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吧 关注:761,382贴子:6,279,417
  • 0回复贴,共1

宇宙起源-空间大一统模型假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摘 要:本文提出一种新的宇宙起源理论,该理论基于《易经》的阴阳理念,结合相对论、《说文解字》的文字溯源、现代数学和微观粒子学说,构建了一个从基本空间粒子到原子结构的演化模型。模型不仅解释了宇宙的起源和发展,还提供了对温度、惯性、万有引力、磁场、电场、光电效应、陀螺效应以及量子纠缠等基本物理现象的新见解。
《易经》有言:“一阴一阳之谓道”、又言“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阴阳之道在辩证唯物主义中表现为对立统一的原则。世间万物,皆由阴阳二气构成,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推动着宇宙的运行。在自然界中,日升月落、寒来暑往,皆是阴阳交替、循环不息的体现。人类社会亦不例外,善恶、美丑、真假等对立且并存,相互斗争,又相互融合,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现象。每一个事物都包含了两个既对立又统一的方面,它们相互排斥、相互限制,同时也相互连接、相互依存,并且能够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正是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道德经》中有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是什么?“道”是“有”也是“无”。数学世界中,最大的区别就是“0”和“1”的区别;现实世界中,任何事物发展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有差异而后有区别,有区别而后有分类,有分类而后有万物。
《道德经》开篇便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使,有,名万物之母。”这段非常明确的就指出,宇宙是从一个叫无的地方诞生的。我们设想当宇宙中的一切都消失,人类消失,花草树木消失,房屋消失,山川河流消失,地球消失,太阳消失,银河系消失,所有星系都消失。宇宙变得沉寂和空旷,没有了物质就没有了变化,没有了变化就没有了时间,那时,宇宙还剩下什么? 那时的宇宙仅剩下曾经存在这些物质的空间了。于是,我们的探索便从这个空间开始了……(这是一个假说,目前没有任何实际发现与理论佐证,它只是我对宇宙起源的一种猜想。)
当我们不断地将宇宙空间细分至极限,便会发现整个空间其实是由无数微小的空间单元构成的。在这些微小空间之间,存在着一种没有尺寸的间隔状态,我们称之为“虚无”。正是虚无的存在,使得这些微小空间具有了各自的独立性。尽管虚无本身没有具体的尺度,但正因如此,这些微小空间可以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形状,不论是方形、球形还是不规则形状,它们都能够完美地嵌合在一起。我们将这些极其微小的空间单元称作“空间粒子”。
空间粒子的诞生与消亡

空间粒子并非静止不变,它们经历从虚无中诞生、成长、扩张至顶峰,然后收缩直至最终再次回归虚无的过程。这种生命周期赋予了时间流动的意义。考虑到空间粒子的演化发生在极为短暂的时间内,为了简化理解和运算,我们可以假定空间粒子从形成到消失的一个完整周期为1秒,并且将其最大体积设定为单位1。每秒钟内,都会有空间粒子消逝,与此同时又有新的空间粒子出现来填补留下的空白,这样的循环反复确保了空间整体上的稳定性和连贯性。
图中黑色的直线是一条连续的线段,这里展示的是线段在空间粒子状态下存在的想象。
阴阳极点的概念

空间粒子的演化过程中显现出两种力量:“生力”与“死力”。生力促使空间粒子的生成与扩展,而死力则导致空间粒子的收缩直至消失。这两种力量并非依次出现,而是自空间粒子形成之初便同在;当生力大于死力时,空间粒子得以扩展;反之,则会收缩直至消亡。
