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广东的陈济棠在德国顾问林德曼的建议下购买了法国施耐德公司的52门M1928式75毫米步兵炮,40门M1919式75毫米轻便山炮,和4门M1919式105毫米重山炮。林顾问身为德国人,却放下心中的成见,向陈济棠推荐宿敌法国人的火炮,可见施耐德火炮必有其过人之处。
系出名门——1914年法国陆军山地部队认为自己装备的施耐德M1906式65毫米山炮威力太弱,已经难以满足未来战争的需要,因此要求施耐德公司研发一款威力更大的山炮,以施耐德公司的研发实力,研发山炮小菜一碟,正当工程稳步推进的时候,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法国人想象中的75毫米野战炮骑士对决并没有发生,不讲武德的德国人拉来了 105毫米,150毫米,210毫米以及更大口径的重炮,把法国人炸晕了。法国人这才如梦方醒,现代战争需要重炮,于是要求施耐德公司研发大口径重炮,施耐德公司文思泉涌,设计成功多款重型火炮,其中一款M1917式155毫米榴弹炮极为成功,以至于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都购买的了其生产许可证,并被美国人称为一战最优秀的6英寸榴弹炮。该炮从此确立了155毫米口径为6英寸火炮的主流口径。一战时期法国的优先级别是重炮的研发和生产,山炮的研发和生产级别很低,等到1919年75毫米和105毫米山炮设计投产的时候,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
施耐德M1919式75毫米山炮技术数据:
口径:75毫米
炮管长度:1398毫米L18.6倍经
膛线长度:1063毫米
后座距离:1-1.1米
最大射程:9千米
炮口初速:400米/秒
射速:爆发20发/分, 5分钟40发,持续射速120发/小时
炮架:箱式炮架
炮闩:间断螺纹式
放列全重:659千克
行列全重:721千克/740千克
方向射界: 10度(左右各5度)
高低射界:-10度——22度(低轴) 10度——40度(高轴)
火线高度:低轴0.745米 高轴1.11米
炮盾厚度:4毫米
炮轮直径:90厘米
辙距:1.25米
炮组成员:7-8人
驮运速度:5公里/小时
拖曳速度:7公里/小时
鞍具和驮具重量:36千克
弹重:弹重随弹药种类而变化
M1919式75毫米火炮只是法国施耐德公司众多颇为成功的设计其中之一。由于它问世较晚,未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投入使用,但由于它不仅被法国陆军使用,还出口到其他国家,参加过很多局部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被受使用者好评。施耐德M1919式山炮结构简单强度高,射击稳定性高,机动性好,75山炮炮口为75毫米口径,炮管的长度约1.4米,内置24条右旋恒定膛线,缠度为8度,炮闩为施耐德公司祖传的间断螺纹式,后坐力系统为水压制退器,液气复进机。该炮瞄准具为弧形标尺瞄具,与炮身不发生直接接触,在炮组成员在进行瞄准时,只要操作瞄准具,而无须反复调整沉重炮身,既省时又省力 。该炮的后座系统是长后座系统,能够大幅度抵消火炮的后坐力,大幅降低火炮炮架的重量,缺点是炮管回复时间长,降低了火炮的射速。该后座系统能使火炮的后座距离,随着火炮射击仰角的变化而自动变化,保证火炮在最大40度仰角射击时炮尾不接触到地面。该炮使用了分装式炮弹,可调整装药,在复杂地形条件下作战适应能力非常强,火力覆盖面积广。施耐德山炮法国版使用六种可调整装药,出口中国的是简配版(猴版)只有四种可调整装药。75山炮全装药炮管寿命为7000—8000发。
