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疯癫诠释流年吧 关注:2,976贴子:23,800

回复:【素材】给写古风小说的宝贝们的材料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战国后期的秦国已经是青铜剑、铁剑并用,同时剑的型制也有变化,长度增加到一百公分左右,剑身狭长,表面经过仔细地研磨,并有一层铬盐氧化物覆盖,显现着乌黑的光泽,能防蚀防锈,陕西秦墓出土的诸多长剑几乎有如新制,而其它兵器,如铍、矛、殳、镞等也都应用此法防锈蚀。铍实际上就是短剑,它安上长把以后,就是一个长刃的矛,叫铍,是从战国到西汉时期最常使用的一种阔刃矛,此外特别短的剑或刀被称为匕首。秦青铜剑的长度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由于青铜硬而脆的性质,过长的剑极易折断,因此剑的长度历来是受到限制的,秦代的长剑硬度一如经过处理的中碳钢,却能具有这种长度,出土之后颇令人不敢置信,经过学者的研究,发现其剑身有规律地作多段的收束,剑身宽度逐段变窄,而厚度则作比例性的加大,使其物理性能达到非常完美的地步,据说兵马俑出土时有过大量碎片压住青铜长剑致使剑身被压成90度直角,移开碎片后,长剑立即反弹恢复原状的实例,可见这种青铜剑韧性之优良,此时期可说是青铜兵器的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高峰时代。


35楼2013-02-19 10:10
回复
    战国末年骑兵已作为一种独立的兵种出现,在秦始皇陵中就能发现一些骑兵方队。西汉时期的骑兵已经成为战争的主力。由于马速度快,剑的推刺功能并不能比刀显出多大的优势,而西汉制造的铁制长刀具有足够的长度,加上只有一面刃口,另一面是厚实的脊,劈砍功能非常优越,不易折断,且加工制造比剑简单,于是在西汉时期,环首长刀就取代了剑的地位成为军队装备的主要短兵器。当时的日本对环首铁刀全盘接收,并着手仿制,对后来日本刀的发展有非常深远的影响,至今仍保有不少实物可兹证明。自东汉之后,剑在战场上被淘汰已成定局,但佩带宝剑的风气未变,另外剑也作为法器或象征物而存在。  随着历史的发展刀的形制得到不断的改进,环首刀逐渐增加了护手,取消了刀柄端的圆环,并且刀身有了弧曲度,这个转变自魏晋始,至唐成熟。唐朝时的刀型,刀首无环,柄部以木夹裹铁茎,外缠丝绳,刀首包裹金属饰件,刀柄与鞘均镶金嵌玉、裹以鲛革,装饰华丽非常,日本称之为“唐样大刀”,至今正仓院中仍有同一型式的传世品可供参考,日本人在精心模仿之后,以此为基础而发展出后来的武士刀。值得注意的是唐朝出现了一种拥有两刃的陌刀,这种刀至今虽未见实物,不过从其宋代继承者掉刀那里,还是依稀可辨其三尖两刃的特征的。陌刀堪称刀之极长,长达3米,是一种以劈砍为主的新型长兵器。陌刀曾在唐军中叱咤一时,陌刀队以横向密集队形列于阵前,“如墙而进”,大刀纷落敌阵,每击都讨得数人毙伤,所向无敌,但也许是作为砍击兵器双刃的作用不大,陌刀在唐之后逐渐演化为各种样式的长柄大刀,宋代为长柄大刀创立了“刀八色”,包括如今仍耳熟能详的偃月刀、眉尖刀、凤嘴刀、戟刀等。  此外中国古代的长短兵器还有斧、钺、钩、叉、鞭、锏、锤、以及各种软兵器等,但始终没有在历史上占据主流的地位。值得一提的是棍,它的技法融汇长短兵器如枪、剑等的各种技法,在民间与枪、刀、剑一样非常盛行。


