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2月,浙江省教委授予八十高龄的曹振铎先生“优秀民办中学创办者(校长)”称号;1999年瑞安市政府授予他“教育功臣”称号,褒奖他为民办教育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

曹振铎老师
1935年曹振铎考上北京大学,主攻化学专业。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合并,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曹振铎在西南联大尚未毕业,抗战已经到了紧张激烈的相持阶段。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他和许多有志报效祖国的热血青年一样,毅然投笔从戎,以优异的成绩被黄埔军校录取,成为黄埔军校第七分校第二期军官生。
1941年,曹振铎从黄埔军校毕业,被留校担任少尉科员,后升迁为中校主任科员,被提拔到国民政府陆军部新闻处担任机要秘书。1948年任命为杭州中正中学(官僚子弟学校)事务主任。翌年在西安西北中学任化学教员。

曹振铎老师
1950年1月,他投考温州防治站被录用为技工。1952年8月经温州专署调配,安排为瑞安中学化学教师。从此,他面对讲台,背靠黑板,无怨无悔地为教育事业奋斗了一辈子。
化学是他的当行本色,登上讲台,就表现得与众不同。他的讲课,目的明确,信息量多,方法巧妙,节奏明快,气氛活跃,很受学生欢迎。在教学实践的锤炼中,曹老师在化学教学上得心应手,成为相当出色的化学教师,担任了瑞中化学教研组组长。
他爱岗敬业,为人耿直,敢说敢为,责任心极强。1984届高中毕业生、现复旦大学会计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洪剑峭回忆说:“当年在瑞安中学读书时,曾经因为参加全国中学生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仅获二等奖而被曹振铎老师叫到办公室痛骂了一顿。被骂过之后,自己的学习认真多了。今天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就是因为当年碰到了像曹老师这样的好老师。”
1985届高中毕业的陈斌在《那些尘封的记忆》中说:“曹振铎老师教我们上课时已是70高龄,满头银发透露着他从黄埔军校毕业生到人民教师的变迁。他以幽默、生动的讲解,用烃基为武器为我们打开了有机化学的大门。”
曹老师70岁时才从教学岗位上退了下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即便退休,他也不愿待在家中过清闲安逸的生活,继续在有生之年发挥余热,为教育事业再做新贡献。1984年秋,瑞安民盟根据社会的需求和盟员智力优势,创办了瑞安飞云进修学校,由他与瑞中的同事、数学教师戴望强一起主持学校日常事务,在他们的努力下,取得了不凡的成绩和影响力。于是,他俩便开始琢磨能不能自己也办一所学校。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民办教育有了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在广大家长强烈渴望子女能接受高中教育的呼唤声中,曹老师认为自己办学的条件已经成熟,虽已74岁高龄,他遵照“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的宗旨,在市政府、市教委和广大学生家长的大力支持下,在1987年秋创办了瑞安市私立实验中学,这是瑞安解放后第一所自负盈亏的私立普通高级中学。
万事开头难,白手起家更是难上难。学校创办伊始,既无校舍,又无资金,他和搭档戴望强老师凭着对教育的满腔热情及高度的事业心,撸起袖子干了起来。第一年租用城北村的一个旧畜牧场作校舍,这里阴暗、潮湿,环境差,然而学校狠抓教学管理,教学成绩较好,高考上线率达到39%,赢得社会普遍关注,吸引了广大家长的眼球,新学年学生纷至沓来。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又先后租用了瑞安市委党校和市总工会的教室,但仍然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建造校舍成为全校师生的迫切愿望,然而三年办学所收的学费,在分发教师薪金之后已所剩无几,建设校舍的巨额资金又从何而来?在面临重重困难之时,又遇到一个沉重打击,老搭档戴望强老师积劳成疾,1991年不幸去世。

