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梦吧 关注:28贴子:9,922

回复:【落花☆幽梦】【转载】格局没有,思路不正,怪不得男人不要她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看到这里,为她姐姐叹息一下,自家有5个孩子,只有LG一份收入,还能让妹妹在自己家白吃白住8年(上夜校的1年,到姐夫厂里当打字员2年,到台肥工作5年),算蛮好了。到了最后,却完全没得到一句感激,甚至,还被妹妹描述成不近人情。前面作者罗列了很多住在姐姐家的不方便,说自己如何隐忍如何委曲求全,让读者以为她无处可去不得不忍。其实,她明明有公司宿舍可以申请!有其他选择却不用,显然住在姐姐家对她有好处,什么好处?省钱。在搬出姐姐家的那一段中明确说了自己薪水很少。
  就算当年,因为矛盾对姐姐有些怨气,如今半个多世纪了,姐姐也早已不在人世,对她当年照顾你收留你的8年,是比较漫长的8年而不是短暂的8周8个月,难道不该稍微表示下感恩?
  林婉珍的文字和她的行为,逻辑上无法自洽。
  入住公司宿舍后,跟平鑫涛距离更近一些,他也住宿舍。2人每天早上一起坐公司班车上班,作者又特别说一句:“我们通常各坐各的,不会特别坐在一起。”
——是想表示你的矜持呢?还是想说男人其实对你也是无所谓?看来看出,没看到他们之间恋爱的感觉。所谓的沧海巫山呢?所谓的紧迫盯人呢?


28楼2019-03-02 17:05
回复

      1954年2月22日,平鑫涛的出版梦想拉开大幕:《皇冠》杂志发行。
      当时,男人27岁,林婉珍24岁。根据女方的叙述,男人创办皇冠,经济上完全跟她无关,平鑫涛自己找了几个朋友入股,跟岳父没有一毛钱关系。
    ——那些说女方是白富美,还说是女方父亲投资女婿的杂志,从哪里听说的?当事人告诉你:完全没有这回事!她自己都薪水拮据得几年中只有2件旗袍换着穿,哪来的余钱投资?甚至,从她到台湾后,回忆文字中完全没有跟父亲的联络。
      《皇冠》杂志的创业史,市面上论述颇多,有一点是大家公认的:
      创立之初,经营惨淡。男人自己晚年的回忆录写了很多细节,林婉珍也提到一些:很多退书,堆满了平鑫涛的房间。林婉珍用很多文字,详细叙述了自己的功劳:帮着包书,处理客户——打印订12份杂志客户的地址,裁开来,每月寄书时贴一份,用完时就知道该提醒客户再次订阅了。有时也要接听客户电话。
    ——林婉珍和儿子一直在强调,她对出版社多么有功,但是,以事实看,这种功劳哪怕有,也是非常有限的。平鑫涛的回忆录中完全没有林婉珍的身影,出版社的发展轨迹依然不变。而且,惨淡经营的杂志,又有多少客户?她打印客户地址,寄书包书,实际工作量肯定不大。


    29楼2019-03-02 17:06
    回复
        《皇冠》苦苦支撑了很多年,非常艰难。股东们纷纷退股,只剩平鑫涛自己一人。当时他们已经结婚,大女儿也有了,连每天鸡蛋都买不起,需要自己养鸡生蛋。
        在杂志创办之初,他们还没结婚,交往中。
        有一天,男人跟女方说,公司有一批新房子,自己的资历可以分到一套,但必须成家。
        女方问:这是求婚吗?
        男方说:我从大陆带来2两金子,为了跟你交往,都花光了,你能不嫁给我吗?
        女方当时信以为真,于是就嫁了。但多年后才知道,男人带了2两金子是真,但其中的一两,到台湾不久就跟朋友一起集资买车了。
      ——真是越看越捉急,林婉珍既然要撕琼瑶,总要尽量描述他们感情的深厚,婚姻的幸福——逻辑上需要这样,这样才能让之后的婚姻破裂更增加“美好的事物被毁坏”的遗憾,让读者可以同仇敌忾。但从文字看,完全感受不到他们感情的美好,反而告诉人们,他们的婚姻先天不足,对男人来说,更多考虑是为了分房子。


