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小龄童眼下正和美国方面紧锣密鼓筹拍的3D《敢问路在何方》是一部电影高科技和真人融合在一起的新版《西游记》,光美方导演就有好几个,他们看了六小龄童30年前的表演毫无争议,美猴王当之无愧又落在了六小龄童身上。未来《敢问路在何方》在技术上有的甚至超越《阿凡达》的技术水准,很显然《敢问路在何方》要把《西游记》带向世界市场,年逾50岁的六小龄童将怎样在现代电影技术的王国里挥舞起传统的美猴王金箍棒,其实对西游文化有着深刻理解的六小龄童心里早就有了答案。
把《西游记》带向国际
记者:中美合拍《敢问路在何方》已经启动,你再次饰演孙悟空,这一版全新的《西游记》将插上科学技术的翅膀,在你的理解里这是不是一个全新的孙悟空?
六小龄童:最近几年每年都会有新的不同版本的《西游记》出来,和美国合作拍《敢问路在何方》,除了人家的电影技术确实先进以外,我一直在想,不管加进什么先进的技术,首先我们还是关注我们中华民族心目当中的那个孙悟空,《西游记》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经典,技术再如何先进,吴承恩先生笔下描写的孙悟空不能变。我特别希望这是一个传世作品,不是转眼就忘的电影,有观众留言说,《西游记》是我们自己的经典,我们又不缺人才,为什么要和国外合作?其实这一点不矛盾,我们需要西游文化的精髓,能够和世界上的观众的习惯做一个相融,如果中国导演去拍,可能中国人接受这样的风格,但是我们希望有一些艺术形式来破一下,孙悟空应该是世界级的超级英雄,但是我们中国人物的故事、造型、基调不变,所以我没有什么担忧。

记者:讲到西游文化的精髓,这么多年你一直致力于西游文化的传播,解释一下你所理解的西游文化的精髓是什么?
六小龄童:《西游记》这部小说老少皆宜,深入浅出,一个大道理,他用一种非常通俗的有趣的故事给你讲,我前段时间在沈阳跟小学生们讲《西游记》,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回来的经完整吗,不完整,掉水里了,这是追求享受的过程,不像现在过分考虑结果,孙悟空跟师父还讲,天地本不全,经卷哪有齐全之理。你讲师徒情,跟小朋友讲,尊重老师,我们过去讲一日为师,这样的道理《西游记》里全有,孙悟空厉害吗,厉害,他为什么对师父那么尊重,他救过他的命,感恩,承诺,懂得真诚,一开始他也不愿意去取经,戴着紧箍,慢慢有感情了,他就懂这个道理了。

记者:《敢问路在何方》是电影高科技和真人表演的融合,和曾经的版本比较不是会带给观众更有魅力的观影体验?
六小龄童:一定是。其实我们现在走的是《阿凡达》的路数。艺术和高科技怎么结合?以前火眼金睛,咱们训练这个眼神,快速转,都是演员演出来的,是演员有魅力的地方。过去我辨认你是人还是妖,下来就是“找打”,现在不是了,辨认的时候可以有很多技术可以处理,眼球颜色的变化啦,打起来的一招一式啦,把东方的艺术和西方高科技结合,我金箍棒耍得再快,一根能变成几万根,就靠技术,很多不同的人物,这些东西做完以后把他们放到一起,这个过程当中可能有的涉及到绿布,有的涉及到合成,整个生态一起搞,我们现在的做法跟《阿凡达》的技术一样,比如我骑到动物上,可能都是在不同的状态里融进来的,是超级计算机合成出来的。目前来讲,我们也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拍摄,完全是工业的,这些是我们那个时候完全达不到的,现在用上高科技,一定增加了影片的观赏魅力。

