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吧 关注:200,081贴子:1,006,072
  • 5回复贴,共1

糖尿病诊疗标准,2020年版,关于血脂的控制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10.5.血脂管理
1.10.5.1生活方式干预
▶推荐进行生活方式干预,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脂状况并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主要包括减轻体重(如有指征),采用地中海饮食方式来停止高血压膳食方法(DASH)饮食模式,减少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增加膳食n-3脂肪酸、黏性纤维和植物固醇/甾醇的摄入量。(A)
▶对于甘油三酸酯水平升高(≥150mg/dL[注:1.7mmol/L])或HDL胆固醇降低(男性<40mg/dL[注:1.0mmol/L],女性<50mg/d[注:1.3mmol/L])的患者,应加强生活方式治疗并优化血糖控制。(C)
1.10.5.2持续治疗和监测
▶对于未接受他汀类药物或其他降脂治疗的成年患者,在糖尿病诊断时、初次医学评估、随后每5年(如果年龄在40岁以下)检测血脂是合理的,如有必要可更频繁复查。(E)
▶在起始他汀类药物或其他降脂治疗时,起始或改变剂量后4-12周,以及之后每年检测血脂,或许有助于监测治疗应答和药物的依从性。(E)
1.10.5.3他汀类药物治疗
1.10.5.3.1一级预防
▶对于40-75岁且无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除生活方式治疗外,还应使用中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A)
▶对于年龄为20-39岁并伴有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除生活方式治疗外,还应开始他汀类药物治疗。(C)
▶在高危糖尿病患者中,尤其是有多种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或年龄为50-70岁的糖尿病患者,使用高强度他汀类药物疗法是合理的。(B)
▶对于10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20%的糖尿病患者,将依泽替米贝添加到最大耐受度的他汀类药物疗法中,以使LDL胆固醇水平降低50%或以上。(C)
1.10.5.3.2二级预防
▶对于所有年龄段的糖尿病伴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应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增加高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A)
▶对于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如果LDL-C在最大耐受他汀类药物剂量≥70mg/dL时,考虑在评估进一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可能性后,增加额外的降低LDL-C疗法(如依折麦布或PCSK9抑制剂),并考虑药物特异性、副作用和患者偏好。由于成本较低,依折麦布可能是首选的。(A)
▶对于不能耐受他汀类药物预期强度的患者,应使用最大耐受剂量的他汀类药物。(E)
▶对于已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年龄>75岁的糖尿病患者,继续他汀类药物治疗是合理的。(B)
▶对于年龄>75岁的糖尿病患者,在讨论潜在的益处和风险后,开始他汀类药物治疗可能是合理的。(C)
▶妊娠期应禁用他汀类药物治疗。(B)
1.10.5.3.3其他脂蛋白组分或目标治疗
▶对于空腹甘油三酸酯水平≥500mg/dL的患者,应评估继发性病因并考虑药物治疗以降低胰腺炎的风险。(C)
▶在患有中度高甘油三酸酯血症(空腹或非空腹甘油三酯为175-499mg/dL)的成年患者中,应处理和治疗生活方式因素(肥胖和代谢综合征)、继发性因素(糖尿病、慢性肝或肾疾病或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和甘油三酸酯升高的药物。(C)
▶对于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或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糖尿病患者,如果采用他汀类药物控制LDL胆固醇但甘油三酯含量仍较高(135-499mg/dL),则可考虑添加二十碳五烯酸乙酯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A)
1.10.5.3.4其他组合疗法
▶他汀联合贝特类药物治疗尚未显示可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益处,一般不推荐使用。(A)
▶相比单独他汀类药物疗法,他汀联合烟酸治疗未显示更多的心血管益处,但可能增加中风的风险并带来其他副作用,一般不予推荐。(A)
1.10.5.3.5抗血小板药物
▶对于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史的糖尿病患者,应使用阿司匹林疗法(75-162mg/d)作为二级预防治疗。(A)
▶对于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和阿司匹林过敏的糖尿病患者,应使用氯吡格雷(75mg/d)。(B)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生后,双重抗血小板治疗(低剂量阿司匹林和P2Y12抑制剂)一年内是合理的(A),继续治疗或许有益处。(B)
▶对于心血管疾病风险较高的患者,在与患者讨论益处与出血风险后,或许可以考虑阿司匹林作为一级预防(75-162mg/d)。(A)


IP属地:江苏1楼2021-05-08 11:27回复
    糖尿病是酯代谢紊乱综合症和糖代谢紊乱综合症。
    首先是酯代谢紊乱综合症,因此控制血酯,是除了控制体重外的第三重要内容。
    第一当然是血糖,第二是血压,第三是体重和血酯。这是要达到50年以上正常的长期控制目标。
    简单说,体重指数18.5到23,低密度胆固醇一般控制小于1.8,强化治疗时要小于1.2。


