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佛教吧 关注:299贴子:11,728
  • 9回复贴,共1

吧主盛情,末学就简单谈谈自己的学佛经历,供养大家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二楼正文


IP属地:湖北1楼2017-05-09 10:50回复
    学习的方法也大致的讲下吧。这主要是理上的学习。禅宗的例外。
    学习研教,重在一门深入。这里很多人会说,广学多闻才对。是的,也没错。因为是已不是二。
    一门深入,这一门真正明白了才可以学第二门。无上甚深微妙法不是那么容易解的,没有真诚到像程门跪雪慧可断臂那样,经典的智慧我们很难明了,所以印祖讲一份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
    古人讲:所学之境既广,能缘之心必散。所以一门深入是你广学多闻的基础。一开始广学多闻的,大部分注意了,重要的事说三遍,大部分大部分大部分 都变成了杂学杂闻,而徒落走马观花浅尝即止之流类。广学真正成就的有没有,有。世间第一等天才,但毕竟是少数。所以这里讲的是大多数都是要先一门的。
    找到自己的依止宗派,从其一门入手。先读诵经典,读熟了,才可以看注。看了注还不明白,从古至今来看。看到今还不明白,好吧。净土的就念佛,其他的念观音文殊都可以,求佛菩萨加持。这个是真灵,末学是百试不爽的。
    经典是如此读,注解也是要如此的学,不是看一遍就懂得。末学读要解,前30遍都是不知所云的。读熟了,就好像是结缘,缘就深了,要理解就简单些。否则我们真的容易妄加己意。42章经讲过:甚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
    当然,学习还是要有基础。基础的学习可以从十善业道入手,42章经也很好,都是我们打基础的。这是说的经,要说法,37道品是关键。特别是在末法的我们,头三科更重要。(4念处,4正勤,4如意足。大家可以自行百度,现在很方便了)
    学佛重在发心。有二个心是必发的。一个是出离心,一个是菩提心。
    修行贵在老实,先学老实再学灵活。
    自省也是必要的,儒家的心法要总结,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八个字便是。。 (个人的理解,不喜勿喷)
    修行贵在坚持,一曝十寒最可怕。
    般若为指导,净土为归宿。(这是净土行人的,其他宗的不论)
    佛经不懂的,读祖师的,祖师绝对比现今其他一些一知半解的人靠谱。读祖师的不懂?其实你会发现古德很慈悲,做了注还有疏,疏还不懂,就做了讲义之类,真是悲心难量。这当中就有个问题,那就是文言和名相法相,好在现在有网络比较方便了。下一本佛学大辞典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理上明白了,再行。就比较容易契入。有了法喜就会越精进,精进又会有法喜。不断相互成就。直至证得。(信解行证)
    学佛就是看破放下。看不破放不下都是假的。所以前面讲了出离心的重要。(看破就是观,放下就是止)
    先到这吧,吃饭了。
    吧主看看,有不对的请提出。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IP属地:湖北3楼2017-05-09 12:02
    收起回复
      2025-07-31 00:21:5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IP属地:湖北5楼2017-05-09 13:01
      收起回复
        补充一点,就是如何印证自己研习经典时,自己的理解是不是符合如来真实义呢?
        你有了自己的理解,在最初开始学习的时候很是正常,但是一定要谦虚,不要觉得我理解的就是正确的。印祖自称常惭愧僧,我辈更是要学习。那么有了自己的理解,就可以和祖师的注解对应了,如果你的理解和祖师所讲一致,就代表你的理解是符合的。当然这当中又容易产生误会祖师之意的人,以为祖师说的和自己一样,这也是一种傲慢。那对于这种,我们就多看看其他祖师的注解,你会发现,方便多门,归元无二。这时自己就肯定了,嗯,所处的历史环境和对应的人有不同所以话上有不同,理上一致。横看成岭侧看成峰,角度不一样而已。孟子讲:易地皆然。这时我们就有了一定的慧解力,再继续坚持下去,你会有更多的法喜。但是还是要时时对照印证于祖师的言量。这是在容易误解佛陀的圣言量,无上微妙法时的方法。平常我们还是依圣言量。依四依法。
        佛言:甚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 .
        不是不让我们思维法,实际上是要正思维,通过以上的方式就是很好的正思维,也不容易走偏,这个实际也是祖祖相传的方法了,供养给大家。以免产生我不能信有我执的思想,我要断了我执才可以看经书,这都会自误误人的。祖师注解就是给我们做这个事情的。感恩诸佛,感恩诸祖。阿弥陀佛。
        以上。
        感谢吧主精品这贴。有了感悟我会继续更新。阿弥陀佛。望诸方大德指正。


