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王李定国吧 关注:3,931贴子:86,843

明朝唯一一位令清军闻风丧胆的战神,却因郑成功输了一场关键战役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自古磨难多英雄,他在一家贫穷的农民家里出生,在公元1630年,张献忠在陕北发动起义,而他在年仅十岁时,就被张献忠收为养子。之后,便跟随张献忠南征北战,在清军进入山海关以后,他便抛弃前嫌,扛起了明军最后的大梁,被称之为最后的大明战神。他的名字,就是李定国。
李定国,字宁宇,是南明朝永历皇帝的抗清大将,在位期间,与清朝大战了七年,战绩是杀掉了两名王,辉煌战绩让天下震动,又斩杀了五名贝勒爷,高超的指挥才能让清廷有准备放弃西南七个省份的打算。如果不是有叛徒泄密,李定国可以将吴三桂的军队全灭。同时,体恤百姓,深受百姓的爱戴。这样的名将,非常的厉害,可是,也会有失败的时候,他有一次失败,是因为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失信,具体是什么情况呢?
在李定国跟随张献忠南征北战时,为张献忠立功无数,十七岁时,李定国和部下两万多人,帮助张献忠打河南和湖北,在战斗中,先伪装成明朝军官,骑马飞奔到襄阳城下,攻下了襄阳,后来,历史上称襄阳之战是张献忠走向胜利的重要步骤之一。
过了没多久,清军入关,张献忠和清军在对抗中不幸战死,临死前,张献忠告诉李定国,放下个人恩怨,和大明合作,驱逐满清,光复汉室,李定国将这些话记在了心里,决策上排除众议,和南明朝进行合作。
后来,广西官员,巡抚瞿式耜拥戴桂王朱由榔称帝,最后一个明朝政权,南明成立了。李定国知道后非常高兴,边联络南明朝廷,边挥师北伐。
在1652年,李定国出师北伐,出征前约法五条,定下了军纪,士兵作战能力也非常强,攻下了湖南等地区,随后又攻打桂林,桂林城破后。满清将军孔有德兵败自杀,李定国继续挥师前进,并且收复了三个省份,南明皇帝对他做出了极大的肯定,封他为西宁王。
在李定国出征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踏遍数省,收复了湘桂两省,并且大败数十万清军,带起了第二次反抗清军的高潮,黄宗羲也称赞他为“大明军神。”
可是,后来的一次战争,为何会受到郑成功的影响呢?
在广州之战,李定国和郑成功约定好同时进攻,广州马上就要被李定国攻破的时候,清军居然拿全城的百姓做肉盾,李定国看到这样的场景,不忍心攻城,于是就等郑成功的援军,可是郑成功的援军没有赶到,满清的援军却已到,受到两面夹击的李定国。最终兵败退兵。有人认为李定国在这次战争中妇人之仁,可是我并不这么认为,把老百姓放在心中,这才是真正的英雄。
如果郑成功如约而至,这次战役的胜利毫无悬念。按李定国计划成功收复广东然后把南明建都广东,加上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南明的基本盘,还有郑成功辖地福建,李郑合璧再一鼓气收复湖南湖北江西浙江等省份,南明江山可固也!可惜历史没有如果,郑成功的爽约造成千古遗恨…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0-08-12 17:40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0-08-12 17:43
    回复
      李定国!