    IP属地:江苏2楼2021-05-08 11:30
    回复
      关于证据:
      S级,0级循证,目前还没有0级治疗方案。
      (A),1级循证,有大量统计数据证据、有理论和论文支撑,疗效优秀,强烈推荐。
      (B),2级循证,有确定的一些数据或理论和论文证据,疗效良好,推荐。
      (C),3级循证,有统计数据和论文证据,疗效显著,一般建议。
      (D),4级循证,有很多糖尿病专家、同行经验和推荐,一般有合格级效果。
      (E),5级循证,一些糖尿病专家级医生临床感觉、经验和建议,可能有效果。
      (G),6级循证,内分泌科医生和有经验的病人的临床感觉、经验和建议,有无效果不一定。
      (F),7级循证,一些病人的临床、经验和建议。
      ADA的证据分级系统证据水平的定义
      A级证据:
      ●来自实施良好、代表性广泛的随机对照实验的明确证据,包括(1)实施良好的多中心试验证据;(2)分析时纳入质量评分的荟萃分析证据。
      ●令人信服的非实验来源的证据,如牛津大学循证医学中心开发的“全或无”规则;
      ●来自实施良好的随机对照实验的支持性证据,包括(1)一个或多个研究机构实施良好的证据;(2)分析时纳入质量评分的荟萃分析证据。
      B级证据:
      ●来自实施良好的队列研究的支持性证据,包括(1)证据来自实施良好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或注册研究;(2)证据来自实施良好的队列研究的荟萃分析。
      ●来自一项实施良好的病例对照研究的支持性证据。
      C级证据:
      ●来自对照不严谨或无对照研究的支持性证据,包括(1)证据来自存在1个或多个主要或3个或多个次要方法学缺陷的随机临床试验;(2)证据来自观察性研究,可能具有较大偏倚(如前后对照的病例系列);(3)证据来自病例系列或病例报告。
      D级证据:
      ●有冲突的证据,但大体上支持推荐。
      E级证据:
      ●糖尿病专家级医生临床感觉、经验和建议。


      IP属地:江苏3楼2021-05-08 11:50
      回复
        这是仅次于肾病的并发症,都属于微血管病变。血糖控制不好,一个是肾病,另一个就是视网膜病变。
        1. 10.8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优化血糖控制,以降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的风险或延缓其进展。(A)
        ▶优化血压和血脂控制以降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的风险或延缓其进展。(A)
        1.10.8.1筛查
        ▶Ⅰ型糖尿病患者应在糖尿病发作后的5年内,由眼科医生或验光师进行初步的散瞳和全面的眼科检查。(B)
        ▶Ⅱ型糖尿病患者确诊后,应由眼科医生或验光师进行初步的散瞳和全面的眼科检查。(B)
        ▶如果每年进行一次或多次眼科检查没有视网膜病变的证据,并且血糖控制良好,则考虑每1-2年进行一次筛查。如果存在任何程度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应由眼科医生或验光师至少每年进行散瞳视网膜检查。如果视网膜病变进展或视力受到威胁,则将需要更频繁地检查。(B)
        ▶对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筛查来说,视网膜摄影技术可能是适合的策略。(B)
        ▶对于既往有1型或Ⅱ型糖尿病的女性患者,若已怀孕或计划怀孕,应告知其糖尿病性视网膜病进展的风险。(B)
        ▶对于既往有1型或Ⅱ型糖尿病的女性患者,应在怀孕前或妊娠的前三个月进行眼科检查,然后根据妊娠期视网膜病变程度,每3个月和产后1年对患者进行监测。(B)
        1. 10.8.2治疗
        ▶若患者伴有任何程度的黄斑水肿、严重的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的前体)或任何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应立即转诊到有糖尿病性视网膜病丰富治疗经验的眼科医生。(A)
        ▶传统的标准治疗方法——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可降低高危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视力损失风险,在某些情况下,还包括严重的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A)
        ▶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雷尼单抗,并不比传统的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差,并且还可以降低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患者的视力丧失风险。(A)
        ▶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导致中枢性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可能威胁视力。(A)
        ▶视网膜病变的出现并非阿司匹林用于心脏保护的禁忌症,因为阿司匹林不会增加视网膜出血的风险。(A)


        IP属地:江苏4楼2021-05-08 11:57
        回复
          2020版:糖尿病诊疗标准
          妊娠糖尿病的管理
          ▶生活方式改变是妊娠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能足以治疗许多妇女。如果需要实现血糖控制目标,则应添加胰岛素。(A)
          ▶胰岛素是妊娠糖尿病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二甲双胍和格列本脲不能作为一线治疗药物,因为它们都会穿过胎盘进入胎儿。其他口服和非胰岛素注射的降糖药物则缺乏长期安全性数据。(A)
          ▶当二甲双胍用于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并诱导排卵时,应在孕早期终止。(A)
          2018版:糖尿病诊疗标准
          妊娠糖尿病的治疗
          ●生活方式改变是妊娠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对许多患者或许是足够的。如果不能达到治疗目标,应该加用药物治疗。A
          ●怀孕时首选药物是胰岛素,因为胰岛素并不通过胎盘。二甲双胍和格列本脲均可以使用,但二者均可通过胎盘,二甲双胍似乎比格列本脲更易通过胎盘。所有口服药物均缺乏长期安全性的数据。A
          ●二甲双胍用于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和诱导排卵时,一旦确定怀孕,不需继续使用。A


          IP属地:江苏5楼2021-05-08 15:3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