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佛教吧 关注:299贴子:11,730

吧主盛情,末学就简单谈谈自己的学佛经历,供养大家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二楼正文


IP属地:湖北1楼2017-05-09 10:50回复
    学习的方法也大致的讲下吧。这主要是理上的学习。禅宗的例外。
    学习研教,重在一门深入。这里很多人会说,广学多闻才对。是的,也没错。因为是已不是二。
    一门深入,这一门真正明白了才可以学第二门。无上甚深微妙法不是那么容易解的,没有真诚到像程门跪雪慧可断臂那样,经典的智慧我们很难明了,所以印祖讲一份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
    古人讲:所学之境既广,能缘之心必散。所以一门深入是你广学多闻的基础。一开始广学多闻的,大部分注意了,重要的事说三遍,大部分大部分大部分 都变成了杂学杂闻,而徒落走马观花浅尝即止之流类。广学真正成就的有没有,有。世间第一等天才,但毕竟是少数。所以这里讲的是大多数都是要先一门的。
    找到自己的依止宗派,从其一门入手。先读诵经典,读熟了,才可以看注。看了注还不明白,从古至今来看。看到今还不明白,好吧。净土的就念佛,其他的念观音文殊都可以,求佛菩萨加持。这个是真灵,末学是百试不爽的。
    经典是如此读,注解也是要如此的学,不是看一遍就懂得。末学读要解,前30遍都是不知所云的。读熟了,就好像是结缘,缘就深了,要理解就简单些。否则我们真的容易妄加己意。42章经讲过:甚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
    当然,学习还是要有基础。基础的学习可以从十善业道入手,42章经也很好,都是我们打基础的。这是说的经,要说法,37道品是关键。特别是在末法的我们,头三科更重要。(4念处,4正勤,4如意足。大家可以自行百度,现在很方便了)
    学佛重在发心。有二个心是必发的。一个是出离心,一个是菩提心。
    修行贵在老实,先学老实再学灵活。
    自省也是必要的,儒家的心法要总结,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八个字便是。。 (个人的理解,不喜勿喷)
    修行贵在坚持,一曝十寒最可怕。
    般若为指导,净土为归宿。(这是净土行人的,其他宗的不论)
    佛经不懂的,读祖师的,祖师绝对比现今其他一些一知半解的人靠谱。读祖师的不懂?其实你会发现古德很慈悲,做了注还有疏,疏还不懂,就做了讲义之类,真是悲心难量。这当中就有个问题,那就是文言和名相法相,好在现在有网络比较方便了。下一本佛学大辞典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理上明白了,再行。就比较容易契入。有了法喜就会越精进,精进又会有法喜。不断相互成就。直至证得。(信解行证)
    学佛就是看破放下。看不破放不下都是假的。所以前面讲了出离心的重要。(看破就是观,放下就是止)
    先到这吧,吃饭了。
    吧主看看,有不对的请提出。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IP属地:湖北3楼2017-05-09 12:02
    收起回复
      2025-07-29 19:57:5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IP属地:湖北5楼2017-05-09 13:01
      收起回复
        楼主辛苦了!!!
        南无释迦牟尼佛!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IP属地:陕西6楼2017-05-10 10:16
        回复
          补充一点,就是如何印证自己研习经典时,自己的理解是不是符合如来真实义呢?
          你有了自己的理解,在最初开始学习的时候很是正常,但是一定要谦虚,不要觉得我理解的就是正确的。印祖自称常惭愧僧,我辈更是要学习。那么有了自己的理解,就可以和祖师的注解对应了,如果你的理解和祖师所讲一致,就代表你的理解是符合的。当然这当中又容易产生误会祖师之意的人,以为祖师说的和自己一样,这也是一种傲慢。那对于这种,我们就多看看其他祖师的注解,你会发现,方便多门,归元无二。这时自己就肯定了,嗯,所处的历史环境和对应的人有不同所以话上有不同,理上一致。横看成岭侧看成峰,角度不一样而已。孟子讲:易地皆然。这时我们就有了一定的慧解力,再继续坚持下去,你会有更多的法喜。但是还是要时时对照印证于祖师的言量。这是在容易误解佛陀的圣言量,无上微妙法时的方法。平常我们还是依圣言量。依四依法。
          佛言:甚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 .
          不是不让我们思维法,实际上是要正思维,通过以上的方式就是很好的正思维,也不容易走偏,这个实际也是祖祖相传的方法了,供养给大家。以免产生我不能信有我执的思想,我要断了我执才可以看经书,这都会自误误人的。祖师注解就是给我们做这个事情的。感恩诸佛,感恩诸祖。阿弥陀佛。
          以上。
          感谢吧主精品这贴。有了感悟我会继续更新。阿弥陀佛。望诸方大德指正。


