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吧 关注:21,665贴子:171,644

回复:【转载】从晋阳起兵到玄武门,聊聊历史上的秦王李世民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江苏97楼2017-06-14 12:12
回复
    李世民的想法可以从他的话看出来:“骨肉相残,古今大恶。吾诚知祸在朝夕,欲俟其发,然后以义讨之,不亦可乎!”他说他也明白灾祸就在眼前,但首选方案是打自卫反击战,等到建成动手之后,他就有充分的理由反击,算正当防卫。显然,世民更多是从政治和道义的角度在考虑问题的。不知道是不是被主角光环照习惯了,他好像觉得只要自己有所防范就好,并不认为建成能一击即中。
    但长孙无忌等人一致劝李世民先发制人。对于小秦王的想法,尉迟敬德表示,殿下啊这都火烧眉毛了您为什么还这么平静呢?您这是拱手等着被杀呢!——他们更多是从军事和执行的角度来考虑的。确实,王晊虽然报告了计划的整体思路,但是他并不知道部署细节,建成具体会何时动手,会让谁动手,用什么方式和武器暗杀秦王,这都不是秦王府能掌握的。此等情况下要打自卫反击战,操作层面上会非常困难,一个没注意那就是送命的结局。
    看到这里基本上也就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就是李世民他真的没有早早就想做杀兄弑弟的事情,不然的话,以他之前每年出征、有的时候出去不止一回的经历,昆明池这种计划,他有得是机会搞;更别说他晋阳起兵之前帮李渊对付王威和高君雅的时候,就曾经领人埋伏在晋阳宫外——密谋造反、帮助别人搞暗杀这类的事儿,他都门清,但是结果,他却偏偏到了武德九年六月这么晚,才在极其被动的情况下发动进攻。这不但不符合他一贯的用兵准则,也不像平常那个抓住机会就要上的秦王。难怪直接被尉迟敬德吐槽:“王今处事有疑,非智也;临难不决,非勇也。且大王素所畜养勇士八百余人,在外者今已入宫,擐甲执兵,事势已成,大王安得已乎!”


    IP属地:江苏98楼2017-06-14 12:15
    收起回复
      2025-07-28 18:36:5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尉迟恭显然已经坐不住了,整个秦王府的亲兵也都已经做好准备了,可是他们一贯智勇双全的秦王殿下居然下不了决心,真令人难以接受。尉迟敬德软磨硬泡连要逃走的话都说出来了。以往都是秦王意志坚定地前进,大家只要跟随就好的。当李世民进一步询问更多幕僚的意见的时候,秦王府的大家可以说是想尽了一切办法来劝他,首先探讨了当前形势。
      大伙给他分析:秦王殿下,咱们大唐的政局没您不行的您知道吗,您和太子的战争不仅是两兄弟的争端,还有齐王啊,他心里盘算着除掉您之后再除掉太子呢。他说只要没了秦王,要拿下太子根本不是问题。太子论阴谋算计的确不是齐王的对手。所以这次要是让太子得逞,以后我们光荣的大唐朝廷,就会到齐王那个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家伙手里了,那很快就变成一堆废铁了。咱搞阴谋搞不过他们,打仗还打不过他们吗,凭您的能力,要赢是分分钟的事儿,您为什么只想着普通人在意的兄弟感情,不先考虑社、稷、之、计呢?!
      然而形势如此清晰,李世民还是犹豫,大家能看出他还是介意道德问题,于是转换角度,拿典故来劝他了,问他觉得舜是怎么样的人。世民乍听之下没反应过来他们忽然提舜是什么意思,直说舜是圣人。这帮人一听,太好了你认可他就好,赶紧顺杆上,说舜当初要不是各种机智各种逃脱,早就成了房上的灰尘了,哪里可能恩泽遍天下啊。他们这里是引用了舜遭到父亲和弟弟谋害的典故。传说中尧因为舜被人称颂,看中了他,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他。尧还安排给舜一些任务,结果舜都完成得很好,尧为此赏了舜许多好东西,结果舜的父亲瞽叟和他的弟弟象原本就不喜欢舜,这么一来更是非常眼红,于是经常试图害死舜。有一回瞽叟要求舜修补仓房的屋顶,却在下面放火烧仓房。舜拿两只斗笠当滑翔翼,从房上跳下来才躲过一劫。所以后来孔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意思是说也别怪舜不告而娶吧,有这种坑儿子的爹真的很糟心,这种情况,君子们还是能够理解的。
      你看大家为了劝世民造反也是很拼的,连上古贤君都搬出来了。


