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梦吧 关注:28贴子:9,922

【落花☆幽梦】【转载】格局没有,思路不正,怪不得男人不要她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9-03-02 16:18回复
    林婉珍《往事浮光》书评
    转载自逗瓣,作者豆芽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9-03-02 16:19
    回复
        标题中的“思路不正”,指林婉珍明明绘画水平寥寥,却为了某些企图去弄了2个野鸡艺术奖,还堂而皇之地列在绘画简历中隆重推出。这番举动,跟拿野鸡大学文凭回国瞎吹抬高身价是一个路数,所以觉得她思路不正。真正的成就,是努力奋斗出来的,是辛勤劳动得来的,而不是花钱买来的,靠引导舆论带来的。
        她的2个艺术奖,野鸡得不要再野鸡了。跟她想展示给公众的“淡定优雅”的人设严重不符。


      11楼2019-03-02 16:35
      回复
          这是一本未出先热的书。
          关于他们3个人的故事,早就知道了轮廓和最后走向。
          看书之前,曾经遗憾,男人终究舍弃了这个女人;
          看书之后,终于理解,男人为什么不要这个女人。
          为了自己内心数十年的积怨和不甘,再婚30多年后,出书撕前夫的现任,不说绝后,起码也算空前了(我孤陋寡闻,真不知道还有谁这么做过)。蒋碧微也是晚年出书,但重点是男人,自己生命中出现的2位男人,而不是特意针对男人后来的妻子。
          因为有亲生儿子执掌规模庞大的出版集团,这本书的宣传推广得天独厚——还没面世,各种文章就满天飞了,随处可见“要还原真相”的合理诉求。
          围观群众对各种“真相”很有兴趣,事件另2位当事人的版本早已面世,如今终于补上最后一环,3方陈述到位,可以谈读后感。
          全书看完,先不谈当事人的爱恨纠葛,最想问一句:那些之前写文章的各种公众号,情感专家们,你们真的看完这本书了吗?那么多细节错误,之后的立论哪来的基础?
          以下是Intensive Reading Notes,大量剧透+吐槽,不喜请点叉。


        12楼2019-03-02 16:36
        回复
          一、 成书背景
            平鑫涛1927年出生,林婉珍1930出生,琼瑶1938年出生。
            3人在国内各自度过动荡的童年少年,独自或随家人在40年代末去了台湾。
            林婉珍(作者)与男人在同家公司上班,1955年1月9日结婚。
            在结婚前一年,1954年2月22日,男人为了自己的文学梦出版梦,工作之余创办《皇冠》杂志。
            杂志开始的几年一直滞销,大量退书,几个股东陆续退股,男人自己苦苦支撑,撑了7年,到了濒临破产的边缘。
            男人决定放手一搏,改版杂志,终于起死回生,但也没生龙活虎,只是勉强维持。男人晚年自述,当时还是“惨淡经营”,支付投稿人的稿费很少。
            时间的另一端:出身书香门第的琼瑶,在学业优秀的弟弟妹妹衬托下,童年少年都像丑小鸭,连续2次高考失利让她和父母矛盾加剧。既渴望关爱又想逃离家庭,女性的选择往往是婚姻。1959年,琼瑶也早早结婚了,婚后与丈夫搬到高雄。1961年8月,儿子出生。
            但婚姻并没有带来预期的幸福,丈夫在琼瑶临产前外派一年,毫不犹豫地走了,女方独自在医院生下孩子,不得不回娘家暂住,没有单独房间,只能住在客厅和厨房的过道。妈妈不仅直说不会帮她带孩子,还责怪她因为婴儿哭声影响了小女儿(婴儿的姨妈)看书。
            丈夫回来后,事业不顺,开始赌博,夫妻不睦,经济困窘,节流已经节无可节,琼瑶不得不想办法开源。她会的,只有文学。于是,开始写小说。一边哄着牙牙学语的孩子,一边写小说投稿。
            1962年,男人创办杂志的第8年,改版杂志的第2年,琼瑶在《皇冠》上发表了几个中篇,男人写信向她约稿。于是,她开始创作长篇。
            1963年春,《窗外》完成。7月在《皇冠》上全篇刊出,引起轰动。
            杂志创刊9年后,之前无数退书堆满房间的平鑫涛,终于尝到了“畅销”的滋味。首印数千册几天就卖完了,之后不断加印,不断卖完,再加印,再卖完……
            男人晚年(2005年)公开确认:《窗外》四十多年来的累计销量,至今仍是皇冠集团的第一,比全球畅销书《哈利波特》还好。
            1963年初冬,在男人的安排下,琼瑶从高雄到台北,接受电视台采访。男人到火车站接人。2人第一次见面。


