能部门的权力。完善了约请的机制、流程、评价、协同等相关机制,便于居委会快速、便捷、高效地约请区职能部门解决小区实际问题。
4、制定职责下沉把关机制。研究制定《关于职能部门职责下沉街道的准入管理办法》,约束职能部门随意向街道下派工作任务,强化街道实行“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职能。同时,建立了定期评价、事项退出、协同把关和监督考核4大机制,确保把关机制落到实处。
(二)提升品牌内涵,睦邻家园建设取得良好成效
1、睦邻中心品牌建设持续用力。积极排摸场地,整合相关部门资源共同推进建设,累计建成60个社区睦邻中心,提前完成“十三五”规划建设目标。积极推进睦邻中心规范化、科学化建设,不断优化评估标准,以评估促发展、促提升,被评为5星的睦邻中心从5家提高到12家,水平不断提高。开展3次睦邻峰会,为社会组织赋能。拍摄睦邻中心广告宣传片,开展睦邻摄影比赛,制作睦邻中心宣传手册,睦邻中心年接待全国各地学习考察一千余次。睦邻中心的影响力、聚合力明显加强,社会治理功能日益凸现。
2、“睦邻家园”建设有序推进。开展睦邻家园调研,进一步延伸和拓展睦邻理念。在四平路街道召开“睦邻家园”建设现场推进会,在睦邻空间、自治、共治、民主协商等核心要素上进行实践摸索,形成了四平、延吉街道等可学习的睦邻家园建设典型示范,建设睦邻家园重点小区35个。举办睦邻节,开发“E睦邻系统”,探索社区空间微更新试点工作方案等,形成了较好的睦邻氛围。
3、制定睦邻家园建设导则。对睦邻家园建设进行定量研究,对各类楼组、园区、街区等进行调研,目前形成《睦邻家园建设导则》初稿。《睦邻家园建设导则》对睦邻家园建设的空间布局、文化内涵、组织系统、活动系列、治理体系和党建引领提供量化指标和建设指南,进一步加强睦邻家园建设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三)聚焦基层活力,居民自治社区共治得到进一步深化
1、“一居一品”建设成效明显。全区各居民区开展实施了383个自治项目,从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社群融合、民主监督等方面开展居民自治,解决了一批小区的重点难点问题。在组织开展2016年“睦邻家园:杨浦区‘居民自治十佳项目’展示”活动取得较好成效的基础上,制定《关于评选杨浦区“2017年居民自治十佳项目”活动方案》并开展新一轮评选,不断增强对街镇开展居民自治项目的规范性指导,群众的满意度、获得感得到提升。
2、公序民约建设有序推进。积极推动居民自治公约化,形成社区居民的乡规、民约,打造社区自治良好氛围。征集居民自治公约320余件,并对公约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将实施情况良好、便于居民操作的居民公约整理成册,给其他居民区作参考和借鉴。召开公序民约建设讨论会,邀请部分居民区代表探讨在公序民约建设方面的成功案例,就实施过程中的优秀做法和遇到的困难进行研究。同时就居民公约在建设法治社区中的积极作用进行深入研究,与中国传统礼治相结合,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治理方式。
3、以社区共治探索食品安全群防共治格局。根据《上海市建设市民满意的食品安全城市行动方案》自治共治要求,在长白街道试点探索构建食品安全群防共治格局,推进市民满意的食品安全试点街区建设,积极发动各方力量筑牢食品安全防线,增强居民的满意度。召开“社会协同,共创市民满意的食品安全街区现场推进会”,长白街道放心超市行业联盟揭牌成立,为全市其他区开展该项工作提供了经验。
(四)规范人员管理,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1、完成2次社区工作者招录。上半年计划招录社区工作者372人,实际报名1755人。通过网上公告、报名、笔试、面试、体检及资格审核环节,确定录用275人。下半年计划招录171人,实际报名1600余人,报名数与招录计划数之比超过9:1。11月中旬完成笔试工作,12月中旬开展面试等后续招录工作,所招录的社区工作者计划于2018年春节后入职。
2、规范社区工作者管理。对新入职的社区工作者就街镇、居委会的工作进行了通识教育,强化了新进社区工作者职业化、规范化的能力。组织全区近2400名社区工作者分六批开展了普遍轮训,邀请专家教授就《上海市街道办事处条例》和《上海市居民委员会工作条例》解读、《上海市委“1+6”课题的经验与启示》、《社会工作知识》等进行专题授课。
