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龙吧 关注:230,279贴子:13,208,659

回复:分章节讨论武林外史原著,顺便给朱七七实事求是的证个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2. 第二十六章的两个故事:(1)“太行三十六柄快刀”(影射王怜花)。大意是说“有36个人,刀法很快,都是人才,但也是杀人抢劫的强盗,有位绝代英雄向他们挑战,这位绝代英雄二话不说,一剑劈开了一块巨石,类似于亮剑吧。这36个人具都惊服,于是饮血为誓,从此以后,没出过太行山,收手不干坏事了。”这既是一个除暴安良的故事,同时又是一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故事。不管你是什么样的人,只要你放下心中的执念(屠刀),你就可以有另外的生活,可以打开一个新的局面(成佛),更何况经过大恶的人,更容易从善。但你前期做的孽障,如果当事人追债,你该偿还要偿,可这位绝代英雄的目的是除暴安良而不是替人复仇追债。(2)“太行三雁”(影射沈七),大意是说“雪雁、银雁、铁雁”是三兄弟,一日雪雁来找二人,啥都没说就先喝了三天酒,然后雪雁跪下说了一件事“原来他少年时曾妄杀了一个人,而此人却待他义薄云天,他终生为此事歉疚难安,于是为了赎罪,他费尽心力将此人的后代,培养成才,但这些事情少年并不知晓,少年长大后,要向他寻仇,雪雁深知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因此雪雁决定约少年太行山见面,雪雁打算决斗时死在少年的剑下,并要求银雁和铁雁届时不要相助,并在他死后,告诉天下人他是不敌年轻人,才死在年轻人剑下,他不仅要了结恩怨,还要使少年扬名天下。决斗时,银雁和铁雁果然袖手旁观,眼睁睁瞧着雪雁死在少年剑下,正当少年得意时,铁雁性烈说出了实情,说完银雁和铁雁就自杀了,践行同日死的誓言。而少年也怔住了,站在三人尸体旁边三天三夜,正直严冬,也被冻死了。”这是个每个人都没有过错的事件,每个人都从自己的观点出发。做了内心正义的选择,但是结果却是个“读者眼里的的悲剧”。关于这个故事,我认为每个人从自己的角度去做选择,这个选择只要不违背正义,不挑战道德底线,那么别人的选择也是无可厚非的。更何况雪雁不仅从正义的角度,偿怀了孽障,还试图牺牲自己,以成全年轻人的大好前途。银雁铁雁,也在践行自己的同生死的诺言,如果非要说谁造成了年轻人的死亡,只能是那个性格刚烈的铁雁,但铁雁说出的时候,想必银雁也没有阻拦。在看到自己的生死兄弟,死在年轻人的剑下,昔日的恩怨都已经了结,说出事实也是无可厚非的。而那位少年他为父报仇,也没有什么错。所以我认为作者是要表达,不管是什么样的恶人,只要他已经诚心悔过,饶恕才是最好的结局吧。
为什么我说是隐射沈七呢,雪雁为了“正义”失去了生命,银雁和铁雁为了兄弟情谊,失去了生命,年轻人因为昔日的“恩情”愧疚难当,失去了生命,那么朱七七为了“爱情”不想活了,是不是也是一种等效。爱情和其他的情感没有什么两样,只是看当事人执着于哪个方面。这个故事里,朱七七(类比雪雁)为了爱情执意要死在沈浪手上,并嘱咐义兄熊猫(类别铁雁)不要怪沈浪,而熊猫性格刚烈,见到沈浪势必说出实情,假设朱七七真的死在沈浪手上,那么沈浪是不是类似与太行三雁里的少年。至于雪雁、银雁、铁雁、少年、朱七七他们这样做到底值不值得,不是我们读者说了算,只要他们觉得值得那就是值得。就如同一个人生了病,有的人会选择养生休息,而有些人仍然声色犬马,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比如作者古龙。你说哪个值得,哪个都是值得的。