          IP属地:湖北7楼2017-05-10 11:54
          回复
            感恩楼主为大家介绍自己的修学经历,我现在就要一曝十寒的情况,正在强制自己努力修正。
            楼主的经历对我的帮助也很大。
            谢谢您!
            南无阿弥陀佛!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7-05-10 12:16
            收起回复
              感恩楼主为大家介绍自己的修学经历。
              我现在就有一曝十寒的情况,正在强制自己努力修正。
              楼主的经历对我的帮助也很大。
              谢谢您!
              南无阿弥陀佛!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7-05-10 12:17
              收起回复
                上面讲的大多是解门,并且是深入经藏的,所以对于习惯了快餐文化的现代人可能会有些困难。
                学佛修行还是要有些匠心的,十年磨一剑,寒窗苦读十年,都是有道理的,不是听听法师们的方便开示,就误会已经明了佛法全部的。
                这些方便开示,很好,对于初机,但是不可以止步。实际上学习经典才是真正我们认识佛法的原点。否则容易出现太多的迷信佛法,迷信佛教。
                经典太深晦了,这是最开始我们都遇到的问题。所以可以先看看高僧传啊,净土圣贤录,各宗的大德故事啊,释加牟尼的传记,十大弟子等等,这些故事性的容易让我们升起兴趣,同时对于古德升起敬仰和信心,这个很重要。
                实际上末学的体会,童心也是很重要的,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童心比较单纯,没有太多机巧。但这不是说回到孩童的幼稚,是指的成熟的是非观和人生宇宙观建立的同时,还要有孩童一般的质朴。幼稚是完全随顺欲望,没有克制力。
                有了这些高僧事迹的鼓励,对于我们坚持菩提道也是很重要的助力。同时也是信心的加固。


                IP属地:湖北10楼2017-05-10 20:02
                回复
                  2025-07-29 19:51:5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下面讲讲行门。
                  功课一定要有,在最开始学佛的时候。这样倒过来说,是提醒重视功课。因为人都是有惰性的,没有一点压力,就容易给自己找种种借口,今天好累啊,事情太多啊,等等云云。
                  而一开始功课不要定多,量力而行为上,慢慢的可以加多,循序渐进,修行最怕急功近利。
                  至于方法,各宗就有不同了。
                  以念佛来说吧。怎么念?经上说就是真信切愿执持名号,怎么落实呢?
                  末学的方法是借鉴了弘一大师的方法:就是听钟表的指针的声音来带入一声一字,声声清楚,声声入心。
                  刚开始,要挺清楚指针声,就必须要安定下来,聚精会神。所以这就是一个前方便了。而后在符合上指针声念佛时,你会发现一开始有指针和你的佛号声,慢慢的融合到一起,合而为一了,这时就是心能够安住在佛号上的表现。不用再刻意的去听指针声,也可以很好的念佛了。这是简单讲的念佛。经行也可以用,静坐也可以用,其他法门修定,用这个做前方便也可以用。念佛没有方法的,大家可以试试。
                  静坐时,能双就双,不行就单,单都不行就散。双盘如金塔,单如银塔,这是宣化上人讲的了。手结弥陀印,于丹田下。端身正坐。金刚持为佳,就是不出声,自己听的到就好。或是默念也可以。念的不必要太快,以钟声为准,末学觉得是比较符合呼吸的,这个可以自己调整。声声入心,心佛不二。以一念摄诸妄念,念极而空,念而无念,无念而念。真实不可思议。(末学还没有这个功夫)
                  说了这么多,还是贵在坚持。坚持精进来自于法喜,没有法喜要想精进很难。法喜不比世间喜,可以短暂刺激得到,他需要的是长时间的锻炼。生(佛号)处转熟(妄念习气烦恼),熟处转生。把这些好的修行习惯融入自己的生命灵魂,才是我们可以法喜充满精进不懈的动力。
                  这就需要我们之前讲到的出离心。这个是修行的基础,入道的门。印光法师说把死字帖额头上就是此意。生死事大,如救头燃。
                  要说懈怠,谁人没有,不怕念起,就怕觉迟。有的人一辈子都觉察不到,就这样懈怠下去,有的人立马觉察。我们深入经藏,老实念佛,定慧并重,为的就是可以尽早觉察并对治,这不就是修行吗?


