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吧 关注:108,794贴子:288,312
  • 0回复贴,共1

骨髓穿刺活检:操作流程与注意事项全解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骨髓穿刺活检作为血液系统疾病诊断的核心技术,通过获取骨髓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细胞学及遗传学分析,为临床诊断提供关键依据。本文将系统阐述骨髓穿刺活检的操作流程、技术要点及注意事项,助力提升操作的规范性与安全性。

骨髓穿刺活检
一、操作流程详解1. 术前准备与评估
患者沟通:详细告知操作目的、流程及可能出现的疼痛(如局部酸胀感),签署知情同意书。
体位选择:
髂前上棘:仰卧位,穿刺点位于髂前上棘后1-2cm处。
髂后上棘:侧卧位,臀部上方突出部位。
胸骨:仰卧位,穿刺针与骨面成30-40度角,避免穿透内侧骨板。
物品准备:无菌骨髓穿刺包(含穿刺针、注射器、无菌纱布)、2%利多卡因、载玻片、胶布、消毒用品等。
凝血功能评估:术前检查凝血时间,血友病患者禁止穿刺。
2. 消毒与麻醉
局部消毒:以穿刺点为中心,由内向外消毒3次,范围≥15cm,铺无菌洞巾。
麻醉操作:
皮丘麻醉:5ml注射器斜面朝上,5度角进针形成直径1.5cm皮丘。
骨膜麻醉:调整至90度角进针至骨膜,注射利多卡因1-2ml,必要时扩大麻醉范围。
麻醉要点:左手固定皮肤,避免损伤浅表静脉,麻醉后轻揉局部促进药效发挥。
3. 穿刺操作
穿刺针固定:调节穿刺针固定器至适当长度(髂骨1.5cm,胸骨1.0cm)。
进针手法:
垂直进针:右手持针与骨面垂直刺入(胸骨除外),旋转推进至骨质。
阻力消失判断:当穿刺阻力突然消失且针体固定时,表明进入骨髓腔。
骨髓液抽取:
拔出针芯:接干燥注射器,缓慢抽取0.1-0.2ml骨髓液。
涂片制备:立即滴于载玻片,均匀涂抹制备涂片。
细菌培养:如需培养,另取1-2ml骨髓液注入培养瓶。
4. 骨髓活检取材
活检针操作:
旋转进针:将活检针顺时针旋转至骨质一定深度,拔出针芯,连接接柱后继续进针1.0cm。
组织离断:转动针管360度,利用前端沟槽切断骨髓组织。
标本处理:退出穿刺针,用针芯推出骨髓组织,置于10%甲醛中固定,4℃保存并尽快送检。
5. 术后处理
加压固定: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按压1-2分钟后胶布固定。
患者观察:静卧2-4小时,监测生命体征,避免剧烈运动。
术后护理:
穿刺点护理:3日内勿沾水,保持干燥,每日观察有无红肿、渗血。
饮食指导:清淡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异常处理:出现剧烈疼痛、出血或发热时,立即就医。
二、注意事项与风险防控1. 严格无菌操作
全程遵循无菌原则,避免污染穿刺部位,降低感染风险。
穿刺包灭菌有效期需严格核查,使用前检查密封性。
2. 麻醉与疼痛管理
麻醉需充分覆盖皮肤、皮下及骨膜,减少穿刺疼痛。
操作中可通过深呼吸、放松肌肉缓解不适,必要时追加麻醉药。
3. 穿刺技术要点
避免暴力进针:胸骨穿刺时不可用力过猛,防止穿透骨板损伤心脏或大血管。
减少针体摆动:穿刺针进入骨质后避免大幅度摆动,防止折针或髓腔内出血。
多次穿刺处理:若首次穿刺失败,需更换穿刺针重新操作,避免血迹污染影响结果。
4. 标本质量保障
骨髓液抽取量:细胞形态学检查时抽取0.1-0.2ml,避免过度稀释。
及时送检:涂片需在骨髓液干燥后尽快送检,活检标本4℃保存并于24小时内处理。
5.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出血:术后按压止血,观察有无持续渗血。
感染:穿刺点红肿、发热时,局部消毒并遵医嘱使用抗生素。
特殊情况:
“干抽”:多次穿刺未获取骨髓液时,需改行骨髓活检。
大理石骨病:穿刺阻力异常时,行X线检查明确骨硬化诊断。
三、患者关怀与沟通
术前心理疏导:通过模型演示操作过程,缓解患者焦虑。
术中配合指导:告知患者保持体位稳定,避免咳嗽或扭动。
术后随访:解释术后轻微疼痛属正常现象,消除患者疑虑。
结语
骨髓穿刺活检通过标准化操作流程与精细化注意事项管理,可显著提升诊断准确性与安全性。临床实践中需严格掌握适应证与禁忌证,结合患者个体差异优化操作方案。未来,随着智能导航技术与再生医学的发展,骨髓穿刺活检将进一步向精准化、微创化方向演进,为血液系统疾病诊疗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


IP属地:江苏1楼2025-05-07 08:50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