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贴首发于精英论坛,二发于百度乒乓吧。
1,脚的作用,主要是两个:找点和发挥力源的作用。
A.找点,来球时迎球找点,关键词是迎球,这样才能形成较好的合力,球比较有质量,也不太容易吃转。另一个关键词是合适的点,包括位置、时机和高度,总的来说,就是上升期或高点期形成胸前击球,如果击球时机总是在下降期说明迎前不够;如果不是胸前击球,则说明动作结构有问题,太早一般是用手臂过多造成的,这里说的手臂过多就是用手臂打球的意识过多,力不是脚上来的,球一过来手就上去了,身体重心没有跟上手,正确的是什么,脚来领身体,身体来领手;太晚则虽发力,球仍然缺乏质量,一般是因为击球点靠后,被顶着难以发力或者迎前不够,存在躲球和过于等球的现象。如果能在来球的时候找到合适的击球点形成胸前击球,则完成了乒乓球最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阶段。
B.脚是力之源,但发力的前提是找到击球点,对上点,规范的来说,就是胸前击球,这时才能谈发力。发力其实就是脚的事情,腰也好,大臂,前臂,手腕,手指也好,说到底都是传递力量的功能。是不是能发力,就是看脚下蹬转是不是能踩实蹬住,发力是不是顺畅,就是看全身各部位是否能协调起来。练习发力的时候首先应该着重体会脚下的感觉,进而再考虑脚下产生的力是否被身体某部位消耗掉。有对抗就有消耗,相反,身体协调就会促进力的发出。但是必须明确的是,力说到底是脚的那一下产生。其他身体部位是促进,产生和促进的关系要摆正。若脚下无根,导致无力,求之于脚。相反,若脚下踩住了,蹬住了,却感觉力散,有力使不上的感觉,则求之于协调,说协调,太抽象,其实就是从腰到手,逐一查找,看那个地方不协调,就解决这个地方。
2,发力。简单的说,脚发力,腰来协调,手臂来释放,但是做起来很难,难得是:动作是个整体,刻意体会先后顺序则会使动作脱节,越发不协调。那些发力好的人,没有刻意捉摸这些,但是上手质量就很不错,归根结底是协调。一位良师益友的话提醒了我,从而使我有了一个全新的思路,他说,发不上力,其实是因为该松的地方没有松下来,该松的没有松,那么不该紧的就硬起来了。反过来,该紧的没有紧,不该松的地方就必然会软下来。说到底是身体某些部位在较劲,从而影响了整体的协同发力。从此,我就把思路着重放置在体会身体上哪些地方在较劲,把这些较劲的地方解决了,身体就协调了,不但击球可以有力量,旋转可以拉转,步伐和身体调节能力也会相应解决。造成不协调的原因,除了较劲之外,还有一个快慢的关系,身体是协调发力,脚发力在腰前,腰转动发力在肩背前,肩背又在大臂前,大臂则在小臂前,小臂先于手腕,手指是最后的事情,先没有先,后的没有后,就不协调了。身先手后,反过来呢,手先身后,就不协调了,发力就不好了。逐一查找,这些问题,就把抽象的协调性问题具体化了,具体化的东西才有操作性。
3,步法,说到底是脚找点的能力,脚的找点能力强,就是步伐好,不一定非常华丽的步法,什么交叉步,对于脚下能力强的,垫步或者碎步调节就上去了,还能再回来还原。脚下不好的,就算交叉步上去,也没什么能力回出高质量的球,更没有能力再回来。脚下找点的能力是内功,交叉步啊什么的,是招式,脚下对点的能力是最为关键的。有个关键词还是挺重要,“除双重”。双重就是重心不分明,在脚而言,就是重心摆在脚中间,甚至后脚掌,在身而言,就是双脚都有重心,未分虚实或者虚实不分明。脚上的双重影响前后移动,尤其是上步,上不去。身上的双重影响的更多,很多时候想动动不了。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轻便移动者,双重之病未除也。所以,重心保持前脚掌,两脚保持虚实,依靠腰来调整重心的移动,是步法的关键。
4,活步,就是脚下不要静止,脚一旦停下来,再启动,效率就低了,速度就慢了。保持活步状态,碎步和小垫步是最为关键的,这些步法叫做试探性步法或者调节性步法,是为了最后找对点那一步服务的。很多时候,最后的那一下击球甚至直接取决于你的这些活步运用的如何。
