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文化吧 关注:467贴子:5,467

令人信服的史前文明史-----昆仑史记(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昆仑史记(一)盘古大陆
一,盘古大陆和四大部洲
盘古大陆中间有一横亘东西的山脉,山脉东西长达约五千余公里,南北宽约一千余公里,山脉平均高度达万余米,山脉主峰最高达12000米。由于山峰巨大,压力巨大,竟然将山脚周边地壳压入地下,形成环绕主体山脉的海。
  这个盘古大陆中间的山脉古代称之为须弥山,在中国则称之为不周山,后来称为昆仑山。围绕山脉四周的海,称为咸海。这须弥山今天也就是今天的中国昆仑山系,而咸海已经变迁干涸,仅剩下现在位于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咸海。
  这个山脉的轴线基本位于赤道位置,东西向略偏东南。盘古大陆咸海之外,分为四块大陆,大陆周边均分布有大大小小高低不同的火山环绕,各大陆均可相互往来,水系相通。
  东部大陆称为东胜神洲,最东距离昆仑山约3000余公里;南部大陆为南瞻部洲,最南距离昆仑山约5000公里;西部大陆为西牛货洲,最西段距离昆仑山约5000公里;北部大陆为北俱卢洲,距离昆仑山约6000公里。盘古大陆最终总面积约为1、56亿平方公里。
  这个盘古既是今天大陆的母体。只是再后来的地球演化过程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二,现代大陆的形成
1,4、4亿年前的小行星碰撞劫难
  距今4、4亿年前,正在扩张的地壳还未稳定下来,地球再次捕获一颗近地小行星,该行星长约800公里,直径约500公里,水平径直向地球直面扑来,狠狠地砸在坚硬的南瞻部洲靠近昆仑山约2000公里附近,碰撞发生猛烈爆炸,不仅将地壳砸沉约5000米,产生的爆炸冲击波,引起强烈的全球大地震,盘古大陆原来的四大块基础上,被撕裂成九大块。
  由于对冲效应,引发古太平洋中心爆发海啸和猛烈的火山爆发,并开始形成原始环太平洋火山群岛。
  盘古大陆在撞地和诱发地震和自身重力作用下,整个昆仑山沉陷,形成古地中海。东胜神州也沉陷在水面以下,只剩下一些高山山脉露出水面;南瞻部洲分裂成四大块,巨大的冲击波受到北方和东方的阻挡,因此冲击波向西南方迅速传递,裂开的版块,开始迅速向西南方运动,在地幔热力扩张作用下,加速版块移动速度。犀牛贺州分裂成两块,也被冲击波冲击,向西部发生移动;北俱卢洲与犀牛贺州之间受到挤压,也开裂出一块来。这样包含须弥山版块在内,大陆共形成九大板块。全球性的火山爆发,一时间猛烈炸开,全球的在爆炸。
这次灾难,造成陆地生物和海洋生物大幅度灭绝,超过80 %的物种消失。
  这颗行星来的影响大,地球很快也恢复了正常,那个被撞击的地方,就是现在的孟加拉海湾,而当时这个海湾正在赤道以南。被小行星砸中的那块,即现在的印度半岛,则一并下沉,大部分在水面以下。冲击波消失后,但地壳运动却并未停止,南瞻部洲分裂的大陆继续在裂隙扩张力作用下继续发生移动。版块间裂隙被岩浆和冲击物堆田,形成河流或浅海。
  经历大灾难的地球,在大灭绝发生后也立刻出现了新物质的大爆发,厥类植物和鱼类大量出现,生命再度繁荣起来。
2,3.7亿年前板块碰撞劫难
直到3.7亿年前,由于地壳继续膨胀扩张,盘古大陆沉陷的部分开始上浮,印度半岛和东胜神州再次露出水面,而昆仑山大部分重新浮出水面,形成浅海。这古地中海渐渐变浅变小。
  而分裂的版块,在版块裂隙间发生地壳扩张运动,地幔物质混同融化的地壳岩层,一起进入裂隙,继续推动版块相互运动。而就在这样的情形下,地球各处火山再次爆发,引发再次地震或海啸,这次虽无上次碰撞诱发因素影响的规模大,但同样导致环境恶化,气候变冷,超过70 %的生命被消灭。
  地球再一次产生新的生命物种,而地球再一次进入相对平衡运动中,在地壳扩张作用下,地壳岩石圈受到复杂的压力或扭力,出现隆起和皱褶,并形成新的山脉。而海水也渐渐退落,大陆之间再度靠近或相连。这次地质运动被称为海西运动。
3,2.5亿年前海西运动劫难
 直到2.5亿年前,地球盘古大陆虽然分裂,但彼此依旧相连,即便中间有河海相隔,但彼此总是可以往来的。因此海生陆生动植物均异常繁荣,出现了两栖类动物和高大的蕨类植物。然而就在繁荣的背后,灾难再次降临地球。
  海西运动的结果,使得陆地继续扩大,海水继续退落,古地中海完全被封死,加之火山时常爆发,海水不断被蒸发,完全变成死亡之咸海。而这地中海正好位于赤道位置略偏北,直射的太阳将海水大量蒸发,而此时的大陆,周边被高高的火山阻挡,中部的高山早就沉陷,须弥山仅仅露出少数火山头来。在这样的环境下,咸海本身或火山岩浆与海水反应以及火山释放出的各种有毒气体,均弥漫在整个盘古大陆中部地区,阳光和雨水均不能获得补充,植物种群几乎灭绝,动物大部分死亡,极少部分逃离到北俱芦洲和犀牛贺州以及最南端的那块分裂的南瞻部洲上,即后来的南极洲,极少数物种得以生存下来。而那个时候已经出现了爬行动物和极少数哺乳类动物。这次地球生物大灭绝却是自身因素造成的,陆地生物几乎亡种,两栖动物物种几乎灭绝,而海洋生物也因环境恶化,物种灭亡也损失达70 %。
4,现代大陆的形成
2、5亿年后,地幔热能再次爆发,加速了海底裂缝继续膨胀,继续推动地壳移动和扩张,地球球体也进一步增大,海水进一步变浅。这时地中海大陆继续抬高,而南瞻部洲另外三块,即后来的非洲、南极和澳大利亚则快速发生想南,或向西,或向东的版块漂移运动。这种现象是因为向北是须弥山深陷地下的版块阻挡,张力只能向其余三方释放,相对而言,其余三方虽有古太平洋版块的抵挡,但由于大洋地壳在膨胀扩大,也就是说陆地版块地壳的底部较大洋版块底部要深得多,因而在各种综合力量作用下,地球九大板块均在相互运动中。版块运动加剧,火山运动也相应增加,而古地中海缺口被打开,海水可以自由进出古地中海,大洋风潮和陆地季风可以相互对流,气候条件开始好转,虽然有火山爆发,但却因此获得了新的物种又一次大爆发。  相对于版块裂隙而言,裂隙和火山位置基本不变,变化的是地壳向外膨胀扩大,相互挤压推动下,盘古大陆中心渐渐向北移动,而分裂版块则向四周运动。运动过程中,火山距离大陆越来越远,当然也有位置变化不明显,而大陆受到升降和海水的侵蚀,海岸线也发生巨大的变化。东胜神州渐渐被亚洲和印度板块挤压向太平洋飘移。  这时不仅是出现了爬行动物的繁衍,而且鸟类和哺乳类也获得经一部演化,植物世界出现了高大的裸子植物。