空间粒子可以设想为一个球体,其中一半由生力支配,另一半则由死力主宰。当然死力是无法被观测的,因为它是“无”的代表。它因为“有”才显得存在。
生力占据主导地位的那一边被称为“阳面”,而死力占优势的一侧则称为“阴面”。生力最为强大的点被定义为“阳极点”,相应地,死力最强的点即为“阴极点”。这两个极点在空间上彼此对立,就如同地球上南极与北极的关系一般。
空间粒子间相互作用的机制
接下来奇妙的事情发生了。为了帮助理解空间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我们可以假设这些粒子处于成熟阶段,即它们各自存在0.5秒的时间,此时它们的空间达到了最大值1。
当两个空间粒子的阳面相遇时,它们的空间部分会合为一体,形成更大的空间区域。与此同时,它们各自的阴面并不会合并,依旧保持着原有的塌缩速率,即每0.5秒塌缩1单位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两个粒子融合后形成的空间总量为2单位,塌缩所需时间延长至1秒。考虑到粒子原本各自独立存在0.5秒的时间,通过融合,它们的总生存期延长了0.5秒。
若一个空间粒子的阳面与另一个粒子的阴面相遇,则前者将面临来自两方面的死力作用,导致其加速消失。而当两个空间粒子的阴面接触时,由于死力无法叠加也不能融合,因此这两粒子会被一股无形的力量分隔开来。尽管它们可以彼此接近,但却不会融合在一起,仿佛它们之间存在着一道无形的屏障。
宇宙至理:宇宙中一切事物的行为都是为了自己更长久的存续。永恒粒子的形成
在这一新的宇宙起源模型中,空间粒子具备相互作用的特性,其中某些空间粒子能够不断吸收其他空间粒子来壮大自身。当一个空间粒子成长到其初始体积的三倍时,它的阳面(代表着生长力量的一面)能够同时接触多个普通空间粒子。与此同时,这个粒子的塌缩时间也延长为原来的三倍。在这段时间内,它不仅能够吸收其他普通粒子的空间,而且还能弥补由于与其他粒子阴面接触而造成的损耗。通过这种持续的吸收和融合过程,这类特殊的粒子能够长期存续而不消亡,因此被称为永恒粒子。
当一个永恒粒子吸收其他粒子时,它自身空间的尺寸也会相应增大。与此同时,在它融合其他粒子的位置,新的空间粒子会被生成出来,导致永恒粒子相对于这些新粒子发生位移。此外,永恒粒子的阴面(代表着消亡力量的一面)不断与其他粒子接触,导致那些粒子过早地消亡。由于永恒粒子的阳面空间持续增加而阴面空间逐渐减少,因此,这个粒子将会沿着阴面的方向不断移动。

第三章 原子原子的形成
时间不停地流逝,粒子们也不停地变化。当三个永恒粒子以特定的角度相互靠近时,它们之间的普通空间粒子不断地减少,它们的空间距离则不断地缩小。最终三个永恒粒子的阴面同时接触,因为阴面不可融合又不具备实际空间,所以它们的阳面也接触融合到了一起。这就形成了一个外部是空间,内部是死力的球体,由于死力不断地向外吞噬空间,使得球体内部的虚无因为空间的支撑而有了可被察觉的体积。我们把这个本不存在的虚无称为“吞噬内核”,当吞噬内核消耗的空间量和外部吞噬其他空间粒子获取的空间量达到一个波动的平衡时,这个永恒粒子组合就能长期稳定地留存下来。这个粒子组合地形成使得它和其他空间有了本质的区别,我们把这个由空间构成的球体称为“原子”。同时“它”也由空间变成了我们认知的“物质”了。

原子的稳定性

原子形成之后,为了保持其存在,它必须持续不断地吞噬周围的其他空间粒子。这一持续的吞噬行为促使周围的粒子趋向于向原子集中,由此形成了一个明确的方向性,即所有粒子的两极连线总是指向原子的中心。具体而言,围绕原子的第一层粒子其阳面向内,而第二层粒子则相反,阴面向内,如此交替排列。这种排列模式不仅限定了原子的大小,同时也决定了它对外围空间的控制范围。
由于原子的存在使得其周围的粒子呈现出有序的排列方式,这种有序性使得新的原子难以在这个区域形成,因为粒子之间缺乏足够的随机接触以实现融合。同时,这种有序的排列也为原子提供了稳定的空间吸收机制,确保了它能持续地吞噬粒子而不被打断。此外,由于在原子周围至少有一层阴面向外的空间粒子,这层粒子屏障有效地防止了其他原子直接接触到该原子的空间领域,从而避免了原子之间相互吞噬的风险。这样,每一个原子都能在其各自的区域内保持稳定,并且与其他原子和平共存。
