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氏家族吧 关注:1,614贴子:20,136
  • 3回复贴,共1

《 丛 家 》 丛家,是一个聚集丛姓家族居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 丛 家 》
丛家,是一个聚集丛姓家族居住村屯的俗称。曾用名称:丛家油房,双河屯和海兴一队。这个村座落在哈尔滨市阿城区偏东北约十公里的地方。村东可远眺东北有名的张广才山脉;西边隔河相望阿城蓝旗岭;北邻料甸镇南红村;南通红星镇海东,海兴村。有两条小河在村附近的东北侧和西边流过。这一地理位置是个风水极佳的好地方。整个村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千亩良田,年年丰收。是一个风光秀美,民情淳朴,具有传统历史的滿族村落。
这个古老的小村屯,人口最多时,居住过八十多户的丛氏家族人,同姓家人近千左右。有史书记载,这个家族是清亁隆九年(1745年)从北京(京师顺天府)拨民东北屯垦戍边的京旗滿族移民。当年,奉朝廷旨意,仅来哥俩,老大丛通,老二关德,配带一名
家奴良多一起来到黑龙江。老大丛通为拨民官,亁隆爷之亲兵,使奴唤卑。老二随兄长,家奴良多终身未娶侍奉丛氏。丛氏初来东北,落至黑龙江五常拉林府任职,安立五常拉林至乾隆十八年(1754年)亁隆二十二年(1758年)调任同时,拨民三干六百京旗滿族人安立阿勒楚喀城(阿城),当时朝廷政策:京旗移民戍边滿族享有“种地不纳粮;老人賔天给银八兩;娶儿嫁妇给银四兩;生小儿每月给银二兩;闗寡孤独,每年十六兩银子;苏拉满洲闗地一顷;耕牛二条;开荒占地接眷盖房碾磨俱全;水井一眼”等优厚待遇。由京来先祖初居五常拉林,又曾在阿城料甸镇南,正黄旗屯居住,后独立开荒占草,建立丛氏家族村落。居平原,占山林,置草场,开作坊,办学堂。家族发展势气逐渐兴旺。如:居住地地理条件优越;在蜚克图镇有几处窝棚(看守土地居住处);在巨源镇有放牧草场;在红星镇有丛家大沟和半截沟山林;在料甸镇三门赵办学校;居住地开办油房等。创业立家,兴隆红火。在当地具有一定地位与经济实力。丛氏家族居住地选址挖屯十分讲究,村落呈正方形,四面深挖壕沟,设简易土垒城墙,有四面出口通道,房屋坐北朝南,排列有序,道路畅通。满族人素有“出则为兵,入则为民”之说。无论从平时居住和战略防御角度考量,都是很适宜的优良选址和创建。在这里,百分之九十以上住户为丛姓,百分之几住户为丛氏门婿类亲戚。仅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村屯曾来过山东,河北的移民(当年俗称为逃荒户)八十年代,特别是改革开放前后,多数外地外姓人返回了原籍。丛氏家族在这里生活延续二百七十多年,人口繁演到干余人,遍布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儿女和子孙。可谓人脉不断,根基稳固,源远流长。
丛氏家族,满族,族属正黄旗。由北京来东北,历经二百七十多年的时代变迁,许多历史之亊尚未考证真实清楚,故不敢妄言。听长辈们相传,清初丛氏家族隨龙打天下,功名赫赫,位居王爷品级,家人敢称金枝玉叶。可见当时的背景出身则是非凡俗之族。关于早期的丛氏家谱,在土地改革(即一九四六年)前还有保存,是在土地改革中期时不慎遗失。后来,家人又重续族谱,因文化素养等因素,新续写族谱不够规范,记载比较粗略且笔误较多,但也是很珍贵的家族史料和参考资料,我们也应珍惜。另外,后续家谱中有:“五代起,成领利行全,富贵德平安。忠英治厚果,永久在伏连。团体齐合正,巡便有族邦。”这三十个字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族人们需要尊崇传承的重要理念。三十个字既有其内在的文化涵意,又是一种特色的传承方式。是为丛氏族人辈份排列之用,即每一辈的取名字当中,用其一字,以便区分。现代人即便不用,记下它,也很有意义。家人们在外边即便相互不熟,只要知道来自同一家族,也能知其家族内的辈份。相信今后有识之家人能通过进一步的学习研究,不断发掘和弄清相关丛氏家族的历史文脉,使我们的族人不论在天涯海角,在世界何方,都能通过了解家族血缘关系这个信息,心脉相通,不忘亲情,和谐共生,家族兴盛。


来自手机贴吧1楼2021-11-28 00:06回复
    你这个就汉人入旗的假八旗,你们的祖籍应该就是山东文登的,丛姓没有第二个


    IP属地:黑龙江来自手机贴吧2楼2021-12-14 22:52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你们就是汉人党官后入的假八旗,丛姓都是一家人,山东文登是丛姓的发源地


      IP属地:黑龙江来自手机贴吧3楼2021-12-14 22:54
      回复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2-01-11 06:4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