      30楼2019-03-02 17:07
      回复

          1955年1月9日,平鑫涛与林婉珍结婚。
          婚后第一天2人就发生了矛盾:新婚之夜,男人特意点了龙凤烛,没找到桌布,就拿了一条毛毯垫着。第二天起来,烛油滴满了毯子。女方只顾着心疼毯子,一个劲想要把烛油弄掉,而男人,大概觉得对方有点煞风景吧,不以为然,劝妻子放弃,但女方不肯,全心解救毛毯,男人终于不高兴了,说:到底是毯子重要,还是我重要?
        ——按老法说,有些事情上,讲究彩头的,新婚当天,女方因为袖子太短冷得发抖,婚后第一天,因为一条毛毯2人不欢而散,林婉珍自己也承认,这场婚姻,一开始就不顺。
          全书223页,到了99页,2人总算结婚了。103页开始,进入全面自夸模式。
          男人办杂志很辛苦,自己努力做个好太太,不顾怀孕反应,买菜做饭,还帮男人包书回客户信件……
          甚至特意写,自己在结婚之前,完全不会做菜,在姐姐家都是姐姐掌勺。她这么写大概是为了突出自己对男人的好,你看,之前完全不下厨的我,为了你,洗手作羹汤……潜台词么就是:你这个没良心的,居然发达后就不要我了!


        31楼2019-03-02 17:07
        回复
            但是,看到这一段觉得非常别扭:她并非大家小姐出生,完全不是受宠爱长大的,这不是读者说的,是她自己前面写的。所谓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跟25岁完全不会做菜,好像不是一个频道的。
            另外,再次感叹她姐姐对她真是够可以了,她一再表示自己很识相,很懂事,很谦让,很隐忍,但是,天天目睹姐姐有5个孩子要照顾,有一个家要操持,她自己婚后带3个孩子就在书中叫得震天响,各种表功各种不容易各种艰难,那在姐姐家的8年时间,怎么就不知道给姐姐搭把手?还天天要姐姐烧给她吃?怎么好意思的呀?!
            在这里,逻辑上又一次无法自洽。如果她真的婚后才做菜,那她就太不识相了,在姐姐家那么多年,居然饭来张口,还不知感恩,换了我是她姐姐,也不高兴为她送嫁;如果她之前有帮姐姐忙,干嘛又要特意强调自己婚前不下厨,就为了显示自己对男人的付出?
            书中花了很大篇幅说自己生煤炉做菜的辛劳。也许对今天用惯煤气的人来说,煤炉是不熟悉的麻烦,但50年代的台湾,极少数金字塔顶端的人除外,哪个人家不生炉子?(到了80年代初,大陆很多城市家庭仍用这种煤炉,当时买煤饼还需凭票供应。)有她说得那么大费周折大张旗鼓吗?她极力想要增加自己对家庭付出的份量,思路可以理解,但素材实在太单薄,无法支撑起她希望读者理解的那种厚重。


          32楼2019-03-02 17:08
          回复
              仅仅是素材单薄倒也算了,她的问题是表功的意图太强烈,以至于让事实变形了,读者没感受到她的爱心和辛劳,反而觉得她给自己加戏有点多。
              比如做菜,她太想为自己加分了,不厌其烦地说了很多:说丈夫的朋友来家里,都夸她的上海菜做得好吃。说丈夫喜欢美食,尤其喜欢腌笃鲜,她如何到各个菜场去买最好的材料,如何不辞辛劳,当孩子问起为什么要那么麻烦地到各处买材料,她回答:因为爸爸爱吃啊!
              很温柔贤惠的妻子有没有?!读者看到这里,按林婉珍和平云的预期,读者该在心里把男人骂上几百遍:这么好的妻子你都不要,居然还出轨?你脑子是怎么想的?最好,顺带着把琼瑶也骂上几百遍:这么幸福的家庭你要轧进去搞破坏,你怎么做得出?