I
1,脚的作用,主要是两个:找点和发挥力源的作用。
A.找点,来球时迎球找点,关键词是迎球,这样才能形成较好的合力,球比较有质量,也不太容易吃转。另一个关键词是合适的点,包括位置、时机和高度,总的来说,就是上升期或高点期形成胸前击球,如果击球时机总是在下降期说明迎前不够;如果不是胸前击球,则说明动作结构有问题,太早一般是用手臂过多造成的,这里说的手臂过多就是用手臂打球的意识过多,力不是脚上来的,球一过来手就上去了,身体重心没有跟上手,正确的是什么,脚来领身体,身体来领手;太晚则虽发力,球仍然缺乏质量,一般是因为击球点靠后,被顶着难以发力或者迎前不够,存在躲球和过于等球的现象。如果能在来球的时候找到合适的击球点形成胸前击球,则完成了乒乓球最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阶段。
B.脚是力之源,但发力的前提是找到击球点,对上点,规范的来说,就是胸前击球,这时才能谈发力。发力其实就是脚的事情,腰也好,大臂,前臂,手腕,手指也好,说到底都是传递力量的功能。是不是能发力,就是看脚下蹬转是不是能踩实蹬住,发力是不是顺畅,就是看全身各部位是否能协调起来。练习发力的时候首先应该着重体会脚下的感觉,进而再考虑脚下产生的力是否被身体某部位消耗掉。有对抗就有消耗,相反,身体协调就会促进力的发出。但是必须明确的是,力说到底是脚的那一下产生。其他身体部位是促进,产生和促进的关系要摆正。若脚下无根,导致无力,求之于脚。相反,若脚下踩住了,蹬住了,却感觉力散,有力使不上的感觉,则求之于协调,说协调,太抽象,其实就是从腰到手,逐一查找,看那个地方不协调,就解决这个地方。
2,发力。简单的说,脚发力,腰来协调,手臂来释放,但是做起来很难,难得是:动作是个整体,刻意体会先后顺序则会使动作脱节,越发不协调。那些发力好的人,没有刻意捉摸这些,但是上手质量就很不错,归根结底是协调。一位良师益友的话提醒了我,从而使我有了一个全新的思路,他说,发不上力,其实是因为该松的地方没有松下来,该松的没有松,那么不该紧的就硬起来了。反过来,该紧的没有紧,不该松的地方就必然会软下来。说到底是身体某些部位在较劲,从而影响了整体的协同发力。从此,我就把思路着重放置在体会身体上哪些地方在较劲,把这些较劲的地方解决了,身体就协调了,不但击球可以有力量,旋转可以拉转,步伐和身体调节能力也会相应解决。造成不协调的原因,除了较劲之外,还有一个快慢的关系,身体是协调发力,脚发力在腰前,腰转动发力在肩背前,肩背又在大臂前,大臂则在小臂前,小臂先于手腕,手指是最后的事情,先没有先,后的没有后,就不协调了。身先手后,反过来呢,手先身后,就不协调了,发力就不好了。逐一查找,这些问题,就把抽象的协调性问题具体化了,具体化的东西才有操作性。
3,步法,说到底是脚找点的能力,脚的找点能力强,就是步伐好,不一定非常华丽的步法,什么交叉步,对于脚下能力强的,垫步或者碎步调节就上去了,还能再回来还原。脚下不好的,就算交叉步上去,也没什么能力回出高质量的球,更没有能力再回来。脚下找点的能力是内功,交叉步啊什么的,是招式,脚下对点的能力是最为关键的。有个关键词还是挺重要,“除双重”。双重就是重心不分明,在脚而言,就是重心摆在脚中间,甚至后脚掌,在身而言,就是双脚都有重心,未分虚实或者虚实不分明。脚上的双重影响前后移动,尤其是上步,上不去。身上的双重影响的更多,很多时候想动动不了。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轻便移动者,双重之病未除也。所以,重心保持前脚掌,两脚保持虚实,依靠腰来调整重心的移动,是步法的关键。
4,活步,就是脚下不要静止,脚一旦停下来,再启动,效率就低了,速度就慢了。保持活步状态,碎步和小垫步是最为关键的,这些步法叫做试探性步法或者调节性步法,是为了最后找对点那一步服务的。很多时候,最后的那一下击球甚至直接取决于你的这些活步运用的如何。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