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作者热爱集邮,但读了《邮票》才明白那甚至可说是沉迷。如数家珍的邮学资料,本港和各地邮票市场的运作和动向,集邮者和邮商的机心计算…为小说提供了与《酒徒》、《对倒》等回然不同的实感。最妙趣的是主角夫妻对邮票和股票的态度移形换影,戏剧化地保存了七十年代香港的时代色彩。
《邮票》更是一部欲望之书。主角用种种理由滔滔雄辩支持自己的搜集欲:高尚的兴趣、稳赚的投资……但随着情节发展都不攻自破,最后他憬然大悟,「我见到邮票时,就无法保持理智的清醒了」。欲望的本体只能是欲望本身,若可以用品味、收益来衡量,就不是真正的欲望了。
小说看似结束得有些仓卒,也许因为副刊改版或老板指示,但欲望从来不可能圆满,不圆满不正是《邮票》最理想的结局?
无论就刘以鬯的小说或香港报纸的连载而言,《邮票》都是不容遗忘的异数。《邮票》成书,让今天的读者既对刘以鬯怎样追求与众不同,增加了一个崭新的观察角度,也能借此窥见香港副刊文化如日方中时代的广阔包容。
——樊善标
刘以鬯是香港现代文学巨擘。先后于中国内地、香港和新马编辑多种文学副刊、杂志,并不辍创作、逐译逾一甲子,发表「娱人」「娱已」文字数千万言,有与众不同的精选大型文集十二卷存世。
他还长年雅好集邮票、赏陶瓷、砌模型,调剂生活,且尚以之为题材,刻绘尘间别样面相,丰富了香港文学宝藏。《邮票》是继一九七一年报载、七九年结集的《陶瓷》后,又一描述欲望拨弄人性使之跌宕反复的长篇。
全文五十余万字,初发于一九七一至七三年《明报晚报》,乃刘先生最长的小说,今首度成书。作者凡事认真,善用光阴心智,把业余兴趣推向极致,玩出专家水准,而后形诸笔端,不啻给热爱文艺的奋发后秀作了示范。
——张志和(梅子)


《邮票》更是一部欲望之书。主角用种种理由滔滔雄辩支持自己的搜集欲:高尚的兴趣、稳赚的投资……但随着情节发展都不攻自破,最后他憬然大悟,「我见到邮票时,就无法保持理智的清醒了」。欲望的本体只能是欲望本身,若可以用品味、收益来衡量,就不是真正的欲望了。
小说看似结束得有些仓卒,也许因为副刊改版或老板指示,但欲望从来不可能圆满,不圆满不正是《邮票》最理想的结局?
无论就刘以鬯的小说或香港报纸的连载而言,《邮票》都是不容遗忘的异数。《邮票》成书,让今天的读者既对刘以鬯怎样追求与众不同,增加了一个崭新的观察角度,也能借此窥见香港副刊文化如日方中时代的广阔包容。
——樊善标
刘以鬯是香港现代文学巨擘。先后于中国内地、香港和新马编辑多种文学副刊、杂志,并不辍创作、逐译逾一甲子,发表「娱人」「娱已」文字数千万言,有与众不同的精选大型文集十二卷存世。
他还长年雅好集邮票、赏陶瓷、砌模型,调剂生活,且尚以之为题材,刻绘尘间别样面相,丰富了香港文学宝藏。《邮票》是继一九七一年报载、七九年结集的《陶瓷》后,又一描述欲望拨弄人性使之跌宕反复的长篇。
全文五十余万字,初发于一九七一至七三年《明报晚报》,乃刘先生最长的小说,今首度成书。作者凡事认真,善用光阴心智,把业余兴趣推向极致,玩出专家水准,而后形诸笔端,不啻给热爱文艺的奋发后秀作了示范。
——张志和(梅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