            33楼2019-03-02 17:08
            回复
                但是,很抱歉,这种预期大概对外地的读者有用,对熟悉上海的爱好美食的人来说,只会注意到另一个问题:
                腌笃鲜居然是用牛肉做的?
                书中用很多文字写她如何挑选牛肉,冬笋,以做出一碗最最美味的腌笃鲜——资深吃货看到肯定要笑了,牛肉做的腌笃鲜,真是头一回见啊……
                腌笃鲜的做法,网上随手可得,大都用春笋,甚至有人在知乎上重点强调:春笋!!大写的春笋!!一定不要买成冬笋! 不过,就当那是苏式腌笃鲜,上海有些做法不强调春笋,冬笋也可以接受。
                但是,没有用牛肉做腌笃鲜的,完全没有!林婉珍很得意地强调自己做得上海菜很好吃,得到朋友一致称赞,可是,为什么,又犯这种非常尴尬的基本错误?
                她说自己精心挑选某种牛肉做腌笃鲜,就好比说选择用鲈鱼还是鳜鱼做鱼香肉丝一样,是常识的笑话。
                如果她真用牛肉做了,上海长大的平鑫涛肯定会吃出不同,一定会告诉她该怎么做,但是,居然到了晚年,她仍然笃信自己用牛肉做腌笃鲜的配方……想编个段子反而穿帮,这就尴尬了,还不如不说呢。


              34楼2019-03-02 17:09
              回复
                  这些文字的主题自然是她为家庭的奉献付出,表示她是多么辛劳,多么不容易,希望读者再次在心里把男人骂上几百遍。
                  但是,她的这些婚后日常,就算全部是真的好了,也完全不稀奇。那个年代,哪个普通家庭不是这样过来的?哪个主妇日常不做这些事?她在为家操劳的时候,她的丈夫并不是在提笼架鸟悠哉游哉,反而,男人在努力工作,身兼数职,既要上会计的班,还要兼任电台主持,业余还要办杂志。她婚后就不上班了,既然当了主妇,不做这些还能做什么?
                  以她的意图看,她想表达自己的能干,但以她给出的事例看,不仅不能干,还矫情得很。
                  上面搬冰块扭了腰是一例,后来还有件事:男人有次想带着孩子全家去看电影,一部儿童片。男人买好票在电影院等,让林婉珍带2个女儿过去。当时他们的小儿子还没出生,2个女儿差不多一个5岁,一个2岁。带这样2个孩子,出门坐公交车到电影院,不算很麻烦吧,但是,在林婉珍笔下,又是一个让她“喘得上气不接下气”(书中原话)的艰难过程。
                ——实在是太矫情了,如果之前一直是大小姐,或者林黛玉,那还情有可原,但她从11岁就得自己打毛衣给自己穿,如此长大的孩子,居然这点事情都做不好?
                  林婉珍在书中,反复说自己很务实,做事有计划性,很稳妥。但是,从她给出的事例中,感受不到这种稳妥。反而是各种拧巴,让阅读感觉越来越不好。


                36楼2019-03-02 17:12
                回复

                    《皇冠》杂志创办7年后,到1961年,亏损多年,濒临死亡。也是在这一年,他们的儿子出生,就是平云。还是在这一年,琼瑶的儿子也出生了。当时,平鑫涛和琼瑶还是2条互不相干的平行线。
                    杂志长期亏损,经济上是很大压力,但出版以及文学,一直是平鑫涛的梦想,他不想轻易放弃。最后濒死关头,他决定背水一战,赢了就能起死回生,输了则彻底放弃。
                    命运还是眷顾这个男人的,求生的冒险之举被市场接受,杂志销量逐渐回升,总算渐渐收支平衡。
                    1962年,深陷经济困窘的琼瑶开始寻找开源的方法,她没有其他能力,只会写作。最初的几篇中短篇小说投稿给《皇冠》杂志,获得刊登,身为杂志社社长的平鑫涛写信向琼瑶约稿。
                    琼瑶于是创作了自己的成名作《窗外》,1963年5月写完,当年7月在《皇冠》杂志完整刊登。
                    小说发表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琼瑶因此爆红,掀起了华语圈持续多年的琼瑶热,一直红到现在,跨越半个多世纪。
                    杂志社因此赚翻,平鑫涛坚持7,8年,终于等来了事业的强势上扬。