IP属地:安徽149楼2025-03-04 10:50
回复
    3.第二十六章我认为是个非常重要的章节,它体现了作者的价值观。一、对于恶人,对于仇恨,因该持有什么的态度。以下观点纯属个人观点,我认为古龙并不提倡以暴易暴,以怨报怨。“太行三十六柄快刀”是要表述恶人已经不作恶了,终生不出太行山了,类似于限制了人生自由,被收监了,那么除暴安良的目的就达到了。至于以前犯得恶,如果有人提出来要他们追偿,该偿还要偿。这体现在第二个故事“太行三雁”里,一个有道德的人(雪雁),犯了错,枉杀了少年的父亲,但是他真心悔过,穷尽一生都在为自己的错误赎罪买单,对于这样的人应该选择宽恕,少年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还是杀了雪雁报仇,但是当他得知真相之后,自己也因为恩恩怨怨自我了断了,那么少年报仇前如果得知真相,他也会选择宽恕。二、第二十六章明确写出了沈浪对于那些英雄壮举名利的看法。熊猫说:“今日你我在说昔日那些英雄的豪情胜举,百十年后,不知可有人来说你沈浪与我熊猫儿的事迹。”沈浪微笑道:“纵有人说,你我也听不到的。”……沈浪微笑道:“昔日恩怨,都已如梦,昔日豪杰,俱化尘土。人世间恩恩怨怨,也不过如此而已。”他对世间的恩恩怨怨是采取一种“人生都是殊途同归,世事一场大梦,最终只不过是一抔黄土。该宽恕的就宽恕,该放过的就放过,放过自己,也放过别人”。但是他又很认真的讲了两个故事,这两个故事是想体现,沈浪所坚持的无非是自己的“道义。”正如他想报仇,也未必是为了杀父之仇,而是为了“匡扶武林正义,使快活王不在为祸。”但假设如果快活王真心的悔过了,大彻大悟了,八成沈浪也就不报仇了。


    IP属地:安徽150楼2025-03-04 19:22
    收起回复
      2025-07-30 05:35:2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沈浪属于出道太早,成名太早,所以他的心理年龄我认为差不多已经达到了40不惑的年龄,对很多的人和事,都有了清晰的认知。所以他能和金无望成为挚交,他也能和王夫人有来有回。他后期出海,看似30多岁出海,但是由于职场经历太长,该做的事都做了,想换个活法了吧。


      IP属地:安徽来自iPhone客户端152楼2025-03-04 19:43
      回复
        楼主解读的好!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53楼2025-03-05 09:41
        收起回复
          今天继续说第二十六章。它是整本书的精神内核的直接体现。1.熊猫之于沈浪意味着什么。沈熊之间是“认可和信任”。认可沈浪的品德从而无条件的信任。全书中沈浪是“仁义君子”而儒家文化中认为最接近“义”的是“信”。沈浪一笑道:“人,无论是谁,本该有一些不必被别人知道的秘密,纵然亲如夫妻、兄弟。”熊猫儿道:“你也有一些别人不知道的秘密么?”沈浪道:“自然有的。”熊猫儿道:“沈浪,你的确是个谜一般的人物。”沈浪微笑道:“不错!我的秘密本就比谁都多。”熊猫儿道:“当今天下,可有人知道你的身世来历?”沈浪道:“只怕绝无仅有。”熊猫儿长叹道:“若是换了别人,身世如此隐秘,还有谁敢和他结交为友?但你好像和别人不同。”沈浪笑道:“有什么不同?”熊猫儿道:“无论如何,我总觉得你纵然不肯将家世说出,但你所隐瞒的也必不是罪恶,你仿佛有种特别能令人信任之处。”沈浪笑道:“多谢。”熊猫儿又道:“但你的笑,却太令人难以捉摸,有时你虽然笑得甚是开朗,但我却觉得这笑容中似乎含有痛苦,你为何不肯将痛苦说出”沈浪微微一笑,回转头去,再不说话。熊猫儿亦默然。认可兄弟的为人,信任兄弟的品格,理解兄弟的难处,虽不如金无望般的知己,但却可当过命的兄弟。这一点朱七七就差了点意思。熊猫儿与朱七七谈论沈浪。第十四章,熊猫儿与朱七七谈论沈浪。朱七七说:“我真不懂,世上为什么会有像他这样的人,仿佛对任何人都没有信心,假使世人都像你我这样坦白,那有多好。”熊猫儿笑容渐敛,沉声又道:“坦白虽是美德,但有些人心中有着极大的苦衷,肩上担负着极重的担子,你却叫他如何坦白。这就是兄弟与女人的区别。