记者:六小龄童版的孙悟空之所以能独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是观众认为你的表演风格就是他们心里面想象的那个孙悟空,那么这次在表演风格上是不是延续86版的?还是借助高科技有了新的创新?
六小龄童:风格肯定还是延续的不会变。否则也不会让我去演这个孙悟空。孙悟空这个人物基本的基调,他的神和他的形,肯定不会变,变了观众也不会接受。其实谁也不知道孙悟空长什么样,可是观众一旦认可了的东西你自己都变不了,没有什么正宗不正宗之分。我们也不是面对年轻观众或者面对老年观众,因为《西游记》是世界名著,砸那么多人力物力财力的钱,还是希望把世界名著,吴承恩这一版的精髓告诉观众,不能说变成一个不是吴承恩写的《西游记》。

记者:现在不管是真人的还是动画的,不管是正剧还是谐剧,大小荧屏上孙悟空的形象很多,对于这种现象你怎么看?
六小龄童:我从来不赞成胡乱改编《西游记》,那样做对不起祖宗,有的把《西游记》改编成一个爱情故事,让孙悟空和妖精还谈起了恋爱,将孙悟空变成西天取经路上的情种,简直是不可思议的错误。
记者:有没有投资方请你出山,出演变种了的孙悟空?
六小龄童:这样的邀请不少,我不管什么高片酬全都拒绝了。对我们老祖宗的经典,我要身体力行的维护,老祖宗留下来的形象不能在我这变味儿。有时跟广告商合作时,他们要求我以孙悟空的形象穿上皮鞋,喝两口牛奶或竖起大拇哥,我都是拒绝。作为曾经演过孙悟空的演员,我就要慎重,孙悟空在我心里是神圣的,我不能打着孙悟空的名号演的是别的人物或者表达一种变了味儿的不属于孙悟空的东西,这样的事我不干。

记者:在美猴文化上你是如何耕耘的?都做了哪些工作?
六小龄童:《西游记》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经典名著。我想在传承西游文化上,用自己美猴王的影响力做些奉献。我接戏的频率慢下来了,更多的思考怎样把西游文化做到高度,能在海内外弘扬推动西游文化,比如说我写了《六小龄童品西游》的书,让我们从西游文化当中来感悟人生的魅力和人生智慧。我又给中、小学生写了一部《听孙悟空说西游》,让我们的小同学也能看懂,我还给孩子们去上课,讲《西游记》,此外我还到全国100多所大学去演讲,各个省基本上全去过了,跟大学生的沟通效果非常好,让他们感悟我们的传统文化与美德,演讲时有一个现象很感动,我请没有看过我演的《西游记》的观众举手,结果没有一个人举手,他们全都看过原著,我特别感动,我还到越南、新加坡、泰国、美国、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去演讲,他们称我是中华文化的使者,联合国还给我颁了一个叫“世界文化和平使者”的称号,我致力于用《西游记》的文化去讲和谐,讲孙悟空对师父,对老百姓的爱,对师兄弟的爱,对天上人间的这样一种人的性格的碰撞,所以通过讲学,我自己对《西游记》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刻,我想,为什么千百年来大家对孙悟空的爱不变,因为他对我们的社会影响是巨大的,仔细去品味,《西游记》这部小说,其实它的内容不就是讲和谐吗?