    36楼2013-02-19 10:10
    回复
      秦汉以来,医药水平及制度不断进步和完善。仅以唐宋为例,得一概观。
      如隋唐医事制度,主要建立有三个系统,一是为帝王服务的尚药局和食医;二是为太子服务的药藏局和掌医;三是百官医疗兼教育机构的太医署及地方医疗机构。
        唐代的医药行政,隶属于礼部的祠部掌管,相当于中央卫生总署。另有隶属于太常寺的太医署,相当于中央一级的医学院,兼备医学教育和医疗组织两种功能。
        以医疗服务的对象看,这些中央级的机构,各有制度划定的对口单位。如唐代制度,凡京师百署官吏、宫廷宦官宫女、南衙卫兵、各边疆民族驻京人员等,看病服药,都找太医署。尚药局除了为皇帝嫔妃、诸王公主服务外,禁军官兵的医疗也归它负责。
        以上是京朝官吏享受“公费医疗”的情况。地方官吏吃药看病,也是沾惠于这个医在王官的体制。仍以唐宋为例,凡州府(宋时又加上 “军”一级行政设置)一级,都设有地方一级的医学院,其领导和教师,既是执掌地方医药行政的医官,又是传教医学生的导师,一般多为太医署毕业的学生。地方官吏及地方官办学校的师生患病,就请他们治疗。
        县一级没有医学院校,但也有县署机关医院。比如,按《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三五记载的北宋制度,县一级的官医配置,是每一万户一至五人,遇缺即补。他们必须是太医院或地方医学院的毕业生,除了从事医疗活动外,还须负责收采药物、指导防疫、验发行医和开设药房的执照、处理医疗事故等一切相关事务。这种体制一直维持到清代。
       这种县署医院兼医药行政管理的机构,一般多设在州县衙署的大门旁边,或者干脆就是县衙大墙的“破墙开店”,一方面承担县署官吏的公费医疗活动并受理医药行政事务,另一方面也为民众看病,乃至出诊,当然这就要收钱了。
      古代各级衙署中除官吏纳入国家编制之外,还有各种杂役庶务,都由农民以徭役的形式充当。按规定,在此进入“公务”范围的特定时期,他们也得享受公费医疗。 (源引:完颜绍元 《轻松为官——破解千年隐蔽秩序》)


      37楼2013-02-19 10:11
      回复
        酒 九 首
        酒之情不必金樽盛琼浆,一碗浊酒尤醇香。但有相知诉相思,何需醉乡作故乡。
        酒之味满腹心思付杯樽,酒中滋味只三分。琼浆玉液终是空,秫酒浊醪味最真。
        酒之德闻言尧舜酒千钟,我今以之问孔融。若将梅花植杯中,不知可会别样红?
        酒之评清酒涨落秦淮岸,浊醪奔流黄河浪。多少沉浮在其间,把酒向天空长叹。
        饮者酒入肠中热似血,血出颅腔烈如酒。轻抚一曲广陵散,留与冤魂作同仇。
        饮者闲来无事读旧章,寂寞化落满纸狂。无非佯作惊人语,常是酒后勉为难。
        饮者难辨人间清与浊,聊分杯中圣共贤。醉卧松间人何在,情如春雨满人间。
        饮者年过七十心益壮,醉到八分格外醒。抚看少年追风剑,犹在匣中作龙吟。
        酒之名苦露顷刻可忘忧,百花千日堪解愁。君山红友竹叶青,女儿立爱桃花酒。注:苦露、顷刻、忘忧、百花、千日、红友、立爱皆为古代酒名,君山为君山酒,女儿即女儿红,桃花酒又名“美人酒”,可“好容色”。


