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红楼梦》的真相
河东柳
《红楼梦》第五回提示读者要体验“古今情”,作者袁枚还杜撰了《古今人物通考》,表明袁枚在书中既写了古,又写了今,既能写历史又能写时政。但要识别这个“古”“今”究竟写的是什么时候,写了谁家的事,成了争议最多的话题,以致各种说都有。《红楼梦》写有正反两面,在正面小说中,作者袁枚写的是高家,而不是红学家们所说的曹家。曹家与高家,的确有很多的共同点:同是辽阳人,家人都有任职两淮盐政和江宁织造的经历,都很受皇帝的宠爱,任职的都是肥缺,都给抄过家,高家还不止一次。当然也有不同的地方,高家显然比曹家还要显赫得多,曹寅有两个女儿是王妃,而高家则出了个慧贤皇贵妃,高家的人犯罪被抄家后高家的后人还能沐天恩复世职,恐怕就是曹家没法比的,这也是很多读者无法理解后四十回中贾家复世职的原因。破解这问题真相的钥匙在于时间点的判别界定,如果书中事写的是雍正五年以前,那肯定是与曹家有关;如果书中所记之事是雍正六年之后,那肯定与曹家无关,那时曹家已没落了!我们先看看《红楼梦》书里是怎么写的:
第一回:这贾雨村原系胡州人氏,也是诗书仕宦之族,因他生于末世,父母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得他一身一口,在家乡无益。因进京求取功名,再整基业。自前岁来此,又淹蹇住了,暂寄庙中安身,每日卖字作文为生。
淹蹇?不应该用偃蹇吗?读《红楼梦》会发现作者经常用错字来提醒读者注意这其中有隐笔,这里显然在提醒读者要会意到北宋名臣范仲淹这个名字。我发现作者袁枚此处隐写有一石三鸟之用,按其后的”飞觥限斝“可知雨村反面是写范文程。另外两件则要跟第十六回的事结合起来看。第十六回眉批[甲戌:借省亲事写南巡,出脱心中多少忆昔感今;] 凤姐笑道:“若果如此,我可也见个大世面了;可恨我小几岁年纪,若早生二三十年,如今这些老人家也不薄我没见世面了;说起当年太祖皇帝仿舜巡的故事,比一部书还热闹,我偏没造化赶上;”
凤姐说的比一部书还热闹是什么书?原来指的是《南巡盛典》。《南巡盛典》记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二十二年(1757年)、二十七年(1762年)、三十年(1765年)高宗弘历途经直隶、山东四次南巡两江两浙的情况。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七月两江总督高晋请旨纂辑此书,三十三年初稿成。高宗命大学士傅恒校阅初稿,傅恒阅后上表,认为条例详备,但内容只限于巡视两江,应将巡视两浙及途经直隶、山东的情况一并载入。高宗同意,令直隶、山东、浙江将所辑材料都送交高晋,令其总揽。高晋重新纂辑并于乾隆三十六年修成全书。
先从乾隆首次南巡说起,查阅《江南通志稿大事志》有如下事项:十五年三月辛亥,高晋兼管江宁织造。十六年三月戊申,命高斌仍以大学士衔管河道总督。乙卯,幸宋名臣范仲淹祠,赐园名曰“高义”,赏后裔范宏兴等貂币。十一月庚寅,范宜谦为京口副都统,普福为两淮盐政,高恒为淮安关税务。
作者袁枚隐写范仲淹表明是从乾隆首次南巡开始写起,当时袁枚也参加了迎銮,有诗《迎銮应制》为证。袁枚就是在乾隆十五年认识的高晋,由此可知第十六回“借省亲事写南巡,出脱心中多少忆昔感今”这句眉批是袁枚所批。高晋修《南巡盛典》时请的是袁枚的朋友蒋和宁(用庵),当时袁枚也去了高晋的两江总督府。范仲淹祠对于作者来说太熟悉不过了,这是袁枚少时肆业之所!请注意,我上面顺带列出了高斌高晋高恒当时任的官职。
继续举证,《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点明了一个关键时间:乾隆甲戌年。因此袁枚特在书中记了一件事:《石头记》第六十三回:因又见芳官梳了头,挽起攥来,带了些花翠,忙命他改妆,又命将周围的短发剃了去,露出碧青头皮来,当中分大顶,又说:“冬天作大貂鼠卧兔儿带,脚上穿虎头盘云五彩小战靴,或散着裤腿,只用净袜厚底镶鞋。”
