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剧快结束了,周武帝宇文邕已经谢幕。剧中对他的文治武功草草带过,这样的处理这并不公平。实际上,宇文邕对中国乃至汉民族都有着杰出的贡献。
这样说有人可能认为我疯了。一个鲜卑人怎么会对汉民族有贡献呢?那要从宇文邕亲政之后说起。
宇文邕亲政后首先解决民族矛盾,改革府兵制度。使汉族士兵拥有和鲜卑士兵平等的权力,进而扩大了兵源,提高了待遇。这使得北周军队战斗力有很大的提高。公元563年宇文邕未亲政时,北周联合突厥合力征讨北齐。当时的北齐国力已是江河日下,所以最初北周与突厥联合军势如破竹齐力攻占北齐20余座城池。但后来突厥背信弃义,北周孤军奋战而惨遭失利。周武帝宇文邕亲政后,公元575年北周派遣18万大军征讨北齐,最终因中途生病不得已班师回朝,但此次征讨大挫北齐势力;公元577年,宇文邕再次出兵,并成功俘获齐王,灭掉北齐。
周武帝推行灭佛政策。中国历史上有四次大的灭佛运动:分别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和周世宗柴荣,史称三武一宗灭佛运动,佛教又称三武一宗法难。
周武帝推行灭佛政策有以下原因:
1、寺院占据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南北朝时期佛教兴起,建造了大量的寺院和佛塔,对社会财富消耗巨大。同时寺院占据大量田产,影响到了社会经济。据不完全统计,南朝梁武帝时就兴建寺庙两千多座,成为南梁衰弱的原因之一。
2、寺院占据了大量人口。很多人进入寺庙只不过是不想纳税服役,寺庙占据大量人口,僧人好逸恶劳。公元577年,北周灭北齐后,针对继续发展的佛教实体,立即推行灭佛政策,毁寺4万,强迫300万僧、尼还俗,相当于当时总人口数十分之一的人重新成为国家编户,这对急需兵源和财力的封建朝廷来讲,其意义之重要不言而喻。
3、寺院经常成为藏污纳垢之处,有些僧尼从事不法之事,甚至武力对抗国家。那时寺庙常收留不愿承担赋税的人和畏罪逃犯。周武帝亲政后第二年,关中荒旱,命当户拿口粮出来卖,而寺僧却借荒年放高利贷。奸人亦有匿於僧法之下,图谋造反。
在这种情况下,建德三年(公元574年)五月十五日,周武帝下诏“断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并禁诸淫祀,礼典所不载者,尽除之。”开始一场针对佛道两教的灭佛运动。
周武帝灭佛,时间较长,涉及面广,触动深,成绩可观,这一点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因此当时有人称赞说:“帝独运远略罢之(指灭佛),强国富民之上策”。灭佛事实上也起到了“民役稍希,租调年增,兵师日盛。东平齐国,西定妖戎,国安民乐”的作用。正因为北周成功的灭佛运动,才使它国力大大增强,为北周灭齐乃至北周统一北方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佛道二教极度兴盛的南北朝时期,周武帝独树一帜,毁佛断道,但并不屠杀僧侣,显示了其统治的高度灵活性。纵然周武帝个人十分认可甚至是推崇宗教思想,但当宗教的发展与国家机器的运作发生冲突时,他能清醒认识,挈重量轻,果断抉择而不拘泥于传统,实为难能可贵。对比同一时期,即北齐、江左政权的各位封建君主,大多不能正视宗教特别是佛教过度发展给国家带来之不利而盲目推动,更可衬托周武帝统治政策之灵活。
自从西晋武帝时期八王之乱,中原文明开始崩坏,国家分崩离析。乱世之中佛道兴起使得人民的思想和意识形态产生极大的混乱,汉民族产生空前危机。周武帝灭佛道两家,重新把儒家置于中原文化的正统地位,统一了人的思想,国家内乱也逐渐平息,与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的“ 抑黜百家,独尊儒术”有相同的作用。隋朝开始用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也是得益于周武灭佛。
周武帝灭佛,确立了中国政权是以政府为中心的世俗政权,而非以宗教为中心的政教合一的政权。这一点意义也很大。宇文邕对宗教的打压也给后世做出了良好的榜样。
