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吧 关注:15,003贴子:288,043

太平天国北伐援军将领黄生才诗作真伪考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逆水舟行缓,红崖夜停舟。
闻说此地好,登山月下游。
夜火村舂忙,渔歌传哀愁。
苍生干戈里,水火何时休。
山路钟声引,禅院僧伴游。
军情如星火,胜地难久留。
征程险似鈇,指日克胶州。
北定燕山日,回马再重游。
这是网上的一首五言律诗,据传作者乃太平天国北伐援军将领黄生才领兵路过山东郯城官竹寺时所写。从文学角度来看,这首短短的小诗有时间、地点、人物、主体思想。也表达出了作者的远大抱负,读来令人啧啧称赞,尤其是最后一句荡气回肠的点睛之笔,可谓是情感的极大升华!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8-10-29 18:41回复
    但冷静下来逐句细品后,我不禁对该诗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看似非常符合当时时代背景的一首诗,字句间却存在不少的破绽。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8-10-29 18:47
    回复
      2025-08-01 05:06:0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继续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8-10-29 18:51
      回复
        首先从诗词本身来看,第五句“禅院寺伴游”露出了些许破绽,众所周知,太平天国信奉拜上帝教,太平军所到之处都要焚毁寺庙、驱散僧尼,黄生才是老广西,自然视僧人为异教徒,怎么可能会在僧侣的陪同下悠闲地散步呢?退一万步讲,即便是在远离太平天国中心统治区的鲁南,宗教禁忌会淡化一些。但作为太平军的军官,他这样和僧人岁月静好的在一起,就不怕手下人非议吗?万一有人给天京方面打个小报告,东王的脾气,可是人人皆知的。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8-10-29 19:12
        回复
          其次是第七句的“指日克胶州”令人疑窦从生!熟悉太史的人都知道:太平天国天京方面曾向北派出过三支部队,除了林凤祥、李开芳的北伐军外,还有两支北伐援军,其中一支北伐援军由燕王秦日纲率领,但刚打到滁州就被清军击溃退回天京。另一支由曾立昌、陈仕保等统帅,包括黄生才在内的数千人一直打到了山东临清府。北伐援军的任务是“救老兄弟回天京”,军情十万火急!走的是安徽到鲁西近乎垂直的路线,怎么可能会绕道几百公里外的郯城寺院里吟诗作赋,更不会再东进几百公里去“克胶州”了,这和战略进军路线完全背道而驰。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8-10-29 19:41
          回复
            另外,网上说这首诗是1853年所作,但黄生才所在的北伐援军部队1854年2月4日才从安庆出发,时间上完全无法吻合。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8-10-29 21:43
            回复
              接下来看一下黄才生被俘后所写的供词(史料由黄金台下客老师提供)。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18-10-29 22:10
              回复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16楼2018-10-29 22:11
                回复
                  2025-08-01 05:00:0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17楼2018-10-29 22:12
                  回复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18楼2018-10-29 22:12
                    回复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19楼2018-10-29 22:14
                      回复
                        这份供词,大致交代了黄生才从军始末及北伐经历,尤其对援助北伐军一役叙述的较为详尽,但通篇未提兵过郯城之事。
                        综上所述,可以断定这首荡气回肠的诗词佳作并非出自黄生才之手,而是另有其人,那么,这个人会是谁呢?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20楼2018-10-29 22:42
                        回复
                          一,有可能是后人伪作。
                          出于政治或经济目的,太平天国诗词伪作已非新鲜事!最著名的当属翼王石达开伪作,可谓俯拾皆是啊!但奇怪的是:既然作伪,为何不挑名气大点儿的人物?如林凤祥李开芳,偏偏选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黄生才,着实令人费解。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21楼2018-10-29 22:51
                          回复
                            二,有可能是非清代人物的诗词。
                            中国封建社会二千多年,偏安于东南的割据政权不在少数,北伐也一直是这些王朝的终极使命。北伐大军或响应北伐大军的民间武装路过郯城官竹寺,某位有才华的军官即兴赋诗一首,然后不经意间流传下来,也不是没有这种可能。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22楼2018-10-29 23:02
                            回复
                              2025-08-01 04:54:0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第三:有可能是捻军或幅军的将领所作。
                              纵观整个晚清史,兵锋触及郯城一带的起义军部队,也只有捻军和幅军了。捻军大家都不陌生,但捻军基本上都是以骑兵为主,来去如风、机动灵活。这与“逆水舟行缓,红崖夜停舟”明显不符。
                              再看幅军,幅军是清道咸年间活动于鲁南苏北的武装力量,主要成员是依附于运河水道的纤夫、私盐贩子及流民组成,他们最初以劫富济贫为生,后来有一支幅军得到了太平天国的册封,开始蓄发易服,并且有了明确的政治目标。幅军既然依附于运河水道,成员有很多纤夫,自然会熟悉水路环境,那么,用船只来运送兵力则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23楼2018-10-29 23:2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