      IP属地:中国香港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0-08-12 18:10
      收起回复
        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郑成功!有勇无谋、毫无远见!不知大局。不懂时机!只有自己的个人小算盘。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0-08-12 18:41
        收起回复
          可惜李晋王!虽力挽狂澜,奈何各路明军未能凝聚成一团,被清军各个击破。终致遗憾而终!
          ~~
          遥想晋王当年风釆,一败孔有德,再败尼堪……雄姿英发,令人神往。
          ~~
          泪奔!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0-08-12 19:10
          收起回复
            孙可望的叛变,是南明政权内部又一次大动荡。孙可望投降清朝固然对永历朝廷造成一些不利影响,但是,交水之战和随后的扫除亲孙势力,以大西军为主体的云、贵、川和湖广、广西的南明军队并没有多大损失。平定内乱后,以昆明和贵阳为中心的两个隐隐相对的实力集团得到了统一,这未尝不是好事。如果李定国能够同刘文秀等齐心协力,以永历帝为号召,联络张煌言、夔东十三家等各种复明力量,抗清形势必尚可观。
            然而,李定国在处理善后事宜上,多少有些偏颇。1658年(永历十二年,顺治十五年)正月,大封剿逆各勋镇,白文选由巩国公晋封巩昌王,马进忠由鄂国公晋封汉陽王,冯双礼由兴国侯晋封庆陽王,马宝由安定伯晋封淮国公,马惟兴由兴山伯晋封叙国公,靳统武由平陽伯晋封平陽侯,祁三升由威宁伯晋封咸宁侯,高文贵由广昌伯晋封广昌侯,其余有功镇将也分别升赏。狄三品、王会、张光翠等人“以党附可望”的罪名降爵。驻守楚雄、永昌一带的王自奇、张明志、关有才曾经接受孙可望的密令,准备东犯昆明。孙可望败窜后,李定国本可以用朝廷名义对他们赦罪招抚,但他计不出此,亲自率军进攻迤西,“阵擒关有才,降张明志,自奇走腾越,穷蹙自刎。定国回省,适刘文秀获张虎于水西,槛送省城,同关有才磔于市”。在大敌当前之际,以内讧中的“功罪”大申赏罚,对于争取和团结内部,尽量减少损失,无疑是欠妥的。


