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主旨是什么、讲什么朝代的事、成书年代、脂批是否造假、程高是否伪续、作者是否姓曹、考证索隐派之争等问题,沸沸扬扬百年。今天通过剖析葫芦僧此案这一小段,略作索隐,为了方便诸位理解,先从护官符的史家说起。
原文: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甲戌侧批:保龄侯尚书令史公之后,房分共十八。都中现住者十房,原籍现居八房。】
至成书时期的明末清初,华夏大地历经无数朝代,其中王侯将相不胜枚举。对于《史书》而言,过于厚重,自然阿房宫住不下。作者惜字如金,大致按《史书》把中原王朝分成了两大类,第一类:汉人主宰的相对一统的中原政权(夏、商、周、秦、西汉、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北宋共10个朝代,即现住者十房,以示奉汉为华夏正统的朝代),第二类:非汉人主宰的对中原政权影响很大或占领过中原的(五胡十六国、氐族、匈奴、鲜卑、突厥、辽契丹、金国女真、蒙元,共8个,也就是书中说的原籍八房,因为都被赶回原籍了嘛,很好理解)。明清还处于逐鹿中原状态中,属于正在进行时,明还没死透,清才刚开始,所以没能进史书。
那么就人就会质疑,你这不是瞎索隐吗?我举几个例子。
案例一:史湘云(湘字拆字法为木的眼泪)=历史对你说。湘云判词:襁褓之间父母违。“违”说文解字的本意就是: 离开、背离的意思。表面在说湘云还在用尿不湿的时候就失去了父母,其实说的就是《史书》从出生的那天起,就是秉笔直书的,不受父母(指当权者)的约束。但凡父母约束了史书,就是王权利或皇权歪曲、篡改历史事件或人物,以达到粉饰自己,掩盖真相的目的。
案例二:书接前文,马上就讲到刘姥姥一进大观园这段情节。原文截取两端。“狗儿听说,便急道:你老只会炕头上混说,难道叫我打劫、偷去不成。脂批:古人有错用盗字之说,的的是此句张本”。刘姥姥答得什么“想当初,我和女儿还去过一遭,他家的二小姐着实响快会待人的,倒不拿大”。原文这一整段和脂批,如果看懂了,那是非常的诙谐、搞笑。这里说的什么事呢?你不是让我教你怎么去打劫、去偷去抢吗?我就教你,我们抢过中原王朝呀,靖康之辱,把王家的二个超级大哥大都抓回家,自然王家的情绪很随和了,一点都不拿大。那么王成和刘姥姥什么身份还需要说吗?王成(成王败贼)也是在原籍哟,家族没落了呗,够搞笑不。
还有人质疑我乱索引,那再顺带提下刘姥姥进贾府,首先找的谁,周瑞呀。为什么要找周瑞呢?且看小女孩答,我们这里有2个周奶奶(西周、东周的远历史时期呗),3个周大娘(北周、武周、后周呗),这里是为了给以后的吴三桂大周或吴周政权伏笔。看懂了吗?如果没看懂,就看看脂批划的重点。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甲戌侧批:都太尉统制县伯王公之后,共十二房。都中二房,馀皆在籍。】
都太尉、统制都是高级武将军衔,这里是混淆视听,以让书过审的目的,表达一个意思,王家代表军队、军权,枪杆出政权嘛。讲史家的时候已经说过了,中原汉家王朝有10个,目前都中2房(明清还在争霸嘛),所以是十二房。
丰年好大雪,【甲夹批:隐"薛"字。】珍珠(谐音真朱)如土金如铁。【甲戌侧批:紫薇舍人薛公之后,现领内府帑银行商,共八房分。】
很多人觉得这里的薛家八房分指:满清八期。个人觉得单独说薛家,可以这么理解。但是放在护官符里,解释不通,跟其它三家在逻辑上讲不通。真实的意思就是:后金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政权曾经8次夺取过中原政权。具体哪些朝代,见前边解释的史家。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甲戌侧批:宁国、荣国二公之后,共二十房分,除宁、荣亲派八房在都外,现原籍住者十二房。】
贾家代表中原王朝,拆分为汉人建立的王朝和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所以贾家=王家12房+薛家的8房。贾家的特征是:白玉为床(隐皇字),后半句也就是世路难行钱作马,愁城欲破酒为军的意思。打仗就要花钱,建立国家军队就要花钱,所以是金做马。也同时隐了薛家对贾家是臣属关系。
综上,护官符表面在说四大家族的裙带关系,实际在说历史,华夏政权,城头变幻大王旗,中原也还是那个中原,大地也还是那个大地,成者为王败者贼而已。护官符还有一层引申含义,就是谁坐拥中原政权,谁就有了话语权利。草寇和中原王朝是相对的,钗黛合一的专题版块,我再来讲这更深层次的对应关系。
