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吧 关注:1,036贴子:7,324
  • 7回复贴,共1

淮海战役将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2-21 19:52回复
    中原野战军第十一纵队司令员 王秉璋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5-02-21 19:54
    回复
      2025-08-03 03:33:4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王秉璋
      中原野战军第十一纵队司令员
      王秉璋(1914-2005),1914年1月14日出生,河南安阳人。1929年9月考入西北军无线电学校报务班。1931年12月参加宁都起义,随起义部队编入红军红五军团。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红五军团通信队队长、红一军团第一师司令部参谋、红一军团补充团团长、红一军团教导营副营长、红一军团司令部教育科代科长、红一军团第二师司令部参谋、陕甘支队第五大队参谋、红一军团司令部作战科科长。曾参加红军长征。
      抗日战争中,1937年8月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司令部作战科科长。1938年4月任一一五师参谋处处长。1940年9月任一一五师教导第三旅副旅长,后任教导第三旅代旅长、教导第四旅旅长、冀鲁豫军区湖西军分区司令员、冀鲁豫军区豫东指挥部司令员。参与创建和巩固山东抗日根据地,参加粉碎日军“九路围攻”作战。
      解放战争中,曾任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冀鲁豫军区司令员、晋冀鲁豫军区第十一纵队司令员,1948年5月任中原野战军第十一纵队司令员。率部参加鲁西南、沙土集、陇海、豫东、睢杞等战役战斗。
      淮海战役中,第一阶段,王秉璋率中野十一纵归属华东野战军苏北兵团指挥,担负分割包围阿湖、前后古墓、高潭沟,切断黄百韬兵团东撤海州的退路。11月8日,黄百韬由新安镇向西收缩后,指挥中野十一纵由皂河、窑湾之间渡过运河,向睢宁与徐州间急进,以迂回包围黄百韬兵团。11月13日进击陈桥地区追击国民党军第一〇七军二六一师,14日和兄弟部队一起将二六一师全部歼灭。同时,派中野十一纵2个团在陈桥以西参加阻击由徐州东援的邱清泉、李弥兵团。后奉命率部南下至宿县以南,担负分割黄维兵团与李延年兵团之间联系的作战任务。第二阶段,11月24日中野十一纵归还中野指挥,率部参与在双堆集东南地区合围黄维兵团。在攻击双堆集东南据点张围子作战中,中野十一纵一部从张围子东南方向进攻,王秉璋一面鼓励部队树立不怕牺牲,勇猛再战的勇气,一面带领各级干部研究战术,开展军事民主,开“诸葛亮会”,明确“谁带谁,谁帮谁,干部负伤或牺牲了谁代理”等细节问题。由于张围子是黄维兵团防御核心东侧的重要支撑点,工事坚固,且形成了两侧有屏障,背面无顾虑的良好防御系统,十一纵开始进攻时,在兵力部署和动作协同方面都出现了问题,突击部队向纵深攻击同时,压制敌军阵地两侧火力不够,导致突击部队完成突破后,两侧敌军反击重新封锁突破口,突击效果不好,伤亡大。王秉璋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调整部署,一是继续加强火力,二是将炮火延伸成扇形,掩护突击部队正面和两侧,阻止敌军反冲击,三是继续推进前沿突击点,四是加强突击部队两侧力量,减轻突击正面还需兼顾两侧的顾虑,五是加强思想动员。12月8日经过激烈战斗,十一纵从东面攻入张围子,与中野九纵形成对敌夹击,攻克张围子。在总攻黄维兵团的作战中,中野十一纵编入东集团,王秉璋指挥十一纵协同九纵一部又相继攻克了双堆集东面的杨子全、杨老五、杨四麻子据点,战至12月15日黄维兵团被全部歼灭。
      1949年2月任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第十七军军长,率部参加渡江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任解放军空军参谋长。1953年2月任空军第一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58年11月任空军第一副司令员。1960年4月任空军第一副司令员兼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一副院长。1962年6月任空军第一副司令员兼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1964年12月任空军第一副司令员兼国务院第七机械工业部部长。1967年7月任空军第一副司令员。1968年12月兼任国防科委第一副主任。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第一、第二、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
      2005年9月25日在北京逝世。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5-02-21 19:58
      回复