                  37楼2019-03-02 17:13
                  回复
                      琼瑶对杂志社以及平鑫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一点,不仅外界这么认为,男人自己也是承认的,晚年的回忆录中说:如果没有琼瑶,皇冠不会是现在这样,但没有皇冠,琼瑶还是琼瑶。
                      之前几十年的历史证明了,平鑫涛这句话,不算溢美之词,而是大实话。作为巨量级超级IP,就算琼瑶后来与平鑫涛夫妻档共同打拼事业,但琼瑶的中心地位不言而喻,大家都认可。
                      林婉珍书中提到《皇冠》1964年开始推出“基本作家制”,先预付稿费给签约作家,让他们可以安心创作。平鑫涛能推出这个举措,最根本原因是琼瑶的《窗外》热销带来的经济上的底气。
                      但在林婉珍的书中,琼瑶对于《皇冠》发展上的意义,尤其是一开始的这种重要性,只字未提。
                      书中展现了当年的皇冠杂志社作家群,笔墨不少,但其中没有琼瑶。
                      这种思路可以理解,出书就是为了怼你,是要撕你而不是夸你,怎么能长对方志气灭自己威风?
                      可是,琼瑶对《皇冠》的意义实在太重要了,大家都知道都认可的事,这么完全省略,反而自己落了下乘。


                    38楼2019-03-02 17:14
                    回复

                        随着杂志出版业务的好转,林婉珍用了另一种言辞来描述他们的生活。之前艰难时,她强调自己对家庭的付出,隐隐抱怨自己是丧偶式育儿;后来经济好转,她不止一次说自己家是幸福的家庭,其实还是丧偶式育儿,但这时男人的偶尔为之,变成了爸爸的爱心三明治。
                        终于,琼瑶出现了。
                        全书223页,出书就是为了怼她的主角,居然139页才出现。等得花儿都谢了……
                        其实,你爸爸的姨太太生病让你妈妈去照顾,你大哥的吸毒戒毒多次反复多么痛苦,读者完全没兴趣,早点端出大菜才是正事。
                        琼瑶和平鑫涛的初相遇,经过2位当事人的各自回忆,早已众人(资深围观群众)皆知。
                        2人在火车站的第一眼,琼瑶的描述是她一贯的文风,比较诗意,比较抒情。男人更朴实些,但也直接坦白:
                        1963年初冬,男人安排琼瑶到台北接受电视台访,他去火车站接人。
                        “……在人群中一位身穿深蓝色衣服,几乎未施脂粉的年轻女子,缓步走来,我一眼就认出她是琼瑶。我们虽然从未见过,却是‘似曾相识’。”
                      ——贾宝玉的话可以说出平鑫涛的心声:这位妹妹我曾见过的!


                      39楼2019-03-02 17:18
                      回复
                          见面之前,2人是单纯的作者和出版商的关系,见面后,男人的心态变了。他的自述:
                          “本来只是对她文才的仰慕,没有任何私情的羁绊,但那‘不忍’,尤其知道‘不忍’后的故事,难免‘怜惜’,波动了心弦的第一个音符。”
                          到了2000年,男人72岁,跟琼瑶在一起过了半生,在结婚纪念日,不仅早早订了100盆玫瑰,几百束石兰,还再一次给琼瑶写信回忆当初:
                          “台北车站,拥挤的人群中,一个蓝衣女子缓缓前来,像电影中的慢动作,那么优雅,那么飘逸,四周的人群,out of focus!
                          从未谋面,但刹那间,肯定她是‘她’!
                          她——你走进了我生命的另一半!
                          开始体会什么是生活,什么是情趣,才知道人间真的有这么惊天动地的爱情,不仅出现在‘琼瑶的小说里’。”
                          男人自己的数次说法,却被前妻否认,林婉珍说:“我相信鑫涛一开始对琼瑶只是单纯的照顾,对她并没有特别的想法。”
                          全书主题是谴责琼瑶(主动)勾引了她男人,所以她得把男人洗白得无辜一些,主动出轨跟被动出轨,大概在她看来有区别。但是,事实不支持她的判断,唉,她的思路,到老都拎不清。


