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儒并没有普遍性思想,所谓普遍性不是说一句每个人都有恻隐之心就是普遍性了,它还要处于逻辑上主词的地位——何为主词?如不能说白或黑是人,只能说人是白的或黑的,白或黑性质只能作为附属的属于人这个主词,而不能让主词附属于偶性————论语里孝悌也者,仁之本也。再如俗语百善孝为先,孔子是把孝当做仁之本了,但仁或善只能是百善之本,而不能把百善和孝悌当做善或仁之本,中国传统文化没有主词和谓词之分,总是把偶性当做了主词,造成的后果是孝的人并不必然导致善(但善的人一定孝),绿林好汉对兄弟仁义,并不能说明绿林好汉就是仁义的。对家人仁义,并不代表对别人也仁义————从人对血缘关系并不能归纳出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