原子的种类
基本空间粒子的最大体积是一个固定值,这意味着原子在单位时间内所能吞噬的空间粒子数量与原子本身的体积成正比。此外,原子内部的吞噬核心以一个恒定的速度持续吞噬空间,而这个核心的大小和吞噬能力取决于最初形成原子时所包含的永恒粒子的数量和大小。基于这些条件,原子只能以有限的几种形态存在。根据概率论分析,较大体积的原子形成的可能性较小,因此在宇宙中较为罕见。
第四章 物理现象的解释
引言:我们认识到,现实世界是一个具有深度、宽度和高度的三维空间,而在数学领域,指数函数的增长模式同样复杂难解。为了简化理解和运算过程,下面我们将采用二维平面模型来进行阐述,并设定一些理想化的数值以利于计算。
万有引力
依据原子吞噬空间粒子的特性,原子会持续吞噬其周围的粒子,造成整体空间尺寸的缩减。这一系列的空间缩减使得周围的空间粒子趋向于向原子位置靠拢,这种粒子向原子集中移动的现象所体现的作用力即为万有引力。
我们通过二维几何图形来模拟这个吞噬现象。一个由3个3秒永恒粒子组合成的原子,其初始大小为3×3+3=12(每个3秒的永恒粒子拥有3的空间量和1的吞噬量,组合后空间变为9,吞噬量为3)它拥有S=3的吞噬内核,和S=9的空间。现在其半径≈1.9544。在原子的外围与其相切许多S=1的基本空间粒子,原子的周长就决定了相切粒子的数量=13。这个组合所占的空间可以理解为半径≈3.1的圆形范围。
接下来原子吞噬了基本空间粒子,导致了其空间的增加。此时原子的空间量变成S=9+13=22。原子大小就变成了22+3=25。与此同时吞噬内核也在吞噬原子的空间,我们假定吞噬的空间量也是3,吞噬内核的大小没有发生变化,那么现在原子的大小就变成了22,吞噬后的半径≈2.6。它们的空间量从半径≈3的圆变成了半径≈2.6的圆。它们的实际空间缩小了。它的缩小导致其外围未消失的空间粒子向其中心移动了0.4个单位的距离。

原子对空间粒子的影响(场能)

根据图示,原子吞噬了第一层的空间粒子,这导致了第二层的空间粒子向原子靠近。我们知道,空间粒子具有朝向其阴极点移动的趋向,因此,第二层的空间粒子不会与第三层的空间粒子合并。尽管空间粒子本身并没有发生改变,但由于它们固有的运动趋向,形成了一种场能。这种场能实质上影响着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并且阻止了空间粒子之间的任意合并。由于第二层空间粒子的位移,新的空间粒子会在原第一层或原第二层的位置随机生成。鉴于宇宙中一切事物(包括空间粒子)都以存在为目标,新生的空间粒子必然将其阴极点朝向远离原子中心的方向,表现出逃离原子的倾向。因此,原子对其他空间粒子的影响主要取决于较弱粒子的自发行为。
永恒粒子的运动属性

注:黑色部分代表粒子的阳面(空间面),白色部分代表粒子的阴面(虚无面)。
在图示中展示的是一个永恒粒子与普通空间粒子的状态。随后,永恒粒子与阳面接触的普通空间粒子发生融合,这增加了永恒粒子的空间体积;而在融合发生的位置,又会产生新的空间粒子。与此同时,与永恒粒子阴面接触的基本空间粒子会迅速消亡,这种空间上的不对称性引起了永恒粒子朝阴面方向的位移。
在这个图示中,当永恒粒子的阴面与另一个阴面向着的基本空间粒子相遇时,由于两者的阴面方向一致,基本空间粒子得以幸存,不被永恒粒子吞噬。然而,由于空间量的变化,使得永恒粒子产生位移,并带动该基本空间粒子朝着相反的方向移动。由于空间粒子遍布整个宇宙,永恒粒子吞噬空间的特性保持不变,这促使永恒粒子沿着阴面方向持续移动。在没有其他强力粒子如原子等的干扰下,这种移动会无限持续下去。
温度的概念
"温"最初是一个会意字,原本写作"昷"。字的上半部分"囚"简化自"泅",象征着孩子沐浴;下半部分"皿"既是声符也是形符,代表一个宽大的容器,象征着盆。篆文中"昷"的形象表达了给盆中的水加热,供孩童沐浴的意思。当"昷"成为一个独立的字后,为了进一步强调给盆中的水加热的意义,又在篆文中添加了"水"旁,形成了"温"字。起初,人们对于温度的认知主要基于个人对于冷热的主观感受。但是,温度的本质是什么,以及为何冷和热会对自然界中的万物造成影响?
