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铁卫吧 关注:11贴子:62
  • 2回复贴,共1

(看北朝)清初三藩之乱,到底是不是因为康熙自己操之过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生嚼高丽棒:个人觉得,三藩是一个本可以和平解决的问题。耿家和尚家没有治权,其实力只不过相当于一个军队掌握程度更牢固一些的提督而已。吴三桂拥有云贵两省的藩国,实力虽强,但吴三桂已经年迈。另外,三藩之间本来就矛盾不小,耿精忠的爷爷杀过尚可喜的全家,康熙完全可以用更柔和的手段撤藩。另外,三藩之间本来就矛盾不小,耿精忠的爷爷杀过尚可喜的全家。可不可以认为,三藩之乱仅仅是年轻气盛的康熙为了武功擅自挑起争端却又无力控制局面导致的一场闹剧。

frodor:我倒是觉得康熙是对三番一点都不信任,所以故意逼反他们好一起解决,而且当时他也有信心能够解决。
gringrin:然后实际操作中差点玩脱?
酒羊:清朝财政上吃力是首要问题,另外可能康熙小时候宫里大清天下无敌的鬼话听多了。
empgu:没想到吴三桂的部队很能打,也没想到自己的部队水平很不高。
昭穆之er:耿家和尚家都没完蛋,,完蛋的只有吴家。
嵯峨白云间:吴三桂那个军饷把康麻子逼急了,再拖几年财政就崩了。
炮姐么么哒:吴三桂大概有多少军队?
mittermaye:三藩(包括定南实际是四个)投降清朝以后依然保留原有的一部分核心力量。最初编入八旗,入关后到顺治末年,逐渐形成独立的旗(王旗或藩旗),内部建制与八旗类似。平西王旗下有一万人(应该就是多尔衮在山海关分给他的一万关宁军),定南王三千,平南王和靖南王各两千余。四王又各自有指挥的绿旗兵(绿营)。定南王有三总兵,约一万六七千(加旗兵凑两万),平南和靖南王各两总兵七千多(凑一万),平西王大量收编降兵扩军,有十七总兵,约六万人(共七万)。
当然,这只是某个时间段的状况。
gameboy:就这么点人怎么会让清的财政吃不消?
叶鸿慈:很玄学的东西,当时满蒙汉军八旗有二十来万兵,绿营有四五十万,满清宣称三藩那么点人消耗了四成财政,那汉奸部队岂不是要比满洲太君待遇高上十倍?满清的说法很像是事后为了给康麻子无端挑起战乱粉饰个说法,康麻子要暴力撤藩,绝大多数满八旗亲贵都极力反对,支持它的,只有两三个。
羊羽:《圣武记》卷二第2页提到“天下财赋半耗于三藩”。
不过从前文看,似乎更多指的是顺治末期,一方面战事还未平息,军费较高;另一方面当时大臣建议裁减兵额,估计当时吴三桂的军队,兵额多于撤藩之时,而且当地驻军还不止三藩自家的部队。
胖子逛逛:老吴几个老伙计靠着大明全国支持都打不赢野猪皮,结果到我大清了要靠着云贵这几个不产粮的省份造反,该要多大的勇气?要说康麻子没起作用,我是不信的。
上茅房:康熙是根本没想到吴三桂真敢造反。
帕图纳克斯:这点有人说了,无论如何,吴三桂自己做了那么多丑事,绝对不允许在他活着的时候就失去权力。
evilminds:三藩之乱和七国之乱类似,造反者虽然实力强劲但是并不是非反不可。相比之下,康熙没找个晁错砍了,还算有担当。不过康熙没有周亚夫窦婴梁王这些人坐镇,导致打了很久。
取名无能之人:不一样,七国之乱如果不削权,留到下一代还是心腹之患,三藩只有第一代人有战斗力,康熙才多少岁,把第一代人熬死易如反掌,然后想怎么料理就怎么料理。
上茅房:挺悬的,三桂很能打的,是一带能征惯战的名将,如果三桂年青十岁到十五岁,或者多活十年,吴军未必会被顺利剿灭,相反清朝可能反而耗尽财力。
最后能灭了吴军,真要感谢三桂死了,三桂如果健康长寿,灭了他真的很难。
康熙自己在平定三番后,自己都承认自己最初下令撤藩太毛毛草草了。
长乐夜未央:自己的错误就不要怪别人了,明知道自己年纪大了,居然不趁自己状态好的时候北上决战而是坐守湖南玩啥持久战指望耗死对方,无论他有什么理由都是愚蠢的。
FlyGeneral:自己上表要撤藩,对方准了又造反,造反了又不肯一不做二不休,还幻想鼠首两端弄个全身而退,老汉奸这出真是左倾冒险主义和右倾机会主义的完美结合。
貌似他当初对闯王就玩过这手,好在那时有多尔衮救他命,这次是没人拉他一把了。
guy123:吴三桂自己在岳阳一再吃瘪,他就是想继续北上也得有条件才行。洞庭湖大战清军本钱比他厚耗的起,他可经不起这种消耗。
十全武功陈弘历:三藩之乱造反的可不止三藩,不少前明降将都被清廷逼反了。
dajingtaizu:从另一个角度,这叫引蛇出洞成功……
欢乐原始人:杀了鳌拜,打三蕃对麻子来说就非常必要了。
llll1223:吴三桂军饷把康熙逼急了这个没有根据。削藩迟早是要的,而且很大几率流血。但康熙肯定是玩脱了。不过因为对手菜,再加上吴三桂确实离心离德,成就康熙。我觉得要是换成郑成功一呼百应搞不好还还收拾不下来。
上茅房:吴三桂反清后虽然战略上有重大失误,但是吴三桂的部队可不菜,相反郑军水战在行,陆战并不在行。
福特大老爷:吴三桂如果在清庭还没平定南方的时候造反,有机会真的推翻清庭吗?