回到次回的脂批回前诗:请君着眼护官符,把笔悲伤说世途。作者泪痕同我泪,燕山仍旧窦公无。燕山窦公这个典故因篇幅有限不再展开,很浅显的比喻,就是那个成语五子登科的主角。试问是脂砚斋看懂了,在跟作者、读者隔空喊话,还是读者没看懂呢?脂砚斋是看懂了,全篇在讲历史的,而不是光看热闹。至于脂批真假问题,我下文还会举证,看看脂砚斋是不是在给读者句句划重点、划考点、划难点。
进入正题:说剧情——葫芦僧乱断葫芦案
1、原文:如今且说雨村,因补授了应天府(麻烦诸位思考下,这里是在说地理辖区划分的应天府吗?谁丢了官、丢了天。谁又接替了官、顺应了天,应天府,明清更替,简直不要太搞笑的用词)。
2、原文:待我细说与老爷听:这个被打之死鬼,乃是本地一个小乡绅之子,名唤冯渊,【甲戌侧批:真真是冤孽相逢。】自幼父母早亡,又无兄弟,只他一个人守着些薄产过日子。长到十八九岁上,酷爱男风,最厌女子。这段文字,写得确实有点露骨,不服的自行百度下闯王李自成的简历。冯渊,冯说文解字:马行疾也。渊:深沟。表面谐音是=逢冤。镜子背后是指:第二代闯王李自成,第一代是高迎祥。李自成怎么又变成先喜欢男人后喜欢女人了?借用贾宝玉的话: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人。明末清初,满清颁发剃发令。男从女不从,剃了发的男人就是归顺或屈服于大清的人,自然在宝玉看来就污浊,女人不用剃发易服,还是汉人装束,自然看了就亲近。从大明宝玉角度翻译下男人和女人的区别:跟我大明对着干的就是的臭男人,跟我一伙的就是的女子。李闯杀入北京,直接导致大明(北明崇祯政权沦陷,当然前期是扮演的大明的敌人的男子角色。南明中后期调整了联奴抗匪策略,逐渐开始接受和联合农民军余部抗清,那么代表农民军的冯渊(李闯、张献忠等余部)就变成喜欢女人了呗。而且还发誓只喜欢英莲(隐射南明永历朝),这段历史直指以李定国为首的农民军,从孙可望手里救出永历帝,忠勇报国的历史事件。如果没看懂,看看前边我引用的原文及脂批,脂批属于深刻理解了原作者镜子背后的历史用意的,只是不能明说,也不能说透,他跟作者一样的难,只能提醒,点透了红楼梦这本书就完了,不点透又怕读者看不懂,很是纠结呀。如果怀疑脂批有问题,我再举例。
3、原文:这拐子先已得了我家的银子,我家小爷原说第三日方是好日子,再接入门。【甲戌侧批:所谓"迟则有变",往往世人因不经之谈误却大事。】迟则有变,脂批作了重点提示。明末清初著名的历史悬案:李自成从北京到三海关的距离约5天,但走了8天。就是因为晚了3天,导致本来答应归顺大顺军的吴三桂,一女两卖,反悔之后,再卖给多尔衮,开山海关放满清进中原夹攻李自成。导致李自成一败涂地,溃败回北京,也直接导致后面丢了北京返回陕西。如果李自成早3天到山海关,多尔衮部队还没抵达山海关,那么满清就入不了关,历史上或许就不存在清这个政权。华夏屈辱的近代史也许就会改变。但是,历史的车轮没有如果。对于这段历史,正史,野史,众说纷纭,各种矛盾得说辞导致难辨真假:主要有几种观点。1、吴三桂听说李闯在北京烧杀抢掠,认定李是贼寇行为,不能与共。2、爱妾陈圆圆被李抢了。3、吴的父亲被李关押。4、吴在路边社听到新闻,说李给他金银财宝加宫进爵只是表面,暗地里准备夺其军权对他下手。这段历史目前也没公论。巧了,脂砚斋又看懂了。
4、遇见这拐子卖丫头,他便一眼看上了这丫头,立意买来作妾,立誓再不交结男子,【甲戌侧批:谚云:"人若改常,非病即亡。"信有之乎?】也不再娶第二个了,【甲戌侧批:虚写一个情种。】永历政权和其拥护者李定国同样死于1644年,大明情节和拥华夏汉人为正统的历史终结了。所以是虚写一个情终(也通秦可卿那个弟弟的名字,秦钟)。巧了,脂又看懂了。
5、薛蟠,薛隐(满清)。钗黛合首诗原文是作者借鉴明末清初,诗人高启的《梅花九首》
琼姿只合在瑶台,
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隐射满清)山中高士卧,
月明(隐射大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
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
东风愁寂几回开。
薛蟠的蟠字,就是卷曲、弯曲的龙,还不是真龙。这就是后金薛家即满清还没入主华夏中原大地前的真实形态。
原文:老爷就说:'乩仙批了,死者冯渊与薛蟠原因夙孽相逢,今狭路既遇,原应了结。薛蟠今已得了无名之症,【甲戌侧批:"无名之症"却是病之名,而反曰"无",妙极!】