3、规范聘用人员管理。根据市委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中关于加强基层队伍建设的要求,起草《杨浦区街镇聘用人员管理办法》,规定了各级管理部门及其相应的职责,对聘用人员的精减、聘用及审核流程、标准化薪资管理等具体措施以及聘用人员数量等方面做出了相关规定。
存在问题:当前在睦邻家园建设中还存在一些具体问题:一是宣传还不够到位,认识上还要进一步统一,二是社会力量参与还是比较薄弱,三是社区治理智能化参差不齐,精准化管理发展空间很大。
2018年主要工作
(一)深入推进睦邻家园建设,打响打亮杨浦睦邻品牌
1、制订睦邻家园建设总方案。在总结2017年睦邻家园建设经验基础上,形成杨浦全面建设睦邻家园总方案,确定睦邻家园建设总布局和工作机制,为杨浦长期建设睦邻家园打好规划基础。进一步完善《杨浦区睦邻家园建设导则》,为全区建设睦邻家园提供可操作的实用文本材料。召开睦邻家园建设推进大会,调动党政、条块、区属内外各种资源和力量,合力推进睦邻家园建设。
2、提升睦邻家园建设显示度。以打造睦邻楼组、睦邻街区为重点,持续推动睦邻家园建设,提高睦邻家园在居民群众中的感受度和社区层面的显示度。把共建共治共享、居民良性自治作为睦邻家园建设中的核心内涵来塑造,并完善可持续性的工作机制。每季度召开睦邻家园建设现场推进会,持续推动开展全区和街镇层面的各类睦邻节活动。
3、提升睦邻中心的社会治理功能。进一步加强全区睦邻中心建设和规范睦邻中心运营,进一步发挥社会治理功能。对街镇新建及改扩建睦邻中心做好规划指导和全面支持。根据当前实际,修订完善睦邻中心评估标准,做好每年两次的睦邻中心评估和挂星工作。以召开睦邻中心峰会为抓手,提升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能效。研究和制订睦邻中心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
(二)进一步理顺条块关系,完善基层治理体制机制
1、落实“十三五”有关指标。以《上海市社会治理“十三五”规划》为指导,落实好《上海市社会治理“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和重点任务分工方案》,做好杨浦社会治理“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和重点任务分工方案,进一步完善杨浦区社会治理体系。
2、夯实条块对接机制。加强《杨浦区条块联席会议制度》、《关于建立居委会约请制度的实施办法(试行)》、《职能部门职责下沉街道的准入制度》3个文件的落实,进一步理顺条块关系。同时,加强对基层治理中出现的体制机制新问题的研究,努力形成协调处置方案。
3、继续做好有关把关事项。继续细化和完善我区下沉街道各部门的职责和事权分工,优化工作流程,完善工作制度,保障各下沉机构职能权责清晰,运转流畅,办事高效。
(三)深入推进居民自治,引导自治法治化和项目化
1、推动社区治理公约化。结合居民区当前管理的瓶颈难点,引导居民以基层民主协商的形式,不断形成具有一定约束力的规范化、文本化的居民公约,以“住户守则”、“公序民约”、“业委会治理结构”建设为抓手,推动社区层面的法治化治理,提高社区治理法治化水平。
2、持续开展居民自治“一居一品”建设。针对维修基金低于30%的小区较多的实际,2018年支持街镇开展以筹措维修基金为重点的居民自治项目,打开续筹僵局,争取成功一批。以杨浦区“居民自治十佳项目”评选工作为抓手,广泛推动以解决居民身边的难事、顽症为主题的居民自治。
(四)抓好基层队伍建设,提升社区工作者综合能力
1、继续做好社区工作者的管理工作。坚持总量控制、优化结构、提高素质的原则,做好现有社区工作者管理和新一批社区工作者的招录工作,打造一支素质过硬、专业能力强的基层队伍。
2、培养社区工作骨干。挑选年轻、素质好的社区工作者,开展专题性、针对性的培训,重点培育社区工作者的政治素质、协助政府工作和社会工作专业素质,努力培养一批懂社区、爱社区、奉献社区的骨干精英。
3、做实街镇聘用人员的规范化管理。推行落实杨浦区街镇聘用人员管理办法,达到精简人员、控制总量、规范招录、统一薪酬等管理目标,努力实现人员管理规范化、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