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子一统天下吧 关注:130贴子:10,668

回复:我知道的草药。。。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板蓝根
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利咽之功效



60楼2012-12-18 13:09
回复
    厚朴
    芳香化湿中药,主治:食积气滞;腹胀便秘;湿阻中焦,脘痞吐泻;痰壅气逆;胸满喘咳。出自《神农本草经》。现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61楼2012-12-18 13:10
    回复
      莲子
      【防癌抗癌】:莲子善于补五脏不足,通利十二经脉气血,使气血畅而不腐,莲子所含氧化黄心树宁碱对鼻咽癌有抑制作用,这一切,构成了莲子的防癌抗癌的营养保健功能;   【降血压】:莲子所含非结晶形生物碱N-9有降血压作用;   
      【强心安神】:莲子芯所含生物碱具有显著的强心作用,莲芯碱则有较强抗钙及抗心律不齐的作用;  
       【滋养补虚、止遗涩精】:莲子中所含的棉子糖,是老少皆宜的滋补品,对于久病、产后或老年体虚者,更是常用营养佳品;莲子碱有平抑性欲的作用,对于青年人梦多,遗精频繁或滑精者,服食莲子有良好的止遗涩精作用;   
      【清心、祛斑】:带心莲子能清心火,祛除雀斑,然不可久煎。


      62楼2012-12-18 13:10
      回复
        好吧,今天很幸运,直接借用了某大侠的,哇哈哈。。。然后我也再开始慢慢更新,有没有发现,真的都是身边见过的。。。好激动啊,我要再好好找真实的图,医书上的图老是让我很迷惘啊,实在不好分辩。。。


        63楼2012-12-18 13:12
        回复
          穿心莲又名春莲秋柳、一见喜、榄核莲等。味苦,性寒,归心、肺、大肠、膀胱经。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燥湿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咽喉肿痛、口舌生疮、流行性腮腺炎、胆囊炎、疖肿、热淋涩痛、湿疹等多种病症。现介绍以其为主药的治病验方六则如下。
          治风热感冒方
          穿心莲12克,金银花20克,连翘10克,板蓝根10克,荆芥10克,牛蒡子10克,薄荷6克,桔梗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治流行性腮腺炎方
          穿心莲15克,板蓝根20克,连翘10克,蒲公英20克,黄芩10克,黄连10克,牛蒡子10克,薄荷6克,玄参10克,桔梗10克,柴胡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治热淋方
          穿心莲15克,车前子10克,扁蓄10克,瞿麦10克,栀子10克,黄连10克,金银花30克,大黄6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治胆囊炎方
          穿心莲12克,茵陈30克,栀子10克,地龙10克,丹参15克,青皮10克,木香10克,川楝子10克,大黄6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治湿疹方
          穿心莲15克,黄柏15克,苦参15克,苍术12克,白鲜皮12克。将上药水煎洗患处,每日2~3次。
          治疖肿方
          穿心莲15克,野菊花15克,蒲公英20克,紫花地丁20克,金银花30克,连翘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当年在海南摘的可多啊。。。下次再去吧,很好很好的一个宝地。。。其实去的地方真的好少,还有云南的大山,只要是大山都有宝的。。。
          嗯嗯。。。