      IP属地:江苏99楼2017-06-14 12:16
      收起回复
        他们总算有些说动了小秦王,他决定让人占卜一下试试运气。
        人生有些事就是这样,可能真的会把人弄得有那么一瞬间开始信命。
        那个时代占卜并不是靠塔罗牌或者抛硬币,而是靠龟甲。占卜被张公谨打断了。张公谨表示,有不同的选择的时候才占卜,现在根本没得选,不用占卜了直接干才对。
        到此,李世民最终被说服了,决定首选思路是先发制人。如此他就得详细计划。因为如果不在昆明池动手,那么有个很大的问题是李渊基本应该在皇宫里,那就意味着要发动宫廷政变才能控制李渊,至于建成和元吉也是不太好办,他们正常情况下一个住东宫一个住武德殿,要设计他们一同出行才好一网打尽。具体手段倒是不太难选,小秦王只要发挥他的特长——射箭,就可以了。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世民认为必须把房玄龄和杜如晦这俩高参秘密请回。结果长孙无忌去了之后房杜两个使出激将法,装听不出来世民有大事找他们,说陛下已经不让我们再为秦王府工作了啊,我们不敢私自奉行秦王的命令。世民听了之后气坏了,以为房玄龄和杜如晦背叛他了,于是拿出佩刀来让尉迟敬德再去,说如果那俩再不来就杀掉他们。尉迟敬德跟长孙无忌再去就说实话了:咱们殿下已经决定照你们说的做,快别傲娇了到王府来,啊,我们几个不能走在一起,要分开。房玄龄和杜如晦打扮成了道士(也不知道这种装束是啥时候准备的),跟长孙无忌回王府,尉迟敬德从别的路线走。
        从后来发生的事情来看,秦王府的计划的关键在于将建成和元吉从东宫骗出来,所使用的说辞是两只淫乱后宫——你看这告得多狠,嫔妃们很多是一贯为建成说话,忽然跟李渊说建成与嫔妃有不正当关系,他太有可能相信了——看到这里我想我可以认为,李世民不玩宫斗是真的不愿意甚至不屑于玩,而非没能力玩,他真要想通过宫斗上位的话完全有可能办到,一招过去就够建成和元吉喝一壶的。


        IP属地:江苏100楼2017-06-14 12:18
        回复

          事发自于后宫,李渊不可能把宫廷丑闻发到司法部门去查,更不会拿到太极殿去跟满朝文武商量。他传召建成和元吉,必定会传到皇宫内院。故此建成和元吉也不会绕远路走前朝那些向南开的一层又一层的大门,而是会走朝北开的皇宫后门从东宫去太极宫。这就为宫廷政变营造了最有利的条件。秦王和他的同伴们是准备将皇宫变成他们最熟悉的环境——战场,而且是先发制人——以己之长攻彼之短。


          IP属地:江苏101楼2017-06-14 12:21
          回复
            还有一个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是兵力。因为计划制定得比较仓促,所以小秦王都没捞着机会去把他那左右六护军府招进城,那是一共一万八千人的编制,要有他们在就好了,但是现在可以用的只有原本属于王府的八百亲兵。说到计划的实行就更仓促了,阴历六月三号,就是上文讨论天象截图的那天,傅奕再次密奏太白秦分,被建议警惕秦王造反的李渊并没有选择加固皇宫戒备,而是选择了把密奏给世民看。
            李渊这基本是在暗示,他要世民死。但是他不好公开发诏书,所以采用此种方式。固然这么做也是有个转圜的余地的,万一世民有话要说,也好给他机会解释。不过以李世民的反应来看,他不觉得这有什么办法解释,总不能说“金星的视星等可以达到-4.6,没有空气污染的时候白天能看到很正常,它按照固定的轨道绕太阳运转,跟臣无关”之类的,他生活在7世纪,并不知道这些。父皇对他从放弃保护到试图问罪再到要杀,只有短短半年的时间,以至于他密奏建成元吉乱后宫之后,还写出了以下回应:“臣于兄弟无丝毫负,今欲杀臣,似为世充、建德报雠。臣今枉死,永违君亲,魂归地下,实耻见诸贼!”
            李世民在这里把试图杀他的人说成了建成和元吉(当然这也不算说谎),还表示他已经将这对兄弟与他之间的关系判定为“敌对”,跟王世充窦建德一样。
            回想之前被他这样判定的人的结局,就能知道他要做什么。但是李渊似乎没有注意到,他看到儿子的回复之后感到非常吃惊,决定第二天一早就调查此事。还联络了裴寂萧瑀陈叔达等人来“审理”这桩宫廷丑闻案件。