施耐德75山炮法国版使用的是0-5号六种装药,其中零号是强装药,五号是最小装药。
该炮能发射多种炮弹,在发射M1900 型高爆榴弹时
炮口初速:
零号装药:400米/秒
一号装药:350米/秒
二号装药:280米/秒
三号装药:235米/秒
四号装药:200米/秒
五号装药:165米/秒
其中零号装药时发射M1900型高爆榴弹(含引信5.5千克)炮口初速400米/秒最大射程为7.2千米,发射M1917型高爆榴弹(不含引信6千克)时炮口初速400米/秒最大射程为8.8千米,其中1900型高爆榴弹内置775克炸药,1917型高爆榴弹内置675克炸药。还以可以发射M1897型榴霰弹弹重7.25千克,内置110克黑火药216颗12克铅丸,最大射程大约7.85千米。
中国的减配版炮口初速如下:
一号装药:400米/秒,
二号装药:300米/秒,
三号装药: 240米/秒,
四号装药:185米/秒。
中国版的施耐德山炮在复杂地形作战适应能力比法国版略有下降。虽然法国出口中国的山炮是简配版,但是却很贴心的给中国军队提供了完整的射表。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对此称赞不已,因为完整的射表可以在实战中往往能占据先机。施耐德向中国销售火炮时曾表示该炮精度极佳,无论从各个角度高度射击,炮架非常稳定,指哪打哪弹无虚发。在后来的测试和抗日实战中,中国军人发现施耐德公司并没有夸大,施耐德山炮精度丝毫不逊色于博福斯山炮,优于新锐日本94式和美国M1型75毫米山炮,更不要说那些老式的中俄日德山炮了。
有趣的是中国买的是M1919式山炮,前面一批法国交付的都是M1919式,后面交付的都变成了M1928式。施耐德吸取了之前各型山炮成功的经验,新型山炮不仅性能优异,更考虑了该山炮的驮运挽曳情况,火炮不需要特殊工具可在数分钟之内分解成六到七个部件,重新组装只需10分钟。由于法兰西拥有大量的世界名马(佩而什阿马,布列塔尼马,阿登高地马,珀彻伦马等),驮马,乘马, 挽马各种马匹的质量世界一流,所以施耐德山炮在法军中分解为六部分,重量从116千克到126千克不等,加上轻便的36千克驮具鞍具,每部重量大约在152-162千克不等,这重量对于法国驮马来说就像吃草一样简单。法国施耐德公司意识一战已经结束要想获得更高的利润该炮必须出口,而其他国家可能没有法国这么多优质的挽马和驮马,如果分解成六部除了马政强国外其他马政垃圾的国家难以承受,所以施耐德工程师考虑到自己的非洲亚洲的殖民地,东欧,奥斯曼,波斯,阿拉伯各国这些东方国家可怜的马政,在山炮设计之初就考虑到还能分解成七部,重量从95千克到1118.5千克不等。
近代中国的马政比这些国家更烂,所以采用分解成七部,七部重量如下:
1、炮管部:106.5千克
2、套筒和炮尾部:109.5千克
3、前炮架和机轴部:102千克
4、摇架和底座部:118.5千克
5、炮架延伸件和载体防盾部:95千克
6、车轴,车轮,瞄准盒装置部:111千克
7、炮盾,升降杆,瞄准杆,引信装配机部:96千克
然后咱们对比下博福斯M1922式75山炮分解后的重量:

然后对比下斯柯达M1915式75毫米山炮七部分驮载重量(含鞍具驮具重量):

总体来说施耐德山炮重量还是比较轻的。这个重量对于东欧,土耳其,伊朗,阿拉伯各国的骡马基本能满足,但很明显中国骡马难堪重任的。既然驮运难以满足,要想机动只能拖曳运输了。
当时陆军第一强国法兰西炮兵机动条例规定:原则上只要道路条件允许,山炮须拖曳机动。只有道路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才可驮运,长时间驮运将会给骡马带来不可治愈的损害。看来山炮驮运不仅中国人头痛,就连不缺好马的陆军第一强国法国人也非常头痛。