          IP属地:安徽157楼2025-03-09 12:43
          收起回复
            2.想要进一步从儒学的角度谈一下朱七七和沈浪,这也是为了更好的解读王夫人出场后的一些情节。先说“仁” “义”的关系。1.“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即“仁”的起始和萌芽是“恻隐之心”,有些书进一步阐述为“不忍心”。这个“不忍心”非常重要的。执政者有恻隐之心,才能体会到老百姓的苦。强者有了恻隐之心,才会锄强扶弱。有这么个故事齐宣王看到仆人牵着牛去祭祀,牛瑟瑟发抖,齐宣王不忍心,遂说以羊换牛,孟子对齐宣王说:重点不是以羊换牛,而是君王你的恻隐之心。君王有了恻隐之心才能施行仁政。“仁”以恻隐之心为起始,延申出爱。仁者必先自爱而后爱人。2.“羞耻之心”义之端也。即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进一步形成普世的道德观,行为规范,社会关系。如果一个人过仁,那必定会博爱且同情心泛滥,这个时候就需要义来节制仁。即合适的公正的仁即为义。表现在社会关系上义的作用是“规范社会秩序”“节制人的情感和欲望。”荀子说“义”是人区别与动物世界的关键所在。3.仁和义的关系。(1)仁为义之本,义为仁之节。(2)“厚于仁者薄于义,亲而不尊”:如果一个人过于重视仁爱,他可能会赢得他人的亲近,但难以赢得他人的尊敬。“厚于义者薄于仁,尊而不亲”:如果一个人过于重视道义则不近人情。4.了解以上内容再来谈沈七。沈浪是仁和义的结合体,朱七七过仁,而缺少义。有些“妇人之仁”。所以沈七二人前期都同情白飞飞,但白飞飞暴露后,沈即刻下杀手。但最后白飞飞仇没报成,还赤身裸体公之于众,就成了实打实的“弱者”可怜人,这时沈七又开始动了恻隐之心。谁知这个老几苏醒后又行“不仁不义”之事,但终了的终了,白飞飞放弃了杀害主角团。此时朱七七又开始“妇人之仁”了。但沈浪只是感慨一下“她到底是善是恶也没人知道了”。而人性是善是恶,迄今也没有定论。但君子会同情,可怜弱者,但永远不会爱上弱者,这是君子的本性,也是强者的俯视。


            IP属地:安徽来自iPhone客户端160楼2025-03-09 22:03
            收起回复
              只记得沈浪完全不信任女子吧,单站在女性角度,他恨白,纯粹因为没玩儿过,谁离开怪谁,也是挺针对的。朱七七却有点任性,但感觉沈浪身上问题更大。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61楼2025-03-09 22:38
              收起回复
                最近一直在看孔子的论语,发现沈浪这个角色确实是依据儒家学说中君子的品德而设定的。这个确实很有意思。君子最怕的是小人,所以孔子说要微笑着远离小人,即不惹怒他,同时要远远的离开他。用现代的话说即是“远离烂人烂事。”远离烂人烂事,保持自己的品行,本身也是君子的道德修养。


                IP属地:安徽来自iPhone客户端163楼2025-03-11 20:37
                收起回复
                  2025-07-30 05:29:2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我真觉得沈浪的智能体非常尊重原著,比大批的编剧强多了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64楼2025-03-11 20:59
                  收起回复
                    这部小说主题:无非是在讲儒家中的真君子(沈浪,金无望),伪君子(快活王),真小人(白飞飞,金不换,男女各一个),灰色地带(王怜花),再贯穿感情线纯爱主义(朱七七),超级恋爱脑(王夫人)。结论,1,对过往的恩怨,既然无法追究,那就宽恕,但宽恕不代表可以做朋友,所以选择远离那些小人。2,君子不好做,吃亏的总是君子,但风物长宜放眼量,小人通常没好下场。3,不要做恋爱脑,但可以做至纯至性的人。4,要想干大事,就得保持绝对的理性,义字当头,才能避免被感情左右。


                    IP属地:安徽来自iPhone客户端166楼2025-03-11 23:01
                    回复
                      更正一下。个人认为:1.沈浪。代表有仁义的君子。他的行为和品格符合儒学之中的君子的品格。2.金无望。行走在君子路上的“士”的代表。“人以国士待我,我以国士报他。”这句话出自孟子。3.朱七七。有仁无义的人。但妇人之仁(同情心泛滥),胜在有底线,有格局,有眼光。3.白飞飞。代表无仁无义的小人。(女子所图无非是情和欲,但要以道谋之。能力是有,底线太低,格局不够,所以注定干不成大事。)4.金不换。代表无仁无义的恶人。(为名为利,不择手段。)4.快活王。所谓的万家佛的伪君子(最能成大事的人)。5.王怜花。小人儒。一切为了个人利益,缺乏长久的责任和道德观。6.王夫人。王夫人我真不愿说她是个小人,她是本书最厉害的角色所在,她才是个因爱生恨的顶级恋爱脑。7.染香,春娇等等之流就属于庶民吧。