            IP属地:江苏102楼2017-06-14 12:24
            回复



              IP属地:江苏103楼2017-06-14 12:32
              回复
                关于这个布置,将军们进玄武门是史书有载。建成元吉是到了临湖殿才发现有问题于是想返回东宫,结果被世民追,这个也是史书有载。而控制李渊那一路就是我推测存在的了。并且我还有一个推测是,这路人发起进攻应该同步于世民攻击建成,因为过早进攻的话跟李渊的禁军打起来很难做到保密,东宫和齐王府可能会知道消息;太晚进攻的话禁军反应过来了就不好打赢了,秦王府能用的兵力本就只有八百。至于如何做到同步,史书说世民射击建成之前曾经“从而呼之”。我觉得这一声喊除了起到吓唬建成和元吉的作用,也许就是两路军同时行动的信号。李渊当天早上准备询问三个儿子的地点应该距离临湖殿不算太远,但兵变结束之后史书说他“泛舟海池”,是太心烦一宿没睡着觉才到湖上吹风还是得知有兵变逃到了湖上就不好说了。总之,这个问话地点,建成元吉要来应该是从玄武门进宫比较近,世民也就把人手部署在门里。
                当然,我的推测归推测,也有可能世民还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拿下建成和元吉,笃定李渊之后不会跟他撕破脸。李渊本身是一个极有城府的人,并不喜欢跟谁刚正面,只要李世民不去过分打击他的自尊,还认他是爹,他就不至于不妥协。
                值得一提的是,当天参与玄武门兵变的并不只有小秦王和他的骑士,还有秦王妃长孙氏。


                及难作,太宗在玄武门,方引将士入宫授甲,后亲慰勉之,左右莫不感激。

                ——《旧唐书 列传一 后妃上》
                意思是王妃鼓励士兵们:各位,加油,只要今天胜利,未来属于我们!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4楼2017-06-14 12:34
                收起回复
                  2025-07-28 18:30:5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在一般能读到的介绍型的书里,文德皇后长孙氏一直以温良恭俭让的形象出现,跟太宗恩爱有加还生了三男四女一共七个孩子,这导致我一直以为长孙氏是这样的:
                  结果读了史书却发现不对,她应该是这样的:
                  秦王夫妻是真爱,大难临头一处飞。


                  IP属地:江苏105楼2017-06-14 12:37
                  收起回复
                    埋伏好之后就等建成来。原本张婕妤私下知道了世民的密奏的内容,先告诉了建成。建成赶紧就跟元吉商量。元吉觉得事情不对,最好不要去见父皇,加强东宫戒备为上。要不怎么说元吉擅长搞阴谋呢,无愧于他后来的谥号“剌”,他的建议完全正确。显然,元吉从这个一点也不符合二哥的行为习惯的密告中,看到了巨大的危险。但是建成觉得兵力戒备已经足够,应该去跟父皇解释清楚,他并没有跟嫔妃有不正当交往。于是他俩还是朝李渊这里过来了。
                    不知建成之前几次试图攻击世民的时候,有没有做好觉悟今天接他一箭。世民的箭法依旧凌厉,干脆利落正中目标。元吉同时也想拿箭射击世民,却两三次都没使上劲开弓。在此之前他们一直是友军,大概元吉到那时才知道李唐的天策上将面对敌人时是什么样子。结果元吉被尉迟敬德的人射下了马。世民原本发挥出了应有的实力,但也许终究攻击的是亲哥哥,导致骑马技术发挥失常,马脱缰跑到了树林里,把他也一起摔下马。元吉这会儿缓过来了,上前抢了世民的弓就要掐死他。尉迟敬德冲过来再次开弓放箭,射杀了元吉。
                    紧接着,尉迟敬德穿着盔甲拿着长矛就追到了李渊所在的船上。李渊已经发现了外面有人作乱,问怎么回事儿什么人作乱,尉迟敬德毫不客气说是太子和齐王作乱,秦王平了他们,让我来给陛下宿卫。李渊当然也就明白是什么情况了,于是问宰相们,要怎么办。裴寂没答,萧瑀和陈叔达先开口了。他们劝道:陛下,事已至此就顺其自然吧,太子和齐王对国家的功绩本就没有秦王大,后来又不断陷害秦王,秦王殿下很得人心,把国政交给他不会有问题。李渊就答应了,还表示其实我早就这么想了。
                    不管李渊的表示几分真心几分无奈,总之,他承认了世民的行为合法。尉迟敬德拿到了皇帝诏书。这会儿玄武门那边还打着,尉迟敬德还有任务。


