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也七夕,去也七夕
李煜,初名从嘉,生于南唐升元元年七夕(937年8月15日),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等。其工书画、通音律、崇佛学、有辞藻、善笔札、能词文,尤以词的成就最高,语言清新洗练,感染力强,故而被成为“千古词帝”。
建隆二年(961年),李从嘉于金陵登基,更名为煜。彼时,南唐已奉宋正朔,偏安江南一隅。李煜即位后,尽管也推行过轻赋宽刑、完善科举、分散相权等改革,也曾尝试过降制示尊、断交宣战等方式,但依旧无法改变社稷归宋的结局,而他自己,也在奉表投降三年后的七夕,在留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千古绝唱后身死异国。

幽囚汴京三年,李煜曾无数次怀念故国秦淮月色,却终究无法飞跃三千里地山河。来到忘川后,卸下治国重担的他,终于可以彻底醉心于自己真正喜爱的山水、诗词、书画和音律中,也能在与使君和其他名士的交谈中,一窥故国今朝之风貌……

花开为诗,花落为词
与生俱来的艺术天赋,滋养了李煜敏感细腻的文人气质,以花为代表的植物意象,也频频出现在他的作品中,展现出含蓄隽永而清丽自然的独特魅力。也正因此,“花”成为了李煜降临忘川后最为显著的外观特质。
李煜薄如蝉翼的纱衣下,尽显精美的绣花和繁复的图案。但华贵的衣着,却丝毫不会减损他超尘脱俗的神韵。秀目凝视着一株枯枝,曾经绚烂开放的花朵正不断掉落,也暗示着他由一国之主到亡国臣虏的过山车式的变迁。花开为诗,花落为词,只是,当残花落尽时,他身为“词中之帝”的一生,也将随之终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