1楼2018-03-29 09:23回复
    昆仑史记(一)女娲文明时代
    一,人类的繁衍和扩张
    1,6500万年前的伊甸园时期
    那个时期的远古人类,没有留下存在的痕迹,只能在经书和神话中找寻。似乎这些人类进入了时空之门,而这时空之门就在须弥山。此时的须弥山由原来最初的12000余米沉降后再升起,此时也仅仅为2000米左右,被已经开了口的地中海环绕包围。也许正是地中海的保护,使得这块长达5000公里,宽达1000公里的须弥山成为了最佳的人类栖息地。而须弥山火山群已经稳定,喷发渐渐消失。而那些猛兽怪物,或可被人类控制或影响而被限制在地中海以外的大路上。
      也许这就是传说中的伊甸园,也许就是天宫之所,或是灵山福地。总之,人类便在这须弥山即昆仑山生存下来。我们无法想象那个时期人类的生活方式以及相貌结构。也许根本就不似现代人的样子。从传说中的故事分析,这些智慧生命的确是怪物或精灵,他们拥有神奇的力量和高度发达的智慧。从昆仑山脉现在的地形地貌分析,远古人类时期的昆仑山虽然高度仅为2000米左右,非常适合人类居住,但由于山高坡陡,高山林立,沟谷纵横,峡谷河川众多,人类实际可能应该象长臂猿猴那样的生物,长期生活在林间树木上,可以自由“飞来飞去”。可以想象这样的人类基本不需要发明工具就能自由生存下来。
      这时候陆地继续扩张分离,中央陆台继续增高,古地中海渐渐干涸,形成星罗棋布的咸海和沼泽,而陆地中心却更加向北移动,气候不再炎热,而变得更加温湿。在平和的地质环境下,只能形成物种的繁荣,而很少产生新的物种,这就使得恐龙统治地球直到6500万年前,长达1.43亿年的生命盛况。这个时期,已经出现被子植物和哺乳类动物及其鸟类的兴起,但不是那么兴盛。而人类的一部分种群,由于资源和食物的原因,而恐龙和其它猛兽也进入昆仑山腹地,一部份远古人类种群被迫进入四大部洲,但生存空间十分狭小,而且危机四伏,随时都有被毒蛇猛兽杀死的可能,树上已经不安全,这就促使一部分种群不得不躲避在天然洞穴里。
      生存方式和空间的改变,促使远古人类不得不在地面上生活。由于具备高度的智慧和精神力量,这些人类很快就学会了直立行走和使用木棍和石块这样简单的工具。然而这些与自然差别不大的工具以及并未遭受灭顶之灾,因此远古人类没留下存在的化石。
    2,人群向四大洲分散
    由于恐龙猛兽的入侵和生存空间的限制,女娲命令一部分人群向四大洲分散:
      亚当与夏娃带领一部分人向西进入西欧和中欧;
      鲍尔带领族人和一部分巨人族前往东北,进入北欧;
      耶和与耶那则率领一部分人达到伊朗高原一带,进入西亚繁衍;
      舒与特夫努特带领一部分人到达非洲尼罗河流域一带繁衍;
      伊拉与达姆基娜带领一部分人则达到了阿拉伯半岛;
      盖亚与优利纳斯带领的人群到达了希腊一带;
      梵天带领一部分人去了印度。
      这次人类向外扩散的方式,是用血的代价一路走过的。那时候只会使用天然火或管理天然火,而全世界各地都是毒蛇猛兽,尤其是恐龙,人类只能栖息在山林沟谷地带或是天然洞穴中。那时候,地出了昆仑山外,几乎再也没有别的高山,周边火山附近,也不适合人类生存,然而海侵形成的沟谷河流,为人类提供了天然庇护。
      分裂的西牛贺州版块成为南北美洲版块,其中南美版块与南极版块和澳洲版块仍旧有陆地或浅海或河流相连。这种情况的出现,加之分裂进入南极区,气候更加寒冷,一定程度阻止了恐龙的大量入侵,而成为弱小动物逃难的场所。这种联系一直保持到6500万年前。


    2楼2018-03-29 10:11
    回复
      2025-05-14 06:08:12
      广告
      二,给地球定期带来灾难的‘复仇女神’-----太阴星
      现代理论推测太阳有一颗伴星。这是正确的。只是对于伴星的认识是错误的。
        根据宇宙阴阳理论,我们的太阳系同样符合阴阳规律。也就是说我们有一个阳太阳,也有一个阴太月。这阴性物质,被称之为暗物质。宇宙是阴阳对立平衡统一体,阴阳互相平衡而又互相转化。正是这样,才有宇宙的生化演绎和生命的丰富多彩。
        日,为太阳,有八大行星组成太阳系,行九宫八卦;月,为太阴,有五大行星组成太阴系,运五行六气。太月系在太阳系之外,与太阳系相互似一对互相咬合的涡轮,一起在宇宙中围绕银河旋转。
        “日、月”共同组成相互环绕的体系,日、月黄道几乎是垂直的,在这样的情形下,当月靠近太阳黄道平面时,不仅是其外面的小行星,就是在一定角度面域内的大行星也会受到“月”的强烈吸引,从而诱发小行星运动发生混乱,有的冲入内太阳系进入地球轨道,而受到“月”面对的行星,也会遭受毁灭性的灾难。换句话说,假定太阳不动,这月的轨道就环绕太阳垂直于太阳黄道绕行,实际日、月却是互相抱合绕行的。
        日、月的质量差别不大,但体积却有很大的差别,而且月的磁场特别强大,经常发生磁暴,这也是引起太阳磁暴的原因。太阳系在运动过程中,当月远离太黄道时,会出现太阳“加速”向外牵引的现象,这时太阳系趋于平静时期,而当月靠近太阳黄道时,太阳系内部将出现巨大的扰动现象,形成灾难。
        由于日、月质量相近,依据太阳运动规律分析,日月相互绕行周期约为9370万年,即每隔约4685万年左右,太月靠近黄道一次。这颗“月”,西方科学家取名“复仇女神”。
        根据最近的6500万年前地球大灭绝反推灾难年代(单位亿年):
        0.65——1.12——1.59——2.06——2.52——2.99——3.46——3.93——4.39
        而地球通过考古推测的灾难年如下(单位亿年):
        0.65——2.08——2.51——3.7——4.4
        这里发现两组数据十分靠近:2.08—2.51和2.06—2.52;3.7—4.4和3.93—4.39;这两组日期均相隔了1.41亿年后在连续半周期内发生巨大灾难。由此推算,在1815万年前也发生了一次规模稍次于6500万年前的大灾难。但地质上未发现大规模灭种的现象,估计类似前几次灭绝,大约属于族群死亡或是大量死亡,但地质灾害不多,所以也没留下化石的证据。但我们却知道,正是1800万年前左右,哺乳动物灵长类古猿已经开始繁衍生息。换句话说,也就是一定也发生了某种自然现象,使得地球又一次制造了新的物种。由此在推算下去,再过1.23亿年,“复仇女神”将再次将地球生命灭绝。也就是说“月”,即“复仇女神”每两个周期将靠近地球一边的黄道平面经过,这才引起了地球的生命大灭绝;而其余时间,即便经过太阳黄道平面,虽不能使地球生命灭绝,但却可以带来巨大灾难;同时每一次“日月”相会于黄道平面,就会产生新的生命物种,而且这中生命形式却越来越高级。
        生命形式是日月造就的神话,而不是通过进化而来的。生命在被毁灭的同时,


      3楼2018-03-29 10:25
      回复
        三,人类生命之殇
        1,灾难前夜
          这时候,地球各个大陆板块运动已经和现代地球基本相似,印度板块已经狠狠地挤压在昆仑板块之上,发生断裂抬高,诱发地震和火山的爆发。断裂的版块正是古地中海版块,这些版块继续被新形成的印度洋版块继续推动印度板块向北挤压。迫使印度板块地壳陷入昆仑版块之下,昆仑山开始抬高。中亚、南疆、河套、四川等浅海也成为沼泽或湖泊,生养繁育着各种各样的恐龙家族,昆仑山之北,昆仑之东,均成为恐龙的乐园。印度半岛由于火山爆发,气候恶劣,大多数生命都死亡或逃离了。
          此时的东胜神州版块完全被澳洲版块和亚洲版块挤压进入太平洋与太平洋板块发生融合或开裂。太平洋板块与亚洲版块和澳大利亚版块紧紧咬合在一起,形成海沟谷地。这些东胜神州版块支离破碎,一部分渐渐解体垮塌或消失,远古传说中的十洲仙岛,就是这样的产物。
        今天仅剩下菲律宾版块和一些太平洋上奇怪的孤岛。东胜神州的解体应该发生在现代人类繁衍兴盛后的15000年左右,这就是传说中的“姆大陆”解体消失的原因。这和美洲加勒比海传说的大西洲“亚特拉迪斯文明”沉陷消亡不一样。也许“亚特兰蒂斯”文明的确很发达,但突然地沉陷,而且周边也靠近别的大陆,因此后裔留下的可能性较高。这也许就是玛雅人的文明发源地吧,由于灾难降临,幸存者无法再重塑辉煌的文明,他们只好在南美丛林中修建祭坛,试图呼唤神灵的救赎吧!这不似“姆大陆”的解体,姆大陆飘在太平洋中,突发地震灾难,一下消亡是完全可能的,这是后话。
        2,灾难突然降临
        距今6500万年前,我们都知道,地球上的生命尤其是与恐龙有关的生命,几乎在一瞬间就消失了。
          通过上面叙述,我们知道“复仇女神”在6500万年前再次与太阳系发生亲密接触,地球正好在太阳“复仇女神”同一扇形面中,地球不仅受到强烈的电磁爆影响,而且流星雨袭击了地球。
        而这群远古人就是有巢氏,他们数亿年来的发展,逐渐学会了直立行走和使用工具。并学会了使用天然火。其中的一个种群的首领称为女娲,而另一个种群首领称为伏羲。我们可以有理由相信,地球创造生命并非一次只产生一个或几个单个体,而是一次或多次产生无数相同群体。中国神话女娲伏羲的故事已经浓缩加工,我们把第一次产生的女人都叫女娲,而把所有第一次产生的男人,都叫伏羲。这些人再结合产生后裔,传播四大部洲,这才有相同共同或类似的神话传说。只是我们没想到,人类却因为恐龙的统治,而在洞穴中或树林间一呆就长达1.85亿年之久。由于分散在各地的人类群体,多是属于血亲关系,人类发生变异情况较多。从目前的数据资料和神话传说显示:6500万年前,人类已经在非洲、欧洲和亚洲远离恐龙居住的地区开始艰难繁衍。
          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地球上爆发了罕见的流星雨,其中一颗巨大的流星进入地球大气层,这颗流星呈哑铃状,头约150公里,为约110公里,长度约500公里,自东向西狠狠地砸在美洲大陆上,即今天的墨西哥湾,形成深达4000米的海盆,碰撞后发生猛烈爆炸,引发飓风和海啸,这和当年的孟加拉湾类似,由于对冲效应,直接冲击位于今天青藏高原的印度板块断层,引发印度半岛猛烈的火山爆发,促使印度板块加速北移,并因火山引发,整个须弥山,即昆仑山发生大地震,一时间塔里木河、南疆湖泊、中亚湖泊、河西走廊和四川等地湖泊也被抬高,发生倾斜,加之从欧洲冲来的海啸和狂风暴雨,一时间,形成巨大的洪流或泥石流,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席卷中亚、西伯利亚、蒙古、黄土高原和四川盆地,这不仅将恐龙集体埋葬,而且在亚洲大陆形成最为壮观的冲击平原:中亚平原、西伯利亚平原、蒙古大平原、黄土高原和成都平原等。黄河流域也发生大规模冲积,形成华北平原、江汉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这可是现代亚洲的地理格局呢。
        而在欧洲,直接受到海啸的影响,数百米高的海水席卷整个欧洲大陆,那时欧洲除了海侵低山沟谷以外,几乎没有高山,海水直接冲入了亚洲的腹地,进入蒙古和中国,这样同样也把欧洲地表重新整理,形成现代欧洲各个平原格局。
          这场灾难的结果,恐龙在一瞬间大量集体死亡并被埋葬,而后来的火山爆发,和复仇女神的磁暴影响,恐龙彻底消亡。而植物也几乎灭绝。
          受到灾害影响小的是澳大利亚、姆大陆和非洲,以及南极洲。然而,在气候和磁暴的作用下,幸存者十分稀少。