                    IP属地:江苏106楼2017-06-14 12:40
                    回复
                      皇宫里闹起来之后,东宫马上就知道消息了。翊卫车骑将军冯翊和冯立听说之后觉得,这哪像话啊,打仗都打到皇宫里了,好歹我们也受太子恩惠,必须做点什么。于是他们跟副护军薛万徹、屈直府左车骑谢叔方两个,领着东宫和齐王府两千精兵杀奔玄武门而来。
                      玄武门这边,高士廉表示他们人太多了我去找帮手,于是这个雍州治中(世民真是没白当雍州牧)跑去把监狱里的囚犯弄出来准备到玄武门帮忙。张公谨把玄武门关上了。云麾将军敬君弘掌管宿卫兵,负责守卫玄武门,他更觉得不像话,东宫和齐王府居然进攻玄武门,于是跟中郎将吕世衡一起出战,两人最后都牺牲了。玄武门的守卫们表示我们的职责就是守着门,让东宫的人冲进来算怎么回事呢,同志们大家要顶住。结果还真就坚持了一段时间。薛万徹提议既然玄武门打不下来,不如我们直接进攻秦王府,打他们老婆孩子去。在玄武门的秦王府的士兵们一听说当时就害怕了,因为秦王府真的没有多余的人手了,赶紧去找秦王拿主意。最后尉迟敬德拿着建成和元吉的头给东宫和齐王府的亲兵看,他们这才散了。
                      宇文士及宣布敕令之后,这场兵变以秦王府胜利告终。之后李渊召见李世民,对他感叹,自己就像是相信儿子曾参杀人的曾母一样,原来流言听太多次真的会影响判断。从这句话来看,完全无法平静的世民可能把他所有的委屈都说了出来,当李渊最终承认自己偏听误信,世民跪着伏在他爹胸前哭了好久。在父亲面前终究是孩子。
                      事实证明就算是跟爹哭一顿他也还是没有很快就冷静下来,处治东宫和齐王府的人的时候差点大开杀戒。尉迟敬德脑子清楚,坚决要求不能牵连过广,小秦王这才缓过神来,除了杀掉太子和齐王的儿子们之外基本都没有问罪他人,连女儿都留下来了,冯立、谢叔方和薛万徹都得到赦免。另外东宫好像还养了不少和尚尼姑道士女道士,世民没追究他们。


