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鬼的上下两千年吧 关注:5,157贴子:21,217
  • 54回复贴,共1

有点不理解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本书最不理解的就是后期三国篇主角“五问”的情节,那五句除却后两句质问离人,苍生何辜没什么问题外,第一二三句,说秦国,白起,陷阵军何辜我真的非常不解。是人都知道古代战场上从来都是人杀人,没有谁比谁无辜。更何况秦国历来以“虎狼之师”相称,白起更是号称“人屠”哪一个不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白起在长平之战中先是诈降赵军,等赵括死后却又对降孚活埋。而且这一段原文自己也说了,是极其违反人伦的,以至于赵军最后当面骂秦狗的时候士兵都一反常态的沉默着。这不更说明他们自己包括白起也知道自己干的是什么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4-08-09 21:43回复
    古时战事功败垂成,尔虞我诈,兵者不仁的情况是常态,我也没有抨击秦军不该这样做。只是主角在这里扯上三句白起无辜,秦国无辜,陷阵军无辜,明明所有人的手中都沾满鲜血,却偏偏只有主角一个人标榜他们“何辜?” 倘若白起活着,或是秦国,陷阵军众人都活着,谁能,谁又敢!标榜自己是“何辜?”他们为将为士,干的从来都是杀生之事。他们都清楚自己所做何为,战场不分对错,立场决定一切,只是主角这次干又当又立的事情真的让我感觉很不爽(也估计是主角出生点在秦国,同时又是白起弟子,自然对秦国,白起,陷阵军等人抱有好感,毕竟屁股立场摆在那,只不过主角还能说出这番话我是真的不理解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4-08-09 21:44
    收起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我也理解书中他们的打仗是为了无战可打,是为了以后的太平盛世,但先不论封建社会能不能实现这一点,但就是这一段主角说的话,就让我对其很是怀疑,因为我实在想不出她所说的那三者有何无辜,倘若单论白起“无用之身可为弃子”的刹那是“何辜”的,那长平之战里背后就是都城邯郸的四十万守城赵军岂不是更值得一句“何辜”吗,至少他们在那一刻,都只是抵抗侵略的爱国人士啊。 所以说“何辜”真的让我很不理解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4-08-09 21:50
      回复
        1.这本书有的坑没填,比如卫庄和盖聂的纵横之争,鬼谷子有没有参悟无剑,以及他的去处,还有简介里写的大唐盛世,作者也就提了一嘴。
        2 还有文笔问题,有时候文言文又不是,白话文又不是,似古非古,读的有点累;以及直接整段借鉴,包括柳永的蝶恋花,杨慎的临江仙,贾谊的过秦论,北宋的千字文,不过借鉴倒也不是很大的问题。
        3.还有叙述方式,作者第一次插叙现代的剧情的方式属实让我有点震惊,一度怀疑是不是少看了还是看错书了。前后段落本身时间跨度很大,在平白的直叙中突然插入一段毫无干系的剧情,其实是有点不妥当的,可以理解作者是有提前揭示剧情的心思,但是第一次插叙的时候确实前不着文后不着调,让人摸不着头脑。
        4.还有些逻辑问题,不过其实没有大碍。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24-08-09 22:01
        回复
          1.但是实话实说,小说设定很巧妙,变身的设定有其深意,不得嫁娶,对主题是很有体现的。
          2.全书有关长生的话题议论的不错,主角通过上下两千年的历史也知晓了长生的真实所在,就是看着身边人一个一个离去。实际上,全书营造的悲剧氛围还是挺不错的,譬如前期秦国篇大体上透露的便是“天命”这一主题,主角拼尽全力想要改变的最后也还是顺从了历史大势,秦仍然是二世而亡。如果延续到后期都是这一主题,或许悲剧色彩会更浓厚,因为体现的不仅是个人长生的孤寂萧索,也会更有个人面对天地,面对历史的无力沧桑感。可惜后期三国篇变成了“改命”,主角破掉了曹操必输的结局,使得天命变为了统一。而且天道拟人化,着实有点落入俗套,因为有些东西一旦为具体所描绘,就会失去为读者遐想的空间,或者说失去了其隐藏在背后的无声天命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24-08-09 22:10
          回复
            这本书总体很好看,有些细枝末节不妥,但历史架空文不必在意太多。前期秦国篇日常很好看,小绿和画仙,白起和魏澜,鬼谷和王翦,蒙氏一家,卫庄盖聂,秦王数代,各类人物的日常写的真心不错,幽默中带着些许催泪。而且有几句,比如“没有人哭的,只是叫烽火迷了眼”或者“我们都是向死的人,没有向后看的路”(原句大意上是这样),以及陷阵营第一次阵亡86人,主角说他们不得再入良人那一段等等,写的确实很感兴趣,可惜后期明显感觉写不下去了,进度加快了很多。很可惜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24-08-09 22:17
            收起回复
              1,白起死于谢罪天下而不是战死沙场,王翦的那句“大王未明”才是白起的死因,白起早已劝谏过,秦王的错让白起买单,白起死时没有怨气不代表主角没有心结。
              2,秦王亡于天灾而不是人祸,是天道强行干涉的结果,这点能质疑没搞懂你怎么想的
              3,死于咸阳的陷阵又不是前几代陷阵,这一代的陷阵说白了还是死于天道的强行干涉,这一代的秦国也并非暴秦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08-10 07:43
              收起回复
                感觉你根本不懂历史,“就是延续了一整年的天灾又怎会直接覆灭政局”,不知道这种话你是怎么说的出口的,你去查查1942年的河南大饥荒死了多少人,那是1942年的生产力,而且只有河南一个地区的饥荒,书里现在是全国的饥荒,而且是秦朝的生产力。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饥荒远比国仇家恨更能动荡时局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4-08-10 13:25
                收起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书里的秦朝分良田与天下,没有那场天灾,秦养活的人远比战场上杀死的人多的多,如此良政,都不用一百年,过个几十年,天下民心尽归秦。另外,六国之怨非民之怨,只是六国贵族之怨,人祸一词根本无从说起,天下大乱才有义军兴起,没有天灾怨从何来,难道六国之民愿意回到以前在六国食不饱腹的生活?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4-08-10 13:32
                  收起回复
                    给你看看原文“天下初定不过十年,百越在侧为乱便是五载”下雪之年天下安定不过五载,而历史上汉朝建立过后,历经高祖,惠帝,吕后,三代政权推行修养生息,二三十年的积累才有了文景之治,书中如今不过五年,拿什么能撑过一年的灾荒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4-08-10 14:13
                    收起回复
                      你这我就很难评了,你自己都说屁股决定脑袋了。没有天道,陷阵营的士兵可能活到40岁,因为天道,可能30岁就死了,这不无辜?没有天道,书里秦国的国祚可没那么短,突然暴毙,这不无辜?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4-08-19 10:12
                      收起回复
                        我只能说小说里面还加了个秦时明月的人物,有点生硬和难看,感觉去掉会好很多,其他的倒是写得很好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4-10-02 20:48
                        回复
                          因为大势,因为尽力而不可为。
                          你是从下往上看的视角,从后往前看的视角,很多东西说出来,可能并没有考虑很多。
                          主角在秦国呆了多久?人有局限,哪怕眼光再长,看到的,也是在眼前的。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4-10-03 22:1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