          70楼2013-03-31 20:48
          回复
            治扁桃体炎方 紫花地丁15克,大青叶、牛蒡子、玉蝴蝶、射干、山豆根各10克,贯众20克。将上药研末混匀,水泛为丸,每次9克,日2次。
            治鼻窦炎方 紫花地丁15克,辛夷花、苍耳子各12克,黄芪15克,白芷、鹅不食草、黄芩各12克。每日1剂,分2次服。
            治扁平疣方 紫花地丁、半枝莲、板蓝根、鸦胆子、生苡仁各15克,木贼草10克,夏枯草20克。水煎,每日1剂。药渣加适量水略煎后趁热洗涤患处,每次15~30分钟,日2次。7天为一疗程。
            治褥疮方 紫花地丁15克,乳香、没药、白及各12克,乌贼骨15克,罂粟壳10克,赤石脂30克,冰片5克。共研极细末。用凡士林调成软膏,敷于疮面上,外用纱布覆盖固定。24小时换药1次。
            治脉管炎方 紫花地丁20克,黄连10克,大黄10克(微炒),地龙10克,甘草12克,红花10克,川芎15克。将上药研末混匀,蜂蜜为丸,每次6克,日2次,黄酒送服。
            治疖痈肿痛方 紫花地丁、野菊花、蒲公英各25克,金银花30克,连翘25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治乳腺炎方 紫花地丁20克,漏芦、白花蛇草、浙贝母、通草、甘草各15克,忍冬藤20克,败酱草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71楼2013-03-31 20:50
            回复
              曼陀罗又叫曼荼罗、满达、曼扎、曼达、醉心花、狗核桃、洋金花、枫茄花、万桃花、闹羊花、洋金花、大喇叭花、山茄子等,多野生在田间、沟旁、道边、河岸、山坡等地方,原产印度。意译作圆华、白团华、适意华、悦意华等。曼陀罗原产热带及亚热带,我国各省均有分布。喜温暖、向阳及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广布全国各地。主要危害棉花、豆类、薯类、蔬菜等。 中文学名: 曼陀罗
              拉丁学名: Datura stramonium L.
              别称: 醉心花、狗核桃等
              二名法: Datura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菊亚纲
              目: 茄目
              科: 茄科
              属: 曼陀罗属
              种: 曼陀罗种
              分布区域: 中国各省区都有分布; 广布于世界各大洲
              中国分布现状:全国各地区均有野生。另有少量人工栽培,供药用或观赏。 引入扩散和问题:明朝末期作为药用植物引入中国,《本草纲目》(1593年)记载。为旱地、果园和苗圃杂草,或入侵林缘、路旁和草地。全株含生物碱,对人、哺乳动物、鱼类和鸟类均有强烈的毒性,其中以果实、种子毒性最大。 用途:叶,花,种子入药具有镇痉,镇静,镇痛,麻醉的功能;种子油可制作肥皂和参合油漆用。 生长环境:全系栽培,种子繁植。 采集加工:花于初放时采,种子老熟时采,夏秋采全草鲜用或晒干。









              


              72楼2013-03-31 20:55
              回复
                图片来自:百度贴吧
                图片来自:百度贴吧
                图片来自:百度贴吧
                图片来自:百度贴吧
                图片来自:百度贴吧
                图片来自:百度贴吧
                图片来自:百度贴吧
                图片来自:百度贴吧
                图片来自:百度贴吧
                图片来自:百度贴吧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 马齿苋英文名称: Herba Portulacae(拉);purslane herb 定义: 马齿苋科植物马齿苋 Portulaca oleracea L. 的干燥地上部分。 应用学科: 中医药学(一级学科);中药学(二级学科);中药(二级学科)马齿苋为马齿苋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肥厚多汁,无毛,高10~30cm。生于田野路边及庭园废墟等向阳处。国内各地均有分布。该种为药食两用植物。全草供药用,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消炎、止渴、利尿作用;种子明目。现代研究,马齿苋还含有丰富的SL3脂肪酸及维生素A样物质:SL3脂肪酸是形成细胞膜,尤其是脑细胞膜与眼细胞膜所必需的物质;维生素A样物质能维持上皮组织如皮肤、角膜及结合膜的正常机能,参与视紫质的合成,增强视网膜感光性能,也参与体内许多氧化过程。此外,马齿苋还可作兽药和农药;嫩茎叶可作蔬菜等。 中文学名: 马齿苋(蜀本草) 别称: 马苋,五行草,长命菜,五方草,瓜子菜,麻绳菜,马齿菜,马生菜 二名法: Portulaca oleracea L.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原始花被亚纲 目: 中央种子目 亚目: 马齿苋亚目 科: 马齿苋科 属: 马齿苋属马齿苋营养分析: 清热凉血治痢。