瑞安私立实验中学校舍
忍痛送别了老友,他独立支撑起建校大局,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先向市教委、财政局借款,向银行贷款;再向学生家长发倡议:凡自愿向学校捐资者,子女可享受优惠待遇。这个倡议得到家长的积极响应,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实验中学的基建项目飞速上马:1991年10月破土动工,1992年4月新教室即投入使用。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一幢三层教学楼,一幢四层学生宿舍,一幢三层综合楼及食堂餐厅相继落成。
解决了校舍问题,一个更严峻问题又摆到他的面前: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呢?他牵头制订《实验中学发展的若干规定》,明确提出教育教学质量的目标:要在三到五年内,达到本市同类学校的中上水平,力争在建校十周年之时,实现“管理严、校风好、设备全、师资强、质量高”的办学目标。为此,他根据教育方针和“四有”新人的要求,提出“勤学、守纪、求实、奋进”的八字校训。参照借鉴浙江省首批办好的18所重点中学之一的瑞安中学有关管理文献,结合本校实际,制定了一整套学校管理制度。同时加大德育工作力度,要求德育工作须从日常教学做起,每一位教师要自觉做一名德育工作者,既教书,又育人;从小事抓起,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学校发展靠教师,教师是办学的主力军。他明确规定:应聘的教师,不论本地或外地,都得过“五关”(学历、考试、试讲、说课和健康),不唯资历而唯能力,精挑细选的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教师,坚持科学管理,教学、教研双管齐下,齐头并进,取得显著的成绩,赢得了学生家长的普遍赞誉和社会的广泛信赖。

瑞安私立实验中学运动场
耄耋之年的曹老,仍不忘初心,老当益壮,把自己全部精力和智慧投入办学之中,学校效益逐年趋好,声望逐步提高,为私立实验中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5、2006年分别获得中国民办教育联合会授予的“全国先进民办学校”“中国品牌学校”称号。
作为黄埔军校毕业生,曹振铎先生十分关心祖国的统一大业,多次通过黄埔军校同学会,给台湾《中国时报》董事长、国民党中常委、总统府资政余纪中老师,以及国民党海军陆战队上将总司令孔令晟同学,要求他们为祖国统一大业出份力。直到临终,他还念念不忘祖国的统一,时常低声吟诵陆游《示儿》中的诗句:“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对自己没有机会亲眼看到一个完全统一的中国感到非常遗憾,希望儿女及后世子孙们能精忠报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竭智尽力。
人物名片
曹振铎(1913—2004), 河北安国县人,1935年考入北京大学,主攻化学,从“西南联大”毕业后再就读于黄埔军校,成为黄埔军校第七分校第二期军官生。毕业时先留校任科员,后任国民政府陆军部新闻处机要秘书、杭州中正中学事务主任。1952年8月任瑞中化学教师,1983年退休。1987年秋创办瑞安市私立实验中学,荣获“优秀民办中学创办者(校长) ”“瑞安教育功臣”称号。

曹振铎老师
1935年曹振铎考上北京大学,主攻化学专业。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合并,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曹振铎在西南联大尚未毕业,抗战已经到了紧张激烈的相持阶段。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他和许多有志报效祖国的热血青年一样,毅然投笔从戎,以优异的成绩被黄埔军校录取,成为黄埔军校第七分校第二期军官生。
1941年,曹振铎从黄埔军校毕业,被留校担任少尉科员,后升迁为中校主任科员,被提拔到国民政府陆军部新闻处担任机要秘书。1948年任命为杭州中正中学(官僚子弟学校)事务主任。翌年在西安西北中学任化学教员。

曹振铎老师
1950年1月,他投考温州防治站被录用为技工。1952年8月经温州专署调配,安排为瑞安中学化学教师。从此,他面对讲台,背靠黑板,无怨无悔地为教育事业奋斗了一辈子。
化学是他的当行本色,登上讲台,就表现得与众不同。他的讲课,目的明确,信息量多,方法巧妙,节奏明快,气氛活跃,很受学生欢迎。在教学实践的锤炼中,曹老师在化学教学上得心应手,成为相当出色的化学教师,担任了瑞中化学教研组组长。
他爱岗敬业,为人耿直,敢说敢为,责任心极强。1984届高中毕业生、现复旦大学会计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洪剑峭回忆说:“当年在瑞安中学读书时,曾经因为参加全国中学生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仅获二等奖而被曹振铎老师叫到办公室痛骂了一顿。被骂过之后,自己的学习认真多了。今天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就是因为当年碰到了像曹老师这样的好老师。”
1985届高中毕业的陈斌在《那些尘封的记忆》中说:“曹振铎老师教我们上课时已是70高龄,满头银发透露着他从黄埔军校毕业生到人民教师的变迁。他以幽默、生动的讲解,用烃基为武器为我们打开了有机化学的大门。”
曹老师70岁时才从教学岗位上退了下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即便退休,他也不愿待在家中过清闲安逸的生活,继续在有生之年发挥余热,为教育事业再做新贡献。1984年秋,瑞安民盟根据社会的需求和盟员智力优势,创办了瑞安飞云进修学校,由他与瑞中的同事、数学教师戴望强一起主持学校日常事务,在他们的努力下,取得了不凡的成绩和影响力。于是,他俩便开始琢磨能不能自己也办一所学校。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民办教育有了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在广大家长强烈渴望子女能接受高中教育的呼唤声中,曹老师认为自己办学的条件已经成熟,虽已74岁高龄,他遵照“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的宗旨,在市政府、市教委和广大学生家长的大力支持下,在1987年秋创办了瑞安市私立实验中学,这是瑞安解放后第一所自负盈亏的私立普通高级中学。
万事开头难,白手起家更是难上难。学校创办伊始,既无校舍,又无资金,他和搭档戴望强老师凭着对教育的满腔热情及高度的事业心,撸起袖子干了起来。第一年租用城北村的一个旧畜牧场作校舍,这里阴暗、潮湿,环境差,然而学校狠抓教学管理,教学成绩较好,高考上线率达到39%,赢得社会普遍关注,吸引了广大家长的眼球,新学年学生纷至沓来。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又先后租用了瑞安市委党校和市总工会的教室,但仍然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建造校舍成为全校师生的迫切愿望,然而三年办学所收的学费,在分发教师薪金之后已所剩无几,建设校舍的巨额资金又从何而来?在面临重重困难之时,又遇到一个沉重打击,老搭档戴望强老师积劳成疾,1991年不幸去世。