查阅《江南通志稿大事志》:乾隆十九年二月辛卯,禁江苏优伶蓄发。这件事对于作者袁枚写史写今都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满清入关后多尔衮下了"剃发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既然在乾隆十九年才禁优伶蓄发,显然作者作书不会早于此年之前。《红楼梦》第二回写了两淮盐政,但曾任过两淮盐政织造的只有曹家吗?查阅《江南通志稿大事志》乾隆二十二年十月丁卯,普福降,高恒为两淮盐政。乾隆三十三年,暴发两淮盐引案,是年高恒、普福以侵蚀盐引余息论斩。
再看《红楼梦》第九十五回元春死后谥曰“贤淑贵妃”,这个谥号是乾隆两个贵妃谥号的合并,一个是高贵妃一个是金贵妃。慧贤皇贵妃,乾隆十年(1745)元旦,贵妃旧疾复发;正月二十三日,晋封为皇贵妃;正月二十五日,皇贵妃高氏薨;正月二十六日,礼部拟订皇贵妃谥号为"慧贤"。淑嘉皇贵妃,乾隆二十年(1755年),嘉贵妃因病离世,享年四十三岁。她的谥号为淑嘉皇贵妃。
继续往下看,《红楼梦》第一百一回贾琏看邸报:第一件是云南节度使王忠一本,新获了一起私带神枪火药出边事,共有十八名人犯。头一名鲍音,口称系太师镇国公贾化家人。第二件苏州刺史李孝一本,参劾纵放家奴,倚势凌辱军民,以致因奸不遂杀死节妇一家人命三口事。凶犯姓时名福,自称系世袭三等职衔贾范家人。
第一百四回:贾政道:“旨意问的是云南私带神枪一案。本上奏明是原任太师贾化的家人,主上一时记着我们先祖的名字,便问起来。我忙着磕头奏明先祖的名字是代化,主上便笑了,还降旨意说:‘前放兵部,后降府尹的,不是也叫贾化么?’”那时雨村也在旁边,倒吓了一跳,便问贾政道:“老先生怎么奏的?贾政道:”我便慢慢奏道:‘原任太师贾化是云南人,现任府尹贾某是浙江湖州人。’主上又问‘苏州刺史奏的贾范,是你一家了?’我又磕头奏道:‘是。’主上便变色道:‘纵使家奴强占良民妻女,还成事么?’我一句不敢奏。主上又问道:‘贾范是你什么人?’我忙奏道:‘是远族。’主上哼了一声,降旨叫出来了。可不是诧事!“众人道:”本来也巧,怎么一连有这两件事?“贾政道:”事倒不奇,倒是都姓贾的不好。算来我们寒族人多,年代久了,各处都有。现在虽没有事,究竟主上记着一个‘贾’字就不好。“众人说:“真是真,假是假,怕什么。”
妙在众人说的“真是真,假是假”。高家未必是贾家,但贾家是借用了高家的事却可以有。本来是三件事,贾琏看了两件,而这两件事与贾家相关,其后贾府抄家原因与其事有联系。暂不说第三件,先看这两件是否与高家相关。作者袁枚为瞒天过海迷惑读者故意把这两件事的时间写倒过来了,两件事都与高晋有关。乾隆三十九(公元1774)年十月,一个才不惊人、貌不出众的山东农民王伦在寿张县举起了反清大旗,乾隆派高晋前往镇压。《江苏省通志稿大事志》记载:九月辛酉,命高晋往徐州堵截贼人。丙子,逆首王伦解京,严行碎磔。高晋仍回老坝口筑堤工。第二件事似乎把高晋高朴两人的事联在一块了,时福是李福,是高朴的家奴。“纵放家奴,倚势凌辱军民,以致因奸不遂杀死节妇一家人命三口事”这事发生在乾隆三十一年,按苏州同知段成功纵仆扰民,高晋以成功方病,拟宽之,上责其袒庇。《江苏省通志稿大事志》是这样记载的:三十一年正月辛巳,以高晋审拟段成功一案瞻徇,逮治江苏按察使朱奎扬等。李永书为江苏按察使。癸未,谕责庄有恭以段成功原奏有心欺饰,高晋扶同率结,均下部严议。己丑,以段成功容家人、书役婪赃案,高晋革职留任。二月辛酉,庄有恭论斩,朱奎扬、孔传炣革发军台。四月甲辰,参革苏州同知段成功,处斩。