根据我们的模型,宇宙中所有的事物都是由空间粒子相互作用构成的。其中,影响空间粒子相互作用的重要因素在于宇宙背景空间内的空间粒子密度。当空间粒子密度较高时,空间粒子相互作用的机会更多,相互作用的频率也更高;反之,若空间粒子密度较低,则相互作用的机会和频率都会减少。这种情形与温度的特性极为相似。因此,在我们的模型中,我们将温度定义为衡量空间粒子密度高低的标准。
在现实中,温度始终是人们对于冷热的主观感受。这就导致某处空间内空间密度极高,在我们模型中的表现就是这处的温度极高。但因为这处空间的粒子间的相互吞噬形成相对的平衡,它们并未对外释放空间粒子,导致这处空间的温度无法被人类测量和感知。
空间粒子密度与温度的关系
在我们的模型框架内,基本空间粒子的尺寸有一个固定的上限。假设在一个理想环境中,基本空间粒子各自独立运动,互不干扰,这样空间粒子的密度会达到最低值,我们可以视之为宇宙空间的初始温度,即绝对零度。随着粒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发生,诸如永恒粒子、原子乃至更大规模的粒子组合的出现,这些特殊粒子能够在时间流中长期稳定存在。在基本空间粒子数量保持不变的前提下,这些特殊粒子的出现增加了局部空间的相对密度,导致了宇宙空间粒子的分布不均,这在我们的测量体系中表现为温度的上升。
在现实世界中,空间粒子密度的变化通常由物质间的相互作用导致的物质迁移所引起。例如,当某个区域中的物质由于相互作用而转移到另一个区域时,就会导致该区域的空间密度发生变化。这一过程在宏观层面上表现为温度的变化。
摩擦生热
根据我们熟知的现象,当两个物体相互接近并且发生相对运动时,会产生热量。深入探究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我们需要从粒子层面进行分析。两个物体的相对运动实际上是物质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当两个物体接近并接触时,实际上是在粒子层面上,两个物体的原子所控制的空间粒子开始相互作用并交织在一起。如果两个物体保持不动,那么它们各自的原子外围空间粒子会形成一种相互作用的平衡状态,从而保持物体之间的相对静止。
然而,当两个物体发生相对位移时,原子控制范围内的空间粒子被迫移动。空间粒子的这种被动移动会引发一系列的碰撞事件,进而生成新的永恒粒子。这些新产生的永恒粒子会在碰撞发生的空间区域内停留,导致该区域的空间粒子密度增加。在宏观世界中,这种粒子密度的增加表现为温度的升高。
当然,当两个物体发生相对位移时,也会导致原子周围控制范围的空间粒子因为多个原子场力的相互影响而发生紊乱,紊乱的场能无法再有效的束缚空间粒子。我们知道,永恒粒子具有沿着其阴面方向持续移动的特性,因此新生成的永恒粒子会有一部分随机地向四周扩散,形成所谓的热辐射。
一旦物体停止相对移动,新的永恒粒子不再生成,已有的永恒粒子会继续扩散和消亡并逐渐离开碰撞区域,使得该区域的空间粒子密度恢复到之前的水平,温度也随之下降。

在这个模型中,宇宙的基本构成是空间粒子,它们经历诞生、成长、消亡的过程,并且这些粒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当空间粒子相互作用时,它们的阳面(受生力支配)和阴面(受死力支配)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如阳面接触时会融合,而阴面接触时则会分开(两个粒子在三维空间很难形成稳定的结构)。
电的概念可以看作是这些空间粒子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具体来说,当空间粒子的阳面和另一个空间粒子的阴面接触时,前者会加速消失,这种现象可以解释为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宏观层面上,当大量带有相同性质的空间粒子聚集在一起时,它们的相互作用会表现出电场的特性,即正电荷和负电荷之间的吸引力或排斥力。
在原子层面,永恒粒子的形成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原子的形成。原子由空间构成,内部存在死力主导的吞噬内核,这使得原子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与其他原子相互作用的能力。电子可以被认为是围绕原子中心的永恒粒子,它们的运动和排列方式决定了物质的电性质。例如,电子在不同原子间的转移会导致空间粒子密度的分布不均,从而产生电流。