来看看脂批划重点的这个“无名之症”是什么。好巧不巧的,薛宝钗也有一个这个病。满清入关,采用了汉人洪承畴和范文程等的建议,出师的名义是:帮大明崇祯皇帝驱除农民军的匪患,言外之意就是我还是你大明的番邦臣国,友好邦邻哟。(照应小说第一回:隔壁葫芦庙,脂批:极险)。但是搞定了李、张之主力后,就开始搞南明了呗。那么,我以什么名义来搞南明呢?古代讲究师出有名、正义之师。那么只有委屈你南明一下了哟,你南明就是是不拥护崇祯的伪政权了呗,你们就一群藩王,居然敢谋反,看我大清帮先王崇祯弄死你们。弄着弄着,就把整个华夏一起都占领了呗。那我大清还是没名份呀,我是来帮崇祯平乱的呀。为了要名份,那么薛蟠就必须被判假死,死于无名之症呗,谁让你是蟠龙。你死了才能摇身一变,变成那个九五之尊的真龙。说到这里,这又要回到护官符上来找逻辑关系了。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东海王朝(就是水国满清王朝呀),水国缺白玉床(水国没有呀,贾家才有白玉堂嘛,那就只有去历史书金陵王那里想办法了呗)。怎么想办法呀,翻遍了华夏几千年的历史也找不到祖宗(父死子替、兄终弟及的古皇朝传承机制呀),那么就只有篡改历史了呀,即清修明史。歪曲历史,歪曲历史事件和人物,让大明的口碑差评、差评、再差评,你大明自己作呗,我大清顺应天命合理合法的得了天下。至于你南明嘛(真应怜)那就改名呗,现在你不能姓朱明后裔了,你是伪政权,自立小朝廷造反的伪政权,你得给我改名呀。改呀改的,不能姓甄朱了,得叫香菱,秋菱,反正不能姓甄朱。代表历书的史湘云说的什么:断尾猴呀,南明史就是断尾了呀,按满清的利益角度,明只能是亡于崇祯手里、亡于李闯之乱手里。历史是谁写得,是王权写的,是中原王朝写得,中原王朝说谁是番邦伪政权那就是事实。记得全书史湘云的案例吗?《史书》本就不住在贾府,史湘云也是寄人篱下呀,先跟代表历史车轮抉择的史老太君住、然后跟黛玉、宝钗、李纨之类,谁执政,幕后大佬在哪里,史湘云就必须跟在那里住,湘云妹子也是真的没办法。
5、那么这一回,还有一个巨大的漏洞没补,葫芦僧乱断葫芦案。谁是葫芦僧呀?贾雨村以前是一个穷儒呀,小沙弥虽然是葫芦僧,但是小沙弥只负责提供思路不具备断案的权限呀。这里得解释一个词语:葫芦。历来索隐都把葫芦谐音为:糊涂或胡掳。作者有这两层的意思在里面。但是都没说到本质。脂砚斋怕读者看不懂,搞笑的提示这个葫芦画得虽然不依样,依然画得还马马虎虎嘛。这涉及一个典故:曹魏政权篡汉时,曹丕感慨:尧舜之事吾知矣。后来司马氏夺曹魏也是依样画葫芦嘛。意思就是:曹丕我终于明白禅让制度是怎么一回事,原来哪里有禅让贤德一说,那就是赤裸裸的夺,让也得让,不让也得让。葫芦庙的最深层次的意思看懂了吗?那个庙堂,朝堂,那个政权的合法性和天下,就是依样画葫芦画出来的庙堂,美其名曰:顺应天命。多么美好的说辞呀,简直大气磅礴得不要不要的。
原文:雨村犹未看完,【甲戌眉批:妙极!若只有此四家,则死板不活,若再有两家,又觉累赘,故如此断法。】忽听传点,人报:"王老爷来拜。"雨村听说,忙具衣冠出去迎接。【甲戌侧批:横云断岭法,是板定大章法。】
王老爷来拜,划重点。此案幕后的大佬姓王呀。画葫芦的姓王呀,只有得王位的人才有资格来画葫芦呀。贾雨村和门子也就是充当打手角色。僧没有头发,影射的是满清,满清才是葫芦僧。篡改历史,改变了应莲命运的是薛蟠,是幕后那个王,也是满清,也是作者笔下被讽刺的葫芦僧。薛蟠是不认可南明政权的,薛蟠给可卿(永历)送棺材板说:坏了事的义忠千王老千岁。满清成了正统,就是万岁呀,南明的4帝一监国、明郑势力等都必须是千岁了,永历死了也就只能使用千岁这个名词,老千岁(前朝的千岁的意思),在满清角度,我只能认崇祯是皇帝,其它都不行。这关系到满清的政权合法性问题。
6、本回的拐子和门子又是谁,或隐射谁呢?原文:原来这门子本是葫芦庙内一个小沙弥,因被火之后,无处安身,欲投别庙去修行,又耐不得清凉景况,因想这件生意倒还轻省热闹,【甲戌侧批:新鲜字眼。】遂趁年纪蓄了发,充了门子。【甲戌侧批:一路奇奇怪怪,调侃世人,总在人意臆之外。】雨村那里料得是他,便忙携手笑道:"原来是故人。"【甲戌侧批:妙称!全是假态。】又让坐了好谈。【甲戌侧批:假极!】这门子不敢坐。雨村笑道:"贫贱之交不可忘,【甲戌侧批:全是奸险小人态度,活现活跳。】
先说我的索隐答案,拐子和门子共同隐射吴三桂。山海关就是大明辽东屏障,就是大明的门子,把吴三桂比作守门或做杂活的衙役非常恰当。门子本是葫芦这个庙堂里的一个小沙弥。葫芦庙着了火(祸),(葫芦僧没头发,指吴三桂剃发易服归顺了后金)。后来蓄了头发(指又背叛了清,恢复了汉代衣冠),脂批和作者调侃吴三桂是做生意寻热闹,最终被满清的代言人贾雨村发配了(云南边疆去做平西王吧),后吴三桂不满清削番,建立后周政权反清,被康熙剿灭。
7、那门子笑道:"老爷真是贵人多忘事,把出身之地竟忘了,【甲戌侧批:刹心语。自招其祸,亦因夸能恃才也。】不记当年葫芦庙里之事?"雨村听了,如雷震一惊,【甲戌侧批:余亦一惊,但不知门子何知,尤为怪甚。】
门子笑道:"老爷当年何其明决,今日何反成了个没主意的人了!