段成功本是高晋的家奴,他犯的事怎么与《红楼梦》有关呢?把他在阳曲县的事联在一块看你就明白了。《红楼梦》是真实版的官场现形记,只不过写的更隐罢了。段成功原本在阳曲县任县令,后升官去了江苏,没想到在江苏犯案被抓,审讯期间又扯出他在阳曲贪墨一万两银子的旧事,这一万两银子大多是帮助山西巡抚和其衷买卖马匹等东西,所以段成功升官去了江苏后和其衷帮他把这笔钱的账给抹平了。段成功欠官府钱时,担任太原知府的刘墉,曾经催促过段成功赶紧把亏空的钱补上,可见对于段成功的的贪墨公款一事,刘墉也是知情的,他这算是知情不报,乾隆接到这案子后很生气,下旨:刘墉系大臣之子,若与段成功有馈送情事,尤为罪不容诛。刘墉等一干人犯被押回京城,刑部定的罪很重,斩立决。但乾隆皇帝爱其才,加恩诏免,仅发配军台效力赎罪,次年被乾隆帝赦免回京。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刘墉因父亲刘统勋的缘故被重新起用,授予江宁知府。看到这里,有没有觉得很熟悉?没错,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就是作者桥接了刘墉的这段真事,袁枚此年开始著述《红楼梦》,与刘墉也有点“夤缘”,小说因此从刘墉的夤缘复旧职开始。
据嘉庆修《大清会典》记载,会试两场表文改为“五言八韵唐律一首”,是从乾隆二十二年开始的;乡试加试“五言八韵唐律一首”,以乾隆己卯科(二十四年)乡试为始。
袁枚的堂弟袁树就是在乾隆己卯科的乡试,袁枚有诗《香亭自徐州还白下将归乡试作诗送之》其二提到了此事:圣主崇诗教,秋闱六韻加。今日得科第,比我更风华。五字清商脆,三条画烛斜。相期呼小宋,追步八砖花。
《红楼梦》中贾宝玉和贾兰参加的是乡试并中举,并非是童试。
以上先粗略例举了书中部分高家事,事实上,《红楼梦》隐写了乾隆朝的四大案,几乎都与高家相关,如段成功案、高恒的两淮盐引案、高朴的玉石案、捐官冒赈案。为什么书中写玉字辈?为什么很多人的名字与乾隆儿子的名字这么像?如贾璜贾琏贾琮贾璘等,就像凤姐所说的:你也玉她也玉,好像得了玉的益似的!因为作者袁枚写的就是乾隆朝的真事,这事跟高朴的玉石案有关,也跟乾隆皇帝有关,因为乾隆就是个“玉痴”皇帝!他爱玩玉石。除此之外,作者袁枚还安排两个人提到了高家。周春在《阅红楼梦随笔》中提到了安园红雪轩高氏等,隐隐地就指向了高家。另一个,就是当袁枚在1789年后四十回完全定稿之后,特意找了两个人整理印刷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一个是程伟元,另一个就是辽阳人高鹗。袁枚在乾隆四十三年就已完成了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为什么先传抄八十回,要把后四十回放到十多年后才让程高出版呢?其实后四十回隐藏了很多答案。
另外,从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中记载的时间来看,基本上是从乾隆甲戌至乾隆甲午年之间,记录的这些时间都有特定的意义,并非是抄本的时间。我们把这些时间点放到一块分析就可以发现,这些时间点深藏着作者的一个秘密:
《凡例》: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第一回: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
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月泪笔。
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
十年,不寻常!甲戌与甲午遥遥相对,中间隐藏了个乾隆甲申年,这就是《石头记》的秘密。
乾隆甲戌1754年。
乾隆甲申年1764年 ——甲申之难1644年——(一百二十周年)。
乾隆甲午年1774年。甲午八月泪笔即《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成书时间。
乾隆甲辰年1784年。作者袁枚《花朝后三日作岭南之游留别随园六首》。
乾隆甲寅年1794年。周春《阅红楼梦随笔》。
看,这五个时间点相隔十年,形成等差时间数列!
