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8月04日漏签0天
嵩县吧 关注:504,037贴子:18,555,206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视频

  • 游戏

  • 1回复贴,共1页
<<返回嵩县吧
>0< 加载中...

在嵩县地域建过县城的地方

  • 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宁静的伊河
  • 少校
    10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嵩县,山险关隘,峰灵水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她地跨三域,周连九县;西通三秦,南达荆楚;山峦起伏,沟河纵横,古有“三山九峪七十二砦”之称;伊水横贯南北,三涂崖口、陆浑关等军事要阙位其内,有“四岳三涂,九州之险”之誉。毗邻千年帝都洛阳,位于京畿之地,为京师洛阳的南大门,地势险要,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嵩县建制悠久,炎帝时称伊国、伊侯国,夏时为豫州伊阙地,商代为有莘之野,又名空桑,春秋时期为陆浑戎地,公元前513年,晋赵鞅,荀寅率师筑汝滨城(今饭坡镇汪城村)。战国时韩国在今老城建高都城,为韩国之副都,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当年就在嵩县这块风水宝地上设立了新城县始,汉并置陆浑县,东魏分别置北陆浑县、伊阳、南陆浑县,北魏置东亭县,后周置和州,隋置伏流县,唐置伊阳县,宋因翟进父子抗金有功升伊阳为顺州,金皇统元年(1141)置嵩州,统领伊阳、福昌(今宜阳)、永宁(今洛宁县)、长水四县,鸣皋、府店、韩城、三乡四镇。明洪武二年(1639),降州为县,始名嵩县,到解放初期置伊鲁嵩县至,这些县都建在嵩县这块厚重的土地上,它们有的风光一时,有的辉煌至今。县城作为一县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位置自然十分重要,根据有关资料,参考有关文献,现整理出在嵩县地域建过县城的地方如下:
古城村:古城村位于田湖镇北部,前临伊河水,背靠马虎山,西汉惠帝四年(前191)置陆浑县,隶属河南郡,西汉元鼎四年(前113)改属弘农郡,东汉、魏到西晋一直为陆浑县县城,当时古城店铺林立,商贾云集,人口众多,西晋泰始七年(271)一场特大暴雨,伊河洪水泛滥成灾,将城池淹掉一半,县城迁往陆浑村,改名为伏流县。东魏年间(535~556)置北陆浑县,直到随开皇初(581),又在此建立县城,古城作为县城长达600余年。
陆浑村:陆浑村是嵩县田湖镇的一个行政村,地处洛阳通往南部山区的咽喉要冲,东临伊河,北接焦涧川,西、南两方为连绵不绝的陆浑岭,著名的陆浑水库大坝就是依托村南伊河三阙之一的“陆浑口”而建。西晋泰始七年(271)置伏流县,隋开皇初改北陆浑为伏流县,隋大业二年(606),改伏流县为陆浑县,隶属河南府,到五代一直为陆浑县城所在地,长达400余年。
陆浑历史悠久,大禹治水曾带领人马凿开伊河三阙之一的陆浑口,使今县城以下地区成了良田,周襄王十四年(前638),秦、晋驱使生活在瓜州(今甘肃敦煌附近)的陆浑戎长途跋涉,迁徙到了伊河中上游陆浑地区,从此有了陆浑山、陆浑岭等系列地名。西汉时期,在陆浑村南设置陆浑关,公元24年赤眉起义军西攻长安,分兵两路,其一路即取道于此。明崇祯十二年(1639),李自成率数百骑兵攻破万安、陆浑、田湖等地;解放战争中发生在陆浑岭战争,是嵩县境内规模最大、双方参加人数最多的国、共两党正规军之间的战斗。陆浑不仅是军事要地,更是文臣武将、名儒廉吏寓居、著书之处。廉吏元德秀、唐著名宰相房倌定居陆浑,宋之问、杜甫、岑参、韩愈,北宋欧阳修等大诗人、大文学家,都曾游居陆浑,宋之问、杜甫、岑参等在陆浑还建有别墅,并留下了风格、情感各不相同的大量诗词佳作。1959年陆浑水库开工建设,在人工挖土、挑土,人力车运土,少量机械工作的情况下,三班交换、昼夜不停,豫西的8万余名民工住窑洞、睡草棚,为驯服“水神”在工地上争相立功。1965年8月,陆浑水库大坝主体工程竣工,坝高55米,总库容13.2亿立方米,曾是河南省第二大水库。
旧县村:旧县村是旧县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南有伊河贯穿,三面群山环绕,是嵩县西南唯一的一个盆地,古时是嵩县西南水旱码头,北魏年间(385~534),置东亭县,唐先天元年(712)将陆浑西南部划归新建的伊阳县,因在伊河之阳而得名,直到五代时,县城一直在今旧县村。建城时间在500年左右。
