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炳云
华东野战军第十一纵队司令员
胡炳云(1911-1996),原名胡能清。1911年4月5日出生,四川南充人。1928年参加川军。1929年参加国民党第二十九军。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任红三十三军连指导员。193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红一军第二师第四团连长、第二师第四团副团长。曾参加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和红军长征、东征和西征。
抗日战争中,1937年8月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第六八五团第一营副营长,10月任第一营营长。1938年10月任八路军苏鲁豫支队第一大队大队长。1940年8月任新四军第五纵队第一支队第一团团长。1941年1月任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第十九团团长。1943年7月任第七旅副旅长。曾参加平型关战役,参与巩固和发展苏皖边区抗日根据地和反日军“扫荡”作战。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9月任苏中军区第二旅旅长。
解放战争中,1946年6月任华中野战军第七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苏中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47年2月任华东野战军第十一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48年3月任华东野战军第十一纵队司令员。曾参加苏中战役。
淮海战役中,第一阶段,胡炳云率华野十一纵进至宿迁以西和东南地区,沿运河西线向北进击,协同友邻部队攻占运河车站,向西追击黄百韬兵团。黄百韬兵团被围碾庄地区之后,十一纵奉命和七纵、十纵一起在徐州以东陇海路两侧展开,正面阻击由徐州向东增援黄百韬兵团的邱清泉、李弥兵团。胡炳云广泛征求了一线指挥员对于打好阻击战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分析敌我双方的战斗力,部署十一纵的第三十一旅作为先头部队兼程西进,在范家湖至榆山一线构筑阵地。第三十二旅在第三十一旅侧后,抢占鼓山、寨山和黑山制高点构筑阵地。第三十三旅作为预备队。各阵地按梯次配置,预留三分之一部队作为第二梯队。胡炳云亲自分工负责第三十二旅的防御,针对当时指战员中存在的乐于打攻坚战,不愿打阻击战的思想误区,胡炳云领导制定了教育要点,组织各作战部队深入开展教育活动,端正指战员对阻击战意义的认识,加强部队纪律性和全局意识,激励士气。11月13日,华野命令徐东正面阻援部队坚决控制大许家一线,到黄百韬兵团即将被全歼的时候,主动后撤引诱邱、李兵团向东深入,配合苏北兵团由徐州东南向北截断邱、李兵团后路。胡炳云认真思考了诱敌深入的作战时机,一定要把握得恰到好处,于是他部署部队采用“重点防御、节节抗击、暗设口袋”的战法,以阻击和反击相结合,有计划地引敌深入,且战且撤,谨慎地控制邱清泉兵团向东推进的速度。同时采取部队交替参战的办法,确保部队的战斗力。在反复的阻击和反击中,十一纵和邱清泉兵团展开了激烈作战,甚至肉搏。至22日,和友邻阻援部队一起坚决将邱、李兵团阻滞在大许家一线,完成了配合围歼黄百韬兵团的作战任务。第二阶段,率第十一纵由单集、大王庄地区南下至宿县、固镇地区,协同华野二、六、十、十三纵队,参加阻击蚌埠西北的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北上。11月30日杜聿明集团撤出徐州,12月1日十一纵奉命向西北方向急行军,赶赴永城参加截击杜聿明集团,4日,杜聿明集团被围,十一纵在永城以东构筑阵地,准备参加围歼杜聿明集团作战。为了应对杜聿明集团的突围进攻,胡炳云在阵地编成、兵力配备、火力使用上进行了周密的设计和部署,贯彻“弹性大,韧性强”的原则,加强第一线防线和纵深防御,层层阻滞敌人突围,使其不能轻易突破十一纵构筑的纵深防御体系。同时辅之以小规模的反击和炮击,打乱敌人的阵脚和计划。第三阶段,经过战场休整,1949年1月6日,十一纵被编入南集团,参加由南向西北围歼陈官庄作战。在攻坚陈官庄外围重要据点鲁楼的作战中,杜聿明集团在鲁楼布置了严密火网,且该地区地形开阔,不易进攻,胡炳云为减少伤亡,有效歼敌,部署攻坚部队构筑进攻出发阵地,深挖“地道”至敌人阵地前沿,通过“地道”前进突然炸毁敌人地堡。9日攻克鲁楼,向陈官庄攻击前进,10日协同友邻全歼杜聿明集团。
1949年担任解放军第二十九军军长。率部参加渡江战役、上海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8月任解放军第十兵团参谋长、福建军区参谋长。1952年9月任福建军区副司令员。1953年1月任中国人民志愿军九兵团参谋长,参加抗美援朝作战。1955年4月任济南军区参谋长。1959年1月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1967年5月任解放军总参谋部第三部部长。1969年2月任成都军区副司令员。1977年7月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1981年10月离职休养。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6年2月28日在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