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勺子——如何明心见性
或许有些朋友已经对明心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达成明心见性的前提,虚云老和尚在《参禅的先决条件》中有讲到,那就是:万缘放下,一念不生。能做到一念不生,自然就可以暂时的放下万缘。
那么怎么做到“一念不生”呢?
我又来做搬运工了:
佛教有一种修行方法,叫作观心法,即是在空闲时以旁观者的视角,冷静、包容的“观察”自己心中生起的任何念头与情绪。要点是如实照见、不参与不入戏。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缠缚。
修习观心法导向明心见性的四个阶段:
我看到一段话这样说的:杂念来你就让它来,反正它也不会待得太久。该走的时候它自然就走了。你是这里的主人,把杂念当成过客,来去不留。在杂念的来去之间有一个空白,这个空白就是我们所说的静。可关键是太短暂了,顷刻之间就又让杂念给掩盖了。
这句话分几个层次:
1,看得见自己的杂念,即知道自己当下在想什么。
2,仅仅只是看着,包容、旁观自己的念头,不参与不入戏。初始很难做到,因为发现自己的念头竟然是不受自己控制的——慢慢就可以了。
3,看着看着,发现自己的念头是刹那刹那生灭的,在生灭之间,在前念过去,后念没有到来的时候,有一个空隙,也即南怀瑾先生所说的“空灵”。体会到这种状态,便算摸着了点边。很多人以为这样就是悟道了,其实不然,憨山德清大师的一句话说得很中肯:荆棘丛中下足易,月明帘下转身难。死在这里的人亦是不少。所以原文这一段话未是究竟。
4,参考虚云老和尚《参禅的先决条件》,做到“万缘放下、一念不生”而后,才有参禅的资格,一旦破参,自然就明白什么是道:外事不关注,内心无念想,却不同草木无知无觉,这活着的是谁呢?
前念已灭,后念不生,当下的一片空白纯净的状态里——这个时候,什么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呢?
或许有些朋友已经对明心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达成明心见性的前提,虚云老和尚在《参禅的先决条件》中有讲到,那就是:万缘放下,一念不生。能做到一念不生,自然就可以暂时的放下万缘。
那么怎么做到“一念不生”呢?
我又来做搬运工了:
佛教有一种修行方法,叫作观心法,即是在空闲时以旁观者的视角,冷静、包容的“观察”自己心中生起的任何念头与情绪。要点是如实照见、不参与不入戏。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缠缚。
修习观心法导向明心见性的四个阶段:
我看到一段话这样说的:杂念来你就让它来,反正它也不会待得太久。该走的时候它自然就走了。你是这里的主人,把杂念当成过客,来去不留。在杂念的来去之间有一个空白,这个空白就是我们所说的静。可关键是太短暂了,顷刻之间就又让杂念给掩盖了。
这句话分几个层次:
1,看得见自己的杂念,即知道自己当下在想什么。
2,仅仅只是看着,包容、旁观自己的念头,不参与不入戏。初始很难做到,因为发现自己的念头竟然是不受自己控制的——慢慢就可以了。
3,看着看着,发现自己的念头是刹那刹那生灭的,在生灭之间,在前念过去,后念没有到来的时候,有一个空隙,也即南怀瑾先生所说的“空灵”。体会到这种状态,便算摸着了点边。很多人以为这样就是悟道了,其实不然,憨山德清大师的一句话说得很中肯:荆棘丛中下足易,月明帘下转身难。死在这里的人亦是不少。所以原文这一段话未是究竟。
4,参考虚云老和尚《参禅的先决条件》,做到“万缘放下、一念不生”而后,才有参禅的资格,一旦破参,自然就明白什么是道:外事不关注,内心无念想,却不同草木无知无觉,这活着的是谁呢?
前念已灭,后念不生,当下的一片空白纯净的状态里——这个时候,什么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