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盟吧 关注:28,508贴子:26,634
  • 12回复贴,共1

〔伪科普/伪学术/伪花爷解析〕戏子,小丑和面具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祭拜度娘。
度娘洪福永享受与天齐。


1楼2013-09-02 14:09回复
    我又开始长篇大论了。。这次尽量简洁明了!!
    故事的起因,是因为阿花同志对这一句话的疑问:
    〔因为此地是妆台,不可有悲哀。〕
    然后阿花又列举了一句花长海里之类的话,我也没看懂。顺说我连作者废名是谁都不知道。。。。擦汗。然而之所以神来地读懂了这一句,主要因为三尺戏台这个地点限制戳了我的萌点。
    因为戏,意味着不真实。
    东方的戏子,歌舞伎,伶人,西方的小丑,以及各民族早期都会有的面具,其中都有这一点相通之处。此文就依靠脑内半吊子的知识量抛砖引玉地科普一个。
    ps,不是我不想正八经查资料,是现在已经半夜一点多了。。


    2楼2013-09-02 14:15
    收起回复
      2025-07-19 06:34:00
      广告

      还是先从这句话分析起:
      〔因为此地是妆台,不可有悲哀。〕
      妆台,悲哀,两个对应的重点词。
      妆台是做什么的?化妆。画的什么妆?
      当然是要变烈女就画烈女,要变荡妇就变荡妇,总之不是自己的脸。
      为什么不可有悲哀?
      因为戏台是一个多么光鲜热闹的地方,古有梨园,今有娱乐圈。身在台上永远只能表现自己最美最好的一面。
      至于背后的艰辛,只能和着眼泪咽进肚里。镁光灯后的一切,谁在乎呢?
      你只要是台上那个人就好了。
      看起来永远高高在上。
      在这句诗里,读者看到一个满身疲惫的演员端坐在镜前缠头画眉,面前散着几盒油彩,他/她叹口气,一点一点修饰完毕,而后戴点翠,披戏服,水袖一挥,粉墨登场。
      把扮妆前后演员心态的转换,写的非常古典传神。
      而我也不觉得这句诗里有多少伤怀抱怨的成分,只是一点心情起伏,一点无奈罢了。
      所谓倡优之辈,其实比大多数人都坚强。
      〔。。实在困了剩下明早吧。。。。〕


      3楼2013-09-02 14:32
      收起回复
        23333看到了对黑爷的分析,说不定会有黑花党来我们这里找灵感呢2333333
        书接上回
        妆容和面具的相似之处相信很多人都有感觉,我个人认为舞台上面具就是妆容的延伸,我们先说妆容,再说面具。
        妆容这个东西,在东西方早期都是非常相似的。那时候没有现在的遮瑕膏粉底液,当然也没有什么自然妆。从先秦的素妆到汉唐的彩妆,现代看来其实都非常夸张惊悚。
        五少百度了一下,从汉朝起被当作粉底用的一般是一种叫做“铅粉/水粉”的东西。这玩意糊在脸上就是京剧演员上妆的效果,惨白惨白的。于此类似的还有日本艺妓的那种惨白。英国莎士比亚时期也流行这样的大白脸,不过他们好像用的是面粉。
        后来的小丑用的是油彩。


        5楼2013-09-03 03:22
        回复

          台湾《乐府》汉仕女

          微博上给立的复古照相馆。唐仕女
          艺妓

          英国伊丽莎白时期女性妆容


          6楼2013-09-03 03:34
          回复
            妆面说到这里,就可以和面具挂钩了。
            面具我觉得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祭祀时期和舞台时期。
            面具被用于祭祀,在世界各民族早期或多或少都出现过。比如南非木雕面具,埃及面具,三星堆出土面具等等。因此包含了以下几个信息:
            1。华丽——很贵,不是谁都能用
            2.图案夸张
            3.被赋予力量
            所以我以为,面具用于祭祀的历史,使它和神秘力量是分不开的。


            7楼2013-09-03 03:56
            回复
              舞台上的面具也继承了这点。
              舞台面具我觉得分为画在脸上的和戴在脸上的,共两类。
              戴的面具,东方来说,汉唐的铅粉画出白底,看上去最多地影响了日本面具。夏目友人账里那种白底猫脸和各种糊在脸上地怪笑的白纸都能说明这一点。体现神话人物的神秘感。
              西方现代戏剧里也大量出现面具应用。比如夸张的大面具让远处观众更看得清面具上表情,是一种夸张的表达。
              画的面具,比如后来我国梨园行业发展出的“脸谱”,画在脸上为了使表演时表情生动。为什么把它算在面具里呢?我个人认为小时候唱的“红脸的关公blabla”就说明了一点:特定人物的妆容已经固定了。所以算在面具一类。
              而小丑在西方的意义与之类似。马戏团,游乐场,欢乐场合的特殊身份把小丑的表情定义在“快乐”这一种。因此大多是涂油彩的脸,红色圆球形鼻子。