蔡元培校长认为《红楼梦》“吊明之亡揭清之失”,我深以为然。这就是作者袁枚设计《红楼梦》一百二十回的奥秘所在。
脂批第四十一回:尚记丁巳春日谢园送茶乎?展眼二十年矣。丁丑仲春。畸笏。结合前面脂批多处出现丁亥,按十年,不寻常,列出以下等差时间数列:
乾隆丁巳1737
乾隆丁卯1747
乾隆丁丑1757
乾隆丁亥1767
乾隆丁酉1777
乾隆丁未1787
乾隆丁巳1797
乾隆丁巳年(1737)是脂批中时间最远的年份,但没有超出乾隆元年。是年袁枚试博学鸿词科,乾隆戊午年(1738)袁枚中举。跟上面的等差时间数列一样,脂批中丁巳与丁丑中隐藏了丁卯年,是年袁枚在南京小仓山买了随园,乾隆已巳1749年,袁枚作《随园记》,而且此年有诗《归家即事》有句:“呜呼苍天恨,此恨何时忘!”值得注意的是,乾隆已巳(1749)年至“已巳之变”(1629年)刚好一百二十周年!一个人对“甲申之难”“已巳之变”耿耿于怀一辈子,并且记在《石头记》书中,的确是不寻常!
整理脂批的时间还可以发现另一个秘密,脂批的时间是有规律的,基本上是从乾隆甲戌年至乾隆甲午年,也就是介乎于乾隆的前五次南巡之间,小说中正面写的就是乾隆朝的事,对于作者袁枚来说是当下的事,跟曹家无关。实际上《石头记》的各个版本如甲戌本已卯本庚辰本都应不早于乾隆甲午年,因这年才成书。这些时间点形成的等差时间数列是有意义的,是留给后世的读者可以推断出作者作书的意图的。而更有意思的是,《江南通志》是书乃雍正七年(1729)两江总督尹续善等奉诏纂修,九年开局,以黄之隽主其事。以康熙旧志为本,芟除芜杂,补其遗漏,凡五年至乾隆元年(1736)成书。而袁枚也曾于乾隆十年至十三年修过《江宁县志》,写起《红楼梦》来更是得心应手。
小说的正面敷演是为反面服务的,看此书要看反面方是会看。《红楼梦》的反面写的是明末清初近百年的历史,贾府的人物架构是以嘉靖皇帝朱厚熜及他的子孙们来设计的,从嘉靖至永历,悉含其中。以甲申之难为主线,记录了从1620至1662这四十三年间事。把朱明满清变成一家,其中还是有楚河汉界的,朱明为明月,为红,为珠,为火,为木,为木石前缘等等;满清为雪,为夷(姨),为水,为金,为风,为胡,为金玉良缘等等。通过一番阅册,以及诗词歌赋间,去识别书中的人物和事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故事讲的绛珠仙子林黛玉还泪,只因原本属于她的宝玉给小耗子偷了,林黛玉和她的姐妹们把玉弄丢了,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故事以第四回薛蟠文起,至第七十九回薛蟠文龙终结,书中所隐的历史真事已完结,后四十回只不过是正面反面两套故事的二合一,按作者袁枚的话叫收缘归结。从此后,天外书传天外事,两番人作一番人(见120回)。
《红楼梦》是最早的穿越剧,在袁枚创作的年代并没有电,更没有电影电视,那时只有戏曲,但是袁枚用了梦的形式实现历史和现实之间的反复穿越。小说虽然以历史来构造贾府,但是有些人物是可以穿越历史和现实的,贾政,贾琏,贾宝玉,蒋玉菡,慧娘等等。比如小说中的蒋玉菡,在反面的历史中可以认出他是优伶,在现实中他又是脂砚斋蒋士铨,蒋士铨与袁枚关系极好,表现在小说中就是蒋玉菡与宝玉的关系极好。比如凤姐,水月庵中受贿,逼张华退婚,逼死尤二姐,她既隐有历史人物的身份,又可以干着乾隆朝高家的事情。
这就是《红楼梦》的真相。
河东柳
