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7月31日漏签0天
电视剧苏东坡吧 关注:590贴子:7,124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视频

  • 游戏

  • 3回复贴,共1页
<<返回电视剧苏东坡吧
>0< 加载中...

【转】冷成金老师论苏轼词

  • 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从容鹭影
  • 举人
    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第二节 苏轼:为词立法【摘自《中国文学的历史与审美》】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苏洵长子。宋仁宗嘉佑元年,他与父亲一起到京城,次年与弟苏辙一同进士及第,六年,又应制科考试,列为三等。熙宁四年(1071),官至太常博士,此时,正值王安石变法,苏轼从当时的实际情况考虑,不同意王安石的一些措施,因而被放外任,通判杭州,后又知徐州、密州。后来,朝廷御史台有人居心不良,罗织罪名,诬陷他以诗讪谤朝廷,被捕入狱,酿成了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后哲宗即位,高太后临政,尽废王安石新法,苏轼因“属于旧党”而被召回朝廷,官至中书舍人。但苏轼在多年的贬谪生涯中,了解到王安石的新法有许多好处,不同意司马光等人尽废新法的主张,于是又被放外任,历任定州、杭州、扬州等地的知州。高太后死后,哲宗亲政,“新党”再度执政,苏轼再次遭到迫害,先被贬惠州,继而被贬到琼州(今海南岛)。三年后,徽宗即位,苏轼病逝于被赦北归的途中。
     苏轼的人格具有十分典型的意义,他通过自己的生命实践,达到了中国士大夫人格的最高境界——审美境界。苏轼的一生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黄州时期和岭海时期。早期的思想尚未成熟,黄州时期则基本上建立了自由人格。所谓自由人格,是指他对现实的超越与执著生活态度,即不做“散人”,也不做“拘人”,对于“兼济”和“独善”两种人生方式,都不从主观上要求外在社会准则的认同,而是建立在心理主义的基础上,成为丰富自我,发展自我的两种手段。而到了岭海时期,苏轼在到达了人格上的天地境界。
    公元1101年,苏轼在岭海渡过了七年的贬谪生涯,得以生还北归,在路过金山寺时,他对自己的一生作了这样的总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岭海时期的苏轼对自己的既往生活作了反思,他参透了生死关,不论遇到怎样的情形,都能在自己特有的心理机制的作用下转换其走向,使任何事情都直指心理本体,在情感的观照下显得意趣盎然,使自己的生活充满了诗意,从而建立了审美化的人生。这种审美的人生方式有两翼组成,一是“吾生本无待”,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二是“思我无所思”,生活的方式在于情感观照。
    在岭海时期以前,苏轼似乎总是在寻寻觅觅,希图寻找精神的栖息地,想在有限的生命中获得无限,飞鸿的形象,似乎成为他的象征。“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和子由渑池怀古》)“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正月二十日……》)“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苏轼创造出的这一飞动不居、缥渺寂寞的飞鸿形象,正表明了诗人思无所依,神无所归的心理状态。到了岭海时期,他就沉浸于心理本体之中,不再向外寻找精神依托了。此时,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自己是什么,要干什么,均无所挂心。“此间道路熟,径到无何有”,(《谪居三适》)“从来性坦率,醉语漏天机。相逢莫相问,我不记吾谁”。(《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八首》)这里既没有社会角色的自我确认和追索,也没有向自然的回归和同化,只是走向内心,以一颗赤裸裸的心来贴近生活。因此,他往往在日常生活情景中感悟人生真相,拈花微笑,心境一片恬然澄明。但这不是禅宗的顿悟,只是对生活的感受和态度。庄子讲“吾丧我”,与物同化,而苏轼的“我不记吾谁”则是要解除一切束缚心灵的桎梏,真正做到心灵的自由高蹈。这种心理自由扩展便成了精神家园,因为它不仅“可观”、“可游”而且“可居”,作为一种精神的终极归依,“也无风雨也无晴”,它可以使人安局于“寸田尺宅”而不向外求索,一切苦难、不幸都可以在内心得到化解,一切欢乐、幸福也都在内心过滤、升华。这也就是所谓的天地境界、宇宙情怀,现实中的人上与天通,下与地合,从中体味生命的律动、宇宙的幽韵。
    苏轼与陶渊明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超越了陶渊明乘化委运的思想意识,通过发展孟子的“养气说”,吸收禅宗的即心即佛的思想、支遁的“适足”新理以及道家的自然观,从根本上解决了人生不能永恒的烦恼,确立了“气”与“神”可以永存于天地之间坚定信念。因此,苏轼做到了有史以来真正的旷达和执著,苏轼的精神超越不离对现实的执著,他从细微的现实生活中体味生命的本体,建立了以感性的心理自由为指归审美的人格。这种自由不否弃感性生命,也不否弃现实生活,只是对这一切进行不作世俗的价值关怀的生命感受。在下焉者那里可以成为逃避的精神胜利法,甚至被当作活命哲学或放浪形骸的借口,但在苏轼那里,它不是对现实、社会、人际等等回避以后而获得的自由,实际上是一种有力的反抗世俗和政治意识形态的方式。苏轼的这种人格受到了明中叶启蒙思想家的高度重视,董其昌说王阳明的心学“其说非出于苏(轼),而血脉则苏(轼)也”(沈德符《野获编》卷27),足见苏轼的影响。
     苏轼的这种人格使他在文学上做出了卓异的贡献,尤其表现在对词的发展方面,他使词从对世俗感性的表现中超拔出来,发展成为时代精神的表现形式。



