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明月前世今笙吧 关注:59贴子:6,847
  • 11回复贴,共1
编序:第一期
主讲:文琅
今天,我们有幸请到文琅来为大家演说,<<小窝第一讲>>
文琅:那我开始了,讲得不好多担待。
我们既然因<<秦时明月>>而结缘,又同为月饼一家亲。
那么,我就以动漫结合文史来讲!
还记得<<秦时明月>>的招牌语么?历史为骨。所以玄机制作<<秦时明月>>这部动漫时就很灵妙的把历史文化给融化进去了。
关于时代背景
文琅:在讲之前,我只说一个概念为起兴。先秦时期,广义上是指秦以前的时期,狭义上就是指春秋战国时代。而<<秦时明月>>就是从狭义的背景下开始演绎的。
关于少羽
文琅:我先说个颜色吧,我看得时候有很多认知,学美术的应该更能体会色泽的涵义。紫色代表高贵。<<秦时明月>>中的少羽便是一身紫衣。少羽,我第一印象就是这是个真贵族。都知道少羽出生将门贵胄,其原型应该是项羽。而且他目有重瞳。这就是少羽。天明的服饰自然就不比之,一看就是属于市井阶级之上的。
关于服饰
文琅:银鼠,是一种动物,腹白,冬天时全身毛发呈白色。也因如此,也可被用来形容色泽 ,服饰色泽。在<<红楼梦>>里也出现过银鼠服饰。那是只有身份比较特殊也比较尊贵的人才能穿的。<<秦时明月>>里月神是首屈一指穿这种服饰的人,当然张良,逍遥子等的也可算。
其实秦时明月里包涵了很多文化 ,元素很多。高渐离雪女的服饰就有种清灵高远的感觉,当然二人也是神仙眷侣。盖聂和端木蓉的服饰就略显沉闷,这明显跟他们的性格挂钩了。
关于情节
文琅:天明为楚南公捡鞋那段其实本是张良的故事。我当时很佩服玄机的化用啊。那个桥的名字叫做圯(yi)。
少少:圯上老人?
文琅:是的,应该是指黄石公了。
关于兵法
文琅:<<秦时明月>>里说的<<黄石天书>>,其实是<<太公兵法>>,又叫<<黄石公兵法>>,属鬼谷兵法。还有兵家的<<孙武兵法>>(又称<<孙子兵法>>),<<孙膑兵法>>。还要就是鬼谷的<<鬼谷子兵法>>。六韬,文武龙虎豹犬,六韬就是鬼谷兵法。再之后就是诸葛亮创的兵法的。所以因此还有种说法说张良是鬼谷的,总之张良不是儒家的。(按历史算,张良也的确不能算儒家。)当时玄机说这个兵法时说的是轩辕氏,这段还真不清楚。但这部兵法在周朝时与姜子牙有关,再之后就是黄石老人,之后就是张良,以后我就不知道了。
关于姓氏
文琅:说到姜子牙,我就来说下姓氏与地望。都知道古代时姓与氏是分开的。华夏文明是从图腾文化开始的。姬姓是一个相当尊贵古老的姓。传说是黄帝降生在一片叫“姬”的河里,因此有了这个姓。在周朝,这可是国姓。本来这个姓往后也不至于那么少了,只因郡望,地望的出现。姜子牙,名尚,又叫吕尚,吕望,吕姓也是出自姜姓的。姬发灭了商朝以后,就封了子牙去齐地,齐国。齐这个姓的出现就是源于地望的因素。齐地就是现在的山东。所以说齐鲁齐鲁,我一直说山东好,给我感觉是文化大省,山水圣人。
关于桑海仙山
紫龙:桑海在山东喽?
文琅:桑海,我不知道有没有这个地方,但仙山在东方。问我桑海我具体也不知,但是,不是有个词叫海市蜃楼。”桑”我觉得有扶桑的涵义,就是指东灜,说是日本,其实我感觉泛指东方。因为<<列子·汤问>>里有说。<<秦时明月>>里说海上三座仙山是普遍说法,还有一种说法是在汉朝比较盛行的。那就是五座,蓬莱,方壶,员峤,岱舆,东灜。所以徐福才会东渡,也携走了百名童男童女,这也是历史。只可惜秦皇未等到徐福求药归来就驾崩了。
以上就是文琅为我们做的讲坛,谢谢文琅。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3-07-08 11:48回复
    还没办第二期•••不知道会不会有人接着发贴。


    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3-07-14 22:29
    收起回复
      继续顶到最高,让大家都看见。


      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3-07-14 22:30
      收起回复
        貌似已经七天了,第二贴,额,唉•••