《红楼梦》第五回提示读者要体验“古今情”,作者袁枚还杜撰了《古今人物通考》,表明袁枚在书中既写了古,又写了今,既能写历史又能写时政。但要识别这个“古”“今”究竟写的是什么时候,写了谁家的事,成了争议最多的话题,以致各种说都有。《红楼梦》写有正反两面,在正面小说中,作者袁枚写的是高家,而不是红学家们所说的曹家。曹家与高家,的确有很多的共同点:同是辽阳人,家人都有任职两淮盐政和江宁织造的经历,都很受皇帝的宠爱,任职的都是肥缺,都给抄过家,高家还不止一次。当然也有不同的地方,高家显然比曹家还要显赫得多,曹寅有两个女儿是王妃,而高家则出了个慧贤皇贵妃,高家的人犯罪被抄家后高家的后人还能沐天恩复世职,恐怕就是曹家没法比的,这也是很多读者无法理解后四十回中贾家复世职的原因。破解这问题真相的钥匙在于时间点的判别界定,如果书中事写的是雍正五年以前,那肯定是与曹家有关;如果书中所记之事是雍正六年之后,那肯定与曹家无关,那时曹家已没落了!我们先看看《红楼梦》书里是怎么写的:
第一回:这贾雨村原系胡州人氏,也是诗书仕宦之族,因他生于末世,父母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得他一身一口,在家乡无益。因进京求取功名,再整基业。自前岁来此,又淹蹇住了,暂寄庙中安身,每日卖字作文为生。
淹蹇?不应该用偃蹇吗?读《红楼梦》会发现作者经常用错字来提醒读者注意这其中有隐笔,这里显然在提醒读者要会意到北宋名臣范仲淹这个名字。我发现作者袁枚此处隐写有一石三鸟之用,按其后的”飞觥限斝“可知雨村反面是写范文程。另外两件则要跟第十六回的事结合起来看。第十六回眉批[甲戌:借省亲事写南巡,出脱心中多少忆昔感今;] 凤姐笑道:“若果如此,我可也见个大世面了;可恨我小几岁年纪,若早生二三十年,如今这些老人家也不薄我没见世面了;说起当年太祖皇帝仿舜巡的故事,比一部书还热闹,我偏没造化赶上;”
凤姐说的比一部书还热闹是什么书?原来指的是《南巡盛典》。《南巡盛典》记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二十二年(1757年)、二十七年(1762年)、三十年(1765年)高宗弘历途经直隶、山东四次南巡两江两浙的情况。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七月两江总督高晋请旨纂辑此书,三十三年初稿成。高宗命大学士傅恒校阅初稿,傅恒阅后上表,认为条例详备,但内容只限于巡视两江,应将巡视两浙及途经直隶、山东的情况一并载入。高宗同意,令直隶、山东、浙江将所辑材料都送交高晋,令其总揽。高晋重新纂辑并于乾隆三十六年修成全书。
先从乾隆首次南巡说起,查阅《江南通志稿大事志》有如下事项:十五年三月辛亥,高晋兼管江宁织造。十六年三月戊申,命高斌仍以大学士衔管河道总督。乙卯,幸宋名臣范仲淹祠,赐园名曰“高义”,赏后裔范宏兴等貂币。十一月庚寅,范宜谦为京口副都统,普福为两淮盐政,高恒为淮安关税务。
作者袁枚隐写范仲淹表明是从乾隆首次南巡开始写起,当时袁枚也参加了迎銮,有诗《迎銮应制》为证。袁枚就是在乾隆十五年认识的高晋,由此可知第十六回“借省亲事写南巡,出脱心中多少忆昔感今”这句眉批是袁枚所批。高晋修《南巡盛典》时请的是袁枚的朋友蒋和宁(用庵),当时袁枚也去了高晋的两江总督府。范仲淹祠对于作者来说太熟悉不过了,这是袁枚少时肆业之所!请注意,我上面顺带列出了高斌高晋高恒当时任的官职。
继续举证,《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点明了一个关键时间:乾隆甲戌年。因此袁枚特在书中记了一件事:《石头记》第六十三回:因又见芳官梳了头,挽起攥来,带了些花翠,忙命他改妆,又命将周围的短发剃了去,露出碧青头皮来,当中分大顶,又说:“冬天作大貂鼠卧兔儿带,脚上穿虎头盘云五彩小战靴,或散着裤腿,只用净袜厚底镶鞋。”
