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居住这件事,农民相当关注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相对集中居住”不仅是各级党委政府思考的重点工作,在浦东村民中也逐渐有较高的关注度。大多数村民表现出想深入了解这方面政策的倾向,调研数据显示,69.8%的调查户对政策部分了解,7.1%的调查户表示对政策完全了解,两者占比合计接近80%,其他23.1%的调查户对政策不了解。
分年龄段看,65岁及以上人群了解程度一般,年轻人对政策的关注度最高,35岁及以下人群对政策完全了解的比例达到12.2%。同时,调研中还了解到,在集中居住参与意愿方面,81.4%的调查户表示愿意参与相对集中居住。其中,62.8%愿意接受“平移”方式,原因主要有:一是长期的生活习惯使然,“独门独院住惯了”“出入停车方便”;二是怕上楼后容易与邻里发生矛盾;三是自由空间大,居住安静舒适,私密性好;四是老年人怕没有电梯上下楼不方便,“年纪大了,爬楼梯腿脚不利索”。10.4%愿意接受“上楼”方式,原因主要有:一是上楼整体环境整洁规范,“住楼房了都统一管理的,像城区一样”;二是生活设施齐全,生活便利性提高,“楼房里会通煤气”;三是邻里方便相互照顾,“楼上楼下叫得应”;四是节约土地,“一个人住几百平方,出租价钱不高又麻烦,土地是蛮浪费的”。26.8%持观望态度,认为“平移”和“上楼”两种方式都可接受。
与此同时,还有个数据也值得关注,在被调研对象中,有18.6%表态“不愿意参与相对集中居住”,原因主要是满意现有的居住环境和居住状况,担心相对集中居住,会使得自家房屋面积减少等。
改善环境成农民主流愿望
调研中还有一个情况也颇具玩味。那就是房屋建成年限与调查户选择意向的关联度相当高。调研发现,愿意参与集中居住的比例随着房龄增加而上升,房龄在10年及以下的调查户不愿意的比例最高,为40.5%;30年及以上的房屋主人不愿意的比例最低,为17%。可见,改善环境居住成为居民的主要愿望之一。而从实地调研的情况也可以看到,迄今为止,在目前浦东的不少农村地区,一些房屋建成早已超过30年,房屋各方面设施都呈现出老旧的态势。
因而在调研中,不少农民就提出,希望加快推进房屋老旧这部分农民家庭的集中居住。同时,还有居民表示,集中居住需要充分考虑地理位置、经济水平、交通便利程度、配套设施等因素。对于已经独门独户住惯了的农民来说要离开长期生活的村组、住到别处,需要一个漫长的适应过程。如果各方面设施条件打了折扣势必影响大家的积极性。故而,在规划发展村庄遴选、详细规划编制、房屋造型和套型设计等具体实施过程中,希望政府能把政策与村民需求更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突出宜居环境,优化服务,提升农民居住品质,提高农民参与相对集中居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在房屋具体设计上,居民也提出了设想,希望能够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相对集中居住样板,确保老百姓住得开心、住得舒心。
结语:
今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对外发布《关于切实改善本市农民生活居住条件和乡村风貌进一步推进农民相对集中居住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2年3年时间内将实现5万户农民实现集中居住。推进农民相对集中居住,是上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举措,也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的关键。然而,推进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又与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紧密相连,如何完成好这项系统工程,切实改善农民生活居住条件和乡村风貌,让乡村成为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亮点和美丽上海的底色,这需要多个部门、多个层级,多策并举,在充分尊重和了解农户意愿基础上,把推进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和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结合起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相对集中居住”不仅是各级党委政府思考的重点工作,在浦东村民中也逐渐有较高的关注度。大多数村民表现出想深入了解这方面政策的倾向,调研数据显示,69.8%的调查户对政策部分了解,7.1%的调查户表示对政策完全了解,两者占比合计接近80%,其他23.1%的调查户对政策不了解。
分年龄段看,65岁及以上人群了解程度一般,年轻人对政策的关注度最高,35岁及以下人群对政策完全了解的比例达到12.2%。同时,调研中还了解到,在集中居住参与意愿方面,81.4%的调查户表示愿意参与相对集中居住。其中,62.8%愿意接受“平移”方式,原因主要有:一是长期的生活习惯使然,“独门独院住惯了”“出入停车方便”;二是怕上楼后容易与邻里发生矛盾;三是自由空间大,居住安静舒适,私密性好;四是老年人怕没有电梯上下楼不方便,“年纪大了,爬楼梯腿脚不利索”。10.4%愿意接受“上楼”方式,原因主要有:一是上楼整体环境整洁规范,“住楼房了都统一管理的,像城区一样”;二是生活设施齐全,生活便利性提高,“楼房里会通煤气”;三是邻里方便相互照顾,“楼上楼下叫得应”;四是节约土地,“一个人住几百平方,出租价钱不高又麻烦,土地是蛮浪费的”。26.8%持观望态度,认为“平移”和“上楼”两种方式都可接受。
与此同时,还有个数据也值得关注,在被调研对象中,有18.6%表态“不愿意参与相对集中居住”,原因主要是满意现有的居住环境和居住状况,担心相对集中居住,会使得自家房屋面积减少等。
改善环境成农民主流愿望
调研中还有一个情况也颇具玩味。那就是房屋建成年限与调查户选择意向的关联度相当高。调研发现,愿意参与集中居住的比例随着房龄增加而上升,房龄在10年及以下的调查户不愿意的比例最高,为40.5%;30年及以上的房屋主人不愿意的比例最低,为17%。可见,改善环境居住成为居民的主要愿望之一。而从实地调研的情况也可以看到,迄今为止,在目前浦东的不少农村地区,一些房屋建成早已超过30年,房屋各方面设施都呈现出老旧的态势。
因而在调研中,不少农民就提出,希望加快推进房屋老旧这部分农民家庭的集中居住。同时,还有居民表示,集中居住需要充分考虑地理位置、经济水平、交通便利程度、配套设施等因素。对于已经独门独户住惯了的农民来说要离开长期生活的村组、住到别处,需要一个漫长的适应过程。如果各方面设施条件打了折扣势必影响大家的积极性。故而,在规划发展村庄遴选、详细规划编制、房屋造型和套型设计等具体实施过程中,希望政府能把政策与村民需求更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突出宜居环境,优化服务,提升农民居住品质,提高农民参与相对集中居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在房屋具体设计上,居民也提出了设想,希望能够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相对集中居住样板,确保老百姓住得开心、住得舒心。
结语:
今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对外发布《关于切实改善本市农民生活居住条件和乡村风貌进一步推进农民相对集中居住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2年3年时间内将实现5万户农民实现集中居住。推进农民相对集中居住,是上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举措,也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的关键。然而,推进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又与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紧密相连,如何完成好这项系统工程,切实改善农民生活居住条件和乡村风貌,让乡村成为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亮点和美丽上海的底色,这需要多个部门、多个层级,多策并举,在充分尊重和了解农户意愿基础上,把推进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和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结合起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