        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13-07-16 11:13
        回复
          编序:第二期
          主讲:萧忆情
          自隋唐开始了科举制,到明朝八股文的严格形式。在莘莘学子的学习生涯中,”四书五经”扮演者重要的角色。那到底何为”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包括”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相传为孔子弟子曾参所作。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便成了《四书》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家学派的入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中庸》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之手,《史记·孔子世家》称“子思作《中庸》”。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与《大学》),北宋二程(我记得没错的话是程灏和程颐)褒奖宣扬《中庸》,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便成了《四书》之一。《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也大体上相同的。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宋代赵普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论语的贡献很大。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人,孔子学说的继承者。人称亚圣。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多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
          《诗经》,现存305篇,故又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诗经》各篇时代早晚不一,早至周初,晚至春秋中期。其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黄河流域。《诗经》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是了解先秦社会风貌的珍贵材料。《诗经》可总结为一句话:”诗三百,一言蔽之,思无邪。”其中著名篇目《关雎》《蒹葭》《风雨》。
          《尚书》又称《书经》,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
          汉时指《仪礼》,后世指《礼记》。《仪礼》为儒家十三经之一,内容记载着周代的各种礼仪,分为《小戴礼》和《大戴礼》两种。还有一部《周官》记录周朝制度也包括在“三礼”的范畴。“三礼”之中,后世以《礼记》流传最广,故一般以之作为《五经》的代表。
          《易经》称《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经的部分共六十四部,每部六爻。可能是西周初年编定的。它不仅对于了解殷周时代的哲学思想、社会生活有极重要的意义,而且保存了一些相当罕见的商周史事材料。《易》的传,包括系辞、说卦等十个部分,旧时称“十翼”,是孔子对《易经》的解读。
          《春秋》,又名《麟经》,是鲁国的编年史。它按年、时、月、日记载史事,以春秋代表四时,故名《春秋》。现存《春秋》文句简短,但对当时政治事件都有独特的见解和评价。后人为其作注解,流传下来的有《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合成“春秋三传”,其中以《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流传最广,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13-07-16 22:08
          收起回复
            又是七天了


            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13-07-24 06:58
            回复
              又是一期,真的,没人继续办么?


              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13-08-03 00:20
              收起回复
                又是一个礼拜二,大家都在忙过节么?


                来自iPhone客户端18楼2013-08-13 19:13
                回复
                  咳咳


                  来自iPhone客户端24楼2013-10-29 17:22
                  回复
                    这个算第六讲了。无奈我只得手敲。
                    自古美人多薄命,身世命运也舛途。今日我便以三国中一美人切入正题。
                    三国中有一女子,容颜美丽,惊艳了曹操,曹丕,曹植。已为妇人的她,迫不得已嫁给曹丕,而曹植在其无辜凄惨而死后,做《洛神赋》,以表自己对其的情意。这里的洛神,是指曹植的嫂子甄氏。洛神为神话故事中的人物。
                    洛神,是洛水之神,是宓妃,她本是伏羲氏的女儿。(也作宓妃是嫦娥)
                    因贪恋洛河两岸美景,降临人间,来到洛河。并且与当时洛河流域的有洛氏生活,宓妃教百姓结网捕鱼,狩猎畜牧。
                    关于宓妃和大羿
                    相传大羿是帝俊造的儿子,后羿是大羿的后代。大羿是半神,但长得风流倜傥,宓妃一见倾心,便跟随大羿而去。身为黄河河伯的冯夷非常生气,他喜欢宓妃(貌似宓妃是他老婆了),便化为狂龙追去。像大羿发出挑战,想以此赢回宓妃芳心,可惜冯夷技不如人,反被大羿射伤左眼。宓妃也知道自己玩过火了,便追了冯夷而去,只是冯夷却因受伤心结而脾气暴躁。导致黄河两岸水灾不断,惹下大祸,伏羲要处置冯夷,宓妃从中调和。
                    这段故事,我曾在飞花的《摩合罗传》中见过,故事情节少许变化。


                    来自iPhone客户端30楼2014-02-07 22:07
                    回复
                      首先祝大家元宵节快乐,今天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汉族传统的元宵节始于汉代,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


                      来自iPhone客户端31楼2014-02-15 00:00
                      回复
                        相传"有一条路叫黄泉路.有一条河叫忘川.河上有一座桥叫奈何桥.走过奈何桥有一个土台叫望乡台.望乡台边有个老妇人在卖孟婆汤.忘川边有一块石头叫三生石.孟婆汤让你忘了一切.三生石记载着你的前世今生.许多朋友以三生石作为肝胆相照的依据,更多的情侣则在三生石上写下他们的誓言,"缘订三生"的俗话就是这样来的.我们走过奈何桥.在望乡台上看最后一眼人间.喝杯忘川水煮."今生有缘无份"又何必强求?"孟婆汤"是一个中国的古老传说,这在澜子家一本古书上记载着。在那个传说中人是生生世世轮回反复的。这一世的终结不过是下一世的起点。生生世世循环的人无法拥有往世的记忆,只因为每个人在转世投胎之前都会在奈何桥上喝下忘记前程往事的孟婆汤。所以,走在奈何桥上时,是一个人最后拥有今世记忆的时候。这一刻,很多人还执着于前世未了的意愿,却又深深明白这些意愿终将无法实现,就会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这也是这座连接各世轮回的桥命名为奈何桥的原因。
                        轮回与转世都是佛教的基本观念,佛教里认为有生就有死,有情欲就有轮回,有因缘就有果报,所以生生世世做朋友是可能的,永生永世作爱人情侣也是可能的,当然,一再的做仇敌也是可能的……但生生世世,永生永世就永处缠缚,不得解脱,唯有放下一切才能超出轮回的束缚。
                        轮回的不只是人,整个世界都在轮回。我们看不见云了,不表示云消失了,是因为云离开我们的视线;我们看不见月亮,不表示没有月亮,而是它运行到背面去了;同样的,我们的船一开动,两岸的风景就随着移动,世界的一切也就这样了。人的一生就像行船,出发、靠岸,船(本性)是不变的,但岸(身体)在变,风景(经历)就随之不同了。


                        32楼2014-04-24 22: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