                通过贴图神器上传73楼2013-03-31 23:01
                回复
                  图片来自:百度贴吧
                  图片来自:百度贴吧
                  图片来自:百度贴吧
                  图片来自:百度贴吧
                  图片来自:百度贴吧
                  图片来自:百度贴吧
                  图片来自:百度贴吧
                  图片来自:百度贴吧
                  荠菜为十字花科植物,是一种人们喜爱的可食用野菜,遍布全世界。其营养价值很高,食用方法多种多样。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具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的功效,常用于治疗产后出血、痢疾、水肿、肠炎、胃溃疡、感冒发热、目赤肿疼等症。人工栽培以板叶荠菜和散叶荠菜为主,春、夏、秋三季均可。 中文学名: 荠菜 拉丁学名: Capsella bursa-pastoris 二名法: Capsella bursa-pastoris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目: 十字花目 科: 十字花科 属: 荠菜属 种: 荠菜基本信息 荠菜【拼音名】Jì Cài 【英文名】Shepherdspurse Herb,Herb of Shepherdspurse 【拉丁植物名】Capsella bursapastoris(L.) Medic.[Thlaspi bursapastoris L.] 【别名】扁锅铲菜、地丁菜、地菜、荠、靡草、花花菜、护生草、羊菜、鸡心菜、净肠草、上e菜、菱角菜、清明菜、香田芥、枕头草、地米菜、鸡脚菜、假水菜、地地菜、烟盒草、西西、山萝卜苗、百花头、俞菜、辣菜等。【基源】为十字花科植物荠菜Capsella bursapastoris茎叶或带花序。【性味】微寒,甘、淡。【功用】凉血止血,利尿除湿。【成分】可食用部分88%。每100g含热量113kj、水分90.6g、蛋白质2.9g、脂肪0.4g、膳食纤维1.7g、碳水化合物3g、胡萝卜素2590μg、视黄醇当量432μg、硫胺素0.04mg、核黄素0.15mg、尼克酸0.4mg;维生素C 12mg,维生素E 1.01mg;钾280mg、钠31.6mg、钙294mg、镁37mg、铁5.4mg、锰0.65mg、锌0.68mg,铜0. 29mg,磷81mg、硒0.51μg。药用成分为胆碱、黄酮类化合物。[1] 荠菜又叫地菜,原产我国,属十字花科一年生野生草本植物。我国南北各省、江西全境平原丘陵均有分布,好生于田边、路旁、庭园周围等地。上海、江苏早已收集野生荠菜种子进行人工栽培,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但面积小、产量低,供不应求。[1] 据《中华药海》记载:正名释名,始载于〈千金食治〉为十字花科植物荠菜的带根全草。该品荠同齐:齐者济也,此草饥荒时能果腹延生,战伤时可止血活命,功勋颇大,作用齐全故名。 荠菜为十字花科植物Capsellabursa-pastoris(L.)Medic. 的幼嫩叶,又名地菜,是人们喜爱的一种野菜。原产中国,遍布世界,中国自古就采集野生荠菜食用,早在公元前300年尽荠菜的记载。19世纪末 至20世纪初,上海郊区开始至今已有九十多年的栽培历史。目前国内各大城市开始引种栽培,不过仍处于零星生产的范围里。而且荠菜善变,种在不同地里的荠菜各不相同。事实上它是有名的野菜


                  通过贴图神器上传75楼2013-03-31 23:02
                  回复
                    图片来自:百度贴吧
                    图片来自:百度贴吧
                    图片来自:百度贴吧
                    图片来自:百度贴吧
                    图片来自:百度贴吧
                    图片来自:百度贴吧
                    图片来自:百度贴吧
                    图片来自:百度贴吧
                    图片来自:百度贴吧
                    图片来自:百度贴吧
                    山苦荬别名:苦菜、节托莲、小苦麦菜、苦叶苗、败酱、苦麻菜、黄鼠草、小苦苣、活血草、陷血丹、小苦荬、苦丁菜、苦碟子、光叶苦荬菜、燕儿衣、败酱草。为菊科植物山苦荬的全草或根。早春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生于山地及荒野,为田间杂草。苦菜有很多种,其中以紫花苦菜对人最为有利,对于胆囊炎、胃炎有很好的疗效。一般早春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因开紫花而得名,其生长在沟边、山坡,呈散状集中分布,采摘时机不同,其药效不同,适时采挖才能保证药效。20世纪50-60年代用来充饥,紫花苦菜原产地位于江苏省东北部的灌南,紫花苦菜的生长条件要求苛刻,必须满足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雨水充沛的要素。主要分布于中国北部、东部和南部。 中文学名: 山苦荬 拉丁学名: Ixeris denticulata 别称: 苦菜、节托莲、小苦麦菜、苦叶苗、败酱、苦麻菜、黄鼠草、小苦苣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菊亚纲 目: 菊目 科: 菊科 属: 苦荬菜属 种: 山苦荬 分布区域: 中国北部、东部和南部、江苏灌南等地形态特征 ***注:名称、图片、定义有混淆,如苦菜、燕儿衣、败酱草是不同种的植物,有待进一步的甄别与明确。