        4楼2018-03-29 10:43
        回复
          四,劫后余生
            昆仑山,中国人原先称为不周山,印度人称为须弥山,西方人认为后来诺亚方舟停在亚拉腊山脉,现代人认为在希腊境内,实际在6500万年前,欧洲几乎没形成高山,而根据记载,诺亚方舟漂泊了150天,按照日飘50公里,那么也该飘了7500公里,也就是现在的昆仑山之首帕米尔高原。想来在海啸和飓风的吹送之下,漂移速度应该更快,因此实际诺亚方舟停靠点应该是昆仑山中部,即中国现在的南疆。
          在亿万年的演化进程中,远古人类经历了很多灾难,而这些灾难后重生的宝贵经验无疑被口授心传地一代代传下去,同时人类也应具备一种超乎寻常的自然感应,因而对于大灾难的来临是有感觉的。
            从昆仑山走出的人类族群,由于血亲种群关系,人类隐形基因显现出来,因此世界各地人类种群在肤色和毛发上据发生了变化,加之环境影响和生活方式习惯不同,原始种群出现了语言差异。由于灾难的周期性爆发,于是人类种群首领在昆仑山发出警告洪水灾害的指令,而传达指令的方式一定是一个种群向另一个种群一一借力传达。而对于走出昆仑山的人类来说,他们心中的圣山,就是昆仑,而首领,就主人或神就是女娲。
          “女娲”的古代读音是“yuwa”,n和y的发音类似,而h音是辅助音。传达“圣山”来的旨懿,人们对首领是不能直呼其名的,因此传到欧洲的时候,已经只有我的主人或神Adonai 和Elohim的代称了。而圣经记载这些东西时,却是后来诺亚的儿子闪记录或传下来的,由于不敢直呼圣名,所以就用了发音的开头来表示,即YHWH,后人却不知如何读。“耶和华”,Jehovah和“雅威”Yahweh,这是英语的读法,其实稍稍变音,“耶和华”就是“耶华”或“耶娲”,很明显就是“女娲”的不同地方叫法差别。
            昆仑山历代首领均成为女娲,而且是女的,但早就离开圣山的人群后裔,却并不知道,反而把圣山想象的更为神秘。这不仅是其它遥远的其它大陆的人,即便是印度与中国,以及西伯利亚的人群,由于经历时间太遥远,神秘的昆仑便成为了全人类心中的神圣天宫或神庭。
            现代中国民间神话故事便把昆仑视为西王母的宫殿。《山海经》:“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明显是怪物,而民间已经把它变成了神,成为玉帝的老婆,可见变化之大。
            “女娲”的形象和名称,也会出现很大的变化。正是这样,诺亚方舟停在了帕米高原或是中国的南疆,这才有诺亚的后代闪,经历中亚来到西亚和埃及,却没能回到欧洲。而圣经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而伊甸园的故事是这人类起源之时发生的。也就是说,在女娲伏羲同时出现的时候,伊甸园中的夏娃和亚当也同时出现了,或者是女娲和伏羲的儿女。前者可能性更大。那时伊甸园生存环境较好,根据各种生物同时爆发出现的自然现象,我们有理由相信第一批次人类都是女娲和伏羲。后来由于分支演化的原因,出现了语音上和生理上而非结构上的差异和变化,从语言角度分析,夏娃和亚当的语音结构与昆仑山人群结构相似或相近,他们应该曾经属于同一种群。
            也就是说在远古昆仑山脉中,同时可能有数个族群,而这些族群的首领是居于昆仑山腹地即现在南疆一带。大劫难之前,部分种群向四大部洲分散,艰难生存。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类的智慧足以使人类在恐龙称霸的其它地区生存下来。但在四大部洲还未分开的时候,那时候古地中海围绕昆仑山,人类不可能到四大部洲去。至于那时候四大部洲是否也有人类,很难说,即便有,在2.5亿年前的时候,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刚刚出现,大面积森林和高山不存在,人类没有生存的空间,因此,即便当时出现了人类,也被恐龙或毒蛇给毁灭了。
            后来的地球演化,直到四大部洲分裂,大面积森林出现和高山出现,古地中海一部分干涸后,人类开始从昆仑山向四周分散开来。那个时期大约是在2.0亿年前开始的。这些离开昆仑山的人群,把昆仑视为圣地,知道他们的祖先首领是女娲和伏羲,随着时间变迁,语言改变,昆仑已经是不可想象的圣地,即便是现在,对于一般普通人而言,昆仑也是不可想象的神秘天堂。
            远古人类经历这样的灾难,却在高约2500米左右的昆仑山山洞中得以幸免。印度大陆上的人早就获得女娲指令上了圣山避难。而这时的菲律宾版块依旧是一个大陆,还未解体,其面积西端在中国南海,而东端则达到现在的复活岛,即“姆大陆”。还有南部非洲、澳洲,均远离撞击点,海啸影响不大,只收到地震和暴雨飓风的袭击,因此这些地方的人类可能幸存下来。而南北美洲均被海啸袭击,而被撞击后引发的地震和海啸,一夜之间将美洲的生命从地球上抹去。从当时的情形看,人类在美洲的人群是非稀少,幸存者也很少。
            接下来的数万年中,火山和地震不断,整个地球再次火热起来,发生了决定现代地球地理格局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全世界的高山在这个时期开始迅速升高和发生隆起、皱褶、断裂和坍塌等地质奇观。
          这时,昆仑山受到来自印度板块的深层挤台,将断裂开的古地中海板块与昆仑山板块紧紧挤在一起,由于昆仑山之北为坚硬的欧亚大陆版块,迫使昆仑山和大断裂的古地中海板块一起上什。而周边的火山也开始爆发,不仅仅是印度德干火山群,而且在中国的四川盆地西边,也即原来古地中海边,也形成许多火山,这边是云贵川火山岩大面积形成的原因。直到今天,云南腾冲火山群,依然是活动的。
            而那些在大灾难中幸存下来的恐龙,再也不能忍受食物和环境的恶化,那些远离灾难发生地点的恐龙幸存下来了,也继续繁衍了数百万年的时间,但因气候变得更加潮湿和炎热,恐龙也随之而先后灭亡。人类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再次幸存,更是维艰。