查阅《江南通志稿大事志》:乾隆十九年二月辛卯,禁江苏优伶蓄发。这件事对于作者袁枚写史写今都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满清入关后多尔衮下了"剃发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既然在乾隆十九年才禁优伶蓄发,显然作者作书不会早于此年之前。《红楼梦》第二回写了两淮盐政,但曾任过两淮盐政织造的只有曹家吗?查阅《江南通志稿大事志》乾隆二十二年十月丁卯,普福降,高恒为两淮盐政。乾隆三十三年,暴发两淮盐引案,是年高恒、普福以侵蚀盐引余息论斩。
再看《红楼梦》第九十五回元春死后谥曰“贤淑贵妃”,这个谥号是乾隆两个贵妃谥号的合并,一个是高贵妃一个是金贵妃。慧贤皇贵妃,乾隆十年(1745)元旦,贵妃旧疾复发;正月二十三日,晋封为皇贵妃;正月二十五日,皇贵妃高氏薨;正月二十六日,礼部拟订皇贵妃谥号为"慧贤"。淑嘉皇贵妃,乾隆二十年(1755年),嘉贵妃因病离世,享年四十三岁。她的谥号为淑嘉皇贵妃。
继续往下看,《红楼梦》第一百一回贾琏看邸报:第一件是云南节度使王忠一本,新获了一起私带神枪火药出边事,共有十八名人犯。头一名鲍音,口称系太师镇国公贾化家人。第二件苏州刺史李孝一本,参劾纵放家奴,倚势凌辱军民,以致因奸不遂杀死节妇一家人命三口事。凶犯姓时名福,自称系世袭三等职衔贾范家人。
第一百四回:贾政道:“旨意问的是云南私带神枪一案。本上奏明是原任太师贾化的家人,主上一时记着我们先祖的名字,便问起来。我忙着磕头奏明先祖的名字是代化,主上便笑了,还降旨意说:‘前放兵部,后降府尹的,不是也叫贾化么?’”那时雨村也在旁边,倒吓了一跳,便问贾政道:“老先生怎么奏的?贾政道:”我便慢慢奏道:‘原任太师贾化是云南人,现任府尹贾某是浙江湖州人。’主上又问‘苏州刺史奏的贾范,是你一家了?’我又磕头奏道:‘是。’主上便变色道:‘纵使家奴强占良民妻女,还成事么?’我一句不敢奏。主上又问道:‘贾范是你什么人?’我忙奏道:‘是远族。’主上哼了一声,降旨叫出来了。可不是诧事!“众人道:”本来也巧,怎么一连有这两件事?“贾政道:”事倒不奇,倒是都姓贾的不好。算来我们寒族人多,年代久了,各处都有。现在虽没有事,究竟主上记着一个‘贾’字就不好。“众人说:“真是真,假是假,怕什么。”
妙在众人说的“真是真,假是假”。高家未必是贾家,但贾家是借用了高家的事却可以有。本来是三件事,贾琏看了两件,而这两件事与贾家相关,其后贾府抄家原因与其事有联系。暂不说第三件,先看这两件是否与高家相关。作者袁枚为瞒天过海迷惑读者故意把这两件事的时间写倒过来了,两件事都与高晋有关。乾隆三十九(公元1774)年十月,一个才不惊人、貌不出众的山东农民王伦在寿张县举起了反清大旗,乾隆派高晋前往镇压。《江苏省通志稿大事志》记载:九月辛酉,命高晋往徐州堵截贼人。丙子,逆首王伦解京,严行碎磔。高晋仍回老坝口筑堤工。第二件事似乎把高晋高朴两人的事联在一块了,时福是李福,是高朴的家奴。“纵放家奴,倚势凌辱军民,以致因奸不遂杀死节妇一家人命三口事”这事发生在乾隆三十一年,按苏州同知段成功纵仆扰民,高晋以成功方病,拟宽之,上责其袒庇。《江苏省通志稿大事志》是这样记载的:三十一年正月辛巳,以高晋审拟段成功一案瞻徇,逮治江苏按察使朱奎扬等。李永书为江苏按察使。癸未,谕责庄有恭以段成功原奏有心欺饰,高晋扶同率结,均下部严议。己丑,以段成功容家人、书役婪赃案,高晋革职留任。二月辛酉,庄有恭论斩,朱奎扬、孔传炣革发军台。四月甲辰,参革苏州同知段成功,处斩。