                    通过贴图神器上传76楼2013-03-31 23:04
                    回复
                      我地区同时有这数个物种。多年生草本,含白色乳汁。茎直立,高10—30cm,全体无毛。茎少数或多数簇生,直立或斜生。基生叶莲座状,条状披针形、倒披针形或条形,长7—20厘米,宽0.5—2厘米,先端尖或钝,基部渐狭成柄,全缘或疏具小牙齿,或呈不规则分裂,灰绿色。 山苦荬(又名:败酱)(5张) 花茎直立,高20—40厘米,上有1—3叶,无柄抱茎,全缘或有稀疏浅齿,与基生叶形似而较短。头状花序多数,排列成稀疏的伞房状,总苞圆筒状或长卵形,长7—9mm,宽2—3mm,外层的总苞片小,6-8,内层的较长,7—8,全为舌状花,黄色、淡黄色、白色或变淡紫色。瘦果红棕色,狭披针形,稍扁,长4—6mm,有长约3毫米的喙,具10条等形的纵肋,冠毛白色。苦菜新鲜的时候没其他怪味,晒干后有强烈味道,如脚臭。但是效果非凡。别名:苦菜、兔儿菜、兔仔菜、小金英、鹅仔菜、燕儿尾、陶来音—伊达日阿(蒙古族名)胭脂麻,白花败酱,苦猪菜,苦斋,苦斋婆,苦斋麻。地理分布:山苦荬分布于中国北部、东部、南部及西南部,福建省为盛产地,原苏联、朝鲜、日本、越南也有。 性味:味辛、苦,微寒。 归经:归肝、胃、大肠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痈排脓,祛瘀止痛。 主治:用于肠痈,肺痈高热,咳吐脓血,热毒疮疔,疮疖痛肿,胸腹疼痛,阑尾炎,肠炎、痢疾,产后腹痛,痛经。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9-15克(鲜者60-120克);外用捣敷。脾胃虚弱者慎用。生物生态特征:山苦荬为多年生中旱生草本,它的适应性较强,广泛地分布于海拔500—4000m的山坡草地乃至平原的路边,农田或荒地上,为一种常见的杂草。本种耐旱也较耐寒,在北方干旱地区的固定,半固定沙丘及其他沙质地上也见有生长。它在海拔3300—4000m高寒的青藏高原亦可适应。在中国东北和内蒙古等地区,返青较早,而在晚秋季霜冻后亦可短期存活。山苦荬为根蘖型草本。以种子和根蘖进行繁殖,但以营养繁殖为主,在内蒙古地区一般4月上、中旬返青,4—5月为营养期,5—6月为开花期,6—7月结实,其后为果后营养期,10月上旬枯黄。 编辑本段药材鉴别 全草长20-40cm。茎多数,光滑无毛,基部簇状分枝。叶多皱缩,完整基生叶展平后线状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7-18cm,宽1-4cm,先端尖锐,基部下延成窄叶柄,边缘具疏小齿或不规则羽裂,有时全缘;茎生叶无叶柄。头状花序排列疏伞房状聚伞花序,未开放的总苞呈圆筒状,长7-9mm,总苞片2层,外层极小,卵形,内层线状披针形,边缘薄膜质;瘦果狭披钳形,稍扁平,红棕色,具长喙,冠毛白色。气微,味苦。黄花败酱与白花败酱两者区别点有三:黄花败酱一是地下根茎节间2cm以下,节生细根;二是叶羽状深裂或全裂,边缘具粗锯齿;三是聚伞花序集成顶生的伞房花序,花黄色。而白花败酱地下茎节间长3~6cm,节生粗毛;茎生叶不分裂;聚伞花序圆锥状顶生或腋生,花白色。两者均有败酱气,同等入药。