                      IP属地:安徽169楼2025-03-13 10:33
                      回复
                        第二十七章 莫测高深(朱七七的小阳谋)
                        这一章之后,沈浪终于要去报仇了,欢呼一下!在太行山,沈熊二人按按图索骥,终于到了“快活王”营地。朱七七派了个武功差,穿着崭新的大汉来接待沈浪熊猫,沈熊二人进入帐中,好酒好菜,招待了他们,话说朱七七对他们还挺好,知道他们旅途劳顿,所以先用好酒好菜犒劳着,沈浪熊猫吃饱喝足。熊猫倒头就睡,沈浪看着倒头就睡的熊猫很是羡慕,他自己坐在那里出神地想了好久。然后朱七七又派大汉用轿子来接沈浪去“快活王”营帐,沈浪此时是愉悦又急切的心情,大概是想着这个快活王可能是朱七七,开心又急切地想要见到她吧。原文是“呼声还未了,沈浪人已到帘外。”这速度让来接他的大汉都吓到了,沈浪坐轿来到“快活王”帐前,进入帐中,帐中简直华丽异常,美女如云,果然朱七七有钱就是豪啊!沈浪此时心情老好了,不停的欣赏美女,然后还和两个美女调笑,引得“假快活王,真朱七七”,真是好一番醋劲,沈浪通过假快活王的白嫩的手,以及他吃醋的样子,据此完全断定她就是朱七七,打这里之后,沈浪就是彻底开始陪朱七七玩cosplay了,朱七七与沈浪打赌,说沈浪三剑之内杀了他,就把此间一切给他,并把他刚才喝的酒的解药给他,沈浪又陪她玩了一把舞剑,沈浪舞剑,潇洒,灵秀,不可方物。然后,一剑结束之后,沈浪拆穿朱七七的小阳谋,朱七七痛哭,沈浪表白“沈浪的心难道是铁铸的”。表白后朱七七和沈浪拥到一起。此时在帐篷里睡大觉的熊猫,带着朱七七的遗书飞奔到现场,目睹此景,为他们感到高兴,三人喝酒庆祝,结果酒被王怜花下了毒,沈浪之前已经喝过一杯,中毒最深,三人逃亡中,被王怜花逮到,然后都被带到王夫人处,沈浪终于走上报仇主线了。


                        IP属地:安徽170楼2025-03-13 18:38
                        回复
                          这一章重点说以下几个内容:
                          1.沈浪性格中的一个特点:过于谨慎。论语中有“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即君子确需谨言慎行。但后来论语中又提到也不可太过谨慎,凡是无需三思,二思即可,否则容易裹足不前。(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沈浪确定假快活王就是朱七七的过程体现了她的谨慎:第一次怀疑。发现营地有鸡骨头,沈浪觉得快活王的手下不至于如此粗心大意。第二次怀疑。石头上朱七七留下的字条,字迹粗陋,文字也不甚通。沈浪觉得,快活王手下的人文化不至于这么差。前两次他有怀疑,但怀疑不大。第三次怀疑。进入快活王营地,接他的锦衣大汉,穿着崭新,他觉得千里入关属下的衣服不应该这么新,此时有了五成的把握觉得这个人不是快活王的手下。然后他发现衣服上还有“汾阳布庄铃记。”这时候他就知道这个快活王八成是朱七七,所以他放心陪熊猫喝酒了。接下来是对猜想的求证:进入快活王帐中,第一个破绽,那双白嫩的手是第一个破绽,但这还不足以支撑沈浪完全下决定,因此他开始调戏现场的美女,惹得朱七七醋坛子打翻,据此,沈浪才彻底下结论,此人就是朱七七。(这与揭穿白飞飞是幽灵宫主的过程和思路是一样的,先有猜想,然后还要不停验证。)
                          但沈浪中毒后,在逃亡过程中,选择走哪条路的时候就是孔子说的“再思,无需三思的体现。”第一次思考后走出山路。第二次思考后走入山路。第三次思考后还是走出山路。熊猫说你这想那么多,还不是跟第一次是一样的。结果王怜花就在出山路上等着他们。
                          但沈浪也深知他有过于谨慎的毛病,他曾与朱七七在第十八章(请君入瓮)中,“关于是否要沿着足迹追过去找金无望的事件上”探讨这个问题,朱七七说:“你揣测虽好,但过于谨慎,照你这样咱们干脆一步也不要走了。”此时沈浪说“你没有听过诸葛一生唯谨慎吗?”朱七七说:“羞不羞自比诸葛亮。”沈浪说“因为我没有他老人家聪明,所以必须多考虑。但路还是要走的。”沈浪后来在太行山,第二十六章(初探魔窟)中,面对朱七七故意留下的地图纸条,沈浪又就“是否要沿着地图前行的问题”与熊猫好一番探讨,最后沈浪说道:“世上有些事正是如此,愈想得多,顾虑愈多,于是就做不成了;若是不想就做,反而说不定能做得通,世上有许多轰轰烈烈的大事,正是不想就做而做出来的,若是仔细想过,便不会做了。”朱七七对他的影响还是蛮大的。