        41楼2013-02-19 10:13
        回复


            指白色生绢。除作衣料,中国艺术与它也有不解之缘,历史上许多书画作品、清代顾、湘、苏、粤四大名绣都是以白色生绢为依托创造出来的。《诗.唐风.扬之水》:“素衣朱绣,从子于鹄。”《太平御览》卷八一四引《范子计然》:“白素出三辅,匹八百。”又卷八一九引同书:“白纨素出齐鲁。”《三国志.魏志.夏侯尚传》:“今科制自公,列侯以下,位从大将军以上,皆得服绫锦、纨素、金银饰镂之物,自是以下,杂彩通于**。”清叶梦珠《阅世编.食货六》:“露香园顾氏绣,海内驰名,不特翎毛、花卉、巧若天成,而山水、人物,无不逼肖活现,向来价亦最贵,尺幅之素,精者值银几两,全幅高丈者,不啻数金。”


          46楼2013-02-19 10:16
          回复

             缬
              染花的丝织品;织物上的印染花纹。中国印花技术发明于战国。至西汉即有金银加彩三色套印染缬。魏晋南北盛行蜡染印花绵布。近年新疆于阗也有绞缬织物出土。唐代普遍流行蜡缬、夹缬和绞缬三种方法。长安有采缬铺。缬氆,即蜡染,或起始于西南少数民族,透过镂空的花版,将蜡融化后印于织物之上,经过浸染处理,再将蜡迹洗净,显出轮廓清晰的花纹。夹缬是用两块相同花纹的版模将织物折叠夹紧,然后再行浸染,染出的图案工整对称,能套染多种颜色,是一种直接印花的方法。绞缬则适合于染印散点状的花纹,染时根据需要先将织物依次撮缬起若干组,再用细线扎紧,浸染时将线拆除,织物上便会出现一组组浑厚而有规则的花纹。北宋时曾下令禁止民间使用染缬,并不许印花棋逢对手片流行。十七、十八世纪西藏的氆氇仍用夹缬法刷印花经纬度和缬法撮晕浸染花纹,保留了唐代的印染风格。晋陶潜《搜神记》卷九:“淮南陈氏于田中种豆,忽见二女子,姿色甚美,著紫缬襦青裙,天雨而衣不湿。”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法云寺》:“复引诸王按行府库,锦罽珠玑,冰罗雾縠,充积其内。绣、缬、紬、绫、丝、彩、越、葛、线、绢等不可数计,既染,则解其结,凡结处皆为元色,余则入染色,谓之彩缬,今民间亦多为之。”


            47楼2013-02-19 10:16
            回复

              蜀锦
                四川成都所产的美锦。以染色熟丝织造,质地坚韧,图案多样,五彩缤纷。三国时,为蜀汉主要手工产品,行销魏、吴。宋时列为贡品,南宋时朝廷赖以购买军马,为此曾严禁私贩。元费著撰有《蜀锦谱》详列宋代蜀锦名目。三国诸葛亮《教》:“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华阳国志.蜀志》:“蜀郡西城,故锦里也。”
                《渊鉴类函.布帛.锦》引山谦之《丹阳记》:“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独称妙。故三国时魏则市于蜀,吴亦资西蜀,至是始有之。”唐杜甫《白丝行》:“缫丝须长不须白,越罗蜀锦金粟尺。”元费著《蜀锦谱》:“蜀以锦擅名天下,故城名以锦官,江史以濯锦。而《蜀都赋》云:‘贝锦斐成,濯色江波。’《游蜀记》云:‘成都有九壁村,出美锦,岁充贡宋朝。’......建炎三年,都大茶马司始织造锦绫被褥,折支黎州等处马价,自是私贩之禁兴。”元戚辅之《佩楚轩客谈》:“客蜀时,制十样锦,名:‘长它竹’、‘雕团’、‘象眼’、‘宜男’、‘宝界地、’、‘天下乐’、‘方胜’、‘狮团’、‘八嗒韵’、‘铁蘘梗荷’。”
                