周武灭佛,对在形成和发展过程当中的汉民族有拯救的作用。同时也不可避免的使北周鲜卑人融入到汉族之中。到了唐代,大量鲜卑人将鲜卑姓氏改为汉姓,鲜卑这个民族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这样说有人可能认为我疯了。一个鲜卑人怎么会对汉民族有贡献呢?那要从宇文邕亲政之后说起。
宇文邕亲政后首先解决民族矛盾,改革府兵制度。使汉族士兵拥有和鲜卑士兵平等的权力,进而扩大了兵源,提高了待遇。这使得北周军队战斗力有很大的提高。公元563年宇文邕未亲政时,北周联合突厥合力征讨北齐。当时的北齐国力已是江河日下,所以最初北周与突厥联合军势如破竹齐力攻占北齐20余座城池。但后来突厥背信弃义,北周孤军奋战而惨遭失利。周武帝宇文邕亲政后,公元575年北周派遣18万大军征讨北齐,最终因中途生病不得已班师回朝,但此次征讨大挫北齐势力;公元577年,宇文邕再次出兵,并成功俘获齐王,灭掉北齐。
周武帝推行灭佛政策。中国历史上有四次大的灭佛运动:分别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和周世宗柴荣,史称三武一宗灭佛运动,佛教又称三武一宗法难。
周武帝推行灭佛政策有以下原因:
1、寺院占据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南北朝时期佛教兴起,建造了大量的寺院和佛塔,对社会财富消耗巨大。同时寺院占据大量田产,影响到了社会经济。据不完全统计,南朝梁武帝时就兴建寺庙两千多座,成为南梁衰弱的原因之一。
2、寺院占据了大量人口。很多人进入寺庙只不过是不想纳税服役,寺庙占据大量人口,僧人好逸恶劳。公元577年,北周灭北齐后,针对继续发展的佛教实体,立即推行灭佛政策,毁寺4万,强迫300万僧、尼还俗,相当于当时总人口数十分之一的人重新成为国家编户,这对急需兵源和财力的封建朝廷来讲,其意义之重要不言而喻。
3、寺院经常成为藏污纳垢之处,有些僧尼从事不法之事,甚至武力对抗国家。那时寺庙常收留不愿承担赋税的人和畏罪逃犯。周武帝亲政后第二年,关中荒旱,命当户拿口粮出来卖,而寺僧却借荒年放高利贷。奸人亦有匿於僧法之下,图谋造反。
在这种情况下,建德三年(公元574年)五月十五日,周武帝下诏“断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并禁诸淫祀,礼典所不载者,尽除之。”开始一场针对佛道两教的灭佛运动。
周武帝灭佛,时间较长,涉及面广,触动深,成绩可观,这一点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因此当时有人称赞说:“帝独运远略罢之(指灭佛),强国富民之上策”。灭佛事实上也起到了“民役稍希,租调年增,兵师日盛。东平齐国,西定妖戎,国安民乐”的作用。正因为北周成功的灭佛运动,才使它国力大大增强,为北周灭齐乃至北周统一北方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佛道二教极度兴盛的南北朝时期,周武帝独树一帜,毁佛断道,但并不屠杀僧侣,显示了其统治的高度灵活性。纵然周武帝个人十分认可甚至是推崇宗教思想,但当宗教的发展与国家机器的运作发生冲突时,他能清醒认识,挈重量轻,果断抉择而不拘泥于传统,实为难能可贵。对比同一时期,即北齐、江左政权的各位封建君主,大多不能正视宗教特别是佛教过度发展给国家带来之不利而盲目推动,更可衬托周武帝统治政策之灵活。
自从西晋武帝时期八王之乱,中原文明开始崩坏,国家分崩离析。乱世之中佛道兴起使得人民的思想和意识形态产生极大的混乱,汉民族产生空前危机。周武帝灭佛道两家,重新把儒家置于中原文化的正统地位,统一了人的思想,国家内乱也逐渐平息,与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的“ 抑黜百家,独尊儒术”有相同的作用。隋朝开始用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也是得益于周武灭佛。
周武帝灭佛,确立了中国政权是以政府为中心的世俗政权,而非以宗教为中心的政教合一的政权。这一点意义也很大。宇文邕对宗教的打压也给后世做出了良好的榜样。
周武灭佛,对在形成和发展过程当中的汉民族有拯救的作用。同时也不可避免的使北周鲜卑人融入到汉族之中。到了唐代,大量鲜卑人将鲜卑姓氏改为汉姓,鲜卑这个民族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