          5楼2018-03-29 11:10
          回复
            昆仑山历代首领均成为女娲,而且是女的,但早就离开圣山的人群后裔,却并不知道,反而把圣山想象的更为神秘。这不仅是其它遥远的其它大陆的人,即便是印度与中国,以及西伯利亚的人群,由于经历时间太遥远,神秘的昆仑便成为了全人类心中的神圣天宫或神庭。
              现代中国民间神话故事便把昆仑视为西王母的宫殿。《山海经》:“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明显是怪物,而民间已经把它变成了神,成为玉帝的老婆,可见变化之大。
              “女娲”的形象和名称,也会出现很大的变化。正是这样,诺亚方舟停在了帕米高原或是中国的南疆,这才有诺亚的后代闪,经历中亚来到西亚和埃及,却没能回到欧洲。而圣经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而伊甸园的故事是这人类起源之时发生的。也就是说,在女娲伏羲同时出现的时候,伊甸园中的夏娃和亚当也同时出现了,或者是女娲和伏羲的儿女。前者可能性更大。那时伊甸园生存环境较好,根据各种生物同时爆发出现的自然现象,我们有理由相信第一批次人类都是女娲和伏羲。后来由于分支演化的原因,出现了语音上和生理上而非结构上的差异和变化,从语言角度分析,夏娃和亚当的语音结构与昆仑山人群结构相似或相近,他们应该曾经属于同一种群。
              也就是说在远古昆仑山脉中,同时可能有数个族群,而这些族群的首领是居于昆仑山腹地即现在南疆一带。大劫难之前,部分种群向四大部洲分散,艰难生存。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类的智慧足以使人类在恐龙称霸的其它地区生存下来。但在四大部洲还未分开的时候,那时候古地中海围绕昆仑山,人类不可能到四大部洲去。至于那时候四大部洲是否也有人类,很难说,即便有,在2.5亿年前的时候,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刚刚出现,大面积森林和高山不存在,人类没有生存的空间,因此,即便当时出现了人类,也被恐龙或毒蛇给毁灭了。
              后来的地球演化,直到四大部洲分裂,大面积森林出现和高山出现,古地中海一部分干涸后,人类开始从昆仑山向四周分散开来。那个时期大约是在2.0亿年前开始的。这些离开昆仑山的人群,把昆仑视为圣地,知道他们的祖先首领是女娲和伏羲,随着时间变迁,语言改变,昆仑已经是不可想象的圣地,即便是现在,对于一般普通人而言,昆仑也是不可想象的神秘天堂。
              远古人类经历这样的灾难,却在高约2500米左右的昆仑山山洞中得以幸免。印度大陆上的人早就获得女娲指令上了圣山避难。而这时的菲律宾版块依旧是一个大陆,还未解体,其面积西端在中国南海,而东端则达到现在的复活岛,即“姆大陆”。还有南部非洲、澳洲,均远离撞击点,海啸影响不大,只收到地震和暴雨飓风的袭击,因此这些地方的人类可能幸存下来。而南北美洲均被海啸袭击,而被撞击后引发的地震和海啸,一夜之间将美洲的生命从地球上抹去。从当时的情形看,人类在美洲的人群是非稀少,幸存者也很少。
              接下来的数万年中,火山和地震不断,整个地球再次火热起来,发生了决定现代地球地理格局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全世界的高山在这个时期开始迅速升高和发生隆起、皱褶、断裂和坍塌等地质奇观。
            这时,昆仑山受到来自印度板块的深层挤台,将断裂开的古地中海板块与昆仑山板块紧紧挤在一起,由于昆仑山之北为坚硬的欧亚大陆版块,迫使昆仑山和大断裂的古地中海板块一起上什。而周边的火山也开始爆发,不仅仅是印度德干火山群,而且在中国的四川盆地西边,也即原来古地中海边,也形成许多火山,这边是云贵川火山岩大面积形成的原因。直到今天,云南腾冲火山群,依然是活动的。
              而那些在大灾难中幸存下来的恐龙,再也不能忍受食物和环境的恶化,那些远离灾难发生地点的恐龙幸存下来了,也继续繁衍了数百万年的时间,但因气候变得更加潮湿和炎热,恐龙也随之而先后灭亡。人类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再次幸存,更是维艰。
            五,人类的兴盛
              恐龙时期的生物大灭绝后,地球再次以突然地形式爆发出大量的新物种,而幸存的物种却在艰难地生存。
              人类真的幸存下来了吗?那时真的有人类吗?
              根据历史佛经记载,如果人类产生于6500万年之后,那么就不可能描绘出须弥山的情形出来,而中国的神话和对昆仑山的描述,也就不会出现千奇百怪。四大部洲的提出,对于印度人来说,他们身后的喜马拉雅山,就是须弥山,而他们南边就是大海,不可能对圣山的描述过多改造。同时分析大洪水的记载,只有巨大的海啸才能造成地球灭顶洪水现象,而生物新物种的产生是在大灭绝之后,时间相隔达1.85亿年,而这期间的没有证据说明产生了新物种。因此推算人类产生于2.5亿年大灭绝后之生命大爆发之时。人类呆在洞穴,应该幸存下来了,比如蛇类和龟类这些动物,并不需要多少食物就可生存,而恐龙是大型家伙,在当时那种气候环境中,瘟疫、疾病和食物就是最大的杀手。即便是呆在昆仑山上的恐龙,也会因食物问题而难以生存,草食性恐龙活下来了,却因为人类食物的稀少,正好成了人类得以生存下来的食物。
              诺亚方舟到了中国,开始可能并未遇见昆仑山上的人,当水退后,他们便开始西归。而最终这些人经过中亚到了西亚和埃及。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记载的这次洪水内容基本一直。而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神话则是说伏羲兄妹躲在葫芦里面逃生的。正统中国神话“共工怒触不周山,天倾西北,地陷东南传说”,则更为稳合。而《淮南子.览冥训》曰:“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岛岛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蛐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凡洪水渊薮自三百仞以上。”这样的描写十分精彩,地震、火山、滔天洪水等均出现了。这次灾难,能够幸存下来的人类也许不足2000人。而正是这两千人开拓了人类的未来。全球各民族,正是这2000人先自我血亲繁衍,而后再融合在发展而来的。人种之间出现的肤色和头发的卷曲变化,均是人类阴性基因控制的,其中北欧人远离中原,自我血亲繁衍出现了阴性纯基因,使得出现白色蓝眼睛金发人群。其它各大陆的人种分布都较为纯,这也是血亲种群时间较长造成的。而昆仑山人类发源地,相互之间血亲关系远一些,因而依旧保持着最为原始的形态。


            6楼2018-03-29 11:14
            回复
              昆仑史记(一 ) 伏羲文明时代
              一,瀛洲大陆(“穆里亚”、“姆大陆”、“姆帝国”)和利莫里亚大陆6500万年前的情况
              1,瀛洲的形成
              瀛洲,即东胜神洲。
              远在6650万年前,东胜神州被亚洲版块挤压,逐渐向太平洋漂移。那个时期,海南岛和台湾岛均和大陆相连,而日本陆地还在海平面之下。这块东胜神洲大陆后来被称中原人称为瀛洲,西方人称之为姆大陆。这片大陆上没有太高的高山,却是海侵沟谷纵横,经常被海啸和飓风卷袭,生存条件十分艰辛。在大陆的中部是一望无际的绿草平原和低缓的丘陵,土壤肥沃,溪流潺潺,终年植物繁茂,虫鱼繁多。亚洲大陆与瀛洲大陆虽然逐渐分离,但还是相连在一起的。即便分离,相隔的海岸距离也不远,人类可以坐木筏往来。
              2,黎母开发瀛洲
              远在大洪水来临之前的数千万年中,神龙族嫡系分支首领黎母,就带领神龙族分支群经由昆仑山东南林谷,沿着东南陆地,经过现在的台湾岛或海南一带,到达逐渐被欧亚大陆板块和印度板块挤压出去的东胜神州。
              黎母,传说这一代首领女娲生育黎母的时候,生下来是一个卵形胞胎,女娲将其置于巨石之上,被雷电劈裂,跳出一个黑而青黄色面容的小女孩,女娲便给她取名为黎女。黎女长大后酷似女娲一样聪慧,女娲便让女儿携带部分族人前往东南方。黎女到达海南一带后,便和部族中一位勇敢男子结婚,生儿育女,大家便叫黎女为黎母。
              黎母带领的一部分族人经历数万年的艰难跋涉,终于到达了瀛洲大陆腹地,黎母便在这里建立起了美丽的家园。这里居然没有恐龙出没,这是十分奇妙的事情。而另一些族人则留在了海南、台湾、和南亚一带。与南亚一带居住的英巴人和矮人族混血杂居,后来演化成为百越族和南洋人。
              3,利莫里亚大陆
              黎母带领的一部分族人经历数万年的艰难跋涉,终于到达了瀛洲大陆腹地,黎母便在这里建立起了美丽的家园。这里居然没有恐龙出没,这是十分奇妙的事情。而另一些族人则留在了海南、台湾、和南亚一带。与南亚一带居住的英巴人和矮人族混血杂居,后来演化成为百越族和南洋人。
              南洋人曾经一度发展,在南洋利莫里亚大陆上迅速繁衍生息。大洪水灾难这些人也未能幸免,然而幸存者却较多。这是因为这里远离大洪水灾难爆发点——墨西哥湾。大洪水灾难之后,这些人在利莫里亚大陆上建立了繁荣强大的利莫里亚文明。利莫里亚大陆范围涵盖现在的印度洋、澳大利亚和南洋群岛。利莫里亚大陆、瀛洲大陆、大西洲均在15000年—12000年前同一时期沉陷毁灭。
              二,瀛洲大陆6500万年前的文明
              黎母把瀛洲这片土地取名为“日甸”。日,古汉语读“er”,现代中原许多地方民间也保留着这个古音。日,即代表太阳之意,也代表是神的儿女的意思。神龙之子就是“日”,神龙指的就是女娲和伏羲。“日甸”,即读“Er-dian”,即太阳之甸,也包含“伊甸”的含义。
              这片大陆可以说是一片净土。人类在这里获得迅猛发展,人口迅速增多,部族分化散布整个大陆。当时间临近6650万年前的时候,瀛洲大陆人类已经进入了农耕文明时代,率先发现燧石取火,并发现铜矿和锡矿,正当文明日新月异的时刻,6650万年前巨大的大洪水灾难降临,这个文明被彻底摧毁,只有在瀛洲大陆的南部地区,远离北半球的高地,幸存者寥寥无几。


