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3:本片的导演罗曼·波兰斯基也是犹太人,同样与瓦列一样经历过二战时被灭种的遭遇。所以他指导起这部影片也许比平常人更要感触深刻。正因为他有同样的经历,所以影片才尽可能的还原了事实。举个例子,影片最后是瓦列弹琴给德国军官听感动了他,最终存活了下来。但我想导演想说明的并不是那一个纳粹军官所没有被湮没的人性的光辉,他只是平淡地讲完这个故事,并不想煽情,只是像我这样的影迷太容易被这种所谓“人性的光辉”所感动,尽管导演并没有想表达这个主题,只是在感动时自我臆测的。
有点跑偏了。接着说环境,影片尽可能地还原真实的历史,所以在年代感的渲染上下了笔墨,虽然影片中有几处穿帮镜头,但不足为奇。在上一楼里一笔带过的是环境色彩的运用,这里也不再提了。因为楼主不可能记住电影中的每个镜头。印象最深的是那一片灰蓝色的废墟。如图:

整部影片都是这样灰蒙蒙的、寒冷潮湿的基调,是很客观,很平静的手法。因为是二战,所以一般的影片总会有一个恢弘巨大的战争场面,但《钢琴家》没有。影片里出现最多的还是纳粹无情射杀犹太人的场景:军官总会在十几个人里挑出瘦弱的几个,然后一一射击。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老头,军官杀到他的时候没有子弹了,他居然抬起眼来看了一眼再把头低下去等着军官来射杀他。我很震惊,据说是世界上最聪明人种之一的犹太人怎么会这么轻视自己的生命,一点反抗意识都没有,甚至还有的犹太人为了活命去当可笑的“犹太警察”……这也都是题外话了。最后总结一下,整部影片,既没有恢弘的战争场面,又没有煽情的动人场景,有的只是那一台冷冰冰的摄像机,与其说是一部电影,倒不如说是一部机器跟着一个人,记录下这个人的日常。正因为观影者有这样的感受,所以才能突出这部战争片与其他战争片不一样的地方。导演的镜头是客观准确的,没有对纳粹的控诉,也没有对犹太人的同情与偏袒,他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可他还有勇气面对那样残酷的历史,用真诚的态度拍出这样一部没有任何技巧的电影,不是史诗大作,却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