              8楼2013-09-03 04:03
              回复
                厚厚的铅粉,夸张到看不清自己表情的舞台妆,都在文学意义上被衍生成掩饰内心的“假面”。
                假面这首歌大家都听过吧:
                “那些微笑的脸有多少假面”
                而戴假面的人群,演员,艺妓,小丑,自然也成了作品描写的对象。
                比如席慕容《戏子》:
                我只是个戏子
                  永远在别人的故事里
                  流着自己的泪
                台上帝王将相,才子佳人
                谁知道面具下也不过是个凡人呢?
                以及cosplay的极致cindy sherman的一套小丑,看上去在笑的脸其实毫无表情,但小丑的悲欢谁能懂呢?
                发现没有,这些需要面具的人都是社会地位不高的伶人,小丑,他们的作用是“娱乐”别人。
                到最后连自己悲欢也不懂得了。
                还有一句话,叫婊子无情,戏子无义。
                第一个说这话的人一定觉得他们最初看上去有情有义。哪想到都是表演出来的。
                对于特殊服务业从业者暂时没什么想法,但表演艺术家和小说家应该差不多,哀而不伤才是最高境界。控制别人的情绪,但自己没被过多影响。这也是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一部分:不要让自己成为你的角色,时刻从戏里抽离出来。他们可能不懂得自己没经历过的悲欢,但能把这种悲欢表达出来,让人误以为他们懂得。这只是表演方式得一种,说他们无义私以为有失公允。


                9楼2013-09-03 04:25
                回复
                  2025-07-19 06:28:00
                  广告
                  cindy sherman小丑。不妨留意妆的感觉和表情的对比。
                  大白脸,你们懂。挺吓人的。。。
                  tnt无事生非。柱子上那两个东西后来做假面舞会的面具用


                  10楼2013-09-03 04:29
                  回复
                    戏子
                      席慕蓉
                      请不要相信我的美丽
                      也不要相信我的爱情
                      在涂满了油彩的面容之下
                      我有的是颗戏子的心
                      所以 请千万不要
                      不要把我的悲哀当真
                      也别随着我的表演心碎
                      亲爱的朋友 今生今世
                      我只是个戏子
                      永远在别人的故事里
                      流着自己的泪


                    11楼2013-09-03 04:30
                    回复

                      有关于服务业者和演员的作品数不胜数,霸王别姬(1993),蝴蝶夫人,茶花女羊脂球等等等等,这些人的悲剧不需要再赘述。
                      我们来说说花儿爷。
                      对花儿爷的评价,听过最多的是傲骨两个字。这似乎是从他的身份来的,酷炫狂霸碉拽帅,pikapika地高高在上。
                      说起来,我的萌点似乎更多地集中在学戏这一部分。
                      要知道,戏这个东西还是从小学的好,而小时候的经历能影响人的一生。
                      花儿爷作为一个小孩子,作为一个还挺聪明的小孩子,戏曲对他的熏陶应当比成年人更加深刻。
                      比如从背的戏词里面过早地理解礼义廉耻,贞洁,忠诚,等等。同时这些几百年前的价值观随着他长大和现代思维很可能形成一种强烈的迷茫和错乱感。
                      比如花儿爷这样的二世祖,夜店一定避免不了要去的。他一定曾看着妹子的x沟大腿疑惑从小接受的古典审美。
                      疑惑到最后,大概就只能归结为时代不同了。底线破碎到最后就没了底线。
                      所以说黑瞎子和花儿爷很大的相似之处就是三观不正。
                      没人会逼着二世祖解语花卖笑,所以强颜欢笑花儿爷大概是从没体验过的。
                      但我们都知道他唱戏的习惯一直保持到了长大后,没事还会唱几出讨妹子欢心。
                      我斗胆认为,花儿爷登台是唱生的,嗓子不如二爷,他唱着玩,借此勾搭帝都的官二代小姑娘。风流倜傥,放荡不羁,是个人风格的一种。
                      但是他小时候一定先学的是旦。所以也许夜深人静,诺大一个剧场空无一人,花儿爷自己坐在后台慢悠悠扮上妆,然后凤冠霞帔穿戴好,对着空荡荡的台下唱一出,福一福礼。
                      又回到了童年阴影论和三观尽毁论。就跟我们背古诗一样,3/4岁毛都不懂,长大一点回忆一下就多懂一点。戏文就那么多,花儿爷从小时候唱旦唱到变声期,一遍一遍反复练习琢磨,渐渐就懂得那些人的喜怒哀乐,王宝钏,杜丽娘,杨玉环。。。
                      那么当他独自唱着这些折子戏,就是在琢磨事,琢磨自己,释放自己。
                      登台唱生的时候他在表演,当家的时候在表演。但是回到小时候熟悉的环境,穿着从小看到大的衣服,唱着念无数遍早就倒背如流的戏文,他才是自己。
                      思维条理分明地清晰。少年时代,对就是对,错就是错。那些女孩的聪慧坚强的灵魂穿越了千年,附在了他的身上。
                      渐渐地人戏不分。
                      但是戏服一脱下来,他又变成了少当家解语花。
                      因此引用这么一句话吧,花儿爷这个人,身在尘世,魂在戏中。


                      12楼2013-09-03 05:56
                      回复
                        end~
                        可配合bgm:
                        http://fc.5sing.com/9603387.html


                        14楼2013-09-03 06:12
                        回复

                          一米八几的程砚秋先生=w=


                          15楼2013-09-03 06: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