              8楼2018-03-29 15:43
              回复
                三,6500万年洪水劫难后伏羲时代
                1,太昊伏羲(太阳神伏羲)
                大约5500万年前—5000万年前,昆仑山燧皇首领伏羲发明了二进制,演绎八卦,而女娲的绳结文字也获得完善和发展,人类进入原始文明时期。此时伏羲的地位越来越高,昆仑人称伏羲为太昊伏羲,即太阳神的意思。
                太昊伏羲生有五个子女,分别被封为五帝:青帝、赤帝、白帝、黑帝和黄帝。太昊伏羲和女娲早年养育有四个子女。长沙楚帛书云:“长曰青榦(干),二曰朱四单,三曰白大橪(然),四曰□墨榦(□缺失)。”这种情况不见于史书的历史文物记录。
                后来太昊伏羲赐“羲”为儿子的姓,而赐“和”为女儿的姓。
                太昊伏羲与另一妻子生有一子,赐名羲伯。
                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则是女娲所生。
                和宓是太昊伏羲与女娲后来生的小女儿,封于洛水,与河伯冯夷结为夫妻,夫妇不幸溺水夭亡,终究未能建立国家。
                2,五帝时代
                长子羲伯,封为黄帝,派往中原,到达了今天的河南一带,后来建立羲国,统治中原大地。后来,太昊伏羲也经由昆仑山甘肃一带,来到羲国都城密,即现在中国河南密县。并在这里设置了伏羲八卦台。太昊伏羲也终老于此。
                羲仲,既是青榦,封为青帝,奉命前往遥远的东方旸谷,即后来所称之瀛洲,即“姆大陆”,建立了羲和国。后来的帝俊,既是羲仲后裔的女儿羲和公主的丈夫,建立了“十日国”,自称“天帝”,这是后话。
                羲叔,即朱四单或朱单,封为赤帝,奉命带领部族前往南方,建立南交国。赤帝又称炎帝。后来的神农炎帝既是羲叔的后裔。
                和仲,即白大橪或白橪,是伏羲的女儿姓,封为白帝,奉命前往西方,达于昧谷,建立希腊国。丢卡利翁和皮拉夫妇也在这支部族之中。
                和叔,即墨榦,伏羲的女儿姓,封为黑帝,奉命带领部族前往北方,定都幽都,建立肃慎国。
                自此昆仑山人类进入“五帝”时期。这一时期自5000年前至西元前12000年


                9楼2018-03-29 16:19
                回复
                  2025-05-14 06:02:12
                  广告
                  令人信服的史前文明史-----昆仑史记(二)青帝(姆帝国)
                  一,探索瀛洲大陆
                  1,跨上瀛洲大陆
                  青帝羲仲奉命离开昆仑山前往瀛洲。从昆仑到瀛洲数万里之遥,从5000万年前开始一路迁徙,一路繁衍,历经千难万险,大约4万年前来到瀛洲大陆。
                  5000万年前得地球地理风貌整体上还是一个盘古大陆,只是被海洋或河流分割成几大块,相互之间仍旧可以自由往来。
                  大灾难过后,地球温度升高,气候变得潮湿和温暖;蕨类植物大量灭绝,被子植物开始繁衍;幸存的恐龙苟延残喘了数十万年后,不堪高温而相继灭绝;哺乳动物和鸟类开始大量大面积繁衍开去。
                  瀛洲大陆与欧亚大陆相连的地区为台湾地区。远古的台湾地区是一个海侵地区,经常随着地质运动和海洋的扩张,该地区时升时降。该地区海侵现象早在6亿年前就已经开始,直到1.92亿年前的“燕山地质运动”,台湾山脉才开始形成。大约5400万年前的白垩纪和古新世时期,台湾海峡开始形成。再后来则时升时降而与大陆时分时离。
                  到了第四纪冰河期,即1800万年前到6000年前,海平面基本形成现代海平面高度,台湾海峡完全形成。在4500年—2000年以前,因地质运动出现海退,台湾海峡一度变浅,两岸居民易于往来。
                  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大约1800万年前,青帝后裔部族穿越台湾海峡,跨上瀛洲大陆。
                  2,瀛洲大陆
                  此时的瀛洲大陆非常巨大:北与美洲,即北俱芦洲相连,西接欧亚大陆,即西牛贺洲,南连南赡部洲,即澳洲大陆。古老的太平洋继续在扩张,深入瀛洲地壳,将瀛洲大陆挤压抬高,瀛洲大陆开始发生开裂和漂移。瀛洲大陆现在被挤分离,北起日本边缘,日本陆地还在水面之下,南达斐济,西北起于现在的菲律宾,东南到达现在的南太平洋大溪地群岛一带,被挤压变成了狭长的一块,并在挤压过程中发生太平洋版块和亚洲版块下切,两边版块很轻易地将瀛洲大陆抬起,使得瀛洲版块底部岩层不断断裂脱落,逐渐离解,地震和海啸不断,这便形成了瀛洲大陆,分布面积十分广阔,长达7000公里,宽达5000公里。主大陆分成十大块。其中最大的一块为菲律宾大陆。
                  日本群岛是1800万年以后才开始抬高的,直到数十万年前也仅仅有古富士山火山露出海面。整个日本群岛是在15000年前-12000年前最终形成的。
                  自1800年前青帝后裔登上瀛洲大陆之后,青帝后裔一直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前进,直到4万年前才扩散至姆大陆中心地带,即现在的斐济、夏威夷一带。这里便是旸谷。在这里遇见了另一只古老的族群,即黎母后裔的幸存者。
                  最早期的人类多是生活在丛林山谷溪边,靠采集、狩猎为生。最初要提防爬行类动物的侵害,当恐龙消亡后,幸存的人类适应了环境,却又不得不面对毒蛇猛兽的威胁。人群发展速度十分缓慢而漫长,人类的智力和体质变化也十分缓慢
                  二,羲和帝国
                  1,旸谷的位置
                  旸谷,这是见于《山海经》中的“东南海之外”的地名。关于这个“旸谷”,很多学者认为是在现在的山东一带。这是不准确的。《山海经》原本十分详尽和清晰,由于年代久远,记录文字的工具演化和毁损,从绳结文到鸟文,再到陶文和甲骨文,书写方式几乎完全变化,后世人要重新注解和整理,使得《山海经》中缺失和错误很多。到了孔子修书时,孔子主张弘扬黄帝血统,因而对古籍整理删改了不少,很多内容被删改,很多书简被焚毁。
                  《山海经-大荒南经》写道:“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曰羲和,帝俊之妻,生十日,方浴日于甘渊”。
                  《山海经·大荒东经》:“有甘山者, 甘水出焉,生甘渊 。”
                  透过这几句只言片语,我们可以看见后来的瀛洲大陆上建立起的“羲和帝国”。而这帝国是在甘山下的甘水之间。
                  这甘山既是后来的安第斯山脉—甘山与安山谐音。甘水,即古太平洋。 “甘”字,口中之物的意思,即美味。远古人类对于盐的接触并不多。当人类第一次接触海水之后,发现了海水的咸味,“咸”字,即盐味。这种味道,对于人类来说是非常的美味。故将海水名之为甘水。这太平洋即是甘渊。
                  2,扶桑十日国
                  山海经•海外东经》“旸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扶桑,是一种广泛分布于瀛洲大陆、长江流域和南洋群岛上的木本花卉。扶桑品种繁多,有单瓣、复瓣两种类型,花色繁多,红、粉红、黄、青、白等异彩纷呈。
                  这种花一度成为羲和帝国的国花或象征。
                  这段海外东经,所描述的是羲和帝国“十日国”的情形。远古时期的瀛洲陆地形状就似一颗巨大的树木。旸谷,是瀛洲最东部地区的一个巨大山谷。《山海经》有“帝俊之妻,生十日,方浴日于甘渊”的记载,说明“十日”是羲和公主的儿女,生下之后经常在甘渊中沐浴。而这旸谷,就是瀛洲东部的一个巨大的海湾。
                  扶桑,既是十日国之一,旸谷这片地区就是扶桑国所管辖。扶桑南面是黑齿国。而其余各国均在扶桑国的南部。《山海经》有明确记载:扶桑、中容、白民、司幽、黑齿、三身、季厘、西周、儋耳、牛黎,共十日国。
                  后来又有“扶桑国、大人国、奢比尸国、君子国、青丘国、黑齿国、雨师妾国、玄股国、毛民国、劳民国共计十日国”等记载,这是羲和帝国在瀛洲大陆解体后反悔中原大陆,在中原东夷一带建立起的新帝国。从这些国名来看,已经是后人添加和篡改了的故事。
                  至于山海经中对于“十日国”的地理位置描述不十分准确,这已经不重要。但可以推演出:扶桑国在最北面,在现在的夏威夷和马绍尔群岛一带,是帝国的中心,其南部便是黑齿国。大人国在最南部地区,向北依次是奢比尸国、君子国、青丘国、黑齿国、雨师妾国、玄股国、毛民国、劳民国等。扶桑、中容、白民、司幽、黑齿、三身、季厘、西周、儋耳、牛黎,这是这些国家的君王名。这个北,在地理方位上看应是西北方位。劳民国即是现在的菲律宾一带。《山海经》对这些国家的居民做了描述,大多是“面目人身皆黑”。这种特征正是现代南洋群岛和太平洋南岛居民的类似特征。说明除了扶桑国之外,其余各国均是羲和帝国的殖民属国。
                  《山海经》所记录的羲和帝国,那是后来15000年——10000年前瀛洲沉陷后的故事了。帝俊是羲和帝国君王,也称为青帝。后来参与了中原争霸战。
                  青帝后裔部族在瀛洲大陆很快发展起来。这个速度要比中原快许多。这是因为大陆与海洋紧密相连,采集、狩猎和渔猎要比大陆容易得多。


