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氏家族吧 关注:1,614贴子:20,120
  • 2回复贴,共1

《句容县志序》~清~丛大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句容县志序》 清. 丛大为 督学征修郡邑志于属内,句容则前任葛公首承其事云。嗣予至,适有成稿,而邑中间有为言者,予惧焉。既置其稿于邑庠,俟师生国人之论定,复参验于旧志之得失,乃誊缮付梓。受事者胡生岳等亟以序为问,予不获辞。若古志其亡已久,接旧志之可考者,在弘治之丙辰,经始于前令王公僖,而杜公槃实继之,至嘉靖之庚子,周公仕乃加删削,其后丁公宾稍稍损益,方缮本存笥,而茅公一桂实成之时,在万历癸卯也。凡数经作手,三加损益,以迄于今。予及见之督学序,自万历志示定本也。其折衷于进退异同之故,详哉其言,无以易之矣。而葛公则有见新典之当,兴若人事加详见闻,易阻鳃鳃然有失遗之忧者,复一唱三叹焉,亦大义之所在也。予虽不获辞,亦何能一辞赞乎?夫志岂非志其盛,以致诸不朽者哉,其盛也,故适然之事即其不朽,亦必有自立于不朽者而后可,今特不朽于其盛。若修之者之意,一则曰缺略之当补,一则曰繁芜之当汰。句容断自癸卯,而后迄今约六十年间,其缺略安在?诚不易一二比数,若繁芜为累,今之视昔犹夫后之视今,又乌在其不易者乎!作者聚数十年之精力于典章文物之中,上紬国史,下讨家乘,而又旁达触类,凡耳目之所及与所未及,心思之所到与所不到,无一而不见。为志者而乃取古人之良法,以起今日之凡例,辨理析微、斟酌至当。而其性之所发,识之所立,文笔又足以副之,约而能尽,简而有辨,远引曲证,而皆不悖于其说。一旦应当事之求,而领删修之任,其所考核,如山岳之亘于地,远迩指掌也;其所表章,如日月之经于天,晦明不变也。其所发明义类,如炬之秉于暗而不可隐,锥之画于沙而不可紊也。岂不盛哉!岂不盛哉!况乎人情难厌,在昔已然,作者之难,史志相通。司马子长以一代良材,而是非颇谬,若陈寿为乃公作佳传之疑,斯无论已。予既取其八图而披览之,而又反复于十二考之大纲小目所为,言有根底,义有辨证,取裁于古昔而足为后来之考镜者,受事者之勤,诚不可没也。若以扬典章之盛,而应采风者之过问,则有司之事也。予尝深究于遗经之旨,不量谫陋,每欲著述一书,希附作者而一行作吏簿书见夺,文学政事之间尚不知其所归也,何幸而兹邑之志,乃适观厥成哉,则督学之盛心,与葛公之著绩,又不可不述云。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2-16 21:24回复
    《句容县志序》
    作者:丛大为
    翻译:丛 榕
    《句容县志序》白话文翻译:
    朝廷派来的督学要求下属郡县编修地方志书,句容县(注1)的前任知县葛公(注2)率先承担了这项任务。后来我接任时,正赶上县志初稿完成,但听闻县里有人对文稿提出不同意见,我对此感到十分担忧。于是将原稿存放在县学中,等待师生和本地乡绅共同评议审定,同时仔细对照旧县志的优点与不足,最终修订完成后才交付印刷。负责编修的胡岳等人多次催促我撰写序言,我实在无法推辞。
    关于句容县志的编纂历史,最早可查的旧志始于明弘治丙辰年(1496年),由前任县令王僖开创,后由杜槃接续编修;到嘉靖庚子年(1540年),周仕对内容进行删减;此后丁宾又稍作增补,但直到万历癸卯年(1603年)才由茅一桂最终完成定稿。这部志书历经数代编纂者之手,经过三次重大修订才流传至今。我读过督学为万历年间县志所作的序言,认为其中对争议问题的调和论述极为详实,至今仍无可替代。而葛公此次重修新志时,既注重补充新近的典章制度与人事变迁,又担心因时代更迭导致重要史料遗失,这种反复斟酌的严谨态度,恰恰体现了修志的核心意义。我虽勉强应允作序,但实在难以用简单的褒奖之辞概括全貌。
    编修地方志的根本目的,在于记录地方兴盛之事以求永世流传。但真正的"不朽"不仅在于记载盛事本身,更在于编纂者如何以独立的史家精神让这些记载永存。此次重修的重点,一是补录自万历癸卯年(1603年)至今约六十年间的缺失内容,二是删减旧志中繁杂冗余的部分。不过细究这六十年间需要增补的内容其实并不多,而关于删减的标准——正如未来之人审视今日的修志工作,也如同我们如今评价前人编修成果一般,如何把握分寸实属不易。
    编修团队耗费数十年心血,将精力倾注于典章制度的考证和文物资料的整理。他们上查国家正史档案,下访民间家族谱牒,广泛搜集各类相关材料,不论是亲眼所见还是道听途说,凡能想到的领域都力求全面考察。编纂者既继承了古人修志的优秀传统,又根据时代特点制定新的体例,在辨析事理、考究细节方面做到精准恰当。他们的才学见识与文字功底相得益彰,行文简明扼要却内涵丰富,引证广博而不失条理。当奉命承担修订重任时,其考证过程如同大地上的山岳般坚实可靠,远近脉络清晰可辨;其记载的典范事迹如同天上日月般永恒不变;其阐明的义理类别更似黑暗中的火炬不可遮蔽,沙盘上的刻痕不容混淆。这难道不是盛事吗?这难道不是盛事吗?
    何况修史编志自古就是难事,即便司马迁这样的史学大家也难免存在是非争议,陈寿因私情美化传主的质疑更不必深究。我仔细研读新志的八幅舆图,反复推敲十二个纲目下的具体内容,深感其论述根基扎实,考辨有理有据,既传承古代修志传统,又足以为后世提供借鉴,编纂者的辛劳确实不可磨灭。至于彰显典章制度的兴盛以响应朝廷采风需求,这本是地方官员的职责所在。我曾潜心研究经典古籍,不自量力地想要著书立说,却因政务繁忙未能如愿。如今有幸见证句容县志的完稿,既感慨督学推动修志的深远用心,亦当铭记葛公开创基业的重要功绩,因此必须将这些都记录下来。
    注1:句容县今江苏省镇江市的前任知县
    注2:葛公:葛翊宸,浙江上虞人,拔贡生,顺治十年(1653年)任句容知县。
    作者丛大为:字祥子,号尧山,山东文登人。清顺治乙未1655年进士,顺治十三年(1656)任句容知县。明朝南京工部尚书、少保丛兰(丰山)之元孙,丛兰为明朝中期军国重臣。
    丛大为自号携雪老人。任江南句容县知县期间,为官清廉,刚正不阿,清操骨鲠,莅任未久,以谗褫去。去官后,丛大为寓居句容县崇明寺,诗才清脱,草书得二五遗意,有著述。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5-02-16 21:24
    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5-02-17 01: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