                      通过贴图神器上传77楼2013-03-31 23:04
                      回复








                        


                        79楼2013-04-01 20:57
                        回复
                          鸢尾花是鸢尾属植物,是对一族草本开花植物的统称。“鸢尾”之名来源于希腊语,意思是彩虹。它表明天上彩虹的颜色尽可在这个属的花朵颜色中看到。鸢尾花在我国常用以象征爱情和友谊,鹏程万里,前途无量明察秋毫。这种花由6个花瓣状的叶片构成的包膜,3个或6个雄蕊和由花蒂包着的子房组成。香气淡雅,可以调制香水。分布于日本、中国中部、西伯利亚、法国和几乎整个温带世界。是法国国花。 中文学名: 鸢尾花
                          拉丁学名: Iris tectorum
                          别称: 鸽子花 (内蒙一带称法)
                          界: 植物界
                          纲: 单子叶植物纲 Monocotyledoneae
                          目: 百合目 Liliales
                          科: 鸢尾科 Iridaceae
                          花程式: ↑*P(3+3)A3G(3:3)
                          色彩: 鸢尾花大多为蓝紫色
                          英文名: Roof Iris
                          花期: 5月

                          植物属性 基本信息 拉丁学名:Iris tectorum ("Iris"为“虹,虹彩”;“tectorum”为“屋顶上的”) 别 名:蓝蝴蝶,扁竹花,中国鸢尾,鸭子花,蝴蝶兰,爱丽丝 用 途:花境,丛植,地被  出 处:鸢(glede),读(yuan)是鹰科的一种鸟,《诗·大雅·旱麓》曰“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它的希腊/英文名是iris, 意为彩虹,因为这种花有红,橙,紫,蓝,白,黑各色,不愧彩虹之称。它的法语名是fleur-de-lis或者fleur-de-lys, 这个讲不出什么名堂,但是它的古法语拼法是fleur-de-luce, luce就是拉丁文的light, 光明也。所以这花在法语里是“光之花”。
                          紫色鸢尾花 产地分布:鸢尾属植物成长在日本、中国中部、西伯利亚、法国和几乎整个温带世界。 名字起源:鸢尾花,中文名来自于它的花瓣像鸢的尾巴。还有说是这种植物的名字是由上帝的信使和联接地球和其他世界的彩虹而来的。鸢尾花因花瓣形如鸢鸟尾巴而称之,其属名iris为希腊语“彩虹”之意,喻指花色丰富。 形态特征 鸢尾花是鸢尾属植物,是对一族草本开花植物的统称。这种花由6个花瓣状的叶片构成的包膜,3个或6个雄蕊和由花蒂包着的子房组成。花形似翩翩起舞的蝴蝶。五月,鸢尾花开花的季节,你就可以看见一只只蝴蝶飞舞于绿叶之间,仿佛要将春的消息传到远方去。[1] 与百合区别 “法国的国花是鸢尾科的香根鸢尾(f
                          鸢尾leur de lis),它体大花美,婀娜多姿,与百合花(lily)极为相似。鸢尾与百合分属两个截然不同的科类,虽然一眼看去,似乎两者都有六枚“花瓣”,殊不知鸢尾花只有三枚花瓣,其余外围的那三瓣乃是保护花蕾的萼片,只是由于这三枚瓣状萼片长得酷似花瓣,以致常常以假乱真,令人难于辨认。此外,鸢尾的“花瓣”一半向上翘起,一半向下翻卷,而百合花的花瓣却一律向上。另有一些鸢尾的花心深处还长有三枚由雌芯变成的长舌形瓣儿。由于欧洲人常把鸢尾花称作“百合花”,故不少人以为法国的国花是百合花。”近代汉语里经常把fleur-de-lis翻译成“金百合”,正确的翻法还应该是“鸢尾花”。香根鸢尾(fleur de lis)。
                          中药属性 药效作用 1.消炎作用:鸢尾黄酮甙,在试管中有抗透明质酸酶的作用,而且不为半胱氨酸所阻断,它还能抑制大鼠的透明质酸性的浮肿而不抑制角叉菜胶性浮肿,对鼠因腹腔注射氮芥引起的腹水渗出亦有抑制作用。   2.其他作用:鸢尾黄酮甙,能促进家兔唾液分泌,注射较口服的作用更快而强。 性味特征 苦、辛,平。有小毒。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 鸢尾其毒性为全草有毒,以根茎和种子较毒,尤以新鲜的根茎更甚。牛和猪误食有竣下及呕吐作用,消化器及肝有炎症。 功能主治 活血祛瘀,祛风利湿,解毒,消炎,消积。用于跌打损伤,风湿疼痛,咽喉肿痛,食积腹胀,疟疾;外用治痈疖肿毒,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3~5钱;外用适量,鲜根状茎捣烂外敷,或干品研末敷患处。 鸢尾此花全身有一定的毒性,尤其是根部,使用不当会引起呕吐、拉肚子、皮肤瘙痒、体温忽上忽下等等症状,故使用为药物的时候一定要遵从医嘱。


