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心报荆郢,忍耻适江吴
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因受费无忌谗害,伍子胥的父兄皆被楚平王所杀,而伍子胥则逃出楚国,历经坎坷抵达吴国,先后辅佐阖闾和夫差两代国君,修筑姑苏、开挖胥江、举荐贤才、安君治民,令吴国国力大增。而在军事上,他与孙武整顿军备、招兵买马、日夜操劳,并提出了一分为三轮番扰楚的建议,最终带兵攻入楚都,父兄之仇得报。
此后,伍子胥辅佐阖闾西破强楚、北败徐、鲁、齐,成为诸侯一霸。阖闾伤重不治后,伍子胥更被封为最高官职-相国公,受托辅佐夫差。但在击败越国后,伍子胥和夫差在对越国的战略上产生了重大分歧,后者听信伯豁谗言,赐剑命其自尽。伍子胥愤恨而终,只留下了一对浑浊的眼睛,誓要亲见预料之中的结局!
江上潮声日夜流,鸱夷未散霸图收
伍子胥的经历极具传奇性,奔波复仇的一生凝练成了一个个成语和一段段故事,至今仍活跃在人们的语境中,也成为了地品名士伍子胥的标志性元素。
相传,在父兄被楚平王杀害后,伍子胥受楚国士兵追捕,一路逃亡来到吴楚两国交界的韶关之时,却发现此地有重兵把守,且在严查过关人员,搜寻自己的踪迹。伍子胥望关兴叹,一夜之间居然愁白了头,得以顺利蒙混过关。忘川之中的伍子胥同样是须发皆白,而且颇显凌乱,既与伍子胥无法出关时的苦恼相契合,又突出了他果决、暴躁的性格。

被夫差赐剑自杀后,伍子胥留下了吴国必被越国所灭的语言。夫差闻之暴怒,将其尸首以鸱夷革包裹抛入钱塘江内。吴人感念其功绩,自发为其在江上立祠,更传言伍子胥化为钱塘江潮神,可以弄潮驾涛。而地品名士伍子胥的头发、衣纹和腰带上,皆融入了浪花元素,与传说相呼应,也展示了后人对他的敬仰和追思。

一人存失兴亡系,楚水吴山尽是秋
伍子胥霸吴起师,伐楚逐北,其文韬武略受到了后世文人骚客的赞颂,成就了智勇双全的典范。他身着武将的铠甲,展现他军事方面的卓越成就,头戴文人的发冠,体现他在治理国家、建设新都、兴修水利等方面的不俗功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