记者:你这次在年近60岁的年纪再次接演猴戏《敢问路在何方》,其底蕴和动力是不是源于父亲的传承?
六小龄童:我去大学做演讲时,看到学生们举起了“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的横幅,心里特别热乎。我那个时候意识到我的血液里、骨髓里已经深深打上了美猴王的烙印,因为在我的背后,是我们章氏家族四代人的重托和传承。
北京动物园的猴山是我老去的地方,因为我要向猴子求教。一瞧就是大半天,经常看着看着就乐出声来,我兜里带着好吃的分发给众猴儿,用照相机抓拍猴子瞬间的动作,洗出照片,带回宿舍仔细品味。猴戏当中那些细微的动作都是观察来的,猴子怎么抓蝴蝶,抓住以后怎么处理,怎么吃桃,所有的都是亲眼看来的,我非常怀念那种沉浸的状态,在猴山我经常自己一个人看着看着就笑起来,那种状态非常愉悦非常幸福。我承认如果现在来拍《西游记》,许多危险、高难度动作都可以用高科技来完成,不用经常拿生命来冒险,但是真正的艺术,是无法用高科技代替的,我仍然相信,人的表演艺术魅力永远胜过高科技。
把《西游记》带向国际
记者:中美合拍《敢问路在何方》已经启动,你再次饰演孙悟空,这一版全新的《西游记》将插上科学技术的翅膀,在你的理解里这是不是一个全新的孙悟空?
六小龄童:最近几年每年都会有新的不同版本的《西游记》出来,和美国合作拍《敢问路在何方》,除了人家的电影技术确实先进以外,我一直在想,不管加进什么先进的技术,首先我们还是关注我们中华民族心目当中的那个孙悟空,《西游记》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经典,技术再如何先进,吴承恩先生笔下描写的孙悟空不能变。我特别希望这是一个传世作品,不是转眼就忘的电影,有观众留言说,《西游记》是我们自己的经典,我们又不缺人才,为什么要和国外合作?其实这一点不矛盾,我们需要西游文化的精髓,能够和世界上的观众的习惯做一个相融,如果中国导演去拍,可能中国人接受这样的风格,但是我们希望有一些艺术形式来破一下,孙悟空应该是世界级的超级英雄,但是我们中国人物的故事、造型、基调不变,所以我没有什么担忧。

记者:讲到西游文化的精髓,这么多年你一直致力于西游文化的传播,解释一下你所理解的西游文化的精髓是什么?
六小龄童:《西游记》这部小说老少皆宜,深入浅出,一个大道理,他用一种非常通俗的有趣的故事给你讲,我前段时间在沈阳跟小学生们讲《西游记》,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回来的经完整吗,不完整,掉水里了,这是追求享受的过程,不像现在过分考虑结果,孙悟空跟师父还讲,天地本不全,经卷哪有齐全之理。你讲师徒情,跟小朋友讲,尊重老师,我们过去讲一日为师,这样的道理《西游记》里全有,孙悟空厉害吗,厉害,他为什么对师父那么尊重,他救过他的命,感恩,承诺,懂得真诚,一开始他也不愿意去取经,戴着紧箍,慢慢有感情了,他就懂这个道理了。

记者:《敢问路在何方》是电影高科技和真人表演的融合,和曾经的版本比较不是会带给观众更有魅力的观影体验?
六小龄童:一定是。其实我们现在走的是《阿凡达》的路数。艺术和高科技怎么结合?以前火眼金睛,咱们训练这个眼神,快速转,都是演员演出来的,是演员有魅力的地方。过去我辨认你是人还是妖,下来就是“找打”,现在不是了,辨认的时候可以有很多技术可以处理,眼球颜色的变化啦,打起来的一招一式啦,把东方的艺术和西方高科技结合,我金箍棒耍得再快,一根能变成几万根,就靠技术,很多不同的人物,这些东西做完以后把他们放到一起,这个过程当中可能有的涉及到绿布,有的涉及到合成,整个生态一起搞,我们现在的做法跟《阿凡达》的技术一样,比如我骑到动物上,可能都是在不同的状态里融进来的,是超级计算机合成出来的。目前来讲,我们也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拍摄,完全是工业的,这些是我们那个时候完全达不到的,现在用上高科技,一定增加了影片的观赏魅力。

记者:六小龄童版的孙悟空之所以能独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是观众认为你的表演风格就是他们心里面想象的那个孙悟空,那么这次在表演风格上是不是延续86版的?还是借助高科技有了新的创新?
六小龄童:风格肯定还是延续的不会变。否则也不会让我去演这个孙悟空。孙悟空这个人物基本的基调,他的神和他的形,肯定不会变,变了观众也不会接受。其实谁也不知道孙悟空长什么样,可是观众一旦认可了的东西你自己都变不了,没有什么正宗不正宗之分。我们也不是面对年轻观众或者面对老年观众,因为《西游记》是世界名著,砸那么多人力物力财力的钱,还是希望把世界名著,吴承恩这一版的精髓告诉观众,不能说变成一个不是吴承恩写的《西游记》。