        中原野战军第十一纵队政委 张霖之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5-02-21 20:03
        回复
          张霖之
          中原野战军第十一纵队政委
          张霖之(1908-1967),原名张福筠,又名张朝明。1908年2月出生,河北南宫人。1929年考入国民党陆军第二十一师军官教导队,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教导队地下中共支部书记。1932年9月任中共南宫县委组织部长,1933年11月任中共南宫中心县委书记。1935年任中共直南特委民运部部长、中共直南特委书记。1936年4月任中共冀南特委组织部部长。曾参与并组织直南农民武装暴动。
          抗日战争中,1937年任中共山东省委组织
          部部长。1939年1月任中共鲁西区党委书记。1941年7月任中共冀鲁豫区委书记。1942年10月任中共冀鲁豫区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1943年11月任中共冀鲁豫中央分局组织部副部长、民运部部长、冀鲁豫工委书记。参与创建和巩固鲁西、冀鲁豫地区抗日根据地。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10月任中共冀鲁豫区委书记、冀鲁豫军区政委。解放战争中,1946年11月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七纵队政委。1947年8月任晋冀鲁豫军区第十一纵队政委。1948年5月任中原野战军第十一纵队政委。曾率部参加陇海、定陶、睢杞等战役战斗。
          淮海战役中,第一阶段,和中野十一纵司令员王秉璋一起指挥十一纵在华野苏北兵团指挥下,参加从皂河、窑湾一带渡过运河进至徐州、睢宁之间迂回追击向徐州收缩的黄百韬兵团。尔后,南下宿县以南地区切断黄维兵团与蚌埠的李延年兵团之联系。第二阶段,中野十一纵归属中野指挥,参加在双堆集东南地区围歼黄维兵团作战。在指挥中野十一纵攻克双堆集东面外围多个据点的作战中,组织各级政工干部激励纵队指战员斗志,强调为人民立功,“只能进,不能退,不怕苦,不怕累”的作战思想,同时针对有些干部的轻敌思想,开展了细致的政治工作,宣传推广抵近攻击、协同一致、攻防兼顾的战术方法。通过火线立功激励、干部伤亡后下级逐级代理上级指挥作战、及时整顿组织、自觉服从指挥等多种方法为围歼作战提供强有力的思想和组织保障。还组织开展了战地政治攻势,通过对敌喊话、政治宣传,动摇黄维兵团军心。
          1949年2月任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副政委,率部参加渡江战役。1949年4月任南京市副市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西南局委员、重庆工委书记、重庆市委第二书记、重庆市委第一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等职。1952年8月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1955年1月任中央人民政府城市建设总局局长兼国家建设委员会副主任,4月任第三机械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1956年5月任电机制造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1957年9月任煤炭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
          是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
          “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1967年1月22日在北京被毒打身亡。1975年10月28日,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了张霖之骨灰安放仪式。1979年1月24日,中共中央为张霖之等8位同志举行了联合追悼大会,平反昭雪,恢复名誉。1992年12月2日国家民政部批准张霖之为革命烈士。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5-02-21 20:07
          回复
            华东野战军第十一纵队司令员 胡炳云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5-02-21 20:14
            回复
              胡炳云
              华东野战军第十一纵队司令员
              胡炳云(1911-1996),原名胡能清。1911年4月5日出生,四川南充人。1928年参加川军。1929年参加国民党第二十九军。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任红三十三军连指导员。193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红一军第二师第四团连长、第二师第四团副团长。曾参加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和红军长征、东征和西征。