            IP属地:中国香港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0-08-12 20:31
            回复
              李定国的失策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同刘文秀的关系上。就历史渊源而言,李定国和刘文秀在原大西军中都享有很高的威信,联明抗清后两人既不像孙可望那样心怀野心,又多次独挡一面,指挥重大战役,在迎接永历入滇和平定孙可望叛乱等问题上都作出了贡献。自然,刘文秀的战功远不及李定国,但在当时稳定南明局势上,晋、蜀二王同为朝野所关注,合则兼美,离则两伤。可惜,李定国缺乏博大胸襟,未能对刘文秀推心置腹共度时艰。交水之战后,李定国留在云南,刘文秀领兵追拿孙可望,实际上负有稳定贵州以及与清方接境地区的任务。他虽然未能擒获孙可望,但安抚地方和军队的工作做得相当出色。到永历十一年(顺治十四年)十月间,刘文秀见贵州形势已经稳定,而同清方相持的明军仍据守着四川大部和湖广武冈一线,就上疏奏请永历帝移驻贵阳,这样不仅可以体现进取精神,也便于就近指挥,振作士气。永历帝同意了这一建议,命礼部择吉日起行。十一月,李定国在进讨盘踞永昌(今云南保山)的王自奇时,得知永历帝同意刘文秀迁都贵阳的建议后,大为不满,“驻兵永昌,上疏告病,请卸兵事”。永历帝拗不过李定国,“玺书慰劳,召回,迟延三月始赴阙”。永历十二年正月元旦,“李定国请尽撤川楚守边各镇将回云南。遂罢幸黔之议”。这是李、刘之间裂痕的第一次明显暴露。从当时形势来说,刘文秀的建议基本上是正确的,李定国反对移跸贵阳如果是考虑到永历帝秉性怯弱,距敌越远越好,加上移跸之时必然增加沿途各地百姓的负担,主张留驻昆明自有可取之处。但是,他的上疏告病和要挟永历帝撤回川楚守边诸将显然是针对蜀王刘文秀的。因为他的亲信部队主要集中在云南,而刘文秀安抚了贵州、四川、湖广的军队,定国不免有所顾忌,耽心移跸贵阳之后,刘文秀的地位将凌驾于自己之上。这年三月,李定国又建议永历帝召回刘文秀,不能不说是很大的失策。清廷正利用南明内讧、孙可望来降的时机调兵遣将准备大举进攻,李定国却心存芥蒂,把刘文秀和处于一线的将领调回大后方昆明,严重地削弱了前方指挥部署。这说明李定国在平定孙可望叛乱以后,对抗清大局缺乏全面考虑,注意力过多地放在巩固自己在永历朝廷中的地位上面。延臣金简等上疏进谏道:“内患虽除,外忧方棘,伺我者方雁行顿刃,待两虎之一毙一伤以奋其勇;而我酣歌于漏舟,熟睡于积薪之上,能旦夕否乎?二王老于兵事者也,胡亦泄泄如是。”这里说的二王是指晋王李定国和蜀王刘文秀。刘文秀对局势的危险有清醒的估计,他在追逐孙可望的过程中,注意收集孙可望部下兵将,多达三万余人,加以改编训练,打算用于守卫同清军接境地区。他的豁达大度收到的效果非常明显,孙可望虽然叛变了,跟着投降清朝的不过几百人,而且没有一个重要将领。这说明原先尊奉“国主”的大批将士在关键时刻是识大体的,不应心存畛域,加以歧视和打击。可是,李定国却缺乏广阔的胸怀,采取了一些歧视原属孙可望部下将士的错误做法,比如“以收获孙可望之兵名曰秦兵,滇省旧兵名日晋兵”,“由是孙可望之兵心懒矣”。甚至连在迎接永历帝入滇和粉碎孙可望叛乱中作出了重大贡献的刘文秀也受到冷遇。据记载,刘文秀追赶孙可望至贵州后,由于可望事先逃走,刘文秀就留在贵州从事善后事宜,重点是稳定内部,防止清军乘衅进犯。事情刚有头绪,李定国却向永历帝建议召回刘文秀。见面之后,永历帝本应慰劳一番,却一开口就质问孙可望是怎样逃脱的?刘文秀回奏:“彼时杀败孙可望之际,不料他走小路。臣带多兵只从大路追去。及至盘江细问,把桥兵云:不曾从此过。始知走小路奔逃,只得仍从大路追下,且可望仅马上不满百人,随处有马即换,他不说大败之故,谁不应承?连夜前去。臣只一日一站追,故追不及。臣到贵州,冯双礼云已去四日矣。即再发兵追之,已莫可及,可望故此得脱。”永历帝沉默了很久才说道:“若捉不住,原日也不宜追他。今追之不获,反激之投他处,恐滇南之祸不远矣。”朱由榔这一番话简直是语无伦次,难道在交水之战后让孙可望返回贵阳重整兵马就可以充当云南的屏障吗?刘文秀稳定贵州、四川、湖广一带功劳很大,李定国和永历帝把他和主要将领召回昆明,使刘文秀的善后工作未能有效进行已是重大失误,对刘文秀的乱加指责更使他心灰意懒。刘文秀的被召回,意味着被解除兵权,朝廷在晋、蜀二王之间已明显地倚重李定国,一些目光短浅的举措又使刘文秀深为不满。他内心非常苦闷,甚至私下对人说:“退狼进虎,晋王必败国。”把李定国比作孙可望第二,失之偏激,但他对定国大权独揽和处事不当表示反感大体上是正确的。这以后他日趋消极,“凡大朝日始上朝一走,常朝日俱不去”,“将一切兵马事务悉交护卫陈建料理,亦不出府”。不久发病卧床不起,永历帝和李定国都曾去探望,再三宽慰,派医调治。但心病无药医,四月二十五日刘文秀病卒。临终前,刘文秀上遗表云:“北兵**,国势日危,请入蜀以就十三家之兵。臣有窖金一十六万,可以充饷。臣之妻子族属皆当执鞭弭以从王事。然后出营陕、洛,庶几转败为功


              IP属地:中国香港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0-08-12 20:31
              收起回复
                。此臣区区之心,死而犹视者也。”刘文秀在病危之时对国家大事仍萦绕于心,所提建议都是从大局出发,不仅不赞成歧视原大西军部分兵将,还主张应该同以原大顺军为主体的夔东十三家兵马紧密团结,共赴国难。言外之意是对李定国执掌朝廷大权后在用人行政上的失误提出了批评。


                IP属地:中国香港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0-08-12 20:31
                收起回复
                  顺治九年刘文秀统兵入川时并没有会合夔东十三家明军共同作战,几年后他病重上遗表建议永历朝廷移驻四川,重要的理由就是借重十三家之兵力扭转战局,这很可能是总结了自己两度入川未能重用十三家兵力的教训。


                  IP属地:中国香港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0-08-12 20:36
                  收起回复
                    一个明朝的叛臣居然成了南明的最后支撑,实在有些滑稽,有些可笑


                    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20-08-13 06:42
                    收起回复
                      逛这个吧比那些个历史吧都是引战帖的舒服多了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0-08-13 08:19
                      收起回复
                        雏田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0-08-13 10: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