                  IP属地:湖北11楼2017-05-10 20:24
                  收起回复
                    其实我最想做的就是念佛,接下来是大悲咒,但是后来我想到学楞严经,就想到专修从阅读开始,这是净空法师多次强调,我现在有时候成了什么都没有念,但是自从今年1月决定专修楞严经开始,虽然有累计近一月空缺懈怠的天数了,可也读了几遍,我已经敢确定,我选择这个专修项目没有错误,再来不是说的将来楞严经先灭,那我就多增加自己为一员,也算为了延续做出点努力,即使帮不了别人,至少从人数又加了自己。
                    最早是从1月初听净空法师讲经的时候,提到胡小林居士,胡小林居士是坚持阅读《大乘起信论》,阅读一千遍讲一遍,然后继续阅读又一个一千遍,我就在想自己对于大乘早已没有丝毫怀疑,自己就是缺乏唯识等更为实际的实修,即使需要深解也是难度层次更高一些的问题,手里有《华严经》《妙法莲华经》《楞严经》《金刚经》《楞伽经》《僧伽吒经》《圆觉经》《大悲莲华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大悲心陀罗尼经》等,还有2016年也从河北省佛协就是中国佛教网请到了完整的四种阿含经完整版,这么多的经典我应该学习什么呢?
                    经过慎重考虑,最长的华严我虽然也很感兴趣,可听起来有点不切实际,因为我目前见解和行持差距实在太大;而金刚经本质都是教导法身菩萨的教材;阿含经让中国人都更加因为我慢而遭嫌,那四种阿含经可是几本啊,16开一尺多高的一大堆啊,身边普通人即使有愿意想要问我佛法是什么的时候,若看到我专修这个,恐怕彻底吓晕了;地藏经可是我最早接触佛法的时候遇到的经典之一,可这部佛门孝经如何能让其他人深解呢?虽然每一部佛经都能达到深解,世间人都是好高骛远,自己很多时候就是这样,就这样想到了被古今誉为开智慧的经典,高端大气上档次,自己也很满意,分量足内容深,也不是太长,至少暂时我还没有被吓晕能醒着也算幸运。
                    拿着这楞严经跟不懂佛法的人也容易交流啊。嘘!悄悄告诉你,一般人我不说,实不相瞒,今天告诉你实话,我其实是打入学佛者队伍的混混,我主要目标是为了学懂佛教辩证法,咱们可都是上档次的人,怎么能迷信呢?
                    当他上了佛陀教育这条觉悟自己的船,自然知道原来世上还有这种好东西。虽然我现在还没有入门学习这个佛教辩证法,但是我已经从这部经典的结构学会了写论文,如果以后需要写论文的时候我就特别借鉴。我现在把这部佛经暂时定位为非宗教典籍:纯属一部文笔最美的科研论文。
                    我说学习这部佛经能学懂佛教辩证法,难道是虚妄随便乱说?当然绝对不是,实实在在的这部佛经就还真的能学到佛教辩证法真实不虚。
                    据我现在粗略的模拟判断,真正读懂这部经典的佛教辩证法,首先需要正确的佛教常识为基础,然后当彻底达到正确解悟了佛教辩证法,如同世间普通的唯物辩证法那样的学习要求,如达到完整辨识一些哲学问题等,我想若真正的读懂佛教辩证法,这部楞严经也许也算达到入门级别了,可以暂时模拟的给出一个百分比作为参考,我暂时定为完整解悟达到百分之十,普通菩萨做到达到百分之二十,法身菩萨逐渐做到越来越接近百分百,直到最后达到圆满佛果为百分百。
                    现在我暂时能想到的目前自己的任务就是,先把坚持阅读作为重点去落实,逐步尽量尽早补齐所有的自定阅读任务缺课部分,然后再说别的。