  • 从容鹭影
  • 举人
    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其次,苏轼使词雅化的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是“以诗为词”。中国的文学艺术发展史证明,各种艺术形式本来就是相互渗透转化的,苏轼的“以诗为词”,更是以清醒自觉的方式推进了这种转化。陈师道说:“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后山诗话》)李清照也认为东坡词“皆句读不葺之诗耳”(《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33引李清照语)。从宋代文学发展的历程看,苏轼完成了由欧阳修开启的诗文革新运动,并把这一运动扩展到了词的领域,像韩愈打破了诗文的界限一样,打破了诗词的界限,开拓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境界,并把诗的表现方法运用到了词的领域,终于使词摆脱了乐曲附庸的地位,成为独立、自由的新诗体。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江城子·密州出猎》为例,前者是化用唐诗的代表作,点化的唐诗有“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把酒问月》)、“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月下独酌》)、“已悟化成非乐界,不知今夕是何年”(戴叔伦《二灵寺守岁》)、“惟应洞庭月,万里共婵娟”(许浑《怀江南同志》)等。这决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形式上的化用,而是将诗的内在品格和其中的文化信息向词移植,以词的艺术形式来表现诗的内质。后者则用了《三国志·吴主传》、《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梁书·张充传》和《诗经》中的有关典故。用典是诗的表现方法,词大量用典就必然要加深词的历史感和现实感,与晚唐五代词风越来越远,而与诗则越来越近。总结起来,苏轼词化用唐诗、大量用典、以议论入词、语言刚健、不依声律、独标篇题,种种特点,使苏词打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将词提高到了雅文学的档次上来,使得词的乐谱失传以后,词却能成为千古流传的艺术瑰宝。