              抗日战争中,1937年8月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第六八五团第一营副营长,10月任第一营营长。1938年10月任八路军苏鲁豫支队第一大队大队长。1940年8月任新四军第五纵队第一支队第一团团长。1941年1月任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第十九团团长。1943年7月任第七旅副旅长。曾参加平型关战役,参与巩固和发展苏皖边区抗日根据地和反日军“扫荡”作战。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9月任苏中军区第二旅旅长。
              解放战争中,1946年6月任华中野战军第七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苏中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47年2月任华东野战军第十一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48年3月任华东野战军第十一纵队司令员。曾参加苏中战役。
              淮海战役中,第一阶段,胡炳云率华野十一纵进至宿迁以西和东南地区,沿运河西线向北进击,协同友邻部队攻占运河车站,向西追击黄百韬兵团。黄百韬兵团被围碾庄地区之后,十一纵奉命和七纵、十纵一起在徐州以东陇海路两侧展开,正面阻击由徐州向东增援黄百韬兵团的邱清泉、李弥兵团。胡炳云广泛征求了一线指挥员对于打好阻击战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分析敌我双方的战斗力,部署十一纵的第三十一旅作为先头部队兼程西进,在范家湖至榆山一线构筑阵地。第三十二旅在第三十一旅侧后,抢占鼓山、寨山和黑山制高点构筑阵地。第三十三旅作为预备队。各阵地按梯次配置,预留三分之一部队作为第二梯队。胡炳云亲自分工负责第三十二旅的防御,针对当时指战员中存在的乐于打攻坚战,不愿打阻击战的思想误区,胡炳云领导制定了教育要点,组织各作战部队深入开展教育活动,端正指战员对阻击战意义的认识,加强部队纪律性和全局意识,激励士气。11月13日,华野命令徐东正面阻援部队坚决控制大许家一线,到黄百韬兵团即将被全歼的时候,主动后撤引诱邱、李兵团向东深入,配合苏北兵团由徐州东南向北截断邱、李兵团后路。胡炳云认真思考了诱敌深入的作战时机,一定要把握得恰到好处,于是他部署部队采用“重点防御、节节抗击、暗设口袋”的战法,以阻击和反击相结合,有计划地引敌深入,且战且撤,谨慎地控制邱清泉兵团向东推进的速度。同时采取部队交替参战的办法,确保部队的战斗力。在反复的阻击和反击中,十一纵和邱清泉兵团展开了激烈作战,甚至肉搏。至22日,和友邻阻援部队一起坚决将邱、李兵团阻滞在大许家一线,完成了配合围歼黄百韬兵团的作战任务。第二阶段,率第十一纵由单集、大王庄地区南下至宿县、固镇地区,协同华野二、六、十、十三纵队,参加阻击蚌埠西北的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北上。11月30日杜聿明集团撤出徐州,12月1日十一纵奉命向西北方向急行军,赶赴永城参加截击杜聿明集团,4日,杜聿明集团被围,十一纵在永城以东构筑阵地,准备参加围歼杜聿明集团作战。为了应对杜聿明集团的突围进攻,胡炳云在阵地编成、兵力配备、火力使用上进行了周密的设计和部署,贯彻“弹性大,韧性强”的原则,加强第一线防线和纵深防御,层层阻滞敌人突围,使其不能轻易突破十一纵构筑的纵深防御体系。同时辅之以小规模的反击和炮击,打乱敌人的阵脚和计划。第三阶段,经过战场休整,1949年1月6日,十一纵被编入南集团,参加由南向西北围歼陈官庄作战。在攻坚陈官庄外围重要据点鲁楼的作战中,杜聿明集团在鲁楼布置了严密火网,且该地区地形开阔,不易进攻,胡炳云为减少伤亡,有效歼敌,部署攻坚部队构筑进攻出发阵地,深挖“地道”至敌人阵地前沿,通过“地道”前进突然炸毁敌人地堡。9日攻克鲁楼,向陈官庄攻击前进,10日协同友邻全歼杜聿明集团。
              1949年担任解放军第二十九军军长。率部参加渡江战役、上海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8月任解放军第十兵团参谋长、福建军区参谋长。1952年9月任福建军区副司令员。1953年1月任中国人民志愿军九兵团参谋长,参加抗美援朝作战。1955年4月任济南军区参谋长。1959年1月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1967年5月任解放军总参谋部第三部部长。1969年2月任成都军区副司令员。1977年7月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1981年10月离职休养。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6年2月28日在北京逝世。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5-02-21 20:17
              回复


                IP属地:江苏8楼2025-03-02 09:4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