贾雨村出身到底哪里不妥,门子所谓的贾雨村当年又何其明决?作为读者,不思考一下?难道只是字面意思,说贾雨村贫困潦倒在葫芦庙里卖字为生,以前的历史不光彩吗?
让我们一起回到全书第一回。
甄士隐让贾雨村八月十九黄道吉日上京赶考,贾雨村次日五更就出发了并没向甄士隐辞别。这段文字有非常奇怪的常识逻辑性问题,明清时期春闱多在农历二、三月份。八月中旬出发到盛京参加考试,要走半年多?脂砚斋是怎么批的,大致意思是三秋就是三春的意思,秋就是春,八月十九就是三月十九,这个时间点在明末清初,简直不要太明显,甲申之变崇祯皇帝于三月十九自缢海棠树殉国。如果没脂批,估计永远没人能破这段如何解释。如有能人,麻烦出来说一下,在下洗耳恭听。
贾雨村说的什么,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总以事理(势力)为要。够诙谐、幽默的直接骂满清,看懂了吗?你满清还自诩读书人,为了夺天下,都不讲道理的。这段至少我肯定脂砚斋是懂的。
我们再反过来看门子这段话,老爷当年何其明决。指代表满清打手的贾雨村从1644年甲申崇祯殉国3.19开始,就打算入京赶考了,缺什么,缺钱没银子呀。甄士隐自己给了贾雨村50两白银和二套冬衣。五十谐音(误事),东衣谐音(东夷)。甄士隐自己的问题,“误事”把江山送了东夷。那么为什么贾雨村进京要走半年多呢。1644年农历九月二十日顺治和孝庄从盛京迁都北京,距离崇祯上吊的3.19,不就是半年多吗?书面逻辑说不通的,就去思考下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是笔误吗,是作者数学不好?还是读者没看懂?如果看不懂此段的镜子背后意思,就去多看看脂批,看看脂是怎么在想尽办法给你提示又不能破题害书。
8、葫芦僧乱断葫芦案,是全书主旨,作者和脂多次强调。作者写石头记,就是为了给葫芦案翻案,为南明翻案,为应莲证名。全书第一回,作者无材去补天,不是用才能去反清复明,也反不了。只能用作者的材料,历史素材,隐写这段历史,去给被遮天大圣(满清)遮住的历史打补丁。
9、最后简单说下全书的书旨和书名,《石头记》就是史书,是《南明史》,借甄士隐和贾雨村先谱写了南明整个大故事背景和结局。然后通过刘姥姥(后金)的历史说起,代入到华夏政权(贾府)。作者怕读者看不懂,在代表大明永历灭亡之前,插入了(贾瑞照风月镜这段,要读者看懂书背后的意思),然后大明亡了,对大明的情也终了。这是整个故事的框架。红楼这本书就是为了给南明史翻案用的。
10、《情僧录》,前边说了,剃发为僧,隐归顺清之人。作者是怎么骂自己的,骂石头就是骂自己,骂宝玉也就是骂自己。浑浊之人、污浊之人、蠢货,幻行入世(入仕)。批书者:畸笏叟或许就是作者的影子。《石头记》本身就是石头看到和经历的历史,也就是作者看到的经历的历史。《金陵十二钗》,十二钗的十二,隐一个王字(十二拆字法就是王),金陵之王,读到这里还会觉得是那十二位美女吗?《风月宝鉴》就是字面意思,无需索隐了。
最近有部分吧友私聊我,咨询对晴雯的理解和看法,因为看不懂为什么宝玉独独在意晴雯。以及为什么是晴为黛影。我这里统一答复,晴雯影射的是:以李定国为代表的抗清农民军。《芙蓉女儿诔》说得很清楚了,永历经历了十六年,李定国陪伴了宝玉(此时已经是假宝玉了)共5年8个月,影射的李定国从孙可望手里把永历帝从安隆千户所解救出来之后一起走过的日子。但是李定国和永历帝失扇了(撕扇),同时李定国一直在撕扇(撕腥膻)。李定国的成份不好,是张献忠余部,所以是身为**。大致概括就在这里吧,以后有机会,我再单独开贴,详细讲解全书最最重要的几个人物:钗、黛、金钏、晴雯等。
葫芦僧这回,本来还有很多看法和思想可以分享出来的,手机码字太累,浅尝即可,不再展开了。诸位将就看吧。
补充一句,红楼全书时间线索隐方法遵循一个法则:两点坐标点,确定一个平面。所有的事件,都会或明或隐的给出2个时间坐标点,可以从人物年龄、生日、节气去思考。这是目前我发现的一个小秘密。如果当前讲述的事件,其中的角色年龄跟逻辑说不通,那必然是为了背后的历史事件需要,因为作者更重要的是照顾真实的历史。
原文: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甲戌侧批:保龄侯尚书令史公之后,房分共十八。都中现住者十房,原籍现居八房。】
