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方法也大致的讲下吧。这主要是理上的学习。禅宗的例外。
学习研教,重在一门深入。这里很多人会说,广学多闻才对。是的,也没错。因为是已不是二。
一门深入,这一门真正明白了才可以学第二门。无上甚深微妙法不是那么容易解的,没有真诚到像程门跪雪慧可断臂那样,经典的智慧我们很难明了,所以印祖讲一份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
古人讲:所学之境既广,能缘之心必散。所以一门深入是你广学多闻的基础。一开始广学多闻的,大部分注意了,重要的事说三遍,大部分大部分大部分
都变成了杂学杂闻,而徒落走马观花浅尝即止之流类。广学真正成就的有没有,有。世间第一等天才,但毕竟是少数。所以这里讲的是大多数都是要先一门的。
找到自己的依止宗派,从其一门入手。先读诵经典,读熟了,才可以看注。看了注还不明白,从古至今来看。看到今还不明白,好吧。净土的就念佛,其他的念观音文殊都可以,求佛菩萨加持。这个是真灵,末学是百试不爽的。
经典是如此读,注解也是要如此的学,不是看一遍就懂得。末学读要解,前30遍都是不知所云的。读熟了,就好像是结缘,缘就深了,要理解就简单些。否则我们真的容易妄加己意。42章经讲过:甚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
当然,学习还是要有基础。基础的学习可以从十善业道入手,42章经也很好,都是我们打基础的。这是说的经,要说法,37道品是关键。特别是在末法的我们,头三科更重要。(4念处,4正勤,4如意足。大家可以自行百度,现在很方便了)
学佛重在发心。有二个心是必发的。一个是出离心,一个是菩提心。
修行贵在老实,先学老实再学灵活。
自省也是必要的,儒家的心法要总结,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八个字便是。。 (个人的理解,不喜勿喷)
修行贵在坚持,一曝十寒最可怕。
般若为指导,净土为归宿。(这是净土行人的,其他宗的不论)
佛经不懂的,读祖师的,祖师绝对比现今其他一些一知半解的人靠谱。读祖师的不懂?其实你会发现古德很慈悲,做了注还有疏,疏还不懂,就做了讲义之类,真是悲心难量。这当中就有个问题,那就是文言和名相法相,好在现在有网络比较方便了。下一本佛学大辞典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理上明白了,再行。就比较容易契入。有了法喜就会越精进,精进又会有法喜。不断相互成就。直至证得。(信解行证)
学佛就是看破放下。看不破放不下都是假的。所以前面讲了出离心的重要。(看破就是观,放下就是止)
先到这吧,吃饭了。
吧主看看,有不对的请提出。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学习研教,重在一门深入。这里很多人会说,广学多闻才对。是的,也没错。因为是已不是二。
一门深入,这一门真正明白了才可以学第二门。无上甚深微妙法不是那么容易解的,没有真诚到像程门跪雪慧可断臂那样,经典的智慧我们很难明了,所以印祖讲一份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
古人讲:所学之境既广,能缘之心必散。所以一门深入是你广学多闻的基础。一开始广学多闻的,大部分注意了,重要的事说三遍,大部分大部分大部分

找到自己的依止宗派,从其一门入手。先读诵经典,读熟了,才可以看注。看了注还不明白,从古至今来看。看到今还不明白,好吧。净土的就念佛,其他的念观音文殊都可以,求佛菩萨加持。这个是真灵,末学是百试不爽的。
经典是如此读,注解也是要如此的学,不是看一遍就懂得。末学读要解,前30遍都是不知所云的。读熟了,就好像是结缘,缘就深了,要理解就简单些。否则我们真的容易妄加己意。42章经讲过:甚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
当然,学习还是要有基础。基础的学习可以从十善业道入手,42章经也很好,都是我们打基础的。这是说的经,要说法,37道品是关键。特别是在末法的我们,头三科更重要。(4念处,4正勤,4如意足。大家可以自行百度,现在很方便了)
学佛重在发心。有二个心是必发的。一个是出离心,一个是菩提心。
修行贵在老实,先学老实再学灵活。
自省也是必要的,儒家的心法要总结,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八个字便是。。 (个人的理解,不喜勿喷)
修行贵在坚持,一曝十寒最可怕。
般若为指导,净土为归宿。(这是净土行人的,其他宗的不论)
佛经不懂的,读祖师的,祖师绝对比现今其他一些一知半解的人靠谱。读祖师的不懂?其实你会发现古德很慈悲,做了注还有疏,疏还不懂,就做了讲义之类,真是悲心难量。这当中就有个问题,那就是文言和名相法相,好在现在有网络比较方便了。下一本佛学大辞典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理上明白了,再行。就比较容易契入。有了法喜就会越精进,精进又会有法喜。不断相互成就。直至证得。(信解行证)
学佛就是看破放下。看不破放不下都是假的。所以前面讲了出离心的重要。(看破就是观,放下就是止)
先到这吧,吃饭了。
吧主看看,有不对的请提出。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