2025-07-31 14:10:0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从容鹭影
  • 举人
    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第三,与宋诗富有理趣一样,苏轼的词也富有理趣。这样的词除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代表的通篇以议论表达哲理的典型之作外,更多的是情景交融,从情景中自然地生发出哲理。如《水调歌头》: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
    山堂上,倚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
    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上片写人在风光中的自得之趣,使人产生一种超然之感;下片则是即景抒情,即情析理,将三者十分自然地融汇在一起。又如《鹧鸪天》: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现,照水红蕖
    细细香。    林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
    又得浮生一日凉。
上片七种典型意像描写初夏雨后的景物,给人以密不透风之感;下片则陡然一转,放开视角,又疏可走马,而在疏空之处突出奇峰,“又得浮生一日凉”一句,将上片的细致描写尽皆弃置,超出世表。前一首的“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后一首的“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均是词的“文眼”,但苏词的这种理趣既不像魏晋玄言诗、山水诗一样诗末大发玄言议论,也不是像汉赋那样“曲终奏雅”,而是由景至情,再由情促理,理是词作情绪流程的自然终结,这也正是苏轼的理趣与宋代的“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主要不同之处。



  • 从容鹭影
  • 举人
    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苏轼在词风上的还在于他创立了豪放派词。将词分为婉约与豪放两派,始于明人张綖,他在《诗余图谱》中说:“词大约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词情蕴籍,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盖亦存乎其人。如秦少游之作,多是婉约,苏子瞻之作,多是豪放。”但对后者,历来多有微词。如《四库全书总目·词曲类·东坡词提要》在充分肯定了苏轼词的地位和影响后说:“寻根溯源,不能不谓之别格。然谓之不工则不可。故至今日,尚与花间一派并行而不能偏废。”今天看来,花间派的确是词的初祖,但是否就是所谓的正宗,尚须斟酌。苏轼突破了扩大了词境,提高了词格,使花间词摆脱了卑俗的“艳科”地位,仅从这一点来说,就是真正的正宗。至于豪放词,实际上就是“以诗为词”,其对后世的影响,自不待言。辛弃疾词“异军突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废”(《四库全书总目·词曲类·稼轩词提要》,正是苏轼豪放词影响的结果。
    从词艺的角度看,苏词的贡献也很大。苏词继承了传统的手法,但在内在结构和表现手法上又有很大的发展。在内在结构方面,苏词可以归纳为三种体式:一,哲理式。这是苏词的独创,也是苏轼“以诗为词”的最重要的特色。苏词中不仅大部分含有发人深省的哲理,更有一部分以表达哲理为主。二,英雄式。苏词中相当一部分是言志的,而言志必然带有强烈的英雄意识。当然,由于传统文化和花间词的影响,这种英雄意识往往用美人来映衬。三,游仙式。苏词接受了游仙诗的影响,但把它发展成了一种追寻求索、开拓心灵世界的一种手段。苏词的这三种审美体式使其独立高标,明显地与其前其后的词区别开来。
    在表现手法上,苏轼发展了柳永的铺陈手法,以赋的技法入词,多用直陈手法叙事抒怀,往往以叙事为主,即事写景。由于苏轼高超的技艺,这种做法不仅不显得平直,倒有助于营造刚健廓大的意境。其次,苏词以议论入词,这不待多言。其三,苏轼喜欢直抒胸臆,不假婉曲,如《满江红》:“天岂无情?天也解、多情留客。春向暖、朝来底事,尚飘轻雪。君遇时来纡组绶,我应老去寻泉石。恐异时,杯酒复相思,云山隔。”其实,这也是豪放风格的一种表现。其四,把比兴、比拟、寄托等诗的艺术技巧引入词中,对于塑造艺术形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其五,采用隐括式、俳体式、对话式,也丰富了词的表现方法。
    综上所述,苏轼为词立法,使词成为“一代之文”,他不仅使词真正成为表现宋代世俗精神的艺术形式,更重要的是把以人的感性为基础的世俗精神提高到了生命本体的高度,从而使宋代的世俗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正统,并开启了近代走向。正是这一时代之“情”将苏轼推向了传统传统士大夫人格的顶峰,他通过包括创作词在内的多种方式建立了自由的心理本体,对传统的儒、释、道等人生模式进行了有力的解构,为人们提供了寻求新的人生模式的可能。由此也更证明了文格与人格的深刻的内在联系。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3回复贴,共1页
<<返回电视剧苏东坡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