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梦吧 关注:28贴子:9,922

回复:【落花☆幽梦】【阅读】《金瓶梅》饮食谱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应氏吃法糟鲥鱼
  “应伯爵(对西门庆)举手道:‘昨日蒙哥送了那两尾好鱼与我。送了一尾与家兄去。剩下一尾,对房下说,拿刀儿劈开,送了一段与小女,余者打成窄窄的块儿,拿他原旧红糖儿培着,再搅些香油,安放在一个磁罐内,留着我一早一晚吃饭儿,或遇有个人客儿来,蒸恁一碟儿上去’。”(第三十四回)
  鲥鱼,季节性很强,是我国古老而名贵的淡水鱼之一。宋人刑昺在《尔雅·疏》里曾说:“以时验而知也。”《本草纲目》解释说:“夏初时有余月则无,故名。”鲥鱼,前背缘肉较薄,后背肉较厚,鳞下多脂肪,骨多肉细嫩,味道鲜美,丰腴肥硕,营养丰富,为一般鱼所不及。历代一直作为贡奉皇帝的御膳佳肴。
  鲥鱼如此鲜美、入时、难得,就连西门庆也难经常吃到,这里的鲥鱼还是刘太监送上的。对于应伯爵那更是稀罕之物了。西门庆给了两条糟鲥鱼,他以一尾送给他的哥哥,以充分表示他与西门大官人的深交,显示自己的能力。剩一尾自己吃,视为珍宝,拿刀儿劈开成段,慢慢地吃。应伯爵曾对人言:“你们那里晓得,江南此鱼,一年只过一遭儿。吃到牙缝里,剔出来都是香的。公道说,就是朝廷还没吃哩。”应伯爵自己觉得尝了人参果一般,加工时那么细心;打成窄窄的块儿,拿原旧红糟培着,搅些香油,安放在一个瓷罐里,留着自己一早一晚吃饭,或遇个客人来,蒸恁一碟儿上去。一条鲥鱼,分一段给女儿,自己又剩几何呢?这窄窄的块儿,看来是很窄很窄的了,他想自己细水长流、饱饱眼福和口福呢!笑笑生这里深刻地讽刺了这种没见过世面的帮闲人物,在遇到珍罕食物时的沾沾自喜和不知所措。
  应伯爵的吃鲥鱼法,是将鲥鱼用刀切成小块,然后放进红糟卤中浸泡,再放些香油,随吃随蒸。此先糟后蒸法,特别是切小段糟蒸,与今日之制法是有许多不同的,这只能是“应氏鲥鱼”吃法,这种制法是有损鲥鱼的美感和形象的,也是难登大雅之堂的。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9楼2021-04-15 20:35
回复
    鲜美异常煎鲥鱼
      在淡水鱼类中,鲥鱼的鲜美是首屈一指的,《金瓶梅》中也多次提及。在第五十二回中还写到一味“煎鲜鲥鱼”鲥鱼一般多生长在南方,当以江苏镇江长江地段出产为多,鱼出水即死,鲜鱼更是宝中之宝。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帝为了品尝扬子江的鲥鱼,不惜要各地安设塘拔,日则悬旌,夜则悬灯,备马三千余匹,役使数千人,从镇江到北京沿途三省,各县各官督率人运土修桥,铲石修路,昼夜奔忙,唯恐一时马蹶,致于重谴。清代著名诗人吴嘉纪曾写道:“打鲥鱼,供上用,船头密网犹未下,官长已备马送。樱桃入市笋味好,今当鲥鱼偏太早。观者倏然颜色欢,玉鳞跃出江中泛。天边举七久相迟,冰镇箬护付飞骑。君不见金台铁瓮路三千,欲限时辰二十二……”由此看来,西门大官人吃鲥鱼确是了不得了。
      鲥鱼十分爱惜自己身上的鳞甲,只要捕捞者的游丝网一触及它的瓣瓣鳞甲,便立即烦躁地狂跳乱撞,一旦被捕离开水面,即刻死去。宋代苏东坡称它为“惜鳞鱼”,鲥鱼以鳞为贵,因鳞片中脂肪丰富,通常带鳞烹调。如古代制作鲥鱼的代表方法: 元代韩奕《易牙遗意》卷上(脯类)的“蒸鲥鱼法”:鲥鱼去肠不去鳞,用布拭去血水,放荡罗内,以花椒、砂仁、酱擂碎(研碎),水、酒、葱拌匀其味,和蒸之。”明代商濬《博闻类》卷三的“鲥鱼”:“鲥鱼须即烹食之,过时辄坏。坏时勿弃之,留置瓶中,数日即化为膏油。以点灯,明朗特甚。”
      清代袁枚《随园食单·江鲜单》中的“鲥鱼”:“鲥鱼用蜜酒蒸食,如治刀鱼之法更佳。或竞用油煎加清酱、酒酿亦佳,万不可切成碎块加鸡汤煮,或去其背,专取肚皮,则真味全失矣。”
      煎鲜鲥鱼,可循袁枚加清酱、酒酿之制。但这里的油煎不应是普通的煎制法,如煎至两面金黄,则有减鲥鱼的自然风味。鲜鲥鱼油煎,最好采用当今的油浸之法,使鱼沐于油中,逐渐成熟,不失水分,不变颜色。若盛以透明器皿,好似鱼在水中漫游,确如杜甫诗句“水精之盘行素鳞”。 古人之法是煎是浸,不得而知。采用这种油浸之法,优在只用油不用水,只用微火不用大火,似烹似煮,似煎似炸。鲜鲥鱼油浸成菜后,鲜嫩无比,佐以调料,能开胃口,增食欲,多食不厌,此不失为鲥鱼真风味矣!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0楼2021-04-15 20: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