至成书时期的明末清初,华夏大地历经无数朝代,其中王侯将相不胜枚举。对于《史书》而言,过于厚重,自然阿房宫住不下。作者惜字如金,大致按《史书》把中原王朝分成了两大类,第一类:汉人主宰的相对一统的中原政权(夏、商、周、秦、西汉、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北宋共10个朝代,即现住者十房,以示奉汉为华夏正统的朝代),第二类:非汉人主宰的对中原政权影响很大或占领过中原的(五胡十六国、氐族、匈奴、鲜卑、突厥、辽契丹、金国女真、蒙元,共8个,也就是书中说的原籍八房,因为都被赶回原籍了嘛,很好理解)。明清还处于逐鹿中原状态中,属于正在进行时,明还没死透,清才刚开始,所以没能进史书。
那么就人就会质疑,你这不是瞎索隐吗?我举几个例子。
案例一:史湘云(湘字拆字法为木的眼泪)=历史对你说。湘云判词:襁褓之间父母违。“违”说文解字的本意就是: 离开、背离的意思。表面在说湘云还在用尿不湿的时候就失去了父母,其实说的就是《史书》从出生的那天起,就是秉笔直书的,不受父母(指当权者)的约束。但凡父母约束了史书,就是王权利或皇权歪曲、篡改历史事件或人物,以达到粉饰自己,掩盖真相的目的。
案例二:书接前文,马上就讲到刘姥姥一进大观园这段情节。原文截取两端。“狗儿听说,便急道:你老只会炕头上混说,难道叫我打劫、偷去不成。脂批:古人有错用盗字之说,的的是此句张本”。刘姥姥答得什么“想当初,我和女儿还去过一遭,他家的二小姐着实响快会待人的,倒不拿大”。原文这一整段和脂批,如果看懂了,那是非常的诙谐、搞笑。这里说的什么事呢?你不是让我教你怎么去打劫、去偷去抢吗?我就教你,我们抢过中原王朝呀,靖康之辱,把王家的二个超级大哥大都抓回家,自然王家的情绪很随和了,一点都不拿大。那么王成和刘姥姥什么身份还需要说吗?王成(成王败贼)也是在原籍哟,家族没落了呗,够搞笑不。
还有人质疑我乱索引,那再顺带提下刘姥姥进贾府,首先找的谁,周瑞呀。为什么要找周瑞呢?且看小女孩答,我们这里有2个周奶奶(西周、东周的远历史时期呗),3个周大娘(北周、武周、后周呗),这里是为了给以后的吴三桂大周或吴周政权伏笔。看懂了吗?如果没看懂,就看看脂批划的重点。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甲戌侧批:都太尉统制县伯王公之后,共十二房。都中二房,馀皆在籍。】
都太尉、统制都是高级武将军衔,这里是混淆视听,以让书过审的目的,表达一个意思,王家代表军队、军权,枪杆出政权嘛。讲史家的时候已经说过了,中原汉家王朝有10个,目前都中2房(明清还在争霸嘛),所以是十二房。
丰年好大雪,【甲夹批:隐"薛"字。】珍珠(谐音真朱)如土金如铁。【甲戌侧批:紫薇舍人薛公之后,现领内府帑银行商,共八房分。】
很多人觉得这里的薛家八房分指:满清八期。个人觉得单独说薛家,可以这么理解。但是放在护官符里,解释不通,跟其它三家在逻辑上讲不通。真实的意思就是:后金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政权曾经8次夺取过中原政权。具体哪些朝代,见前边解释的史家。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甲戌侧批:宁国、荣国二公之后,共二十房分,除宁、荣亲派八房在都外,现原籍住者十二房。】
贾家代表中原王朝,拆分为汉人建立的王朝和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所以贾家=王家12房+薛家的8房。贾家的特征是:白玉为床(隐皇字),后半句也就是世路难行钱作马,愁城欲破酒为军的意思。打仗就要花钱,建立国家军队就要花钱,所以是金做马。也同时隐了薛家对贾家是臣属关系。
综上,护官符表面在说四大家族的裙带关系,实际在说历史,华夏政权,城头变幻大王旗,中原也还是那个中原,大地也还是那个大地,成者为王败者贼而已。护官符还有一层引申含义,就是谁坐拥中原政权,谁就有了话语权利。草寇和中原王朝是相对的,钗黛合一的专题版块,我再来讲这更深层次的对应关系。
回到次回的脂批回前诗:请君着眼护官符,把笔悲伤说世途。作者泪痕同我泪,燕山仍旧窦公无。燕山窦公这个典故因篇幅有限不再展开,很浅显的比喻,就是那个成语五子登科的主角。试问是脂砚斋看懂了,在跟作者、读者隔空喊话,还是读者没看懂呢?脂砚斋是看懂了,全篇在讲历史的,而不是光看热闹。至于脂批真假问题,我下文还会举证,看看脂砚斋是不是在给读者句句划重点、划考点、划难点。
进入正题:说剧情——葫芦僧乱断葫芦案
1、原文:如今且说雨村,因补授了应天府(麻烦诸位思考下,这里是在说地理辖区划分的应天府吗?谁丢了官、丢了天。谁又接替了官、顺应了天,应天府,明清更替,简直不要太搞笑的用词)。