记者:现在不管是真人的还是动画的,不管是正剧还是谐剧,大小荧屏上孙悟空的形象很多,对于这种现象你怎么看?
六小龄童:我从来不赞成胡乱改编《西游记》,那样做对不起祖宗,有的把《西游记》改编成一个爱情故事,让孙悟空和妖精还谈起了恋爱,将孙悟空变成西天取经路上的情种,简直是不可思议的错误。
记者:有没有投资方请你出山,出演变种了的孙悟空?
六小龄童:这样的邀请不少,我不管什么高片酬全都拒绝了。对我们老祖宗的经典,我要身体力行的维护,老祖宗留下来的形象不能在我这变味儿。有时跟广告商合作时,他们要求我以孙悟空的形象穿上皮鞋,喝两口牛奶或竖起大拇哥,我都是拒绝。作为曾经演过孙悟空的演员,我就要慎重,孙悟空在我心里是神圣的,我不能打着孙悟空的名号演的是别的人物或者表达一种变了味儿的不属于孙悟空的东西,这样的事我不干。

记者:在美猴文化上你是如何耕耘的?都做了哪些工作?
六小龄童:《西游记》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经典名著。我想在传承西游文化上,用自己美猴王的影响力做些奉献。我接戏的频率慢下来了,更多的思考怎样把西游文化做到高度,能在海内外弘扬推动西游文化,比如说我写了《六小龄童品西游》的书,让我们从西游文化当中来感悟人生的魅力和人生智慧。我又给中、小学生写了一部《听孙悟空说西游》,让我们的小同学也能看懂,我还给孩子们去上课,讲《西游记》,此外我还到全国100多所大学去演讲,各个省基本上全去过了,跟大学生的沟通效果非常好,让他们感悟我们的传统文化与美德,演讲时有一个现象很感动,我请没有看过我演的《西游记》的观众举手,结果没有一个人举手,他们全都看过原著,我特别感动,我还到越南、新加坡、泰国、美国、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去演讲,他们称我是中华文化的使者,联合国还给我颁了一个叫“世界文化和平使者”的称号,我致力于用《西游记》的文化去讲和谐,讲孙悟空对师父,对老百姓的爱,对师兄弟的爱,对天上人间的这样一种人的性格的碰撞,所以通过讲学,我自己对《西游记》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刻,我想,为什么千百年来大家对孙悟空的爱不变,因为他对我们的社会影响是巨大的,仔细去品味,《西游记》这部小说,其实它的内容不就是讲和谐吗?

记者:你这次在年近60岁的年纪再次接演猴戏《敢问路在何方》,其底蕴和动力是不是源于父亲的传承?
六小龄童:我去大学做演讲时,看到学生们举起了“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的横幅,心里特别热乎。我那个时候意识到我的血液里、骨髓里已经深深打上了美猴王的烙印,因为在我的背后,是我们章氏家族四代人的重托和传承。
北京动物园的猴山是我老去的地方,因为我要向猴子求教。一瞧就是大半天,经常看着看着就乐出声来,我兜里带着好吃的分发给众猴儿,用照相机抓拍猴子瞬间的动作,洗出照片,带回宿舍仔细品味。猴戏当中那些细微的动作都是观察来的,猴子怎么抓蝴蝶,抓住以后怎么处理,怎么吃桃,所有的都是亲眼看来的,我非常怀念那种沉浸的状态,在猴山我经常自己一个人看着看着就笑起来,那种状态非常愉悦非常幸福。我承认如果现在来拍《西游记》,许多危险、高难度动作都可以用高科技来完成,不用经常拿生命来冒险,但是真正的艺术,是无法用高科技代替的,我仍然相信,人的表演艺术魅力永远胜过高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