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吧 关注:8,979贴子:47,705
  • 2回复贴,共1
明天是光棍节,是喧闹的购物狂欢,也是陀氏诞辰。不难发现,陀氏的名字似乎跟我们不太喜悦的元素连在一起,而且连得有些紧,比如光棍啊,穷啊、赌啊、苦役、犯罪啊、动荡、西伯利亚等等,都是让人有些担心的元素。昨天,还特地为这个11.11找了个好的说法,道德经上说“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而为天下正。”这个日期最是“得一”,一开始觉得这有些趣味,后面想想无聊。话说回来,也许就是因为这些元素隐隐的作用,很多阅读陀氏的人就不读了,有压力啊。把这些元素跟陀氏的名字相联系与生活上的功利观念相关,这跟中国人喜欢的喜庆、似乎是“上升”意味的那些元素恰好相反。
我也感觉有压力。以前读的时候,虽然也不能说如鱼得水,但对陀氏也是信任欢欣的状态,自在自如,类似于阿辽沙对长老的那种忠诚信服:“他以自己心灵的某种特殊素质征服了阿辽沙。”比如《少年》,十年前读的时候,那种对于开始阅读的欣悦、有什么新的光洒进来的印象记忆犹新,现在想来是因为那个主角的强烈的自我意识不会弱下去这一点给我留下特殊的印象。
那种不用设防的、自在的阅读时光过去后,也到了觉得有压力的时期,做什么选择都是“要想的问题很多”嘛。我现在也在读,虽然也不能说有多设防,但起码在读过之后真的跟以前有些不同。读陀氏这里头主要还是感觉利害交关。这是不是夸大其词了?读不读陀氏能有什么利害交关呢?我也说不清楚。
是在《少年》里感受到的自我意识不弱下去吗?如果是这样,这其实说不太通,起码不像数学一样清楚。读《战争与和平》也能感受到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不过是《战争与和平》没有《少年》这书强烈,但自我意识为什么非得那么强烈呢?所以不好说事涉自我意识丰满或强烈与否是读陀氏的根本原因。
除这一理由之外,同样也找不出其他的理由像数学一样清楚的表明追踪陀氏的必要。有一个感觉值得一说,阅读这事就是比如中国的《尚书》、《易经》等等,这些书也难读,一照面好像深奥、严肃,让人感觉重大重要,但这难读说到底其实就是陌生词多,有翻译一行行照着读,有些耐心跟它干其实不难。这些书也宣扬一些道德学说,明晃晃的道德学说,对于一些老实而贪心的年轻人有一些引诱之外,其实也完全没什么诱惑力,发现不贴上去也不会掉肉,贴上去反而觉得累。再想想中国人那种在一些普通甚至别扭的状态上面进行贴金的倾向,静言思之,这些道德学说就容易忘,也无聊。可是陀氏的难读,不是生字生句,他也没提供什么明晃晃的道德学说,所以要贴也不知道怎么贴,但又可以感到引力,而掉头离开就像是在背叛什么,要实行这种背叛也不好找理由,而拉开一段距离后再往回走,像是走到什么窄的不宽敞的地方,而对掉头离开《尚书》这些书则没有负担,原先也没多近。
还有一个感觉。很多书都是引人向外注意的,而陀氏的写作却引人向内。我们中国的生活也是向外操劳的,而且到了像是阻止人向内的密度和强度,从读书升学到后面一些任务式的事项都是这种性质,所以这种引人向内的倾向就感觉孤独、寒冷甚至可怕,跟现实世界、周围人的生活倾向背道而驰,这种阅读久了,完全可能影响周围人对你的看法甚至你的处境,读其他书则好像不大会,起码程度不会太明显。先写这些。


IP属地:福建1楼2021-11-10 18:21回复
    嗯。


    IP属地:河北2楼2021-11-11 11:24
    回复
      2025-07-30 20:26:0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同感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1-11-11 13: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