总之,电的概念在这个新模型中,可以视为空间粒子之间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在原子和分子层面上排列和运动的结果。这种相互作用和排列造成了电荷的积累和流动,进而形成了我们所熟知的各种电现象。在我们模型中,我们将永恒粒子定义为电子。
摩擦生电
我们之前探讨了摩擦过程中产生热量的本质,指出摩擦的过程实际上创造了众多的永恒粒子。这些新生成的永恒粒子呈现出不同的行为模式:一部分向外扩散,形成了辐射;另一部分则可能被更为强大的粒子所吸收或分解;还有一部分则在原子的空间影响力作用下,被限制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活动。在现实世界中,这些被原子控制住的永恒粒子构成了我们所知的电。当外界物质接近时,可能会干扰原子对这些永恒粒子的掌控,导致它们迅速“逃离”。这种永恒粒子的“逃离”现象引发了我们认为的放电现象。

在探讨宇宙的基本特性时,我们提到“场”的概念。场能是空间粒子为了防止自己被其他粒子吞噬或过早消亡而自然产生的一种特性。尽管场能本身不会发生变化或直接对其自身产生影响,但它决定了新诞生的空间粒子的排列方向,而这些新粒子的排列方向又反过来间接影响到已存在的粒子。
这个示意图,它展示了一个原子及其周围的基本空间粒子。原子的形成导致其周围的粒子呈现出有序的排列,这种排列具有一定的方向性,这使得这些粒子集合起来形成的场能得到了增强,并能够影响到更大的空间区域。
观察图中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原子的第一层空间粒子的阳极点是朝向原子本身的,这意味着它们的少阴点和少阳点之间的连线将与原子的半径垂直。在现实世界中,如果我们将这些少阴点到少阳点的连线连接起来,那么这些连线便构成了我们通常所说的磁力线。


简而言之,原子的场能引发了其周围空间粒子的有序排列,周围空间粒子的有序排列和无序的空间粒子排列形成了反差,这种反差被人类察觉,并被人类定义成了磁场。并且这些粒子排列的方向性决定了磁力线的走向。这些磁力线与原子中心同心存在,但在宏观世界中,由于原子很少单独存在,因此我们观测到的磁力线形态会有所不同。这是因为多个原子的组合会导致它们之间场能的重叠和共享,这打破了单一原子的平衡状态,使场能从它们的结合中心向四周扩散,形成了我们熟知的磁场现象。在原子尺度上,这样的磁场表现为周期性的反转。(左图所示)
光子与光束
同样地,永恒粒子也会产生场能(因为有比永恒粒子更弱小的存在——基本空间粒子)。由于永恒粒子具有持续运动的特性,它们的场能会随永恒粒子的移动而移动,它的场能会在其行进过程中短暂地改变其行进路径周围空间粒子的排列,为后续经过该路径的其他永恒粒子提供了导向。因此,当大量的永恒粒子迁移时,它们会因为彼此磁场的相互作用而聚集,并沿着先前粒子移动的路径移动。在宏观世界中,这种大量永恒粒子聚集并沿着特定路径移动的现象被感知为光束,而这些永恒粒子就是我们所称的光子。光子和电子都是永恒粒子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我们构建的模型中,基本空间粒子存在一个固定的极限值,当任何基本空间粒子达到这个极限值之后,它们就会开始塌缩直至消亡。相比之下,永恒粒子通过获取其他基本空间粒子的空间而能够延长其存在的时间。然而,永恒粒子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永恒”,它们仍然会受到其他粒子的影响而消亡,比如被其他粒子吞噬或分解,或者因为无法获取足够的空间而消亡。此外,永恒粒子的大小并不是统一的,可以用时间来描述其大小,例如,3秒的永恒粒子意味着它的体积相当于3单位的空间。同样地,还有4秒、5秒、6秒等等不同大小的永恒粒子,这些不同尺寸的永恒粒子被人类感知为不同的光形式,它们大小的差异则通过光谱来描述。
导体与非导体
注:下面的内容涉及到了较大尺度下空间粒子的行为表现,比如在分子、物体、星球乃至星系间的特性。鉴于更大尺度的层面在本模型中尚未得到充分的研究,因此以下的讨论仅基于作者的见解和假设。