瑞安私立实验中学校舍
忍痛送别了老友,他独立支撑起建校大局,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先向市教委、财政局借款,向银行贷款;再向学生家长发倡议:凡自愿向学校捐资者,子女可享受优惠待遇。这个倡议得到家长的积极响应,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实验中学的基建项目飞速上马:1991年10月破土动工,1992年4月新教室即投入使用。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一幢三层教学楼,一幢四层学生宿舍,一幢三层综合楼及食堂餐厅相继落成。
解决了校舍问题,一个更严峻问题又摆到他的面前: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呢?他牵头制订《实验中学发展的若干规定》,明确提出教育教学质量的目标:要在三到五年内,达到本市同类学校的中上水平,力争在建校十周年之时,实现“管理严、校风好、设备全、师资强、质量高”的办学目标。为此,他根据教育方针和“四有”新人的要求,提出“勤学、守纪、求实、奋进”的八字校训。参照借鉴浙江省首批办好的18所重点中学之一的瑞安中学有关管理文献,结合本校实际,制定了一整套学校管理制度。同时加大德育工作力度,要求德育工作须从日常教学做起,每一位教师要自觉做一名德育工作者,既教书,又育人;从小事抓起,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学校发展靠教师,教师是办学的主力军。他明确规定:应聘的教师,不论本地或外地,都得过“五关”(学历、考试、试讲、说课和健康),不唯资历而唯能力,精挑细选的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教师,坚持科学管理,教学、教研双管齐下,齐头并进,取得显著的成绩,赢得了学生家长的普遍赞誉和社会的广泛信赖。

瑞安私立实验中学运动场
耄耋之年的曹老,仍不忘初心,老当益壮,把自己全部精力和智慧投入办学之中,学校效益逐年趋好,声望逐步提高,为私立实验中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5、2006年分别获得中国民办教育联合会授予的“全国先进民办学校”“中国品牌学校”称号。
作为黄埔军校毕业生,曹振铎先生十分关心祖国的统一大业,多次通过黄埔军校同学会,给台湾《中国时报》董事长、国民党中常委、总统府资政余纪中老师,以及国民党海军陆战队上将总司令孔令晟同学,要求他们为祖国统一大业出份力。直到临终,他还念念不忘祖国的统一,时常低声吟诵陆游《示儿》中的诗句:“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对自己没有机会亲眼看到一个完全统一的中国感到非常遗憾,希望儿女及后世子孙们能精忠报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竭智尽力。
人物名片
曹振铎(1913—2004), 河北安国县人,1935年考入北京大学,主攻化学,从“西南联大”毕业后再就读于黄埔军校,成为黄埔军校第七分校第二期军官生。毕业时先留校任科员,后任国民政府陆军部新闻处机要秘书、杭州中正中学事务主任。1952年8月任瑞中化学教师,1983年退休。1987年秋创办瑞安市私立实验中学,荣获“优秀民办中学创办者(校长) ”“瑞安教育功臣”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