在施耐德公司的工程师合理设计下,施耐德山炮非常便于拖曳运输,运输时,炮架延伸件向前翻折,火炮重心非常合理,在公路上一匹骡马便可挽曳,在野外二匹骡马挽曳,遇到复杂地形时三匹骡马挽曳。当火炮以轮式行驶时,75毫米火炮可以处于“低轴”或“高轴”两种位置。后者尤其适用于火炮在崎岖不平的地面、高草丛或岩石上行驶的情况。
M1919型还有个M1928型的衍生型号,M1928型主要改进是生产性能更好,使用了成本更低,更容易加工的炮盾。所以法国人提供给中国的火炮后来变成M1928式,不是良心发现,而是追求更高利润。需要注意的是,山炮炮轮采用鼓式制动系统,轮式行驶下坡一小时,休息5-10分钟防止制动系统过热,影响制动。现代汽车车轮一般都是碟刹,鼓刹一般是低配车型,但是一百年前鼓刹才是主流,博福斯山炮车轮也是鼓刹。山炮从拖曳状态转移放列状态需要几分钟的时间,从驮运状态转移到放列状态需要10分钟时间。
炮弹基数是200发,金属弹药箱每箱装6发炮弹、药筒和装药,每个骡马驮运2个弹药箱。装榴霰弹的2个弹药箱重122千克,装高爆榴弹则重126千克。弹药箱的驮具和鞍具重量为29千克。进入炮位之前,将骡马远离炮位的地方,拖曳状态由士兵推进炮位,驮运状态由士兵抬进炮位迅速组装成炮,观察员在此之前需要尽可能接近观测敌人,攻击时前5分钟迅速发射40发炮弹,然后火炮迅速转移。整个过程需要在几十分钟内完成。如果需要长时间炮击,火炮射速为120发/小时。
1920年代初,法国施耐德公司为75毫米炮研发出来了尖锐弹,这是一种弹头更尖锐的炮弹,壳厚弹长内置炸药少,是牺牲火炮精度和威力换取射程的炮弹,M1919山炮的最大射程达增加到9.6千米。1923年巴西购入的施耐德M1919/23型75山炮上首次投入使用。这种炮弹对于列强来说是个鸡肋,法军就没有装备它。(法军:一战炮弹库存太多)希腊是法国之外装备该型火炮最多的国家,1940年意大利入侵希腊时,希腊部队装备了120门M1919式105毫米山炮和192门M1919式75毫米山炮,希腊用这些火炮痛扁了意大利法西斯领袖一顿。
系出名门——1914年法国陆军山地部队认为自己装备的施耐德M1906式65毫米山炮威力太弱,已经难以满足未来战争的需要,因此要求施耐德公司研发一款威力更大的山炮,以施耐德公司的研发实力,研发山炮小菜一碟,正当工程稳步推进的时候,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法国人想象中的75毫米野战炮骑士对决并没有发生,不讲武德的德国人拉来了 105毫米,150毫米,210毫米以及更大口径的重炮,把法国人炸晕了。法国人这才如梦方醒,现代战争需要重炮,于是要求施耐德公司研发大口径重炮,施耐德公司文思泉涌,设计成功多款重型火炮,其中一款M1917式155毫米榴弹炮极为成功,以至于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都购买的了其生产许可证,并被美国人称为一战最优秀的6英寸榴弹炮。该炮从此确立了155毫米口径为6英寸火炮的主流口径。一战时期法国的优先级别是重炮的研发和生产,山炮的研发和生产级别很低,等到1919年75毫米和105毫米山炮设计投产的时候,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
施耐德M1919式75毫米山炮技术数据:
口径:75毫米
炮管长度:1398毫米L18.6倍经
膛线长度:1063毫米
后座距离:1-1.1米
最大射程:9千米
炮口初速:400米/秒
射速:爆发20发/分, 5分钟40发,持续射速120发/小时
炮架:箱式炮架
炮闩:间断螺纹式
放列全重:659千克
行列全重:721千克/740千克
方向射界: 10度(左右各5度)