2、原文:待我细说与老爷听:这个被打之死鬼,乃是本地一个小乡绅之子,名唤冯渊,【甲戌侧批:真真是冤孽相逢。】自幼父母早亡,又无兄弟,只他一个人守着些薄产过日子。长到十八九岁上,酷爱男风,最厌女子。这段文字,写得确实有点露骨,不服的自行百度下闯王李自成的简历。冯渊,冯说文解字:马行疾也。渊:深沟。表面谐音是=逢冤。镜子背后是指:第二代闯王李自成,第一代是高迎祥。李自成怎么又变成先喜欢男人后喜欢女人了?借用贾宝玉的话: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人。明末清初,满清颁发剃发令。男从女不从,剃了发的男人就是归顺或屈服于大清的人,自然在宝玉看来就污浊,女人不用剃发易服,还是汉人装束,自然看了就亲近。从大明宝玉角度翻译下男人和女人的区别:跟我大明对着干的就是的臭男人,跟我一伙的就是的女子。李闯杀入北京,直接导致大明(北明崇祯政权沦陷,当然前期是扮演的大明的敌人的男子角色。南明中后期调整了联奴抗匪策略,逐渐开始接受和联合农民军余部抗清,那么代表农民军的冯渊(李闯、张献忠等余部)就变成喜欢女人了呗。而且还发誓只喜欢英莲(隐射南明永历朝),这段历史直指以李定国为首的农民军,从孙可望手里救出永历帝,忠勇报国的历史事件。如果没看懂,看看前边我引用的原文及脂批,脂批属于深刻理解了原作者镜子背后的历史用意的,只是不能明说,也不能说透,他跟作者一样的难,只能提醒,点透了红楼梦这本书就完了,不点透又怕读者看不懂,很是纠结呀。如果怀疑脂批有问题,我再举例。
3、原文:这拐子先已得了我家的银子,我家小爷原说第三日方是好日子,再接入门。【甲戌侧批:所谓"迟则有变",往往世人因不经之谈误却大事。】迟则有变,脂批作了重点提示。明末清初著名的历史悬案:李自成从北京到三海关的距离约5天,但走了8天。就是因为晚了3天,导致本来答应归顺大顺军的吴三桂,一女两卖,反悔之后,再卖给多尔衮,开山海关放满清进中原夹攻李自成。导致李自成一败涂地,溃败回北京,也直接导致后面丢了北京返回陕西。如果李自成早3天到山海关,多尔衮部队还没抵达山海关,那么满清就入不了关,历史上或许就不存在清这个政权。华夏屈辱的近代史也许就会改变。但是,历史的车轮没有如果。对于这段历史,正史,野史,众说纷纭,各种矛盾得说辞导致难辨真假:主要有几种观点。1、吴三桂听说李闯在北京烧杀抢掠,认定李是贼寇行为,不能与共。2、爱妾陈圆圆被李抢了。3、吴的父亲被李关押。4、吴在路边社听到新闻,说李给他金银财宝加宫进爵只是表面,暗地里准备夺其军权对他下手。这段历史目前也没公论。巧了,脂砚斋又看懂了。
4、遇见这拐子卖丫头,他便一眼看上了这丫头,立意买来作妾,立誓再不交结男子,【甲戌侧批:谚云:"人若改常,非病即亡。"信有之乎?】也不再娶第二个了,【甲戌侧批:虚写一个情种。】永历政权和其拥护者李定国同样死于1644年,大明情节和拥华夏汉人为正统的历史终结了。所以是虚写一个情终(也通秦可卿那个弟弟的名字,秦钟)。巧了,脂又看懂了。
5、薛蟠,薛隐(满清)。钗黛合首诗原文是作者借鉴明末清初,诗人高启的《梅花九首》
琼姿只合在瑶台,
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隐射满清)山中高士卧,
月明(隐射大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
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
东风愁寂几回开。
薛蟠的蟠字,就是卷曲、弯曲的龙,还不是真龙。这就是后金薛家即满清还没入主华夏中原大地前的真实形态。
原文:老爷就说:'乩仙批了,死者冯渊与薛蟠原因夙孽相逢,今狭路既遇,原应了结。薛蟠今已得了无名之症,【甲戌侧批:"无名之症"却是病之名,而反曰"无",妙极!】