                          81楼2013-04-03 12:42
                          回复
                            化学成分
                            全草(地上部分)含生物碱1.6%、野甘草醇(Dulciol)和抗糖尿病成分阿迈灵(Amellin)。
                            野甘草根含甘露醇(Mannitol)约1%,并含鞣质等。根皮合廿六醇(Hexacosanol)。B-谷甾醇(B-Sitosterol)、D-甘露醇。全草含α-香树脂醇(α-amyrin)、野甘草酸(dulcioicacid)、白桦脂酸(betulinicacid)、伊佛来酸(ifflaionicacid)、无羁萜(friedelin)、粘霉醇(glutinol)、6-甲氧基苯并恶唑啉酮(6-methoxybenzoxazolino)、β-谷甾醇、二十六烷醇(hexacosanol)、D-甘露醇(D-mannitol)、三十三烷(tritriacontane)/无羁萜(friedelin),β-粘霉烯醇(glutinol),α香树脂醇(α-amyrin),白桦脂酸(betulinic acid),依弗酸(ifflaionic acid),野甘草种酸(dulcioic acid)[1],野甘草属酸(scoparic acid)A、B、C,野甘草属醇(scoparinol),野甘草种醇(dulic-nol),苯并恶唑啉酮(6-methoxybenzoxazolinene),5,7-二羟基-3′,4′,6,8-四甲氧基黄酮(5,7-dihydroxy-3′,4′,6,8-tetramethoxyflavone)[5],5,7,8,3′,4′,5′-六羟基黄酮-7-O-β-D-葡萄糖糖醛酸甘(5,7,8,3′,4′,5′-hex-ahydro xyflavone),木犀草素(luteoline),6,8-二-C-葡萄糖基芹菜素(vicenin-2),蒙花甙(linarin),牡荆素(vitexin),异牡荆素(isovi-texin),高山黄芩甙(scutellarin),高山黄芩甙甲指(scutellarin methyl ester),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luteolin-7-glucoside)[6],刺槐素(acacetin)[7],对-香豆酸(p-coumaric acid)[6],野甘草醇(dulciol),阿迈灵(amellin)[8]。另报导尚含野甘草醇(dulciol)、野甘草酮(dulciolone)、脂肪油、葡萄糖、氯化钾及磷酸盐等。根皮含二十烷醇(hexacosanol)。根皮含二十六烷醇、β-谷甾醇、D-甘露醇及一种无味结晶性物质scoparol和鞣质。地上部分含野甘草醇,野甘草属二醇(scopadiol)[9]。叶含野甘草醇,β-粘霉烯醇,6-甲氧基苯并恶唑啉酮,刺槐素[10],野甘草酸B及野甘草属酸A[11]。根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l),二十六醇(hexacosanol),D-甘露醇(D-mannitol)[12],6-甲氧基苯并恶唑啉酮,依弗酸,白桦脂酸[13]及薏苡素(coixol)[14]