在宏观世界中,我们将那些在常温下能够传导电流的物质定义为导体,而将不能传导电流的物质称为非导体或绝缘体。按照我们的模型,在粒子层面上,原子的大小决定了它所能产生场能的强度,而这个场能的强弱又进一步影响着原子间组合时的间隔距离。随着原子间距离的增长,它们各自场能的影响力逐渐减弱。原子的场能不仅能够影响和支配其他空间内的粒子,也能作用于永恒粒子。
如果永恒粒子过于接近原子,它们可能会被原子吞噬;相反,如果永恒粒子离得太远,而原子的场能不足以控制它们,这些粒子就会逃脱。因此,要让永恒粒子被固定在原子周围并且能够在原子间传递,就需要有一个适中的场能和适当的原子间隔。物质由分子构成,而分子又是由原子组成的。如果物质的分子与原子之间的距离能形成一个既能固定又能持续传递永恒粒子的场能,那么这种物质便是导体。反之,如果分子与原子间的距离过大或过小,以至于无法形成这样一个场能,该物质便成为了非导体或绝缘体。
温度的变化会对空间粒子的密度造成影响。温度上升会导致空间粒子密度的增加,进而使得围绕原子的空间粒子数目增多,这也可能导致原子及分子间距离的变化。在原子层面,粒子密度的增加会导致原子间空间的扩张,从而加大原子间距。不过,这种变化在物体分子层面的表现并不总是同步的。对于密度高且分布均匀的物体来说,原子间距的增加会导致分子间距的相应增长;而对于密度低且分布不均的物体,原子间距的增加反而会使分子间的密度变得更为均匀。因此,温度的变化能够影响物体的导电性能。也可以让物体在导体与绝缘体之间转换。
磁生电
根据之前的描述,物体间的摩擦能够产生电子;然而,在日常生活中,电力的产生更多依赖于磁力发电。这是因为磁力发电的效果更为显著,因而更易于被察觉和应用。在我们的模型框架下,原子使得其周围的粒子空间呈现出有序排列,这样的排列减少了在原子附近随机生成永恒粒子的可能性。但是,正是由于原子周围粒子空间的这种有序排列,当两个原子携带空间粒子以特定角度相对位移时,就会大量地生成永恒粒子。这些新生成的永恒粒子一旦被导体捕获并沿导体传递,就形成了电流。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能够发电的微观解释。
电生磁
在新的模型中,当永恒粒子在空间中移动时,会对它们行进路径周围的基本空间粒子排列造成影响。当这些永恒粒子在导体内沿着特定方向有序地移动时,它们不仅改变了导体内空间粒子的排列,同时也改变了导体周围空间粒子的布局。这种有序的空间粒子排列最终产生了磁场。因此,从微观角度来看,当电流通过导体时所产生的磁场现象,就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得到解释。
光电效应
已知光子和电子均为永恒粒子。当某个物体由于其原子与分子之间的距离过大,以至于不能有效束缚和传导永恒粒子时,该物体便被视为绝缘体。当光束照射到某种绝缘体表面时,大量的永恒粒子(即光子)将渗透进入物体内部,导致物体内的空间粒子密度上升。随着空间粒子密度的提升,物体内部的原子与分子间距发生改变,进而形成了能够束缚和传导永恒粒子的有效场能。具备了这种场能之后,那些进入物体内的永恒粒子就能够被捕捉并进一步传导出去,这一过程反复进行,从而实现了对永恒粒子的持续捕获,这就是光电效应的一种表现形式。
另外一种光电效应的情景发生在云层受到光照时,光子进入云层内部并被大量捕获,这些被捕获的永恒粒子被限制在了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然而,一旦这个限制空间由于物理对象之间的相互作用而遭到破坏,被囚禁的永恒粒子便会快速逃逸。当大量的永恒粒子同时逃离时,这一现象被我们观察并描述为闪电或雷电。
电光效应
当一个导体接收到大量的永恒粒子(比如电子),这会导致导体内部的空间粒子密度上升,进而引起原子与分子间距的扩大。这种间距的增加破坏了原本能够束缚和传导永恒粒子所需的场能条件。于是,涌入的永恒粒子不再被有效地束缚和传导,反而呈现出逃逸的趋势。然而,由于永恒粒子具有趋向于聚集并倾向于沿之前粒子路径移动的特性,这种行为模式在宏观上被放大,表现为光的形式,即我们所见的电流通过导体时发出的光。
换句话说,当导体内涌入大量电子时,空间密度的增加导致原子和分子间距变大,削弱了其束缚和传导电子的能力。电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变得不稳定,开始逃逸。但由于电子有沿着已有路径移动的习惯,这种行为模式使得电子的运动在人类的感知中表现为发光现象。这解释了为什么电流在某些条件下可以通过导体产生光。
