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刀介绍:
双刀的刀把(柄)皆为红木,两头刻一圈回纹。在两圈之间上下各刻一条回纹相连,在刀把两侧的回纹内雕有"瓶生三蓟"(平升三级)纹饰。在红木把的两端有铜箍箍与"S"形铜剑格相连。刀部呈长三角形,锈蚀,整个刀身长约46厘米,宽5厘米。



二、双刀的来历:
收自于湖南民间,也就是湘军的故乡。
三、双刀的推测:
从刀形和刀柄纹饰来看,这应该是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高级将领的佩刀,不排除是列王之类的王爵。从刀具的厚重感及制式来分析,这两把刀有可能不是战刀,而是象征身份和地位的指挥刀。另外,此双刀来自于湖南,很可能是湘军在战场上缴获的战利品,或者是攻下城池后掳掠而得,然后带回湖南,保存至今。
四:双刀的历史价值:
目前国内发现的太平天国军刀多为单只,双刀非常稀有珍贵!该双刀的发现,对研究太平天国历史及晚清兵器历史都有举足轻重的价值!
五:双刀的存疑:
其中一把刀柄上刻有两个字体,但非常模糊!止有 一字尚可辨认为“刀”或“力”字,另一字经岁月磨蚀已无法看清。

在此,笔者认为有三种可能性:
1、俩字为“贼刀”,因湘军称太平军为“贼”,当收获此双刀时,为防遗忘或仅为炫耀战绩,而刻上“贼刀”二字,这种可能性较大。
2、俩字为“力王”,力王即张朝爵,太平天国晚期将领,广西人。初为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麾下部卒。1852年9月,任中一军帅。次年3月,升中三巡查。4月,擢土四总制,领中一军。5月,为金官副将军。9月,授殿右十指挥,随石达开赴安庆安民。冬,石达开返天京,秦日纲代守,以他为副,专主民政。1854年3月,封恩赏丞相。5月,擢殿右四检点。1858年,升谢天福。1860年,安庆被湘军围困,与叶芸来等部防守。次年9月城陷,乘小舟走脱。后回天京,封力王。1864年天京陷落,出走后不详。但这种可能性较小。
3、字体仅仅是划痕而已。
六:双刀的赞诗:
宝刀别金匣,
百载两相从。
胡儿殁已久,
所以潜其锋。
双刀的刀把(柄)皆为红木,两头刻一圈回纹。在两圈之间上下各刻一条回纹相连,在刀把两侧的回纹内雕有"瓶生三蓟"(平升三级)纹饰。在红木把的两端有铜箍箍与"S"形铜剑格相连。刀部呈长三角形,锈蚀,整个刀身长约46厘米,宽5厘米。



二、双刀的来历:
收自于湖南民间,也就是湘军的故乡。
三、双刀的推测:
从刀形和刀柄纹饰来看,这应该是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高级将领的佩刀,不排除是列王之类的王爵。从刀具的厚重感及制式来分析,这两把刀有可能不是战刀,而是象征身份和地位的指挥刀。另外,此双刀来自于湖南,很可能是湘军在战场上缴获的战利品,或者是攻下城池后掳掠而得,然后带回湖南,保存至今。
四:双刀的历史价值:
目前国内发现的太平天国军刀多为单只,双刀非常稀有珍贵!该双刀的发现,对研究太平天国历史及晚清兵器历史都有举足轻重的价值!
五:双刀的存疑:
其中一把刀柄上刻有两个字体,但非常模糊!止有 一字尚可辨认为“刀”或“力”字,另一字经岁月磨蚀已无法看清。

在此,笔者认为有三种可能性:
1、俩字为“贼刀”,因湘军称太平军为“贼”,当收获此双刀时,为防遗忘或仅为炫耀战绩,而刻上“贼刀”二字,这种可能性较大。
2、俩字为“力王”,力王即张朝爵,太平天国晚期将领,广西人。初为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麾下部卒。1852年9月,任中一军帅。次年3月,升中三巡查。4月,擢土四总制,领中一军。5月,为金官副将军。9月,授殿右十指挥,随石达开赴安庆安民。冬,石达开返天京,秦日纲代守,以他为副,专主民政。1854年3月,封恩赏丞相。5月,擢殿右四检点。1858年,升谢天福。1860年,安庆被湘军围困,与叶芸来等部防守。次年9月城陷,乘小舟走脱。后回天京,封力王。1864年天京陷落,出走后不详。但这种可能性较小。
3、字体仅仅是划痕而已。
六:双刀的赞诗:
宝刀别金匣,
百载两相从。
胡儿殁已久,
所以潜其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