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吧 关注:92,567贴子:1,149,238

回复:修道入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解:
道之基因使万物诞生,德之无私奉献抚育万物,有无相生使万物产生了形态,内外之力相互作用使万物成长。因此,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体现为始终不主宰万物的自由而始终按照自身规律运行。所以,道缔造万物,德抚育为万物,使万物成长、成熟、享乐、苦难、颐养、灭亡。缔造万物而不拥为私有,成就万物而不依仗谋私,作为万物之宗而不主宰其按照自身规律发展,这就称为玄德。


IP属地:天津53楼2021-03-23 14:55
回复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解:
    善于遵道之人,所建功业屹立不倒,拥有的事业可持续发展,遵道之德传承有继。个人遵道而行,其德源于真诚之德;家族遵道而行,其德源于富足之德;乡里遵道而行,其德源于发展之德;邦国遵道而行,其德源于昌盛之德;世界遵道而行,其德源于普世之德。所以,要道德合一,以人道观人德,以家道观家德,以乡道观乡德,以政道观政德,以普世之道观普世之德。我为何知道世间的状况?因此。


    IP属地:天津54楼2021-03-24 11:40
    回复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解:
      人活着是因为有形之身体蕴含着无形的生命之道而富有活力,死亡意味着身体失去生命之道而变成僵硬的有形躯体。草木活着也是因其隐含无形的生命之道而富有活力,死亡意味着失去生命之道而变得枯槁。所以,失去无形的生命之道而变得僵硬者属于死亡之途,蕴含无形生命之道而富有活力者属于活着之途。因此,脱离大道而穷兵黩武则必然外强中干而自取灭亡,树木脱离生命之道而变得外强中干而树干中空时,也意味着枯朽死亡。强大的国家要摆低位置,而要高举大道为引领。


      IP属地:天津55楼2021-03-25 14:18
      回复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56楼2021-03-25 14:35
        回复
          又隐藏回复!


          IP属地:天津57楼2021-03-25 14:37
          回复
            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解: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因为其无私,所以能够长生。因此,圣人顺从民意方能引领民众,一心为公方显示出其自身存在。大公无私,方能成就自身价值。


            IP属地:天津58楼2021-03-26 10:04
            回复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解:
              天之道就象使用弓箭一样张弛有度、平衡可持续性:弓的上下左右会同步抑举损补来保持平衡,以保持箭的可持续性。 天之道就是使有余的部分减少而增加不足的部分从而保持变化平衡性可持续性。而人为之道,则没有遵从天道,总想减少不足的来增加有余的,从而导致社会失衡崩溃而不可持续。谁能减少有余来弥补不足,使社会平衡可持续发展?只有有道之人才能做到。因为,圣人为公而不依仗其谋私,功成而不邀功,其淡泊名利。


              IP属地:天津59楼2021-03-27 10:48
              回复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解:
                世间水最无形,但水最能改变有形之客观实在,因为水无形而不可改变。无形之道对有形实在具有基础规定性,世人没有不知道的,但都不能去践行。因此,圣人说:“侯王能承受国人诟病,才是一国君主;能承受国家危难,才是世间侯王。”正话好似反话。


                IP属地:天津60楼2021-03-28 14:13
                回复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现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解:
                  侯王们不要追名逐利,管理社会时要顺从民意;候王们不要囤积居奇,管理社会时不可谋私;候王们不要贪婪,管理社会时不可乱搞。因为,圣人在治理天下时,要使侯王们:求真,务实,民主,法制,这样,侯王们就始终可在管理社会时坚守公道公德公法原则,从而使弄虚作假者不敢为非作歹。侯王为公,则国家大治。


                  IP属地:天津61楼2021-03-29 10:55
                  回复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解:
                    以儒治国,越治事越多,以道治国,越治事越少,直至只为公,公事之外的事就不要做了。始终为公就可得到世人认可,如果为私,就难以得到世人认可。


                    IP属地:天津62楼2021-03-30 10:48
                    回复
                      第四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解:
                      圣人始终没有私人志向,百姓的心愿就是自己的心愿。百姓的心愿合乎道,我将遵道而行,百姓的心愿不合乎道,我仍将遵道而行,这就是善德;百姓信仰大道,我将信仰大道,百姓不信仰大道,我仍将信仰大道,这就是信德。圣人面对世间,受到各种约束,需要将道德与民众意愿、天道与人道相统一,既要接受民众意愿的监督,又要坚守尊道贵德的赤子之心。


                      IP属地:天津63楼2021-03-31 10:06
                      回复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予善天,心善渊,正善治,事善能,言善信,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解:
                        上等的善德就像水德一样。水的宗旨是善于服务万物,而且总处于众人所不喜欢的服务位置,所以,接近于道:地位之善,在于为仆;奉献之善,在于为公;思想之善,在于道统;道统之善,在于德治;德治之善,在于法制;政策之善,在于诚信;行动之善,在于适时。只有顺从民意,才不会产生过失。


                        IP属地:天津64楼2021-04-01 10:02
                        回复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哉。
                          解:
                          执持盈满,不如适可而止。锋芒毕露,难以长久。金玉满堂,谁能守藏?富贵而骄横,自埋祸殃。辅万物成长而无私,是天道使然。


                          IP属地:天津65楼2021-04-02 09:10
                          回复
                            第十章
                            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解:
                            (你们这些侯王们:) 聚精会神追求大道,能始终不放弃吗?专心致志遵循大道,能象婴儿般形神合一吗?感悟大道的心境,能没有杂念吗?对外界的感悟,能为得道吗?爱民治国,能有为公意识吗?搞明白了这方方面面,能做到大公无私吗?虽然道缔造万物,德抚育万物,但缔造万物而不拥为私有,抚育万物而不依仗其谋私,作为万物之宗而不主宰其按照自身规律发展,这就称为玄德。


                            IP属地:天津66楼2021-04-03 11:58
                            回复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解:
                              五色等级的礼服令人目眩,五个等级的礼乐令人耳背,五个等级的礼膳令人口感刺激而失味,礼制之御射之术令人心发狂,礼制等级所造成的稀缺社会资源令人行为出轨。因此,圣人不搞礼制那套等级制形式主义,注重内容而不拘形式,所以,要去除礼制等级形式主义,以尊道贵德、务实求真。


                              IP属地:天津67楼2021-04-04 10: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