          13楼2019-03-02 16:37
          回复
              见面之后的事情,大致走向大家都知道了。林婉珍这本书,是横看成岭侧成峰的一些补充。
              1964年,琼瑶与丈夫离婚,自此带着儿子靠写作为生。
              1976年,平鑫涛与林婉珍离婚,几年后,2人分别都再婚。
              平鑫涛与琼瑶结婚后,一起联手创事业,出版,电影,电视,夫妻档做得风生水起,恩爱携手圆梦人生。
              琼瑶60岁的时候,一部《还珠格格》,再次迎来夕阳红,而且是更上一层楼的爆红。
              林婉珍再婚的丈夫王先生是一家医院的主任秘书,比她大12岁,原配病逝,5个孩子已成年,再婚后对她不错,当初平鑫涛没带她去度过蜜月,王先生带她去了。2人一个写字一个画画,也算老有所乐。2007年,王89岁去世,林婉珍77岁。后一段婚姻有20多年,哪怕不说感情,时长也是超过前一段婚姻。


            14楼2019-03-02 16:38
            回复

                关于《往事浮光》的出书动机,之前所有评论高度一致——
                为了撕琼瑶(也就是当年拐走她男人的那个女人)。
                其实撕琼瑶只是手段,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的原因是利益之争。
                争利益没问题,法律框架内,各凭本事。但为了争利益,出了本卖情怀的书,多少是有点违和的。
                这种矫情又拧巴的违和感,贯穿全书。
                大家都知道是开撕,那就坦率点,想说的话直说,不要再迂回几道弯的,暗示象征类比含沙射影等等手段,不适合这本仓促而就负有使命的书。
                比如儿子平云撰写的前言,就直接了当,说:“历史可以被原谅,但不应该被遗忘。”认为自己父亲欠母亲一个道歉。


              16楼2019-03-02 16:39
              回复
                  然而,全书刻意保持了一种舒缓平和的基调,尤其琼瑶还没出现的前半部分(全书223页,琼瑶出现在139页),像徐徐展开的画卷,于岁月沧桑中再现当年。
                  全书最开始,是一系列林婉珍的照片,从青年到老年,还有她晚年的画作,有父母,有兄姐,有前夫,有孩子,但没有跟她生活了20多年的后夫王先生的影像。以文字看,这位王先生跟她再婚后,2人也是琴瑟和谐相处融洽的,居然在回忆录中连露脸的机会都没有,反而那个抛弃她的男人占据了大量篇幅,不知道王先生泉下有知,作何感想?
                  与前夫平鑫涛的合影是一张结婚照,此外再没他们二人的合影,和孩子们在一起的5人全家照有2张。
                  其他的,和前夫婚姻关系内的照片,都是她的单人照。
                  照片中的林婉珍,肯定是美貌的,甚至解说词都特别此地无银三百两:
                  2张单人照,“摄于某某时间,那时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了”
                ——潜台词大概是:看我多美丽,已经是2个孩子的妈了,还有小蛮腰……
                  4张女儿的照片,“一针一针织出小女儿身上的毛线小洋装和裤子”,“两个女儿穿的姐妹装都是我亲手缝制的”,“帮她们(两个女儿)编辫子,是我每天早上的大工程”
                ——潜台词大概是:看我多能干多贤惠,是个多么负责任有爱心的好妈妈……
                  2张单人照,“1968年鑫涛在某花园为我拍的照片”,“鑫涛摄于南京东路家中的小院子里。当时买不起什么首饰,耳上戴的是塑胶耳环,手上则是便宜买的红珊瑚戒指,至今仍保留着”
                ——这2段话不知道该说什么了,仍然在怀念着前夫吗?表达自己对前夫跨越半个多世纪的依依深情?
                  如果像王宝钏那样等了18年,这种怀念也许感人,但作者再婚20多年了,自己所说,跟后夫感情也蛮好,如今后夫去世,又来深情怀念前夫?
                  围观八卦多年,这么多字数,如此风格的照片说明,头一回见。