                            83楼2013-04-03 23:02
                            回复

                              草石蚕,多年生草本,高13~23厘米。根状茎长而横走,密被白棕色狭鳞片。具有祛风除湿,清热解毒的作用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匍匐,其上密集须根及在顶端有患球状肥大块茎的横走小根状茎;茎高30-120m,在棱及节上有硬毛。叶对生;叶柄长1-3cm;叶片卵形或长椭圆状卵形,长3-12cm,宽1.5-6cm,先端微锐尖或渐尖,基部平截至浅心形,边缘有规则的圆齿状锯齿,两面被贴生短硬毛;轮伞花序通常6花,多数远离排列成长5-15cm,顶生假穗状花序;小荀片条形,具微柔毛;花萼狭钟状,连齿长约9mm,外被具腺柔毛,10脉,齿5,三角形,具刺尖头;花冠粉红色至紫红色,长约1.2cm,筒内具毛环,上唇直立,下唇3裂,中裂片近圆形。小坚果卵球形,黑褐色,具小瘤;花期7-8月,果期9月。[1-2
                              【名称】:草石蚕
                              【别称】:甘露儿、宝塔菜、地蚕、螺狮菜、地古瘤地灵、石蚕(《本草图经》),石奇蛇(《生草药性备要》),石祁蛇(《岭南采药录》),白伸筋、石伸筋(《江西民间草药》),白毛岩蚕、岩蚕(《浙江民间草药》),老鼠尾(《泉州本草》),土知母、墙蛇、石蚯蚓、飞线蜈蚣(《闽东本草》),上核树、骨蛇药、马骝尾、筋碎补(《广西药植名录》),白毛蛇(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白毛骨碎补(《福建中草药》),石岩蚕、白花石蚕、毛石蚕(《浙江民间常用草药》)。[1]
                              【学名】:Stachys sieboldii
                              【分布】:原产于东亚、中国大陆,台湾由中国大陆引进栽培已有15年以上的时间。
                              【分类】:唇形科
                              【型态】:株高15~25公分,茎方形,全株密生细毛,叶对生,长卵形,先端钝,锯齿缘,春至夏季开花,花冠淡紫色,地下块茎具短节状,白色,形似蚕体,质脆。
                              【用途】:常做观赏植物,因形似蚕宝宝,颇为奇特,1996~2000年间,坊间伪称是新鲜的「冬虫夏草」而声名大噪,价钱高昂,许多人受骗仍不知情,但经推广之后,已成为新兴蔬菜。
                              【花期】:12~1月盛产。
                              【管理】:性喜温暖,忌高温潮湿,生育适温15~25度。
                              【施肥】:栽培土质以肥沃之砂质土壤为佳,排水需良好,滞水不退易腐烂。
                              【繁殖】:可用扦插法或块茎繁殖[1]。

                              【药名】:草石蚕。
                              【别名】:甘露子、滴露、地蚕、甘露儿、土蚰、宝塔菜、蜗儿菜、土虫草、土人参、土蕊子、毛菜、风子草、地牯牛草、地纽、螺丝菜。
                              【汉语拼音】:cao shi can
                              【英文名】:Rhizome of Bear's-foot Fern。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tachys siebolidii Miq。
                              【归经】:归肺;肝;脾经。
                              【功效】:解表清肺;利湿解毒;补虚健脾。
                              【考证】: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科属分类】:骨碎补科。
                              【拉丁文名】:Rhizoma Stachydis Siebolidd。
                              【主治】:风热感冒;虚劳咳嗽;黄疸;淋证;疮毒肿痛;毒蛇咬伤[3]。
                              【生态环境】:生于水边或湿地。
                              【采收和储藏】:春、秋季采收。挖取块茎,洗净,晒干。
                              【资源分布】:分布于河北、山西、江苏、安徽、浙江、四川、云南等地。[1-2]
                              【功效分类】:祛风药;清热解毒药
                              【性味】:味甘;性平[1]
                              【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草石蚕的块茎及全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全草15-30克,根30-60克;或浸酒;或焙干研末。外用:适量,煎汤洗;或捣敷。
                              【出处】:《中华本草》
                              食疗价值
                              唇形科草本植物草石蚕的块茎。又称地蚕、甘露子、甘露儿、土蛹、宝塔菜、土虫草。分布于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四川、浙江等地,野生或栽培。春、夏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用。
                              I


                              84楼2013-04-05 17: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