        IP属地:湖北7楼2017-05-10 11:54
        回复
          上面讲的大多是解门,并且是深入经藏的,所以对于习惯了快餐文化的现代人可能会有些困难。
          学佛修行还是要有些匠心的,十年磨一剑,寒窗苦读十年,都是有道理的,不是听听法师们的方便开示,就误会已经明了佛法全部的。
          这些方便开示,很好,对于初机,但是不可以止步。实际上学习经典才是真正我们认识佛法的原点。否则容易出现太多的迷信佛法,迷信佛教。
          经典太深晦了,这是最开始我们都遇到的问题。所以可以先看看高僧传啊,净土圣贤录,各宗的大德故事啊,释加牟尼的传记,十大弟子等等,这些故事性的容易让我们升起兴趣,同时对于古德升起敬仰和信心,这个很重要。
          实际上末学的体会,童心也是很重要的,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童心比较单纯,没有太多机巧。但这不是说回到孩童的幼稚,是指的成熟的是非观和人生宇宙观建立的同时,还要有孩童一般的质朴。幼稚是完全随顺欲望,没有克制力。
          有了这些高僧事迹的鼓励,对于我们坚持菩提道也是很重要的助力。同时也是信心的加固。


          IP属地:湖北10楼2017-05-10 20:02
          回复
            下面讲讲行门。
            功课一定要有,在最开始学佛的时候。这样倒过来说,是提醒重视功课。因为人都是有惰性的,没有一点压力,就容易给自己找种种借口,今天好累啊,事情太多啊,等等云云。
            而一开始功课不要定多,量力而行为上,慢慢的可以加多,循序渐进,修行最怕急功近利。
            至于方法,各宗就有不同了。
            以念佛来说吧。怎么念?经上说就是真信切愿执持名号,怎么落实呢?
            末学的方法是借鉴了弘一大师的方法:就是听钟表的指针的声音来带入一声一字,声声清楚,声声入心。
            刚开始,要挺清楚指针声,就必须要安定下来,聚精会神。所以这就是一个前方便了。而后在符合上指针声念佛时,你会发现一开始有指针和你的佛号声,慢慢的融合到一起,合而为一了,这时就是心能够安住在佛号上的表现。不用再刻意的去听指针声,也可以很好的念佛了。这是简单讲的念佛。经行也可以用,静坐也可以用,其他法门修定,用这个做前方便也可以用。念佛没有方法的,大家可以试试。
            静坐时,能双就双,不行就单,单都不行就散。双盘如金塔,单如银塔,这是宣化上人讲的了。手结弥陀印,于丹田下。端身正坐。金刚持为佳,就是不出声,自己听的到就好。或是默念也可以。念的不必要太快,以钟声为准,末学觉得是比较符合呼吸的,这个可以自己调整。声声入心,心佛不二。以一念摄诸妄念,念极而空,念而无念,无念而念。真实不可思议。(末学还没有这个功夫)
            说了这么多,还是贵在坚持。坚持精进来自于法喜,没有法喜要想精进很难。法喜不比世间喜,可以短暂刺激得到,他需要的是长时间的锻炼。生(佛号)处转熟(妄念习气烦恼),熟处转生。把这些好的修行习惯融入自己的生命灵魂,才是我们可以法喜充满精进不懈的动力。
            这就需要我们之前讲到的出离心。这个是修行的基础,入道的门。印光法师说把死字帖额头上就是此意。生死事大,如救头燃。
            要说懈怠,谁人没有,不怕念起,就怕觉迟。有的人一辈子都觉察不到,就这样懈怠下去,有的人立马觉察。我们深入经藏,老实念佛,定慧并重,为的就是可以尽早觉察并对治,这不就是修行吗?