              48楼2013-02-19 10:16
              回复

                 绮
                  在素地织纹起花的丝织物。质地柔软,质理疏朗,多用作夏服材料。用经线、纬线错综地在织物上织出凸出的图案工艺,商代已经发明了,安阳殷墟出土的铜器粘有织成规矩纹样的绮、绢等丝织物残迹。战国楚简上出现了“绮”字。尔后各朝都有织造,规格和花样愈益丰富。锦绮,向被视作高级织品,不少朝代对服用对象作了限制。《书.禹贡》:“[兖州],厥贡漆丝,厥篚织文。”孔传:“地宜漆林,又宜蚕桑。织文,锦绮之属,盛之筐篚而贡焉。”《汉书.高帝纪下》:“[八年],贾人毋得衣锦绣绮縠絺纻罽。”颜师古注:“绮,文缯也,即今之细绫也。”唐白居易《庚顺之以紫霞绮远赠.以诗答之》:“千里故人心郑重,一端香绮紫氛氲。开缄日央晚霞色,满墙风生秋水纹。为褥欲裁怜叶破,制裘将剪惜花分。不如缝作合欢被,寤寐相思如对君。”明张瀚《松窗梦语.风俗记》:“国朝士女服饰,皆有定制。洪武时律令严明,群相蹈之。如翡翠珠冠,龙凤服饰,惟皇后、王妃始得为服;命妇礼冠四品以上用金事件,五品以下用抹金银事件;衣大袖衫,五品以上用纻丝绫罗,六品以下用绫罗缎绢;皆有限制。今男子服锦绮,女子饰金珠,是皆僭拟无涯,逾国家之禁者也。”


                50楼2013-02-19 10:17
                回复

                   绫
                    俗称绫子。一种有彩文的丝织品,光如镜面,像缎子而比缎子薄。汉代即有生产,六朝时绫与锦同样贵重。唐代尤为发达,名目繁多,公私衣服多用绫,其丝织业以蜀中锦彩、吴越异样纹绫纱罗和河南北纱绫为著。宋代罗绫则多以提花。元代有大绫、小绫。明代出土丝绸纹样中有落花流水花绫。《急就扁》卷二:“青绮绫縠靡润鲜。”《西京杂记》卷一:“霍光妻遗淳于衍蒲桃锦二十四匹,散花绫二十四匹。绫出钜鹿陈宝光家,宝光妻传其法。霍显召入其第,使作之。机用一百二十镊,六十日成一匹,匹直万钱。又与走珠一琲,绿绫百端,钱百万,黄金百两,为起第宅,奴婢不可胜数。衍犹怨曰:‘吾为尔成何功,而报我若是哉!’”《三国志.魏志.杜夔传》:“其好古存正莫如夔”南朝宋裴松之注:“时有扶风马钧,巧思绝世”,“为博士居贫,乃思绫机之变......旧绫机五十综者五十蹑,六十综者六十蹑,先生患其丧功费日,乃皆易以十二蹑。”明范濂《云间据目抄.风俗》:“绫布乃松郡中土产,昔年绫尚厚重,今皆用轻而薄者,而王江泾绫,始乱真矣。”清姚莹《康輶纪行.赏蕃茶物》:“洽达者,织素绫为之,每方约二尺,中织佛头,六方为一连。凡蕃目及剌麻见贵客,不用名柬,奉哈达为礼。”参阅《新唐书.地理志》和清谷应泰《博物要览》。