段成功本是高晋的家奴,他犯的事怎么与《红楼梦》有关呢?把他在阳曲县的事联在一块看你就明白了。《红楼梦》是真实版的官场现形记,只不过写的更隐罢了。段成功原本在阳曲县任县令,后升官去了江苏,没想到在江苏犯案被抓,审讯期间又扯出他在阳曲贪墨一万两银子的旧事,这一万两银子大多是帮助山西巡抚和其衷买卖马匹等东西,所以段成功升官去了江苏后和其衷帮他把这笔钱的账给抹平了。段成功欠官府钱时,担任太原知府的刘墉,曾经催促过段成功赶紧把亏空的钱补上,可见对于段成功的的贪墨公款一事,刘墉也是知情的,他这算是知情不报,乾隆接到这案子后很生气,下旨:刘墉系大臣之子,若与段成功有馈送情事,尤为罪不容诛。刘墉等一干人犯被押回京城,刑部定的罪很重,斩立决。但乾隆皇帝爱其才,加恩诏免,仅发配军台效力赎罪,次年被乾隆帝赦免回京。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刘墉因父亲刘统勋的缘故被重新起用,授予江宁知府。看到这里,有没有觉得很熟悉?没错,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就是作者桥接了刘墉的这段真事,袁枚此年开始著述《红楼梦》,与刘墉也有点“夤缘”,小说因此从刘墉的夤缘复旧职开始。
据嘉庆修《大清会典》记载,会试两场表文改为“五言八韵唐律一首”,是从乾隆二十二年开始的;乡试加试“五言八韵唐律一首”,以乾隆己卯科(二十四年)乡试为始。
袁枚的堂弟袁树就是在乾隆己卯科的乡试,袁枚有诗《香亭自徐州还白下将归乡试作诗送之》其二提到了此事:圣主崇诗教,秋闱六韻加。今日得科第,比我更风华。五字清商脆,三条画烛斜。相期呼小宋,追步八砖花。
《红楼梦》中贾宝玉和贾兰参加的是乡试并中举,并非是童试。
以上先粗略例举了书中部分高家事,事实上,《红楼梦》隐写了乾隆朝的四大案,几乎都与高家相关,如段成功案、高恒的两淮盐引案、高朴的玉石案、捐官冒赈案。为什么书中写玉字辈?为什么很多人的名字与乾隆儿子的名字这么像?如贾璜贾琏贾琮贾璘等,就像凤姐所说的:你也玉她也玉,好像得了玉的益似的!因为作者袁枚写的就是乾隆朝的真事,这事跟高朴的玉石案有关,也跟乾隆皇帝有关,因为乾隆就是个“玉痴”皇帝!他爱玩玉石。除此之外,作者袁枚还安排两个人提到了高家。周春在《阅红楼梦随笔》中提到了安园红雪轩高氏等,隐隐地就指向了高家。另一个,就是当袁枚在1789年后四十回完全定稿之后,特意找了两个人整理印刷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一个是程伟元,另一个就是辽阳人高鹗。袁枚在乾隆四十三年就已完成了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为什么先传抄八十回,要把后四十回放到十多年后才让程高出版呢?其实后四十回隐藏了很多答案。
另外,从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中记载的时间来看,基本上是从乾隆甲戌至乾隆甲午年之间,记录的这些时间都有特定的意义,并非是抄本的时间。我们把这些时间点放到一块分析就可以发现,这些时间点深藏着作者的一个秘密:
《凡例》: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第一回: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
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月泪笔。
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
十年,不寻常!甲戌与甲午遥遥相对,中间隐藏了个乾隆甲申年,这就是《石头记》的秘密。
乾隆甲戌1754年。
乾隆甲申年1764年 ——甲申之难1644年——(一百二十周年)。
乾隆甲午年1774年。甲午八月泪笔即《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成书时间。
乾隆甲辰年1784年。作者袁枚《花朝后三日作岭南之游留别随园六首》。
乾隆甲寅年1794年。周春《阅红楼梦随笔》。
看,这五个时间点相隔十年,形成等差时间数列!