                  10楼2018-03-29 16:58
                  收起回复
                    昆仑史记(二)远古四大文明帝国
                    一,四大文明帝国简史
                    大约4万年前,青帝部族已经进入农耕文明时期,羲和帝国开始出现。即后世人们所云“穆里亚”、“姆大陆”、“姆帝国”。
                    与此同时期进入农耕文明的还有“大西洲”的“阿特兰蒂斯帝国”、“大洋洲”的“利莫里亚帝国”和中原的“神农帝国”。除了“炎皇”创立的“神农帝国”属于大陆性国家外,其余三个帝国均属于“海洋帝国”。
                    这“四大远古文明”,属于同源同种文明。最初都使用同一种文字,即“绳结文”。这四大文明帝国之间,互相往来尽管有些困难,但人类船舶运输经由竹木筏到刳木为舟,再由独木舟到木板船。
                    大约4万年前,三大海洋帝国的人类已经发明了风帆,唯独中原帝国仍旧长期处于“桴”的状况。这种局面是由人类生活环境决定的。“桴”,即竹木筏。中原直到西周成王时,才有“越人献舟”,而到大秦帝国一统华夷之后,才有楼船出现。从某种意义上说,这“舟船”技术应当都是来自海外传入的。
                    自4万年至西元前15000年,人类社会经历了近乎3万余年的漫长发展历程,四大远古文明帝国相继进入帝国鼎盛时期。
                    大约西元前13000年——西元前12000年,四大帝国相继进入农耕社会,各国部族之间开始为资源和人口发生战争,最终四大远古帝国实现了统一。
                    二,四大文明帝国
                    阿特兰蒂斯文明
                    大西洲国王波塞冬一统大西洲广大地区,其儿子Atlas继承王位后征服了整个中美洲,建立起了强大的“阿特兰蒂斯帝国”。帝国进攻地中海地区,整个地中海及其西非和西欧均属于阿特兰蒂斯帝国的殖民地。阿特拉斯统治时期,人类社会进入农耕社会,铜器和青铜器随即出现,船舶和贸易获得空前发展。羲和帝国完善发达的绳结文体系,给阿特兰蒂斯帝国有着深远的影响,帝国文明吸纳了绳结文的特点,创建了神奇的玛雅象形文字。这时期的绳结文字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三维或是多维的空间图形符号。多个绳结组成固定的符号,在与另一些绳结符号组成代表特定意义的文字符号。这些绳结形状多为象形符号,也有会意指示性符号,这些符号多为描述人们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或事件,大多为地理、山川、天文、星河、动植物等形象。阿特兰蒂斯获取这样的文字之后,将其刻画在平面上,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平面文字符号。因此玛雅文的秘密,根据这些原理,是很容易被解读的。阿特兰蒂斯帝国被其它各国称为勾芒之国。“勾芒”,是指立春时节东方天空那颗最为明亮的星星,这里足见阿特兰蒂斯帝国的强大影响力。
                    利莫里亚文明
                    大洋洲的利莫里亚大陆之上,同样也发生着部族战争。这群人类是来自中原的百越族和黎母后裔部族,这些部族与南亚一带的矮人族混血杂居,少部分矮人族被同化,大多被杀戮或融合。矮人族的另一只早在数千万年前就经由印度辗转去了非洲丛林。远古的非洲丛林居多,人类发展更为缓慢和迟钝。Lemuria,即利莫里亚最终统一了大洋洲,建立起来强大的“利莫里亚帝国”。帝国有语言而无文字。帝国势力迅速席卷瀛洲大陆,与羲和帝国发生长达数百年的殖民争霸战。大约西元前13000年左右,利莫里亚帝国与羲和帝国达成和平协议,印度尼西亚陆地、澳洲大陆和新西兰陆地属于利莫里亚帝国;菲律宾大陆及东南各个瀛洲陆块均属于羲和帝国。自此两国一衣带水,相互往来密切,贸易十分发达。利莫里亚帝国中心在现在的印度尼西亚以南的科科斯群岛与澳大利亚大陆以西以北一带。利莫里亚陆地被海洋分割成大块陆地,却是资源和物产丰富,适合发展农业。利莫里亚人主要居住在利莫里亚大陆上。澳大利亚大陆和印度尼西亚群岛,在早期的地理环境中,属于丛林或草原。澳大利亚大陆是目前地理地表岀露地质年代最为古老的陆地,即盘古大陆形成时即有的古太平洋地壳——太古代克拉通地盾。盘古大陆形成于25亿年前,而该陆地主要形成于29.4-26.3亿前。这片大陆曾经在73500年前遭遇印尼苏门答腊岛火山群大爆发,亚洲南部、整个印度和南洋地区人类一度遭遇灭顶之灾。在加罗林群岛的南玛塔尔,距离新几内亚东北约二十公里处,由98座人工岛和附属建筑物组成了气势恢宏的文明遗迹。玄武岩构造而成的远古城垣、宫殿、神庙和居民区。岛屿间发达的运河显示出南玛塔尔曾经的繁华。这个港口正是西元前12000年前利莫里亚人与穆里亚人贸易往来的重要城市。利莫里亚帝国军队向北征服了印度和中南半岛沿海岸各个部族,使之成为帝国殖民地。
                    穆里亚文明
                    瀛洲大陆上各个部族同样发生战争,羲和国原本一直是女王继承青帝。直到一位杰出的英雄般人物出现,改变了整个“穆里亚大陆”——即姆大陆的命运。这位英雄叫“俊”,他英勇善战,平定和征服了许多部族,最后成为“羲和国”公主的丈夫。为了一统穆里亚大陆,羲和公主将青帝之位让给俊,从此羲和国帝王被称为“帝俊”。帝俊继承首领之后,很快就统一了整个穆里亚大陆和各个岛屿。穆里亚大陆分为十大块,帝俊将其分封给儿孙,在穆里亚大陆上建立起了“十日国”。羲和帝国是当时最为强大的帝国。帝国之间贸易往来十分频繁和繁忙。羲和帝国同样派军队征服了中原沿海一带各个部族,使之成为羲和帝国殖民地。羲和帝国军队同时也攻占了南美洲海岸,并在南部美洲建立了殖民地。羲和帝国与阿特兰蒂斯帝国贸易往来十分繁忙,彼此文化相互影响。
                    神农文明
                    中原的神农帝国属于赤帝后裔的一支神农氏部族所建立的。赤帝在现在的广州一带建立了南交国。赤帝部族大多分化形成百越族。
                    大约4万年前,燧皇玄女时期,中原玄女族迅速发展起来,在昆仑山河与天山之间建立起一个强大的维-吾-尔帝国,玄女族维-吾-尔帝国一度引领中原,成为中原最为古老的原始文明帝国。大约西元前12000年,玄女族首领发明陶文和天干地支,中原人类进入新的文明时期。
                    此时生活在长江流域的神农氏部族吸纳了新的玄女族文化,并在农业上获得飞速发展,很快统一了赤帝各个部族,自称赤帝。神农部族迅速成为中原各个部族最为强大的族群。此时中原大陆沿海一带被羲和帝国攻占,中原人退守中原腹地数百年。这才有后来东夷南蛮的说法。
                    神农氏部族迅速取代玄女部族成为中原霸主,中原的黄帝部族臣服神农。北方黑帝部族后裔被迫向漠北和东北后退,这些黑帝部族最终演化成为中国古代的北方民族。神农氏部族首领赤帝,又称炎帝,被称之为炎皇。炎皇建立的神农帝国北起漠北南至岭南,西至昆仑东至泰山。
                    此时昆仑山腹地族群分化更加复杂:玄女族居于昆仑,被神农族驱赶进入西藏和西域,玄女族进入中亚,与西方的雅利安人——即塞族人发生融合,最终演化为中国古代西域各个民族。神农帝国是一个封闭的大陆性帝国。这也是一个唯一没有建立殖民地的帝国。神农帝国与各国的往来十分稀少,帝国文明交互往来的历史遗迹仅能从神话故事和《山海经》中寻找到蛛丝马迹。
                    四大远古文明存在的历史遗迹除了中原《山海经》中还残存一些蛛丝马迹之外,流传下来的就是那些奇妙而不完整的神话故事。
                    四大远古文明自西元前13000-西元前12000年进入鼎盛时期,繁荣发达了近乎千年之久。