来看看脂批划重点的这个“无名之症”是什么。好巧不巧的,薛宝钗也有一个这个病。满清入关,采用了汉人洪承畴和范文程等的建议,出师的名义是:帮大明崇祯皇帝驱除农民军的匪患,言外之意就是我还是你大明的番邦臣国,友好邦邻哟。(照应小说第一回:隔壁葫芦庙,脂批:极险)。但是搞定了李、张之主力后,就开始搞南明了呗。那么,我以什么名义来搞南明呢?古代讲究师出有名、正义之师。那么只有委屈你南明一下了哟,你南明就是是不拥护崇祯的伪政权了呗,你们就一群藩王,居然敢谋反,看我大清帮先王崇祯弄死你们。弄着弄着,就把整个华夏一起都占领了呗。那我大清还是没名份呀,我是来帮崇祯平乱的呀。为了要名份,那么薛蟠就必须被判假死,死于无名之症呗,谁让你是蟠龙。你死了才能摇身一变,变成那个九五之尊的真龙。说到这里,这又要回到护官符上来找逻辑关系了。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东海王朝(就是水国满清王朝呀),水国缺白玉床(水国没有呀,贾家才有白玉堂嘛,那就只有去历史书金陵王那里想办法了呗)。怎么想办法呀,翻遍了华夏几千年的历史也找不到祖宗(父死子替、兄终弟及的古皇朝传承机制呀),那么就只有篡改历史了呀,即清修明史。歪曲历史,歪曲历史事件和人物,让大明的口碑差评、差评、再差评,你大明自己作呗,我大清顺应天命合理合法的得了天下。至于你南明嘛(真应怜)那就改名呗,现在你不能姓朱明后裔了,你是伪政权,自立小朝廷造反的伪政权,你得给我改名呀。改呀改的,不能姓甄朱了,得叫香菱,秋菱,反正不能姓甄朱。代表历书的史湘云说的什么:断尾猴呀,南明史就是断尾了呀,按满清的利益角度,明只能是亡于崇祯手里、亡于李闯之乱手里。历史是谁写得,是王权写的,是中原王朝写得,中原王朝说谁是番邦伪政权那就是事实。记得全书史湘云的案例吗?《史书》本就不住在贾府,史湘云也是寄人篱下呀,先跟代表历史车轮抉择的史老太君住、然后跟黛玉、宝钗、李纨之类,谁执政,幕后大佬在哪里,史湘云就必须跟在那里住,湘云妹子也是真的没办法。
5、那么这一回,还有一个巨大的漏洞没补,葫芦僧乱断葫芦案。谁是葫芦僧呀?贾雨村以前是一个穷儒呀,小沙弥虽然是葫芦僧,但是小沙弥只负责提供思路不具备断案的权限呀。这里得解释一个词语:葫芦。历来索隐都把葫芦谐音为:糊涂或胡掳。作者有这两层的意思在里面。但是都没说到本质。脂砚斋怕读者看不懂,搞笑的提示这个葫芦画得虽然不依样,依然画得还马马虎虎嘛。这涉及一个典故:曹魏政权篡汉时,曹丕感慨:尧舜之事吾知矣。后来司马氏夺曹魏也是依样画葫芦嘛。意思就是:曹丕我终于明白禅让制度是怎么一回事,原来哪里有禅让贤德一说,那就是赤裸裸的夺,让也得让,不让也得让。葫芦庙的最深层次的意思看懂了吗?那个庙堂,朝堂,那个政权的合法性和天下,就是依样画葫芦画出来的庙堂,美其名曰:顺应天命。多么美好的说辞呀,简直大气磅礴得不要不要的。
原文:雨村犹未看完,【甲戌眉批:妙极!若只有此四家,则死板不活,若再有两家,又觉累赘,故如此断法。】忽听传点,人报:"王老爷来拜。"雨村听说,忙具衣冠出去迎接。【甲戌侧批:横云断岭法,是板定大章法。】
王老爷来拜,划重点。此案幕后的大佬姓王呀。画葫芦的姓王呀,只有得王位的人才有资格来画葫芦呀。贾雨村和门子也就是充当打手角色。僧没有头发,影射的是满清,满清才是葫芦僧。篡改历史,改变了应莲命运的是薛蟠,是幕后那个王,也是满清,也是作者笔下被讽刺的葫芦僧。薛蟠是不认可南明政权的,薛蟠给可卿(永历)送棺材板说:坏了事的义忠千王老千岁。满清成了正统,就是万岁呀,南明的4帝一监国、明郑势力等都必须是千岁了,永历死了也就只能使用千岁这个名词,老千岁(前朝的千岁的意思),在满清角度,我只能认崇祯是皇帝,其它都不行。这关系到满清的政权合法性问题。
6、本回的拐子和门子又是谁,或隐射谁呢?原文:原来这门子本是葫芦庙内一个小沙弥,因被火之后,无处安身,欲投别庙去修行,又耐不得清凉景况,因想这件生意倒还轻省热闹,【甲戌侧批:新鲜字眼。】遂趁年纪蓄了发,充了门子。【甲戌侧批:一路奇奇怪怪,调侃世人,总在人意臆之外。】雨村那里料得是他,便忙携手笑道:"原来是故人。"【甲戌侧批:妙称!全是假态。】又让坐了好谈。【甲戌侧批:假极!】这门子不敢坐。雨村笑道:"贫贱之交不可忘,【甲戌侧批:全是奸险小人态度,活现活跳。】
先说我的索隐答案,拐子和门子共同隐射吴三桂。山海关就是大明辽东屏障,就是大明的门子,把吴三桂比作守门或做杂活的衙役非常恰当。门子本是葫芦这个庙堂里的一个小沙弥。葫芦庙着了火(祸),(葫芦僧没头发,指吴三桂剃发易服归顺了后金)。后来蓄了头发(指又背叛了清,恢复了汉代衣冠),脂批和作者调侃吴三桂是做生意寻热闹,最终被满清的代言人贾雨村发配了(云南边疆去做平西王吧),后吴三桂不满清削番,建立后周政权反清,被康熙剿灭。
7、那门子笑道:"老爷真是贵人多忘事,把出身之地竟忘了,【甲戌侧批:刹心语。自招其祸,亦因夸能恃才也。】不记当年葫芦庙里之事?"雨村听了,如雷震一惊,【甲戌侧批:余亦一惊,但不知门子何知,尤为怪甚。】
门子笑道:"老爷当年何其明决,今日何反成了个没主意的人了!