                17楼2019-03-02 16:40
                回复

                    人物照片之后,是林婉珍的一些画作。本书扉页也着重强调她的绘画成绩,但列出的2个奖项,非常可笑,或者说,很让人无语。
                    一个是亚太地区第二届“金狮艺文奖”,看着很高大上,其实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这个奖的来源:台湾300多家同乡会中的某一家会长,为了政*治投*机,在Z韩正式建交前,想要捞点政治资本,去韩国游说展开活动,希望继续T韩保持关系。为了配合这个主题,举办了一个艺术展,邀请几位韩国画家参加,就取名为“亚太”了。
                    这个奖项,既不是资深艺术类奖项,也不是主流或权威机构举办的,流程,参展作品,评奖机制全部连山寨都不如。却被林婉珍列为个人成就第一项,唉,眼光呢?格局呢?
                    林婉珍的第二个奖:新加坡新神州艺术院火凤凰杯金奖,名字也很堂皇,但内在更别提了,直接就是三无院校的野鸡奖。这个野鸡艺术院校,发出了无数的金奖,银奖,上万份的高级院士证书,高级特聘书画师证书……
                    晚年的林婉珍,个人形象蛮高雅端庄的,但她的行为,实在让人难有好感……想撕琼瑶却列出这样的奖项为自己增份量,贻笑大方! 技不如人,大方承认反而公众可以理解,偏要这么较劲的附庸风雅,弄了2个野鸡艺术奖,只会让自己更丢脸。
                    不会画画没关系,不会的人很多,但野鸡艺术奖,就是人品问题了。要不然,干嘛从上层,到民间,都对野鸡大学及其毕业生口诛笔伐零容忍?


                  18楼2019-03-02 16:41
                  回复
                      她父亲对正室和正室所出的作者一直没什么爱心,赚了钱,父亲只带着姨太太衣锦还乡,而当父亲与姨太太病了,才想起叫正室回去照顾。小时候因为战乱,正室带着孩子们回老家避祸,父亲每2个月只寄10元生活费,而他自己打麻将输20元则是平常事不痛不痒。她同父同母的哥哥肺病,治疗费很贵,家里需要不断地筹钱,如果没钱,就要停针。
                    ——这样的出生算白富美?标准是不是太低了?尤其是,哪个白富美家里会送正室所出的女儿去当童养媳?童养媳是穷苦人家变相地卖女儿好不好……
                      她从小在家中说福建话,不会上海话,更不会英语。在上海读小学后渐渐学会上海话,小学是教会学校,要祈祷(书中称念经),她不喜欢,于是放弃了学校让她直升本校中学部的机会,另外报考了一所私立女中。
                      私校学费较贵,她爸爸支付学费非常不情愿。她说自己爸爸一直认为钱根本不应该花在小孩的教育上。不过,好歹也算送孩子们去上学。到她初中最后一学期,爸爸怎么都不愿再出学费了,幸好有位老师心善,为她争取了学费减免,终于让她初中毕业。
                      在描述自己早年生活中,很多若有若无的自夸:爱学习,成绩好,学东西快,还特意提到学会五线谱,后来帮皇冠杂志编写了一系列歌曲简谱——暗错错跟琼瑶别苗头吧。
                      但是,琼瑶的歌曲歌词,是原创,她的编写,只是把五线谱改写成简谱,2者的意义完全不同。


                    22楼2019-03-02 17:01
                    回复
                        16岁初中毕业后,没有继续读书,去学中英文打字,为了容易找工作。之后跟2个哥哥到台湾。1个哥哥读书,1个哥哥想看看有没有机会做生意。1947年1月,3兄妹到台湾,当时她的大姐和姐夫已经在台湾。姐夫是公司职员,后担任一家企业厂长。到台湾不久,1个哥哥没找到生意机会,另1个读完了书,一起返回大陆,林婉珍因为晕船厉害,不想再一路吐回去,就留了下来。
                        那几年,她一直住在姐姐家,先上了一年的夜校,补习学校。因为姐姐家孩子多负担重,她就开始工作,到姐夫当厂长的厂里当打字员。厂区离住所很远,她需要早起赶火车。
                        书中花了很多段落描述自己住在姐姐家的细节:
                        睡在客厅,没有单独卧室,如果有客人,就要等客人走了才能睡;
                        早餐不习惯姐夫的日式口味,只能带点白饭到外面买咸鸭蛋或肉松就着吃;
                        在姐姐家吃饭,不方便多动筷子,只吃很少的一点菜,不想给姐姐添麻烦;
                        平时单位发的物品,奖金,统统给姐姐。
                      ——看到这里,读者会感到姐妹情深。但是,之后到了林婉珍结婚,因为台湾没其他亲人,想要从姐姐家出嫁,姐姐拒绝了,说是会把家里的好运气带走……