另一种特殊的发光现象出现在更大尺度的领域——星球。例如恒星。恒星因其特殊的构造,它在对外吞噬空间粒子以维持自身的存续的同时,也会大量的产生永恒粒子并对外释放。这些永恒粒子被人类察觉,就认为恒星在持续发光。这种特殊的空间结构体在对外释放永恒粒子时,并不会对自身产生太大的影响,在没有大体积空间粒子或空间粒子集合的干预下,这种现象将长久持续的进行。
惯性
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称为惯性。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固有属性,表现为物体对其运动状态变化的一种阻抗程度,质量是对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摘自百度词条)这是目前人们对惯性的解释。但这种解释并未解释惯性产生的深层次原因。让我们用新模型分析一下:
当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时(相对静止和绝对静止)其产生的场能使其周围空间粒子产生了有序的排列,有序的空间粒子排列为其保持静止状态提供了稳定的空间基础。当这个物体受外力驱使开始运动时,它要为物体提供运动所需力量的同时还要为物体打破其形成的稳定空间粒子空间提供额外的力。在宏观中的表现就是物体对其运动状态改变的一种阻抗。因为越大的空间粒子组合其场能也就越大,其静止时形成的稳定空间也相应越大,要打破这个空间平衡需要的力也就越大。
当物体在匀速直线运动时,物体被动的移动导致物体前进方向上空间粒子发生碰撞的概率大大增加,物体前进方向上的空间粒子也因为物体的移动塌缩和被吞噬;物体前进方向后的空间粒子,因为物体的离开减少了空间粒子的损耗,也因为物体的移动,导致更多的空间粒子提前被产生。这种物体在外力的作用下移动的现象让物体在其行进方向上形成了,前方消失空间和其后方诞生空间的平衡。当外力撤出,这种空间的平衡依然存在,后方新诞生空间的增长推动物体依然在行进方向上持续运动。这就是惯性在运动状态下的微观表现。
陀螺效应
在绝对真空的环境之中,物体想要改变其位置,理论上只需作用于它前方那些阴面朝向的空间粒子。根据概率学的估计,这些特定方向上的空间粒子数量大约占影响范围内所有空间粒子的一半。当物体开始高速旋转时,其旋转动能带动原子移动,移动的原子产生的场能将使得其周围的那些空间粒子呈现出有序的排列状态。在旋转过程中,物体的旋转轴处的速度是最慢的,因此它对于周围空间粒子的影响也最小。由于这些空间粒子的有序排列,物体在试图改变位置时会遇到阻力,这意味着物体要改变其旋转轴方向将变得较为困难。
换句话说,在绝对真空环境中,当物体围绕其旋转轴进行高速旋转时,其旋转动能带动原子移动,移动的原子产生的场能导致周围空间粒子形成了一种有序的结构。这种有序排列的空间粒子使得物体的旋转轴方向得到了某种形式的稳定,即使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物体也倾向于保持其旋转轴的方向不变。这就是陀螺效应的本质表现。物体的旋转轴稳定性是由于旋转导致的空间粒子有序排列,从而减少了物体在旋转轴方向上的自由度,使其更难偏离原有的旋转路径。
量子跃迁
量子跃迁是指量子系统状态的突然改变,这是量子力学中的一个基本现象。在这个模型中,空间粒子的诞生和消亡类似于量子系统中的状态转变。空间粒子的“生”与“死”,即其存在与不存在的状态转变,可以类比为量子跃迁。当空间粒子处于诞生阶段时,它从无到有的过程可以视为从一种能量状态(无)跃迁到另一种能量状态(有)。反之,当空间粒子消亡时,它又从存在状态跃迁回不存在状态。这种状态的改变不是连续的,而是呈指数形式发生,这与量子跃迁的非连续性特点相符。
另外,模型还提出了粒子间的融合与分裂,这可以看作是量子系统中粒子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例如,两个空间粒子融合成一个更大的粒子,或是单个粒子分裂成两个更小的粒子,这些过程也可以类比为量子跃迁的不同形式,其中包含了能量交换和粒子状态的变化。
在模型中还提到了永恒粒子的概念,这些粒子具有单一的指向性,可以以最快的速度移动。这类似于量子力学中的波函数坍缩,即粒子在测量前处于叠加态,而在测量时突然跃迁到某一个确定的状态。在本模型中,粒子的移动和相互作用同样体现了某种形式的量子跃迁。