                  51楼2013-02-19 10:17
                  回复

                     縠
                      汉以后又称“纱縠”。一种有绉文的纱,以轻薄著称,向为贵重衣料。近年湖南长沙一带出土的西汉初年的细绣纹纱罗,薄如烟雾,且有仿泥金银印花彩绘薄质织物。每件纱衣重不到一市两,近乎汉人说的雾縠,南朝人说的天衣。《楚辞.神女赋》:“动雾縠以徐步兮,拂墀声之珊珊。”《后汉书.章帝纪》:“癸巳,诏齐相省冰纨、方空縠、吹纶絮。”李贤注:“《释名》曰:‘縠,纱也。’方空者,纱薄如空也。或曰空,孔也,即今之方目纱也。”《世说新语.轻诋》:“何处闻有蔡充儿”刘孝标注引《晋诸公赞》曰:“高平刘整有隽才,而车服奢丽,谓人曰:‘纱縠,人常服耳。’”唐白居易《和梦游春诗一百韵》:“袖软异文绫,裾轻单丝縠。”《宋史.食货志上三》:“其纤丽之物,则在京有绫锦院,西京、真定、青、益、梓州场院主织锦绮、鹿胎、透背,江宁府、润州有织罗务,梓州有绫绮场,毫州市绉纱,大名府织绉縠......以供服用及岁时赐与。”


                    52楼2013-02-19 10:17
                    回复

                        罽
                        指彩色染经剪绒,用以作毡。为我国西间少数民族所产。西汉以来锦罽常并称。汉代一张罽价值几万钱。清代西北地区的氍毹、斜文褐、花罽、细旃等名目,均属高级毡织品。《说文.系部》:“罽,西胡毳布也。”段玉裁注:“毳者,兽细毛也。用作为布,是曰罽。亦段罽为之。”《逸周书.王会解》:伊尹为四方献令,正西昆仑诸国,“请令以丹青、白旄、纰罽、江历、龙角、神龟为献”。《后汉书.西南夷传.冉駹夷》:“其能作旄毡、班罽、青顿、羊羧之属。”晋陆翙《邺中记》:“石虎御府罽有鸡头文罽、鹿子罽、花罽。”《辽史.食货志下》:“雄州、高昌、渤海亦立互市,以通南宋、西北诸郡、高丽之货,故女直以金、帛、布、蜜、蜡诸药材及铁离、靺鞨、于厥等部以蛤珠、青鼠、貂鼠、胶鱼之皮、牛羊驼马、毳罽等物,来易于辽者,道路繦属。”清屈大均《广东新语.舟语.洋舶》:“其人无事者皆细绒大笠,著红罽长襔,金纽连绵至地。”


                      55楼2013-02-19 10:18
                      回复


                          亦称茧绸。用家蚕粗丝或野蚕茧丝纺织成的平纹织物。汉代即为人重视。南北朝以白绸作为馈赠礼品。唐宋土贡有花绸、绵绸和平绸。明代以山西潞绸为最。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茧绸缣练者,婚姻之嘉饰也。”宋周去非《岭外代答.服用门.水绸》:“广西亦有桑蚕,但不多耳。得茧不能为丝,煮之以灰水中,引以成缕,以水织绸,其色虽暗而特宜于衣,在高州所产为佳。”清叶梦珠《阅世编.食货六》:“山东茧绸,集蚕茧为之,出于山东椒树者为最佳,色苍黑而气带椒香,污秽著之,越岁自落,不必浣濯而洁,在前朝价与绒等,用亦如之。”


                        56楼2013-02-19 10:18
                        回复


                            用生丝织成的平纹织物。其经纬密度基本一致。质地挺爽细腻,既可用来制衣,也可用作书画、装璜等。历代绣工在细薄轻软的绢罗上,绣出各种美不胜(蟹)收的图案。湖北江陵马砖一号楚墓出土有春冬战国时期的绣绢袍、裙、裤和单衣等。敦煌出土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满地锁绣绢。《墨子.辞过》:“治麻丝,捆(稛)布绢,以为民衣。”《初学记》卷二七引《晋令》:“其赵郡、中山、常山国输缣当绢者,及余处常输疏布当绵绢者,缣一匹当绢六丈,疏布一匹当绢一匹,绢一匹当绵三斤。”《新唐书.食货志一》:“凡授田者,丁岁输粟二斛,稻三斛,谓之租。丁随乡所出,岁输绢二匹,绫、絁二丈,布加五之一,绵三两,麻三斤,非蚕乡则输银十;上两,谓之调。用人之力,岁二十日,闰加二十日,不役者日为绢三尺,为之庸。”清李斗《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中》:“文汇阁凡三层,忘廇楹柱之间,俱绘以书卷,最下一层,中供《图书集成》,书面用黄色绢;两畔皆经部,书面用绿色绢;中一层尽史部,书面用红色绢;上一层左子右集,子书面用玉色绢,集用藕合色绢。”