                        40楼2019-03-02 17:19
                        回复
                            林婉珍书中还提到几件事,更加显示男人完全不是被动了:
                            见到琼瑶第一次后,琼瑶回高雄,平鑫涛托朋友送了台唱机给琼瑶;
                            琼瑶搬到台北专事写作后,书越卖越好,她自己存钱买了房子,搬离了平家对门。
                            平鑫涛每天工作到凌晨才休息,一般要睡到中午起。在家吃完午饭,2点左右说出门上班。当时男人在报社工作。
                            后来朋友告诉林婉珍,她家男人的绿色汽车,每天下午2点都会停在琼瑶家路边,一直停到下午4点。
                            林婉珍事后才知道:男人每天下午都先跑去琼瑶家,再去报社上班。
                            后来琼瑶经济更好,又换了房子,离平家更远,但男人还是一次次跑去,甚至深夜在琼瑶家跟人打麻将,半夜不归。
                            林婉珍说,她从来不知道自己的丈夫会打麻将——也不知道是真的假的,如果真的,那她和男人结婚十多年,日常沟通交流是不是太缺乏了点?


                          43楼2019-03-02 17:23
                          回复
                            十一
                              全书看下来,完全没看到林婉珍和平鑫涛精神上的互动,反而,时时让人觉得他们三观不符。也许,当年结婚,对男人来说,是个次优选择,如果没遇到最优选择,一辈子也能过下去。
                              可惜,不知道命运是优待他,还是折磨他,结婚8年后,让他遇见了生命中的女神。
                              平鑫涛自述遇见琼瑶后,2人结婚前的那十多年:“有甜蜜,也有苦涩,是痛苦与狂欢的交织。”
                              这里的痛苦,显然是跟林婉珍完全不一样的痛苦。一个痛苦于如何摆脱这个家庭,一个痛苦于如何保全这个家庭。
                              正因为经济上的不平等,哪怕了林婉珍内心再愤怒再觉得屈辱,她还是无法跟男人吵架,不敢去跟男人摊牌,反而容忍了自己丈夫带琼瑶去欧洲一个月,甚至在他们现金用光后,还按照男人的要求,汇钱给他们。
                              不过,琼瑶去欧洲一个月,就算是《皇冠》出的钱,也很正常。《窗外》的累计销量至今仍是皇冠出版社的NO.1,哪怕全球大热的《哈利波特》也无法超越。


                            47楼2019-03-02 17:26
                            回复
                                相对如今各公司奖励优秀员工的别墅名车,琼瑶给《皇冠》出版社带来如此利润,投入产出的经济角度说,奖励她一次欧洲一月游,完全无可厚非。反而男人一路陪同,是假公济私。
                                经济因素是大部分矛盾的根本原因。物质决定意识。
                                林婉珍回忆录的最大问题,在于这本明明为了争夺利益抢占舆论高点而面世的书,却偏偏完全不提琼瑶带来的巨大收益。甚至,理所当然地,把平鑫涛和琼瑶合作开办的公司,当成是男人单独法人。
                                书中不止一处,林婉珍诉说了自己丈夫对琼瑶的全心关照:
                                说男人为了拍琼瑶小说改编的电影,成立了火鸟电影公司。
                              ——其实影视公司是平鑫涛和琼瑶合作成立的。平鑫涛和琼瑶的影视公司,前后成立过好几家。至今大众都知道,琼瑶影视公司的主体和灵魂人物是谁。合伙人的关系跟男人为女人成立公司,完全是2个概念;
                                说男人在离婚后“每月会给孩子生活费,但听公司会计说,给琼瑶的生活费,足足是我们的好几倍,”林婉珍很委屈无辜地感叹:“我能怎么说呢?只能努力让孩子维持跟以往一样的生活”
                              ——实在是太矫情做作了!林婉珍真的不知道实情如何吗?至今还企图混淆视听。
                                公司给琼瑶的不是生活费,是版税,是分红,是琼瑶的合法收入劳动所得,不是她男人恩赐的生活费。


                              48楼2019-03-02 17: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