                      23楼2019-03-02 17:02
                      回复
                          中间没有任何过度,起码书中没有任何交待,在妹妹人生最重要的时刻之一,姐姐就这么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以常理说,肯定发生了什么,但书中没写。
                          就书中的描述看,妹妹是大度,识相,懂事,谦让的,而姐姐,在面目模糊的背景下,给人印象很不近人情。
                        在姐夫的厂里工作2年后,应聘其他公司,通过激烈竞争,最后被录取了。就是台湾肥料公司,认识平鑫涛的地方。19岁那年,她开始在台肥上班,在业务处,具体分管收发,中英文打字等等。
                          又花了很大段落写自己如何在新单位受欢迎,很多工程师到公司来,都喜欢跟自己搭讪,但自己安静内向,始终与公司的异性保持距离,少有往来。有位同事要请她吃饭,她一直没答应,对方甚至拜托处长出面,她还是没答应。
                        ——在这里,作者又一次含蓄了。没有直接说别人追她,但又详细描述很多异性想跟她搭讪,想跟她约会。作者的本意,大概想刻画一位高冷矜持坚贞娴雅的美女,这个人设对整体的目的有用。但是,如同照片PS,P过头了,容易穿帮。人设的刻意强调,在后面令人费解。


                        24楼2019-03-02 17:03
                        回复

                            终于,到79页,男主出现了。2人在同一家公司,女方在1楼业务处,男人在2楼会计处。
                            但一开始,林婉珍就明确写了:“当时我并没有特别留意他,因为他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她的办公室有中英文打字机,午休时,男人会过来练英文打字,2人偶尔聊天,渐渐话多起来。
                            然后,当男人约她喝咖啡的时候,之前高冷矜持的她,立刻答应了。
                            故事就此开始,后来男人又约她看电影,她也去了。很多文学作品她没看过,男人就说给她听,就这么聊了2,3年。同事都觉得他们是一对。
                            于是,当男人遭遇车祸,看到随同事一起去医院看望他的女方时,很高兴,对林婉珍说希望两人可以交往。但林婉珍直接拒绝了,表示:你不是我理想的对象。
                            她心目中的理想男人,起码要175公分,而平鑫涛还差了一截。她如果跟他在一起,高跟鞋都不能穿。
                            女方拒绝之后,说男人没有放弃,到办公室找她,还写了张纸条:“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要么是作者省略了很多过程,要么是男人太大惊小怪,看来看去,就书中所描述的(已经把书中所有他们2人的来往都摘出来了),完全看不出他们的感情有什么互动,居然一下子就沧海巫山了?


                          25楼2019-03-02 17:03
                          回复
                              再根据男人晚年给琼瑶的书信,可以推断,要么他根本没有用过这句诗,要么虽然他用了这句诗,但完全不走心。原因后面说。
                              终于,在一个大雨的午后,一位追求者来到家里想约她出去看电影,她还没表示,平鑫涛也跑来了,没进屋,就撑伞站在雨中。2个男人都发现了对方的存在,僵持片刻后,追求者主动退场,先走了。林婉珍走到平鑫涛身边,平说:我已经买好电影票了,我们一起去看吧。
                            ——有没有觉得这个决定性的场景似曾相识?琼瑶剧中,或者说情感剧中,总是在重大的抉择关头,要么漫天大雨,要么电闪雷鸣……
                              他们的定情一刻,完全没感动看客,反而因为与套路不谋而合而让人有点笑场。
                              尤其是,女方还要在后面画蛇添足地剖析心态:如果不是他买好了票,我肯定会拒绝他的,但既然他票都买好了,那我就去吧。
                            ——想去么就去好了,要不要这么矫情?如果17,8岁的少女跟闺蜜如此说,可以理解,少女情怀,常常说反话的,也要给自己一个台阶。但作者87了,经历过2个男人,生了3个孩子,写回忆录是为了怼抢了自己男人的女人,既然主题明确,就不要散漫发挥。这么如果假设的,到底算喜欢男人呢?还是不喜欢男人?感觉平家子女的文字能力还是不行,全书的焦点时不时糊掉,看得人真捉急。
                              后来2人吵架,女方为了结束2人关系考虑换工作,觉得只有离开了,才能避开男方的紧迫盯人。
                            ——男人是如何紧盯她的,完全没细节。


                            26楼2019-03-02 17:04
                            回复
                                女方后来悄悄地去应聘其他单位,一家纺织厂。又是经过激烈竞争,被录取了。但是,考虑到对方公司可能会有一些额外的工作要求,她考虑之后又拒绝了。
                              ——这里的潜台词,一个当然是再次含蓄表示自己的能干,那么激烈的竞争,自己再一次胜出;另一个或许是表明自己的坚贞吧,把任何可能的隐患扼杀在摇篮里,甚至,摇篮都还没有,也要杀死。
                                说真的,一次次看到老女人写回忆录说有多少多少的男人喜欢自己追求自己,鸡皮疙瘩就泛起,这种事情,自己说很不匹配“优雅淡定”的人设懂不懂?应该怎么样?——如果你当年真的很受欢迎,自然有其他人看到知道,要让别人来说,这才有腔调!
                                在台肥工作5年后,因为姐姐家搬家,离单位很远,上班不方便,她申请了单位的员工宿舍。


                              27楼2019-03-02 17: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