蔡元培校长认为《红楼梦》“吊明之亡揭清之失”,我深以为然。这就是作者袁枚设计《红楼梦》一百二十回的奥秘所在。
脂批第四十一回:尚记丁巳春日谢园送茶乎?展眼二十年矣。丁丑仲春。畸笏。结合前面脂批多处出现丁亥,按十年,不寻常,列出以下等差时间数列:
乾隆丁巳1737
乾隆丁卯1747
乾隆丁丑1757
乾隆丁亥1767
乾隆丁酉1777
乾隆丁未1787
乾隆丁巳1797
乾隆丁巳年(1737)是脂批中时间最远的年份,但没有超出乾隆元年。是年袁枚试博学鸿词科,乾隆戊午年(1738)袁枚中举。跟上面的等差时间数列一样,脂批中丁巳与丁丑中隐藏了丁卯年,是年袁枚在南京小仓山买了随园,乾隆已巳1749年,袁枚作《随园记》,而且此年有诗《归家即事》有句:“呜呼苍天恨,此恨何时忘!”值得注意的是,乾隆已巳(1749)年至“已巳之变”(1629年)刚好一百二十周年!一个人对“甲申之难”“已巳之变”耿耿于怀一辈子,并且记在《石头记》书中,的确是不寻常!
整理脂批的时间还可以发现另一个秘密,脂批的时间是有规律的,基本上是从乾隆甲戌年至乾隆甲午年,也就是介乎于乾隆的前五次南巡之间,小说中正面写的就是乾隆朝的事,对于作者袁枚来说是当下的事,跟曹家无关。实际上《石头记》的各个版本如甲戌本已卯本庚辰本都应不早于乾隆甲午年,因这年才成书。这些时间点形成的等差时间数列是有意义的,是留给后世的读者可以推断出作者作书的意图的。而更有意思的是,《江南通志》是书乃雍正七年(1729)两江总督尹续善等奉诏纂修,九年开局,以黄之隽主其事。以康熙旧志为本,芟除芜杂,补其遗漏,凡五年至乾隆元年(1736)成书。而袁枚也曾于乾隆十年至十三年修过《江宁县志》,写起《红楼梦》来更是得心应手。
小说的正面敷演是为反面服务的,看此书要看反面方是会看。《红楼梦》的反面写的是明末清初近百年的历史,贾府的人物架构是以嘉靖皇帝朱厚熜及他的子孙们来设计的,从嘉靖至永历,悉含其中。以甲申之难为主线,记录了从1620至1662这四十三年间事。把朱明满清变成一家,其中还是有楚河汉界的,朱明为明月,为红,为珠,为火,为木,为木石前缘等等;满清为雪,为夷(姨),为水,为金,为风,为胡,为金玉良缘等等。通过一番阅册,以及诗词歌赋间,去识别书中的人物和事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故事讲的绛珠仙子林黛玉还泪,只因原本属于她的宝玉给小耗子偷了,林黛玉和她的姐妹们把玉弄丢了,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故事以第四回薛蟠文起,至第七十九回薛蟠文龙终结,书中所隐的历史真事已完结,后四十回只不过是正面反面两套故事的二合一,按作者袁枚的话叫收缘归结。从此后,天外书传天外事,两番人作一番人(见120回)。
《红楼梦》是最早的穿越剧,在袁枚创作的年代并没有电,更没有电影电视,那时只有戏曲,但是袁枚用了梦的形式实现历史和现实之间的反复穿越。小说虽然以历史来构造贾府,但是有些人物是可以穿越历史和现实的,贾政,贾琏,贾宝玉,蒋玉菡,慧娘等等。比如小说中的蒋玉菡,在反面的历史中可以认出他是优伶,在现实中他又是脂砚斋蒋士铨,蒋士铨与袁枚关系极好,表现在小说中就是蒋玉菡与宝玉的关系极好。比如凤姐,水月庵中受贿,逼张华退婚,逼死尤二姐,她既隐有历史人物的身份,又可以干着乾隆朝高家的事情。
这就是《红楼梦》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