高低射界:-10度——22度(低轴) 10度——40度(高轴)
火线高度:低轴0.745米 高轴1.11米
炮盾厚度:4毫米
炮轮直径:90厘米
辙距:1.25米
炮组成员:7-8人
驮运速度:5公里/小时
拖曳速度:7公里/小时
鞍具和驮具重量:36千克
弹重:弹重随弹药种类而变化
M1919式75毫米火炮只是法国施耐德公司众多颇为成功的设计其中之一。由于它问世较晚,未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投入使用,但由于它不仅被法国陆军使用,还出口到其他国家,参加过很多局部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被受使用者好评。施耐德M1919式山炮结构简单强度高,射击稳定性高,机动性好,75山炮炮口为75毫米口径,炮管的长度约1.4米,内置24条右旋恒定膛线,缠度为8度,炮闩为施耐德公司祖传的间断螺纹式,后坐力系统为水压制退器,液气复进机。该炮瞄准具为弧形标尺瞄具,与炮身不发生直接接触,在炮组成员在进行瞄准时,只要操作瞄准具,而无须反复调整沉重炮身,既省时又省力 。该炮的后座系统是长后座系统,能够大幅度抵消火炮的后坐力,大幅降低火炮炮架的重量,缺点是炮管回复时间长,降低了火炮的射速。该后座系统能使火炮的后座距离,随着火炮射击仰角的变化而自动变化,保证火炮在最大40度仰角射击时炮尾不接触到地面。该炮使用了分装式炮弹,可调整装药,在复杂地形条件下作战适应能力非常强,火力覆盖面积广。施耐德山炮法国版使用六种可调整装药,出口中国的是简配版(猴版)只有四种可调整装药。75山炮全装药炮管寿命为7000—8000发。
施耐德75山炮法国版使用的是0-5号六种装药,其中零号是强装药,五号是最小装药。
该炮能发射多种炮弹,在发射M1900 型高爆榴弹时
炮口初速:
零号装药:400米/秒
一号装药:350米/秒
二号装药:280米/秒
三号装药:235米/秒
四号装药:200米/秒
五号装药:165米/秒
其中零号装药时发射M1900型高爆榴弹(含引信5.5千克)炮口初速400米/秒最大射程为7.2千米,发射M1917型高爆榴弹(不含引信6千克)时炮口初速400米/秒最大射程为8.8千米,其中1900型高爆榴弹内置775克炸药,1917型高爆榴弹内置675克炸药。还以可以发射M1897型榴霰弹弹重7.25千克,内置110克黑火药216颗12克铅丸,最大射程大约7.85千米。
中国的减配版炮口初速如下:
一号装药:400米/秒,
二号装药:300米/秒,
三号装药: 240米/秒,
四号装药:185米/秒。
中国版的施耐德山炮在复杂地形作战适应能力比法国版略有下降。虽然法国出口中国的山炮是简配版,但是却很贴心的给中国军队提供了完整的射表。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对此称赞不已,因为完整的射表可以在实战中往往能占据先机。施耐德向中国销售火炮时曾表示该炮精度极佳,无论从各个角度高度射击,炮架非常稳定,指哪打哪弹无虚发。在后来的测试和抗日实战中,中国军人发现施耐德公司并没有夸大,施耐德山炮精度丝毫不逊色于博福斯山炮,优于新锐日本94式和美国M1型75毫米山炮,更不要说那些老式的中俄日德山炮了。