                          57楼2013-02-19 10:18
                          回复

                             缣
                              质地细密的丝绢,通常以双丝织成,能染成各种颜色。多作衣料。汉以后或用以赏赐、酬谢和交易。《管子.山国轨》:“春缣衣,夏单衣。”《玉台新咏.汉古诗一》:“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魏书.食货志》:“又河北州镇,既无新造五铢,设有旧者,而复禁断,并不得行,专以单丝之缣,疏缕之布,狭幅促度,不中常式,裂匹为尺,以济有无。”宋庄绰《鸡肋编》卷上:“单州成武县织薄缣,修广合于官度而重才百铢,望之如雾,著故浣之亦不纰疏。”

                              丝织品的总称。生帛称缟、素、绡、绢,熟帛称练。帛在古代不光用于服饰,还用于书画。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的“穿袍服的楚国妇女”帛画,是我国现存缣帛画中年代最早的一幅。又,隋唐妇女服饰之一为披帛,又称画帛,以轻薄纱罗制成,上印花纹,长度两米以上,披搭在肩,盘绕两臂之间,后世披红出于此。《周礼天官.染人》:“掌染丝帛。凡染,春暴练,夏纁玄,秋染夏,冬献功。”郑玄注:“染夏者,染五色谓之夏者,其色以夏为狄为饰。”唐樊绰《蛮书.蛮夷风俗》:“本土不用钱,凡交易缯帛、毡罽、金银、瑟瑟、牛羊之属,以缯帛幂数计之,云某构色,直若干幂。”又:“帛曰幂,汉四尺五寸也。”宋赵汝适《诸蕃志.海南》:“髻露者以绛帛约髻根,或以彩色帛包髻,或戴小花笠,皆簪二银篦,亦有着短织花裙者。”清祁韵士《西陲边略.厄鲁特旧俗纪闻》:“妇人辫发双垂,钓发用红帛,在辫之腰帛间,缀以好珠瑟瑟之属,望若繁星。”


                            58楼2013-02-19 10:19
                            回复

                               缟
                                细白的生绢。历史上以曲阜所产尤为轻细,称鲁缟。《书.禹贡》:“[徐州],厥篚玄纤缟。”孔传:“玄,黑缯;缟,白缯。”汉司马相如《子虚赋》:“于是郑女曼姬,被阿锡,揄纻缟,杂纤罗,垂雾縠。”《汉书.韩安国传》:“强驽之末,力不能入鲁缟。”颜师古注:“缟,素也。曲阜之地,俗善作之,尤为轻细。”唐杜甫《忆昔》诗之二:“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絺綌
                                絺,细葛布;綌,粗葛布。都是将葛经过浸渍煮沦的加工法制成的。絺綌,指葛布衣服。这种由絺綌制成的衣服在我国很早就有了,《诗.葛覃》中说“为絺为綌,服之无释。”古人暑天穿葛布单衣出外,一定要外加套衣,否则被认为不敬。《礼记.玉藻》:“振絺綌不入公门,表裘不入公门。”郑玄注:“振读为禅禅(单)也。表裘,外衣也。二者形且亵,皆当表之乃出。”民国《川沙县志.物产》:“葛,草荡最多,村野亦有之,蔓生二三丈,茎多纤维,可为絺綌。人多识。即有识者,未谙其法,此风气使然也。”


                              60楼2013-02-19 10:1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