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架空小说吧 关注:34,960贴子:699,094

【迎新春】科普加分享那些可能被我们遗忘了的传统春节习俗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又是年头接年尾的时候,又是大家脸上心头都满载着幸福的时候~
小舞先代表吧务组祝全体古空的吧友们新年快乐 万事如意!
----------------------------------------------------------------------------------------------------------------
春节对中国人来说意义非凡,单从繁复的、各有意义的习俗就可以看出,我们对春节的重视程度之深。
也许,有些习俗已经慢慢被大家简化、淡忘
也许,由于地域差别,我们的春节习俗不同
那么,就让我们一些说一说、看一看,传统文化中都有哪些春节习俗~


IP属地:河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14-01-25 15:34回复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我们家一直是有这个习惯的,在腊月二十四的时候,要打扫整个家。
    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据典籍记载,上古就有年终扫除的习惯。 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清嘉录》卷十二记载:“腊将残,择宪书宜扫舍宇日,去庭户尘秽。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尘埃’”。 腊月二十四“扫房”,对庭院内外进行彻底的大清理。可见,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也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积累的在冬季讲究卫生,预防疾病的传统美德。



    IP属地:河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楼2014-01-25 15:44
    收起回复
      2025-08-01 20:44:4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腊月二十五,磨豆腐


      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民间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传说归传说,其实吃豆腐渣实则是古代生产力低下,没有那么多好吃的,但有时人们会买一大筐豆腐存留食用等。



      IP属地:河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楼2014-01-25 15:45
      收起回复
        腊月二十七
        洗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俗语。腊月二十七洗浴为“洗福禄”。
        这个在当前应该不会有这个习惯了吧= =


        IP属地:河北13楼2014-01-25 16:17
        收起回复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


          打糕蒸馍
          按着老理儿说,从初一开始到初五不能动火蒸馒头和炒菜,所以老北京人习惯在大年二十八、二十九这两天做主食。由于春节期间忌做蒸、炒、炸、烙等炊事,而蒸与争谐音、炒与吵谐音、炸与炸(四声)谐音、烙与落谐音,均属不吉利,所以在年前都要蒸出够全家吃上一个星期左右的馒头,这叫隔年吃。
          年菜中的蒸食除了馒头外,还有另外一些面食。金世宗后裔完颜佐贤在《康熙遗俗轶事饰物考》中列出的满族年菜中的蒸食就有:蒸馒头、蒸喜、蒸花卷、蒸枣泥方圃、蒸豆沙圆包、蒸子孙馒头、蒸如意卷等等。春节时候的馒头,上面都要用胭脂点上红点,以示吉庆。现在由于没有那么多的禁忌,春节期间想要吃馒头,随时可以买到。
          这个我们这边还是有这样的传统的,要蒸枣儿馒头、豆包、画卷。。。很多种
          这个就是枣馒头有各种花样儿的
          贴花花
          就是张贴年画、春联、窗花和各种春节张贴之物。
          窗花

          年画


          IP属地:河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4楼2014-01-25 16:24
          收起回复
            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


            对于祖先的崇拜,在中国由来已久。
            视死如生不仅是孝道的重要标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节是大节,上坟请祖仪式也就格外郑重。
            上坟请祖的时间,大多数地区在二十九日早晨请祖。据汉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记载:“正月之朔是为正月,躬率妻孥,洁祀祖祢。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室家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这说明,早在汉代中国的祭祖活动就已经是春节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了。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也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才能烧完。


            IP属地:河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5楼2014-01-25 16:28
            收起回复
              腊月三十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正月初一首尾相连。
              “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
              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迎新,消灾祈福为中心。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跳钟馗”、“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
              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还有的人家除了很小的孩子,其他人整晚都不能入眠。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就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小的时候,楼主爸妈为了让楼主能够守完岁,就打发我中午去睡觉,睡到四五点,这样子晚上就不会困了。


              IP属地:河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6楼2014-01-25 16:31
              收起回复
                祭财神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到来的这一年要发大财。
                只吃中午饭,晚上回娘家,要带双数的礼物。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在过去,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


                IP属地:河北18楼2014-01-25 16:35
                收起回复
                  2025-08-01 20:38:4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将出去。
                  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


                  IP属地:河北21楼2014-01-25 16:41
                  收起回复
                    大年初六,商店酒楼才正式开张营业,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亚于除夕的境况。传说这一天最受欢迎的是当年满12岁的男孩,因为12是6的二倍,这叫六六大顺。这一天,每家每户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这叫送穷鬼。


                    IP属地:河北22楼2014-01-25 16:41
                    收起回复
                      初八是谷日,传说是谷子的生日,也叫顺星节,传说是诸星下界的日子,天空星斗出得最全,如果这天天气晴朗,则预示这一年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IP属地:河北24楼2014-01-25 16:42
                      回复
                        初十是石头的生日,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要祭祀石头。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的说法。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初十早晨,用绳系住瓦罐的鼻子,由十个小伙子轮流抬着走,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
                        旧时民间俗信。在正月举行的祀鼠活动,亦称“老鼠嫁女”“老鼠娶亲”。
                        具体日期因地而异,有的在正月初七,有的在正月二十五,不少地区是正月初十。
                        山西平遥县初十日将面饼置墙根,名曰“贺老鼠嫁女”。
                        湖南宁远则以十七日为“老鼠嫁女”这一日忌开启箱柜,怕惊动老鼠。前一天晚上,儿童将糖果、花生等放置阴暗处,并将锅盖簸箕等大物大敲大打,为老鼠崔妆,第二天早晨,将鼠穴闭塞,认为从此以后老鼠可以永远绝迹。还有的地区于老鼠娶妇日很早就上床睡觉,也不为惊扰老鼠,俗谓你扰它一天,它扰你一年。


                        IP属地:河北26楼2014-01-25 16:43
                        回复
                          正月十一是“子婿日”,是岳父宴请女婿的日子。初九庆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还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费,就利用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儿,民歌称为“十一请子婿”。


                          IP属地:河北27楼2014-01-25 16:43
                          收起回复
                            过了正月十一,人们开始准备庆祝元宵佳节,从正月十二开始选购灯笼,搭盖灯棚。童谣是这么唱的:“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 正月十五就是“元宵节”了,它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大地回春的夜晚,又称为“上元节”。


                            IP属地:河北28楼2014-01-25 16:44
                            回复
                              2025-08-01 20:32:4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正月十五
                              元宵节是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是的,所以我们这里汤圆和元宵是两种东西,一种是包的,另一种是滚的。


                              IP属地:河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0楼2014-01-25 16:5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