有趣的是中国买的是M1919式山炮,前面一批法国交付的都是M1919式,后面交付的都变成了M1928式。施耐德吸取了之前各型山炮成功的经验,新型山炮不仅性能优异,更考虑了该山炮的驮运挽曳情况,火炮不需要特殊工具可在数分钟之内分解成六到七个部件,重新组装只需10分钟。由于法兰西拥有大量的世界名马(佩而什阿马,布列塔尼马,阿登高地马,珀彻伦马等),驮马,乘马, 挽马各种马匹的质量世界一流,所以施耐德山炮在法军中分解为六部分,重量从116千克到126千克不等,加上轻便的36千克驮具鞍具,每部重量大约在152-162千克不等,这重量对于法国驮马来说就像吃草一样简单。法国施耐德公司意识一战已经结束要想获得更高的利润该炮必须出口,而其他国家可能没有法国这么多优质的挽马和驮马,如果分解成六部除了马政强国外其他马政垃圾的国家难以承受,所以施耐德工程师考虑到自己的非洲亚洲的殖民地,东欧,奥斯曼,波斯,阿拉伯各国这些东方国家可怜的马政,在山炮设计之初就考虑到还能分解成七部,重量从95千克到1118.5千克不等。
近代中国的马政比这些国家更烂,所以采用分解成七部,七部重量如下:
1、炮管部:106.5千克
2、套筒和炮尾部:109.5千克
3、前炮架和机轴部:102千克
4、摇架和底座部:118.5千克
5、炮架延伸件和载体防盾部:95千克
6、车轴,车轮,瞄准盒装置部:111千克
7、炮盾,升降杆,瞄准杆,引信装配机部:96千克
然后咱们对比下博福斯M1922式75山炮分解后的重量:

然后对比下斯柯达M1915式75毫米山炮七部分驮载重量(含鞍具驮具重量):

总体来说施耐德山炮重量还是比较轻的。这个重量对于东欧,土耳其,伊朗,阿拉伯各国的骡马基本能满足,但很明显中国骡马难堪重任的。既然驮运难以满足,要想机动只能拖曳运输了。
当时陆军第一强国法兰西炮兵机动条例规定:原则上只要道路条件允许,山炮须拖曳机动。只有道路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才可驮运,长时间驮运将会给骡马带来不可治愈的损害。看来山炮驮运不仅中国人头痛,就连不缺好马的陆军第一强国法国人也非常头痛。
在施耐德公司的工程师合理设计下,施耐德山炮非常便于拖曳运输,运输时,炮架延伸件向前翻折,火炮重心非常合理,在公路上一匹骡马便可挽曳,在野外二匹骡马挽曳,遇到复杂地形时三匹骡马挽曳。当火炮以轮式行驶时,75毫米火炮可以处于“低轴”或“高轴”两种位置。后者尤其适用于火炮在崎岖不平的地面、高草丛或岩石上行驶的情况。
M1919型还有个M1928型的衍生型号,M1928型主要改进是生产性能更好,使用了成本更低,更容易加工的炮盾。所以法国人提供给中国的火炮后来变成M1928式,不是良心发现,而是追求更高利润。需要注意的是,山炮炮轮采用鼓式制动系统,轮式行驶下坡一小时,休息5-10分钟防止制动系统过热,影响制动。现代汽车车轮一般都是碟刹,鼓刹一般是低配车型,但是一百年前鼓刹才是主流,博福斯山炮车轮也是鼓刹。山炮从拖曳状态转移放列状态需要几分钟的时间,从驮运状态转移到放列状态需要10分钟时间。
炮弹基数是200发,金属弹药箱每箱装6发炮弹、药筒和装药,每个骡马驮运2个弹药箱。装榴霰弹的2个弹药箱重122千克,装高爆榴弹则重126千克。弹药箱的驮具和鞍具重量为29千克。进入炮位之前,将骡马远离炮位的地方,拖曳状态由士兵推进炮位,驮运状态由士兵抬进炮位迅速组装成炮,观察员在此之前需要尽可能接近观测敌人,攻击时前5分钟迅速发射40发炮弹,然后火炮迅速转移。整个过程需要在几十分钟内完成。如果需要长时间炮击,火炮射速为120发/小时。
1920年代初,法国施耐德公司为75毫米炮研发出来了尖锐弹,这是一种弹头更尖锐的炮弹,壳厚弹长内置炸药少,是牺牲火炮精度和威力换取射程的炮弹,M1919山炮的最大射程达增加到9.6千米。1923年巴西购入的施耐德M1919/23型75山炮上首次投入使用。这种炮弹对于列强来说是个鸡肋,法军就没有装备它。(法军:一战炮弹库存太多)希腊是法国之外装备该型火炮最多的国家,1940年意大利入侵希腊时,希腊部队装备了120门M1919式105毫米山炮和192门M1919式75毫米山炮,希腊用这些火炮痛扁了意大利法西斯领袖一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