                    12楼2018-03-31 19:32
                    回复
                      三,四大帝国的灭亡
                      西元前12000-西元前10000年,就在文明帝国进入鼎盛的时期,地球又一次将灾难降临。这一次是来自地球内部蓄积的力量,地球再一次出现剧烈膨胀:一时间,地震、火山、海啸、飓风、暴雨肆虐全球,这一时期持续时间长达数百年之久。
                      大西洲在这场灾难中整体沉没,阿特兰蒂斯人(玛雅人)仅在美洲西部高山幸存下一些落后部落。英伦三岛也还有一些古老的玛雅人后裔部族,这支部族在阿特兰蒂斯文明毁灭后,曾一度在英伦三岛建立起了“索尔兹伯里文明”后来这个文明在西元前3500年至西元前2300年左右,多次受到北欧阿萨神族部落分支赛尔特人数度入侵,最后沦为奴隶,并在长期的迫害和杀戮中完全消亡。至今仅在葡萄牙一带还有玛雅人与赛尔特人混血后裔存在。帝国溃灭后,幸存者在中美洲重新繁衍开来,最终成就了古代玛雅文明的再次辉煌。然而辉煌是短暂的。西元15-16世纪,西方殖民者纷纷踏上其所为的新大陆,开始疯狂掠夺和杀戮这些远古文明的后裔,数千万玛雅人被迫害和杀戮,玛雅文明彻底被摧毁。现在幸存的玛雅人,大多融入西方文化中,逐渐被同化,而那些不愿被同化的玛雅人,则被歧视和驱赶,在艰难的环境中生存,自生自灭。
                      利莫里亚大陆在灾难中裂解,利莫里亚中心区域沉陷,北部和东部地区裂解成为群岛。由于火山恣肆,暴雨飓风肆虐,幸存者十分稀少,仅在印尼群岛和澳洲大陆幸存一些落后的部族。澳洲也是一块唯一保留住远古动植物生命的大陆。利莫里亚人在中南半岛和印度半岛殖民地留下一些的幸存者,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也有一批幸存者。直到西元前3000年至西元前1000年期间逐步演化形成的一种多为双音节词汇的语系。这些幸存者后来与印度人和百越族人融合分化,形成现代南洋和南岛各族人。这些幸存者相互融合分化,最终形成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密克罗尼西亚语族、美拉尼西亚语族、波利尼西亚语族,共有100多种语言和方言。
                      现代汉语多为单音节词汇,多音节词汇在古代较为多见,从中也可以佐证南岛人与中原的密切关系。而利莫里亚人则在灾难后逐步返回南岛群岛和南洋群岛,在大洋中再次繁衍开来。然而经历数千年的发展,却再也没有建立起统一的国家。直到西方新殖民者得入侵,这些南岛人和南洋人依旧处于原始的狩猎和简单的耕种社会状态。最终南洋人和南岛人成为了西方殖民者得属地,尽管在西元19世纪民族独立运动中获得独立,大多国家基本与西方文明发生了大融合,语言和文化基本融入西方文明之中。
                      神州大陆影响不大,却受到海啸、飓风、暴雨和火山灰的肆虐,疾病和瘟疫流行,最终成就了《神农百草经》的神话。
                      穆里亚大陆,即瀛洲大陆也在这场灾难中纷纷裂解,巨大部分解体离析,最终被巨浪海啸所湮没的无影无踪。瀛洲大陆与太平洋火山相连接的地方重新形成新的海岛,这便在广阔的太平洋上形成无数的群岛和岛礁。瀛洲大陆最后仅仅剩下菲律宾陆地。在这场毁灭性的大灾难中,菲律宾劳民国属于羲和帝国的殖民属地,能够幸存逃离的也十分稀少。
                      在这场持久的灾难中,只有那些统治者才有大船,也才有机会逃生。
                      因此羲和帝国,即扶桑国统治者也只是少数人逃到了大陆。


                      13楼2018-03-31 20:18
                      回复
                        昆仑史记(二)羲和帝国和中原帝国的战争史
                        一,东夷民族的兴起
                        羲和帝国扶桑人首领带领羲和族人,逃难进入中原各个殖民地。现代南亚人的基本特点是身材矮小,肤色黝黑。从中我们可推测,羲和帝国在帝国解体期间,扶桑国大部分人纷纷离开瀛洲,返回中原大陆。殖民属国大部分人在灾难中死去,其中一部分人回到台湾、福建、广东和中南半岛一带。而羲和帝国首领则率领部族沿大陆海岸北上,直达山东一带,并由此进入中原腹地。
                        羲和帝国首领到达中原时间大约为西元前12000年——西元前10000年左右。羲和族人经历四千余年的发展,大约西元前8000年——西元前6000年左右,羲和族征服了中原黄帝羲国部族在东夷地区的各个部族,开始建立起强大的东夷民族。其势力涵盖海河流域、黄河下游、淮河流域、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一带。此时日本群岛已经在地址运动中缓慢升起。到西元前8000年时期,日本陆地已经完全形成,并与亚洲大陆相连。此时期渤海、黄海大片地区均为陆地。此时台湾海峡开始缓慢沉陷,大约西元前4000年台湾海峡完全形成。
                        二,羲和帝国和中原炎帝国的战争
                        大约西元前5500年,羲和国首领帝俊统一了整个东夷地区,并率军队进攻中原腹地。此时的中原地区属于神农帝国时期。神农帝国的都城在江汉平原一带。黄帝部族被帝俊部族入侵,不得不向神农部族求救。神农炎皇派军队与羲和国军队展开长达数百年的战争,双方各有胜负,战争时断时续,形成一种对峙局面。
                        数百年的战争,神农帝国势力日渐衰减,对于其它各个部族的影响力日渐衰微。西元前5000年左右,黄帝部族之一有熊国势力日渐强大起来,并逐渐统一和整合了自昆仑山到中原的各个北方部族。生活在北方的黑帝部族肃政国后裔分支受到羲和族的进攻,也纷纷与黄帝部族联合起来抵抗“十日国”的入侵。
                        三,新羲和帝国(新十日国)的建立
                        西元前4500年,神农帝国已经支离破碎,帝国四面受到围攻和入侵,神农炎皇已经无力重振山河。羲和帝国此时却更加强大起来。
                        西元前4450年左右,有熊国首领少典时期。羲和国一位叫“俊”的将军迎娶了羲和公主,最终成为帝国首领,被称为“帝俊”。帝俊后来又娶了常羲和皇娥两位妃子。《海内经》云:“帝俊有子八人,是始为歌舞。”并仿照先祖分封“中容、白民、司幽、黑齿、三身、季厘、西周、儋耳、牛黎”九个儿孙国,加上自己的羲和帝国,便被称之为“十日国”。十日国军队各自发动周边征伐战。
                        西元前4440年左右,帝俊军队攻占辽河,进入朝鲜半岛,登上日本群岛。这日本群岛与当初瀛洲大陆十分相似,因此便被称为东瀛。从此后日本列岛上始有人类居住。而亚洲大陆的动物和植物也相继引入。
                        日本列岛与朝鲜半岛的分离是大约在西元前6000年后,整个黄海、东海发生地质沉陷,海平面开始上升,大约西元前4000年—西元前3500年左右,逐渐完全形成现代东亚地理海岸雏形。
                        西元前4400年左右,帝俊率领军队攻克黄帝所建羲国国都密城,帝俊宣布为青帝,自称“天帝”,羲和帝国如日中天。由于羲和血统也属于伏羲嫡系,帝俊虽为女婿,在古代,男权、女权的区分并不明显。因此理所当然的帝俊便在密继承伏羲体制,建立新的羲和帝国,即传说中的“十日国”。