上茅房:没机会,那是清朝开国能打的名王都还在,三藩造反的时候,吴三桂之所以敢造反,是因为他还是多少有些把握的,至少他认为他不会输,因为他所忌惮的那些清初开国名王在他反清的时候全死了。
吴三桂本人亲自参加过松锦大战,对清初那些名王有忌惮心里,如果在那时起兵,他的下场估计跟李成栋、金声桓差不离多少。
康熙削藩的时候,那些吴三桂曾经忌惮的清初名王,猛将大部分都不在了,吴三桂当时自认为他已经是天下第一能打的名将了(其实也差不离)。
福特大老爷:松锦大战跟前明与后金其他几次大的会战,明军的失败军事之外的原因更大一些。但吴三桂军是一股势力,是吴的积年旧部,且当时南方反清势力很多,清军真正的核心就是几万八旗兵,吴三桂如果反了,清庭有没有胆量跟魄力,去再重用前明降军与吴三桂作战,也是个问题。
gameboy:1852年清初那些能打的就已经死得差不多了,你看后面那些平西平顺的,坐镇四川的是吴三桂和原左良玉的部下李国英,坐镇湖广的是洪承筹。
northdy168:吴的主力也是家丁?
福特大老爷:他的主力无论是临阵脱逃还是改变阵营,都听吴的命令。
northdy168:我只是好奇吴军是不是还是明军那套。
ssn-19:不是了,他的主力是山海关一战后剩下来的旧部。
mittermaye:从当时的记录来看,吴军比较容易给人留下印象的,有刀牌手、战象、火枪兵,火炮明清一以贯之的重视,所以吴军也不会差。有两点可能不太一样了,一是关宁军曾以骑兵著称,但到了造反的时候,骑兵好像没有突出表现,二是吴三桂之前不以水军出名,但在岳州,有凶猛的内河重炮舰。总得来说,可能处于明军戚继光时代一半依靠冷兵器到清军雍乾时代完全依赖火器之间的转变中。
当时他是易代之战中仅存的宿将之一了,基本可以算最能打,手下多数不行,在湖南和江西到处救火。但清廷也很挫,要等张勇、王进宝、孙思克那一票人起来才行。
李从嘉2017:水军强是找了福建人。
里德尔:传统看法是吴本人在山海关之战前已经别无选择,要么降闯要么降清,两条道都不选原地不动的话只有马上死路一条。那换个思路,如果吴当时决定还做个明朝的忠臣,计划领兵杀入闯军中抢出太子或任何一个崇祯儿子,然后再杀出一条血路前往南京拥立其即位,有多大的可能性能做到呢?他的手下当时还能全听他的命令吗?
云是天上的海:那么就要抛弃数十万关宁军随军家属民众,可能吗?
取名无能之人:0%,即使补给靠烧杀抢掠(明末常态),还带着家眷一起么,带着打不过,不带着手下再忠心也得心散。
山海关当时已经是死地,再带上家眷离开地利,那是十死无生。
大忠似奸冯玉祥:可惜了,如果当时有清末的电报技术,三番和郑氏起兵很快就会为全国所知,起来反清的旧明官兵更多,满清一点希望都没有了。
羊羽:正牌的永历号召力也就那样了,干掉永历的吴三桂还想以此为旗号争取人心?真有清末的电报技术,他的“美名”只有传播更快了。
guy123:清军主力在北方,南方只有些类似警察的绿营和少数八旗屯驻兵,当然是不堪一击。康熙还是给撤蕃可能的战事做了些准备的,不然不会两个月就组织起二十万人马来。
中年民公:康熙擒鳌拜到三藩之乱中间隔了好几年,这几年都没见康熙为防吴三桂造反调整军事部署。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0-12-17 15:49回复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0-12-24 11: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