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麽说呢? 我们先看看这一段原文。
.
『(令狐冲)心道:“太师叔叫我使剑时须当心无所滞,顺其自然,那么【使本门剑法,有何不可】?甚至便【将衡山丶泰山诸派剑法丶魔教十长老的武功夹在其中,又有何不可】?倘若硬要划分,某种剑法可使,某种剑法不可使,那便是有所拘泥了。”』
.
这个道理并没有任何错误。 隔壁的杨过就是因为领悟了此点,正式的踏入了第一流的境界。 然而道理正确与是否应该教导是不一样的。 因为令狐冲此时尚未成熟,风清扬的教导反而让他陷入了险境:
.
『再拆三十余招后,令狐冲发觉自己倘若随手乱使一剑,对方往往难以抵挡,手忙脚乱;【但如在剑招中用上了本门华山派剑法,或是后洞石壁上所刻的嵩山丶衡山丶泰山等派剑法,封不平却乘势反击,将自己剑招破去】。有一次封不平长剑连划三个弧形,【险些将自己右臂齐肩斩落,委实凶险之极】。』
.
如果令狐冲不是男主角,悟性惊人。 风清扬这教导很可能让《笑傲》第十二章就大结局了。
.
那么,这是风清扬的错误吗?教导正确的道理不应该是理所当然的吗?不教正确的东西,难道要教错的吗?奇妙的是,教育中确实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在某些阶段,教导简化后的知识,反而比教导“完全正确”的理论更为合适。
.
或许你也有经历过?
.
小时候我们学习原子模型时,老师通常会教我们玻尔模型,这个模型将原子描绘成像一个微小的太阳系,电子围绕原子核做圆形轨道运动。然而,实际上电子并不存在于固定的轨道上,而是以概率云的形式分布。玻尔模型虽然简单且不完全准确,但它帮助我们初步理解了原子结构的概念,为后续学习打下了基础。
.
这种现象在教育学中被称为“lies-to-children”(骗小孩)。教师有时故意简化某些知识,使其更易于理解。尽管这些简化后的知识不完全准确,但它们在学生认知能力有限的阶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过渡作用。随着学生的知识和理解能力的提升,老师会逐渐引入更加精确和复杂的概念。
.
风清扬的教导很像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教育,过早地传授复杂的理念,可能适得其反。令狐冲当时的武学基础还不足以完全领悟“心无所滞,顺其自然”这一深奥道理。他更需要的是逐步积累和老實的掌握独孤九剑。
.
相比之下,洪七公教导郭靖的方式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
『洪七公道:「因此你要破她这路掌法,唯一的法门就是压根儿不理会她真假虚实,待她掌来,真的也好,假的也罢,你只给她来一招『亢龙有悔』。她见你这一招厉害,非回掌招架不可,那就破了。」』
.
虽然降龙十八掌远不止是不管不顾自打自,落英神剑掌作为桃花岛绝学也不是那麽容易就能破。但对于当时的郭靖来说,这种简化后的指导恰到好处。洪七公并没有让他立刻理解掌法的复杂变化,而是让他先专注于一招“亢龙有悔”,以此应对强敌。
.
(题外话:新修版金庸在这一段加入了洪七公谈论“先天而天弗违”云云,虽然增加了降龙十八掌的深度,但个人认为有些画蛇添足。)
.
许多时候,特别在早中期阶段。 "正确"有时不如并"不完全准确但更为适合"的道理。 正如洪七公的教学方法对当时的郭靖最为适合,风清扬在教令狐冲时,我认为应该先让他牢牢掌握独孤九剑的基础,再谈论“有所拘泥”这样的高级理念。
.
风清扬教令狐冲的道理是对的,但并不适合当时的令狐冲。这就像教育中的‘骗小孩’理论一样,有时不需要马上教最正确的道理,而是需要根据学习者的阶段,逐步引入更复杂的知识。。
.
总结来说,风清扬的理论能力是不错。 但他教导的令狐冲能够成长起来,最终成为一代大侠,其中的经历是非常的侥幸。
.
大家认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