            IP属地:湖北11楼2017-05-10 20:24
            收起回复
              读诵是非常重要的,我读要解也是100遍才开始看注解的。胡小林老师我还比不上他的精勤,不过心向往之便可以逐渐落实。实际上这就是我说的老实。
              您能这样耐下心来学习经典,深入经藏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现在快餐时代,文化都是快餐化,不晓得的百度上都有,对不对也不管,没有了严谨的验证,这都是很可怕的事情。所以确实学问还是要用功深时才有体验。
              过去我的定位,在没有净土之前就是坛经,但是后来因为这部经典的性质,让人很尴尬,所以呢遇到净土后,才归心到净土,特别是弥陀要解,圆瑛法师的讲义,讲的太好,爱不释手。
              禅宗公案读个遍,实在说,口头禅是没问题的,一般人都不一定辨的过,除非是来故意作对或是大我慢之人,坚固刚强不可化。后来想想,说食数宝也没法真正了生死啊,还是净土稳当,实在。
              选择一部大经来学习是非常好的,楞严可以说是佛门的南华了,文笔优美,确实没得说,虽然自己有过学习,但是不系统,也抽不出多少时间来。不过因为要解讲义里慢慢的楞严气息,所以还是要仔细的去学习的。宣化上人说了的嘛,楞严是火车头,净土弥陀经是火车尾。都是重要的。各司其职。
              要说辩证法,佛法就太圆融了,找不到像佛法这么圆融的法了。看看藕益大师的辩才,了不起。我后面会逐渐发一些祖师的辨文,以激荡我们的深信。


              IP属地:湖北14楼2017-05-11 19:31
              回复
                把今天我对信愿行的一个简单解释发一下吧。
                有人问如何修行才能生极乐?
                答:信愿行,ok了。
                举个例子,你想出国留学。去哪里?美国。好,首先你要相信美国存在,这个一般没问题。二,你要相信你自己可以去。接着呢?就是愿去,为什么要去美国,你自己问问自己,大多就是觉得天朝有很多你觉得不满意的地方,美国经你了解和认识有很多你喜欢的东西,这就是欣厌的愿心。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一样的道理。好,最后你有了迫切愿去美国的念头,就必须要了解怎么去。哦,原来要托福,好,那就会努力的学英语考托福。过去没有愿的时候,别人逼着学也不学的英语,现在没有人逼也会去用功学了。是自主的,不是被动的。这就是行。
                行中有信愿,叫真行。信中有愿行叫真信。愿中有信行叫真愿。
                就怕知道有美国,也愿意去美国,但是不是那样的迫切和一心向往,所以英语学习时遇到困难或是麻烦时就会告诉自己,哎,中国也不错嘛,就呆着中国吧。愿心一退,你看,英语也不学了,托福也不管了,该玩玩该睡睡该吃吃,完蛋。
                这就是古人说的,说难吧不难,说易吧不易
                重要的事说三遍,举得是例子,是例子,是例子,别说我崇洋媚外哦。
                归到法上,信用善导大师的话说:信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信阿弥陀佛决定可以以慈悲愿力摄受接引往生。
                愿就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行就是执持名号,一心不乱。
                真信切愿就是无上菩提。 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品味高下,全凭功夫之深浅。 这是藕益祖师说的。


                IP属地:湖北16楼2017-05-11 21:51
                收起回复
                  2025-07-31 00:15:5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因为经常有人问,所以就讲下。对净土有问题的,可以看智者大师的《净土十疑论》,文字不深,应该是可以看懂的。看完,明白了,对于净土就不会有问题,也基本不会有错误的见解了。


                  IP属地:湖北18楼2017-05-11 21:54
                  回复
                    吧主这是开始水贴刷屏吗?


                    IP属地:湖北38楼2017-05-13 19:2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