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结论,设置起来相当简单,也就用了5分钟。强度提升明显,我这个件0.2mm2层墙普通PLA20%填充要非常用力才能掰断。而且由于内墙不会推挤外墙,外墙精度更好了。甚至打印时长也短了3分钟(总共2小时)。
具体原理大概就是把奇数层内墙放在单独的一个副层,在主层打完后上移一半层高再打副层。一开始出现了很严重的漏料和撞支撑的问题(图二)。后来仔细研究了一下gcode发现打印顺序是:
支撑→主层墙→主层填充→副层墙。而作者没在主层副层之间增加擦拭和回抽导致漏料。
改善办法为打开“首先打印填充这个选项”。打开之后打印顺序变为:
支撑→主层填充→主层墙→副层墙。由于主层墙结束点和副层墙起始点重合所以不会导致漏料(图三)。
缺点也是有的,就是后处理完浏览切片比较麻烦。还是会有概率撞支撑,需要增加树状支撑的强度。无法使用archane墙生成器。一盘上打印多个模型或者模型上有多个闭合的墙的话还是会有漏料问题。不过依旧瑕不掩瑜。选择性的在螺丝螺母之类的结构件上用这种技术就可以不用再为强度困扰了。



具体原理大概就是把奇数层内墙放在单独的一个副层,在主层打完后上移一半层高再打副层。一开始出现了很严重的漏料和撞支撑的问题(图二)。后来仔细研究了一下gcode发现打印顺序是:
支撑→主层墙→主层填充→副层墙。而作者没在主层副层之间增加擦拭和回抽导致漏料。
改善办法为打开“首先打印填充这个选项”。打开之后打印顺序变为:
支撑→主层填充→主层墙→副层墙。由于主层墙结束点和副层墙起始点重合所以不会导致漏料(图三)。
缺点也是有的,就是后处理完浏览切片比较麻烦。还是会有概率撞支撑,需要增加树状支撑的强度。无法使用archane墙生成器。一盘上打印多个模型或者模型上有多个闭合的墙的话还是会有漏料问题。不过依旧瑕不掩瑜。选择性的在螺丝螺母之类的结构件上用这种技术就可以不用再为强度困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