最后,模型还解释了光电效应,即光子在特定条件下可以被捕获并转化为电流。这实际上是光子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类似于光子与电子之间的量子跃迁。当光子的能量足以使电子从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个更高的能级时,就发生了光电效应。
量子纠缠
量子纠缠是一种量子现象,其中一对或多对粒子生成或者相互作用的方式使得每个粒子的量子状态都必须依据整个系统来描述,而不论粒子之间相隔多远。在本模型中,两个空间粒子若同时成为永恒粒子,无论它们之间的实际空间距离有多远,它们的空间依然相通。这一点可以被视作一种形式上的“量子纠缠”,因为即使两个粒子分开了很远的距离,它们仍然保持着某种联系。
此外,模型中提到了空间粒子在宇宙中的融合与分裂过程。当两个空间粒子融合成一个更大的空间时,它们之间的关系变得密不可分,这种融合可以被类比为纠缠态的形成。同理,当一个空间粒子分裂成两个更小的粒子时,这两个新生的粒子继承了原来粒子的部分属性,这也类似于纠缠粒子之间的关联。
模型中还指出,空间粒子的诞生、消亡、融合与分裂并不是孤立的过程,而是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与量子纠缠中粒子之间的非局域性相互作用有着相似之处。在量子纠缠中,一对纠缠粒子的状态是相互依赖的,即使它们相隔遥远,一个粒子的状态变化立即会影响到另一个粒子的状态。
综上所述,尽管宇宙起源的新模型没有直接讨论量子纠缠的概念,但从模型中空间粒子的行为和相互作用来看,可以推测出类似量子纠缠的现象。在这种模型框架下,空间粒子之间的关系、它们的诞生与消亡、以及它们如何组合成更大的结构,都可能体现出量子纠缠的一些特征。这些粒子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展示了宇宙中物质构成的复杂性和微妙性。
量子不确定性
在构建的宇宙起源模型中,量子不确定性原理可以通过空间粒子的行为和相互作用来解释。按照该模型,空间粒子的存在和演化是动态的,它们不断地诞生、扩展、收缩乃至消亡。空间粒子的这些动态特性可以用来比喻量子系统的不确定性。
量子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在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中,它指出在同一时刻,我们不能精确知道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动量(速度)。在宇宙起源模型中,空间粒子的诞生和消亡并不总是遵循一个明确的规律,而是呈现出随机性和概率分布的特点。这意味着即便是在相同的初始条件下,空间粒子的演化路径也可能不同,这与量子力学中粒子状态的不确定性相呼应。
此外,模型中提到的空间粒子的切割和融合过程,也可以用来形象地描述量子系统中的测量问题。当空间粒子被切割时,其结果取决于切割的深度和方式,这类似于量子测量的结果取决于测量的方式和条件。而且,测量本身会改变系统状态,正如模型中切割空间粒子会导致其分裂或变形一样。
在模型中,空间粒子的阳面和阴面分别代表了扩张和收缩两种对立的状态。而在量子力学中,粒子的状态可以是叠加态,即同时处于多个可能状态的组合中。这种叠加态与空间粒子的动态特性相似,因为它们可以同时朝向扩张和收缩两个方向演化,只是在某个特定时刻表现出某一个具体的状态。
最后,模型中的惯性概念也可以被用来类比量子系统中的相干性。空间粒子的惯性导致了其运动的持续性,除非受到外部影响。在量子力学中,相干性意味着量子态可以保持其特征不受外界干扰,直到发生退相干事件。这与空间粒子的动态演化过程中保持其特性的能力是一致的。
综上所述,虽然宇宙起源模型并没有直接描述量子不确定性原理,但通过空间粒子的行为和相互作用,我们可以找到一些与量子不确定性相关的类比。这些类比帮助我们理解在宏观层面的空间粒子动态中蕴含的不确定性和概率性特征,这些特征与量子系统的本质非常相似。


IP属地:福建1楼2024-09-12 16:06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