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公案吧 关注:1,226贴子:113,290
  • 0回复贴,共1

临济禅法:四料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临济禅法:四料简
07 临济禅:扫除一切知见 ③
7.3四料简
讲临济禅,不能不讲临济禅师接引学人的四种方法——“四料简”。
“四料简”,是临济禅师提出来的,之后一直被禅门应用。“四料简”是这样来的:有一天晚上,临济禅师晚参示众,提出了“四料简”。他说:我有时夺人不夺境,有时夺境不夺人,有时人境两俱夺,有时是人境俱不夺。
什么叫料简?就是根据学人的根器来分门别类,予以点拨。简,就是除,即把你心里的障碍排除掉。因为临济禅师说法,言词比较激烈,不像我这样婆婆妈妈的,他是说打就打,说棒就棒,说把你拉下来就拉下来,说踹你一脚就踹你一脚,没有什么客气可讲。你有什么问题,有什么执著,他就把你所执著的那个东西一下子夺过来,排除掉。
我们每个人的执著都很深,只要是我们执著的东西,我们都不会轻易放弃。很多时候,夺都夺不下来。为了帮助学人破除执著,所以临济禅师就用一个“夺”字,给你一个猛烈的进攻,一下子把你的执著排除掉。
夺人夺境,人是主观,境是客观,或者说,人是我执,境是法执。对我执较严重而法执比较轻的人,他就夺人不夺境;法执比较严重、我执比较轻的人就夺境不夺人;如果法执、我执都很强烈,那就人境俱夺;如果这两个方面都比较轻,那就人境俱不夺。
这就是临济禅师“四料简”的大致内容。
临济禅师在另外一条语录中,还曾经讲到, 在接引学人的时候,我要看对方的根器如何。中下根器的人来,我就夺人不夺境,中上根器的人来,我就夺境不夺人,下等根器的人来,我就人境俱夺;上上根器的人来,我就人境俱不夺。
临济禅师有几位大弟子,其中有一位克符上座。有一天,克符上座问临济禅师, 什么叫做夺人不夺境?临济禅师没有正面回答,只说了两句诗: “煦日发生铺地锦,婴孩垂发白如丝。”煦日,是春天的太阳。春天的阳光能够生长万物,一切花草树木都长得青枝绿叶,在日光照耀下,映现在大地上,如同铺在大地上的锦带一样。这是指境。“婴孩垂发白如丝”,婴孩就是小孩,两岁至六岁之间的孩子,他的头发如丝一样地白。小孩很小,可是他的头发却白如丝。 这句诗的意思是夺人不夺境,境存在,人不存在,婴孩白发,这是一个不合逻辑的说法,小孩长了白头发,那怎么会呢?所以你一定要把他这个人否定掉。我执比较重的人,首先就要从我执上面去加以排除,让他的我执能够在对话当中消解掉。
克符上座又问, 如何是夺境不夺人?临济禅师答: “王令已行天下遍,将军塞外绝尘烟。”“王令已行天下遍”是指人,“将军塞外绝尘烟”是指境。 这是夺境不夺人。因为国家的主人能够发号施令,所以在边塞上的将军也就能够安然无事地在那个地方过一种平静的生活,不至于枕戈待旦。这是国泰民安的环境。夺境不夺人,这就是对那些法执比较严重的人而采取的一种开导方法。
克符上座又问, 什么是人境俱夺?临济禅师答: “并汾绝信,独处一方。”并指山西并州(今太原),汾指山西汾州(今汾阳)。唐代有一个叫吴元济的将军把守这个地方,使这个地方成了他的独立王国,他不服从中央的命令,中央年年讨伐,但由于他的城池坚固,一直破不了他的城。他就在那个城池坚固的地方,过着一种不服从中央的割据生活。 临济禅师借此来比喻我执和法执都很严重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就要用人境俱夺的方法来接引。
克符上座又问, 什么是人境俱不夺?临济禅师说: “王登宝殿,野老讴歌。”王登宝殿就是国王登上宝殿,意思是说他朝政英明,国泰民安,野老就是乡下种田的人。国家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老百姓一边劳动一边唱歌。 这是比喻我执和法执都比较轻的人,就用这种体用全张的方法来进行接引。
“四料简”这种方法,不过是临济禅师用来接引学人的一种权宜之计,不能把它公式化,不能够当成固定的模式,一旦把它定为模式,它就成了死法。尽管如此,历代禅师还是把“四料简”看成是临济宗禅风的最具特色的一个手段,甚至于叫做纲宗。
临济的禅风到了后来基本上都被公式化了,比如说临济有“三句”、“三玄”、“四宾主”之类,这就把临济禅风从一个活泼泼的东西变成了一种刻板的方法。因此要以此来成就真正的人才也就变得比较困难了。 为什么呢?在接引人的过程中,大家都有一个理路可循,有一个模式可用,实际上, 我们所面对的人,他们的根基是千差万别的,虽然可以大体上加以分类,但是这个类和实际情况总是有很大的距离,因此它无法给予禅人真正对机的接引。假如能够真正恢复禅宗那种活泼泼的接引方式,那么,什么“四料简”、“四宾主”都只不过是一些闲家具而已。
这就是有关临济禅师“四料简”的大概意思。
7.4扫除一切执著
临济禅师的话和他接引人的具体模式并不是非常重要的东西,重要的是临济禅师的那种求法的精神。临济禅师在黄檗那儿呆了二十年,经常吃黄檗禅师的棒喝。他说,现在回想起当时黄檗打我的感觉,好像茅草在身上拂动一样,根本没有想到那是在打我。既是用棒打,肯定不会像茅草在身上挠痒那么轻松,但是他的体会却像茅草在身上挠痒一样,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打得舒服,把种种执著打掉了。如果不打的话,可能也就不会有临济禅师和今天的临济宗。临济禅师的求法过程是非常艰苦的,他的一生也是非常坎坷的,这点从他的语录里边可以看出来。作为开宗立派的一代祖师,他一辈子靠在外化饭吃活命。对于像他这样的大祖师来说,化饭吃正是他的本地风光。
临济禅师对待佛法、对待学人的态度,就是要扫除一切文字知见,佛见、法见、魔见统统斩尽杀绝,这样才能够让佛性真正地显露出来。
所以在临济禅师的语录里,经常出现呵佛骂祖之类的激烈言词,所谓逢佛杀佛、逢阿罗汉杀阿罗汉、逢辟支佛杀辟支佛、逢父母杀父母。 为什么要杀?因为你在这些地方还有情见在;有情见在,那就是你的生死根本。 逢佛杀佛是一个比喻的说法,意思是要把你的知解、情见扫除得干干净净,做到寸丝不挂、一法不立。临济禅师讲,学佛学法,目的就是要做一个不被人惑的人。那个不被人迷惑的人,就是他经常所说的“无位真人”。
像临济禅师这样的人,在禅宗史上,千百年来就出现一位。 他的语录被称为“语录中王”,日本学者说《临济禅师语录》是世界三大奇书之一,可见临济禅师在禅宗史上的地位。


IP属地:河北1楼2025-03-17 10:49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