老城:老城现为城关镇政府所在地,自春秋战国时期的韩国在此建高都城算起,已有2300年建城历史。公元前221年,秦在此设立新城县,隶属三川郡(郡所在今河南省偃师附近),南宋绍兴初朝廷升伊阳为顺州,金皇统四年(1141),改顺州为嵩州,统领伊阳、福昌(今宜阳)、永宁(今洛宁县)、长水四县,鸣皋、府店、韩城、三乡四镇,治所均在今老城。明洪武二年(1369),降州为县,始名嵩县至今,县城一直在这里设立,其规模在我县也是空前的。
明代以前的老城,规模状况无史料可查。崇祯十四年(1641),李闯王破嵩平城。清顺治三年(1646)修筑如旧,城区面积0.46平方公里,顺治十七年(1660)增修四门。其城:砌砖为墙,周围5里13丈,径2丈,高2.8丈,护城河壕深1.5丈,宽5.3丈、马路宽1丈。四门刻石匾署名,东曰“迎恩”,西曰“望涂”,南曰“宣威”,北曰“高都”,四门之上,各有城楼,东曰“来鹤”,西为“宝城”,南为“解阜”,北为“捧诏”。城内东南有八角楼一座,高出城墙,数里可见,每角悬一小钟,风吹钟鸣,全城皆闻。俯视县城“前襟伊水,后拥高都,左控陆浑之险,右据三涂之固”,颇为壮观。
老城古街道有大 街:东起东城门,西至西城门,系城内东西大道,长844.8米,宽8.25米~10.89米。高都街: 北起北城门, 至大街,长569.25米,宽8.25米。牌路巷:北起周公庙、南至大街,长528米,宽8.25米。 雾后街:西起高都街、东至龙王庙、向南至大街,长528米,宽8.25米。 上仓街:西起药王庙,东至财神庙,向南至大街,长521.4米,宽8.5米。 书院街:北起书院,南至大街,长264米,宽8.5米。 仁义街:北起上仓街西段,沿监狱向南至大街,长247.5米,宽4.95米. 新街: 西起药王庙, 至财神庙,南折至上仓街东段,长241.5米,宽4.9米~6.6米。二道街:西起屈家胡同,东止佛圣庵,长656.7米,宽6.6米~8.25米。 三道街: 西起临伊街,东止三官庙,长544.5米,宽6.6米。 临伊街: 北起二道街,南至屈家祠堂,向东接三道街,长148.5米,宽4.95米。 县前街: 北起县衙,南止南城门,长247.5米,宽8.25米。
老城最重要的建筑是县衙,长百米,25度斜坡大道,气势非凡,高约两丈的牌坊,两侧有“陆浑旧治,伊阙名区”的对联,钟鼓楼上有大钟大鼓,进门平台为大堂,两侧为皂隶房,房后为吏、户、礼、兵、刑、工六房,二堂为知县、县丞、典吏等住房。大街房屋为土木结构,灰瓦造顶,临街生意房多为三间。县城内文物古迹有文庙、文昌阁、周公庙、伊尹祠、关帝庙、财神庙等,每年有数次古刹庙会。1933年城内有染房二十家,缝纫加工十多家,商户1425户,主要有同庆祥染货故衣庄,仁之公京货故衣庄,同茂源药材庄,华美时货商店,德发祥山货行等,住1503户,7113人。
车村:车村现为车村镇人民政府所在地,有“中州名镇”之称。1948年3月,豫陕鄂三地委分车村、孙店、木植街、白河四个区,鲁山、伊阳(今汝阳)各一部另置伊鲁嵩县,县政府设于该地,1949年2月5日撤销。车村地处豫西南伏牛山腹地、汝河上游盆地中,交通便利,居洛阳、南阳、平顶山三市之咽喉、六县之交汇,长江、黄河、淮河三江之脉源,古时方圆百里无城池,商旅车马多留驻车村,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该村历史悠久,秦时为便利运输咸阳、洛阳粮草而置驿站,北魏时建有太和城。
新城:1962年8月,新建成的陆浑水库开始蓄水,县城南边的二道街已被水淹,老城做为县城已无法继续使用,经过勘察论证,新县城选址最初在田湖镇毛庄村,后决定建在原老城外西关至北店街之间。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可供建设用地1.6平方公里,其它在淹没线以下。县城规划有:东西方向大街即现在的嵩州路全长945米,两端与洛栾公路相接;北大街即现在的行政路全长672米;南北方向中大街即现在的人民路全长154米,建筑控制红线为16米;西一、西二、西三街均为154米,建筑控制红线为10米。行政机关大多分布在北大街,即行政路;商业、服务、文化、电影院、剧院大多建在嵩州路或中大街;工矿企业规划在四边;仓储用地规划在伊北渠北侧。通过50多年的建设,如今的县城已发展到伊河南岸,人口近十万,规划面积达13余平方公里。


  • 伊水泛舟
  • 少将
    14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小城故事多蛮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1回复贴,共1页
<<返回嵩县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