                    IP属地:陕西13楼2017-05-11 15:50
                    回复
                      读诵是非常重要的,我读要解也是100遍才开始看注解的。胡小林老师我还比不上他的精勤,不过心向往之便可以逐渐落实。实际上这就是我说的老实。
                      您能这样耐下心来学习经典,深入经藏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现在快餐时代,文化都是快餐化,不晓得的百度上都有,对不对也不管,没有了严谨的验证,这都是很可怕的事情。所以确实学问还是要用功深时才有体验。
                      过去我的定位,在没有净土之前就是坛经,但是后来因为这部经典的性质,让人很尴尬,所以呢遇到净土后,才归心到净土,特别是弥陀要解,圆瑛法师的讲义,讲的太好,爱不释手。
                      禅宗公案读个遍,实在说,口头禅是没问题的,一般人都不一定辨的过,除非是来故意作对或是大我慢之人,坚固刚强不可化。后来想想,说食数宝也没法真正了生死啊,还是净土稳当,实在。
                      选择一部大经来学习是非常好的,楞严可以说是佛门的南华了,文笔优美,确实没得说,虽然自己有过学习,但是不系统,也抽不出多少时间来。不过因为要解讲义里慢慢的楞严气息,所以还是要仔细的去学习的。宣化上人说了的嘛,楞严是火车头,净土弥陀经是火车尾。都是重要的。各司其职。
                      要说辩证法,佛法就太圆融了,找不到像佛法这么圆融的法了。看看藕益大师的辩才,了不起。我后面会逐渐发一些祖师的辨文,以激荡我们的深信。


                      IP属地:湖北14楼2017-05-11 19:31
                      回复
                        棱岩经这是可以雅俗共赏性质的经典,所谓的学习辩证法就是给一些暂时不懂佛法做个心理上的台阶,要不然他们怎么能愿意继续深入探讨。
                        《华严经》最后有《普贤行愿品》导归净土;《妙法莲华经》最后一章也是有《普贤菩萨劝发品》。也许很多人根本没有注意这个,普贤菩萨劝发能劝什么呢?唯一答案就是劝众生发愿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而《普贤菩萨行愿品》这个名字就很特别,为什么没有定名为普贤菩萨发愿品?虽然常说都是佛菩萨劝化众生应该发菩萨愿,可到了阿弥陀佛极乐净土又不是去为了享受,到净土的都是成了菩萨最终成佛,菩萨们可都是行出来的菩萨,绝非仅仅如我们凡夫天天喊发愿实际上从来不行愿。
                        我阅读佛经依据的核心原理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楼主能关注这里非常幸运,希望以后有更多的像楼主这样的人能相聚。


                        IP属地:陕西15楼2017-05-11 21:29
                        回复
                          把今天我对信愿行的一个简单解释发一下吧。
                          有人问如何修行才能生极乐?
                          答:信愿行,ok了。
                          举个例子,你想出国留学。去哪里?美国。好,首先你要相信美国存在,这个一般没问题。二,你要相信你自己可以去。接着呢?就是愿去,为什么要去美国,你自己问问自己,大多就是觉得天朝有很多你觉得不满意的地方,美国经你了解和认识有很多你喜欢的东西,这就是欣厌的愿心。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一样的道理。好,最后你有了迫切愿去美国的念头,就必须要了解怎么去。哦,原来要托福,好,那就会努力的学英语考托福。过去没有愿的时候,别人逼着学也不学的英语,现在没有人逼也会去用功学了。是自主的,不是被动的。这就是行。
                          行中有信愿,叫真行。信中有愿行叫真信。愿中有信行叫真愿。
                          就怕知道有美国,也愿意去美国,但是不是那样的迫切和一心向往,所以英语学习时遇到困难或是麻烦时就会告诉自己,哎,中国也不错嘛,就呆着中国吧。愿心一退,你看,英语也不学了,托福也不管了,该玩玩该睡睡该吃吃,完蛋。
                          这就是古人说的,说难吧不难,说易吧不易
                          重要的事说三遍,举得是例子,是例子,是例子,别说我崇洋媚外哦。
                          归到法上,信用善导大师的话说:信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信阿弥陀佛决定可以以慈悲愿力摄受接引往生。
                          愿就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行就是执持名号,一心不乱。
                          真信切愿就是无上菩提。 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品味高下,全凭功夫之深浅。 这是藕益祖师说的。


                          IP属地:湖北16楼2017-05-11 21:5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