贾雨村出身到底哪里不妥,门子所谓的贾雨村当年又何其明决?作为读者,不思考一下?难道只是字面意思,说贾雨村贫困潦倒在葫芦庙里卖字为生,以前的历史不光彩吗?
让我们一起回到全书第一回。
甄士隐让贾雨村八月十九黄道吉日上京赶考,贾雨村次日五更就出发了并没向甄士隐辞别。这段文字有非常奇怪的常识逻辑性问题,明清时期春闱多在农历二、三月份。八月中旬出发到盛京参加考试,要走半年多?脂砚斋是怎么批的,大致意思是三秋就是三春的意思,秋就是春,八月十九就是三月十九,这个时间点在明末清初,简直不要太明显,甲申之变崇祯皇帝于三月十九自缢海棠树殉国。如果没脂批,估计永远没人能破这段如何解释。如有能人,麻烦出来说一下,在下洗耳恭听。
贾雨村说的什么,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总以事理(势力)为要。够诙谐、幽默的直接骂满清,看懂了吗?你满清还自诩读书人,为了夺天下,都不讲道理的。这段至少我肯定脂砚斋是懂的。
我们再反过来看门子这段话,老爷当年何其明决。指代表满清打手的贾雨村从1644年甲申崇祯殉国3.19开始,就打算入京赶考了,缺什么,缺钱没银子呀。甄士隐自己给了贾雨村50两白银和二套冬衣。五十谐音(误事),东衣谐音(东夷)。甄士隐自己的问题,“误事”把江山送了东夷。那么为什么贾雨村进京要走半年多呢。1644年农历九月二十日顺治和孝庄从盛京迁都北京,距离崇祯上吊的3.19,不就是半年多吗?书面逻辑说不通的,就去思考下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是笔误吗,是作者数学不好?还是读者没看懂?如果看不懂此段的镜子背后意思,就去多看看脂批,看看脂是怎么在想尽办法给你提示又不能破题害书。
8、葫芦僧乱断葫芦案,是全书主旨,作者和脂多次强调。作者写石头记,就是为了给葫芦案翻案,为南明翻案,为应莲证名。全书第一回,作者无材去补天,不是用才能去反清复明,也反不了。只能用作者的材料,历史素材,隐写这段历史,去给被遮天大圣(满清)遮住的历史打补丁。
9、最后简单说下全书的书旨和书名,《石头记》就是史书,是《南明史》,借甄士隐和贾雨村先谱写了南明整个大故事背景和结局。然后通过刘姥姥(后金)的历史说起,代入到华夏政权(贾府)。作者怕读者看不懂,在代表大明永历灭亡之前,插入了(贾瑞照风月镜这段,要读者看懂书背后的意思),然后大明亡了,对大明的情也终了。这是整个故事的框架。红楼这本书就是为了给南明史翻案用的。
10、《情僧录》,前边说了,剃发为僧,隐归顺清之人。作者是怎么骂自己的,骂石头就是骂自己,骂宝玉也就是骂自己。浑浊之人、污浊之人、蠢货,幻行入世(入仕)。批书者:畸笏叟或许就是作者的影子。《石头记》本身就是石头看到和经历的历史,也就是作者看到的经历的历史。《金陵十二钗》,十二钗的十二,隐一个王字(十二拆字法就是王),金陵之王,读到这里还会觉得是那十二位美女吗?《风月宝鉴》就是字面意思,无需索隐了。
最近有部分吧友私聊我,咨询对晴雯的理解和看法,因为看不懂为什么宝玉独独在意晴雯。以及为什么是晴为黛影。我这里统一答复,晴雯影射的是:以李定国为代表的抗清农民军。《芙蓉女儿诔》说得很清楚了,永历经历了十六年,李定国陪伴了宝玉(此时已经是假宝玉了)共5年8个月,影射的李定国从孙可望手里把永历帝从安隆千户所解救出来之后一起走过的日子。但是李定国和永历帝失扇了(撕扇),同时李定国一直在撕扇(撕腥膻)。李定国的成份不好,是张献忠余部,所以是身为**。大致概括就在这里吧,以后有机会,我再单独开贴,详细讲解全书最最重要的几个人物:钗、黛、金钏、晴雯等。
葫芦僧这回,本来还有很多看法和思想可以分享出来的,手机码字太累,浅尝即可,不再展开了。诸位将就看吧。
补充一句,红楼全书时间线索隐方法遵循一个法则:两点坐标点,确定一个平面。所有的事件,都会或明或隐的给出2个时间坐标点,可以从人物年龄、生日、节气去思考。这是目前我发现的一个小秘密。如果当前讲述的事件,其中的角色年龄跟逻辑说不通,那必然是为了背后的历史事件需要,因为作者更重要的是照顾真实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