                        14楼2018-04-01 14:55
                        回复
                          三,中原轩辕帝国的崛起
                          1,帝俊新沂建都:
                          密,现在河南新密市。这里是历代伏羲嫡传后裔的领地,当地的山脉也被命名为伏羲山,后来炎帝和黄帝也在这里继承大统,以后成为各个诸侯国争夺的中心。原因只有一个,这里曾是太昊伏羲的第二故乡。
                          羲和帝国建都在淮河流域现在的新沂一带。古代的淮河流域地势较高,东部为广阔的东夷平原。随着海侵,黄海和渤海形成,东夷也就仅仅剩下山东、江苏、安徽一带了。
                          2,姜榆冈密城称炎帝
                          西元前4500年,神农帝国已经支离破碎,帝国四面受到围攻和入侵,神农炎皇已经无力重振山河。羲和帝国此时却更加强大起来。
                          西元前4450年左右,神农帝国的属国有熊国首领少典强盛。
                          西元前4430年左右,少典娶有乔氏姐妹“女登”和“附宝”。西元前4429年夏天,女登生下榆冈,封为姜姓;西元前4428年2月8日附宝生下轩辕,封为姬姓。榆冈和轩辕两兄弟皆秉承父亲少典特质,自幼聪慧伶俐,英勇善战。
                          西元前4424年丁丑年,有熊国势力已经十分强大,后来少典继承黄帝帝位,率领军队在各地与帝俊军队发生小规模冲突。冲突持续达十余年,各有胜负。
                          西元前4415年,年轻的姜榆冈加入父亲少典的军队,成为一支精锐之师,迅速攻占了密城,收复了中原大片土地。姜榆冈占领密城之后,宣布继承炎皇的帝位,自称炎帝。
                          这就是后世人常把炎帝与神农炎皇混为一谈的原因。神农帝国彻底分崩离析。
                          炎帝姜榆冈随即率领军队东进,孤军深入羲和帝国腹地,遭到帝俊围攻,炎帝大败。
                          3,轩辕称黄帝
                          西元前4414年,炎帝姜榆冈的都城密城再次遭受帝俊军队围占,炎帝姜榆冈不得不向父亲少典求助。少典与炎帝组成联军突然全面进攻帝俊部族。帝俊军队速被击溃,都城密重新回到手中。然而少典却在战争中死去。
                          姜榆冈已经成为炎帝,不再继承父亲帝位。西元前4414年,年仅15岁的姬轩辕继承黄帝位。轩辕黄帝年轻气盛,积极开拓势力范围,和帝俊展开拉锯战。帝俊军队受到轩辕黄帝军队的猛烈进攻,节节失败,帝俊不甘失败,不断组织军队继续抵抗,整个战争长达30年。


                          15楼2018-04-01 18:37
                          回复
                            四,黄帝统一中原
                            1,帝俊战败退守东瀛日本
                            这期间,由于帝俊的部落根基是建立在神农氏旧部基础之上的,民众支持度不高,虽然帝俊的军队善于作战,而且已经使用青铜技术,而黄帝部落刚学会铜器技术,这样两者抗衡成为拉锯战。
                            后来轩辕黄帝使用谋略,收买了帝俊部下大羿,并设下计谋:大羿射杀了“十日国”首领,即杀死了帝俊的儿孙。羲和国势力大减,帝俊的部队越打越少。而炎帝和黄帝部族人口众多,炎黄将缴获帝俊败军留下的青铜武器装备部队,炎黄军队越战越强大,渐渐帝俊部队被消灭。大约西元前4394年前,帝俊被炎黄军队追杀至大海,帝俊和残兵逃向瀛洲。由此,炎帝黄帝从帝俊那里获得了青铜技术。
                            2,中原和日本纠缠不断的战争
                            帝俊与黄帝发生“东夷”战争之后,回到东瀛,羲和族这才又在日本列岛开始漫长而又缓慢的发展起来。所以日本人同样崇拜太阳,并喜欢扶桑花,日本人自称大和民族,即是由此开始。日本人后来又被称为“东瀛人”、“倭人”、“扶桑人”即是由此。
                            3,帝俊子孙的下落
                            帝俊妻子皇娥、常羲和女儿、儿子少昊被俘。
                            常羲被赐给有功之臣大羿。这一历史被后世人掩盖,移花接木改编成为夏朝太康时期的大臣后羿,最后演化成为“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的奇怪故事。
                            皇娥和女儿、儿子少昊被轩辕黄帝收养。
                             《山海径.北山经》载:“又北二百里、曰发鸠山,其山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鸟,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呜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游于东海、溺而不返,常衔西山之木石、以湮于东海。”
                            “精卫填海”的故事不会无中生有。实际精卫是帝俊的小女儿,少昊是其弟弟。精卫长大后要去大海寻找父亲帝俊的故事经后人曲意改编。帝俊时期的造船航海技术十分发达,但炎帝黄帝部族却几乎没有造船航海经验,因此精卫寻访数次均失败。
                            人们同情精卫,并感动其孝,大家想出一个办法:填筑一条通往大海的道路。可是填筑一段,海浪就冲毁一段。最后精卫也在寻找父亲的途中遇上风暴被淹死。
                            这个故事被后人改编过,而且被纳入炎帝的血统。这是没欲盖弥彰的故事。
                            帝俊的妻子皇娥最终下落不明,只是如干年后出现在舜的妻系统中。而帝俊的许多故事和后裔被拉入了帝喾的系统中。《山海经》矛盾重重的记录,说明了什么呢?古人治学写书很严肃的,为何有如此矛盾的记录?分析有两种可能:一是文字解读错误;二是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被后世人改编。
                            后来我们知道有“少昊领国孺颛顼”的记载,足见少昊曾一度被黄帝喜欢和重用,并将东夷之地分封给少昊。也就是说黄帝看在少昊母亲皇娥的面下,将青帝帝俊的帝位由少昊继承。所谓“领国”,不过是黄帝看重少昊才能而已。
                            当黄帝4335年9月14 日去世后,颛顼即位后,少昊被封为白帝。少昊封地被改为西方昆仑山一带。少昊西迁之后,族人怀念故地,将原来东方的地名也带到了西方,所以后来西方也有所谓的扶桑、穷桑等地名。
                            白帝,对于中原人来说早就成为传说,因为白帝早就西去。少昊被西迁封地昆仑,这也许算是对“少昊孺帝”的报答吧。西迁,是为了防止少昊部族东山再起,这也是为了维护帝国安定团结的策略。


                            16楼2018-04-01 18:54
                            回复
                              2025-05-14 05:56:12
                              广告
                              昆仑史记(二)黄帝到大夏的战争史
                              一,巨鹿之战
                              就在炎黄与帝俊发生决战时期,南方的神农氏部族再次兴起。西元前4394年,帝尤继承炎皇帝位,直接进攻冒牌炎帝姜榆冈。炎黄兄弟最后组成联军,“逐鹿之战”爆发。西元前4392年,黄帝联合了玄女族军队,帝尤战败被杀。后世人辱骂帝尤为“蚩尤”,即虫子的意思。
                              二,板泉之战
                              逐鹿之战”胜利后,黄帝军队四下追击帝尤残兵。此时炎帝姜榆冈却乘机占领大片土地,并突然进攻阪泉的黄帝军队。黄帝军队大败,丢失大片领地。黄帝不得不停止追杀,回兵与哥哥姜榆冈展开三年决战,最终俘获炎帝。最后炎帝臣服黄帝,自此炎黄一家。黄帝继续征战,于西元前4377年一统华夷,建立黄帝纪元——即后来之“黄历”
                              三,华夏的由来
                              黄帝的族人,自然称为“黄族”人。“黄帝”之“黄”,即有色彩之意,“黄”与“花”通。黄帝部族主要居住在黄河流域,故这些部族又被称为“黄族”,后来因语言演变,又被称为“花族”。华,是后来创立的字,更为形象,所以后人又称“黄族”人为“华族”人。
                              神农帝国时期,神农炎皇族人多居住在江汉一带,长江古代又被称为“夏水”,所以这些民族自称“夏族”人。
                              四,大夏建立
                              中原两大部族 “夏族人”和“华族人”先后称霸,西元前4063年,黄帝时代又被大禹之子启取代,建立大夏帝国,直到西元前16世纪,统治长达3000余年。
                              自此中原人始称“华夏民族”,简称华人。
                              黄帝时期自黄帝一统天下到结束仅仅314年。这314年期间,可谓洪水、流星雨等灾难频繁,而大禹治水也是在西元前4095年成功的。大禹继承黄帝帝位之后,天下太平,制九州而安天下。这也就是中国历史上“九州”的起源。从九州的划分,也可以看出夏帝国的统治疆域已经完全涵盖整个中原地区。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对于九州的划分和称谓,后世人多有争议或不同的理解。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大禹时期治理天下的方法已经十分完善。集权统治已经开始。


                              17楼2018-04-02 16:0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