                          IP属地:安徽172楼2025-03-13 19:31
                          回复
                            2.继续说一下作者为什么一定要安排朱七七假扮快活王死在沈浪手上这出戏。(1).原因。用朱七七自己的话说“一个女孩子,是宁愿吃任何苦,也不愿意被她所爱的人瞧不起”。可是经过沈浪破庙骂她,以及与王怜花虚与委蛇事件,朱七七明显感觉到,沈浪瞧不起她,甚至轻视她。这是导致她一心求死的主因,她其实是个骄傲的女孩子。(2).沈浪目睹了朱七七与王怜花的名场面,且沈浪整个人都失控了。可见这件事对他的影响有多大。甚至可以说沈浪即使后来和朱七七在一起了,但是想起这件事,还是会膈应。但作者通过朱七七假扮快活王这个事件,表现了朱七七对沈浪至死不渝的爱情,朱七七以非常激烈的方式拔掉了沈浪心里的那个刺,可以说朱七七与王怜花的那件事,以后不会再对沈浪产生影响。这也是后期白飞飞迷奸沈浪七天后,作者并没有安排朱七七亲眼所见,而只是道听途说的原因所在,沈浪不说,朱七七也不问,就让这件事情,就像没发生一样过去,这才是朱七七的大智慧,即“揣着明白装糊涂的过日子,人生难得糊涂”。而沈浪一定不能说,说了,这件事情就一定会膈应到朱七七。写了一辈子爱情的琼瑶说了这么一句话“世上并没有完美的爱情,只有更加深刻的爱情。”(3).通过朱七七假扮快活王这件事。彻底转变沈浪对朱七七的看法。觉得朱七七非他不可了,即他对王夫人说的:“再倔强的女孩子,也有对男人百依百顺的时候,她纵然将天下的男人都不瞧在眼里,但对那一个却是死心塌地。”他觉得他自己就是朱七七的那一个,同时他也自信心爆棚了,这么一个白富美,要死要活的爱他,可不是让他自信心爆棚了,甚至觉得自己怪有魅力的了。这也是他可以肆无忌惮当着朱七七的面,与王夫人有来有往,而完全不顾及朱七七感受的一个原因。


                            IP属地:安徽174楼2025-03-13 20:09
                            收起回复
                              2025-07-30 05:23:2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全书已经讲完了三分之二,还剩三分之一,余下的三分之一,各种人物纷纷登场,其实也蛮精彩的,但我个人自认为不是个恋爱脑,我更愿意分析第三部分,大家觉得第三部分是烂尾,有两个原因:1.很多人觉得是白飞飞“迷奸”沈浪这个桥段不能接受,但我现在又觉得这个桥段没有问题,作者无非是想表达君子面对小人极致的侮辱,应该如何泰然处之。2.快活王就这样轻轻松松的死了,这个我现在觉得也没问题,首先沈天君是自杀的,其次那些死在衡山之役的人,也不是快活王亲自下的手,很多都是自杀,或者相互残杀,由王夫人去解决快活王是再合适不过的,因为就是这两人一手策划了衡山事件。嗯!所以我觉得此书没有烂尾。


                              IP属地:安徽175楼2025-03-13 20:1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