                      IP属地:江苏107楼2017-06-14 12:43
                      收起回复
                        不过吧,也是有人倒霉的。任璨,东宫的典膳监,就遭到问罪。
                        瑰弟璨,为隐太子典膳监。太子废,璨得罪,瑰亦左授通州都督。贞观四年卒。
                        ——《新唐书·列传第十五》
                        按说世民后来连魏征这号总是惦记杀他的东宫重点谋臣都放过了,偏偏跟任璨过不去,还牵连他哥哥任瑰,实在是令人费解。任璨也只是典膳监而已,该不会世民还记着在东宫喝到毒酒的仇……吧?也许世民查出是这个人向太子提供了毒药,或者他是把药加在酒里的人。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8楼2017-06-14 12:45
                        回复
                          说到魏征,原本世民刚见到魏征的时候还是比较生气的,质问他为什么挑拨离间。魏征建议建成动手的确是比较早的。然而魏征说,太子要是早听我的,今天肯定不会悲剧。言下之意我这叫看得长远,绝对不是没事找事。世民听了之后就把他放了。其实他现在也很清楚,随着他不断建功立业,被建成容不下是迟早的,魏征能在那么早就预见这一点,可见是个人才。世民一直就看重魏征的才华,今天被证明果然也没有错。如果魏征能愿意跟他合作,那就再好也不过。
                          李世民和魏征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作为明君良臣的典范名垂青史。有趣的是魏征跟着建成的时候总是撺掇建成出手,跟弟弟战,跟刘黑闼战,等等的,但是跟着世民以后,却总是要求主君不要做这个不要做那个,特别是不要战。就像从利剑变成了剑鞘一样。世民刚一登基,在国家大政方针上,魏征就要求他偃武修文,说只要国家治理得好,四夷自然心服,不用挨个去征讨。李世民觉得他说得对,花了许多精力专心国政用功念书。贞观前三年上天比较不配合,水旱蝗灾各种来,但是到贞观四年,终于农业丰收法治清明还打败了颉利可汗,一举灭了东突厥,从此他就当上了天可汗。
                          由此可见,一个本质上是燃王的人如果卖萌,肯定能萌翻天下。


                          IP属地:江苏109楼2017-06-14 12:47
                          收起回复
                            故事讲到这里就差不多结束了。后续贞观年间的故事,连中学课本里都写得出要点,固然也有很多精彩之处,但跟武德年间已经不是一个套路。司马光对这段历史写了如下的感慨:
                            臣光曰:立嫡以长,礼之正也。然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隐太子以庸劣居其右,地嫌势逼,必不相容。使高祖有文王之明,隐太子有泰伯之贤,太宗有子臧之节,则乱何自而生矣!既不能然,太宗始欲俟其先发,然后应之,如此,则事非获已,犹为愈也。既而为群下所迫,遂至蹀血禁门,推刃同气,贻讥千古,惜哉!夫创业垂统之君,子孙之所仪刑也,彼中、明、肃、代之传继,得非有所指拟以为口实乎!

                            ——《资治通鉴 卷一九一》
                            司马光冷静而理智地指出,建成和世民必不相容。这一点,只认为兄弟两个是在争皇位的人可能没有意识到。李世民是唐朝初年最大的功臣,如果不是受李渊宠爱的皇子,固然应该不会有这么大的权势,但仍然会是军功集团的代表人物,仍然会面临遭到清算的结局。刘文静姑且不论,李渊在查问李孝恭的所谓谋反案之后并没有把他完全官复原职,对杜伏威更是先封吴王继而没查清楚就问罪,很快杜伏威就莫名挂掉,还是到了贞观年间被世民平反的。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10楼2017-06-14 12:49
                            回复
                              2025-07-28 18:24:5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我们都知道唐朝有些类似汉朝,都是在一个短命的王朝之后延续了很长时间。其实唐朝立国跟汉朝也有类似之处,都是扫平了一群新生的割据力量才建立起来,区别在于汉朝扫平这些割据力量主要靠刘邦自身的屡次亲征,当初打天下时他也在前线与项羽周旋,而李渊自从进了长安就不冲杀在第一线了,打江山的任务大半落在李世民肩上。造成的结果就是后人看起来刘邦对封了王的功臣都很不好,李渊就不怎么有这个问题。然而其实,李渊无非是因为最大的功臣是他儿子,所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都犯不着像刘邦那么做而已。刘邦去剿灭的基本就是异姓诸侯王,扶起来的是同姓王,他那一朝大部分只是封侯的文臣武将都活下来了。因为刘邦很清楚,刘盈是按不住那些军事能力卓越的诸侯王的。李渊曾经想过顺势改立李世民做太子,绝对是符合现实的想法,只要处置得当,就只会牺牲建成,他自己都不会吃亏,重点是也就不用担心功臣问题——最大的功臣就要当皇帝了,小功臣们自然不会觉得自己功高震主,更不会不自量力去造反。
                              也许李爹本来的期望,是过着内事不决问建成、外事不决找世民的欢乐生活,和建成元吉开启“世民在家打麻将、世民出征斗地主”的日常模式,再不然世民元吉或者建成元吉一起出征那就下五子棋。大部分开国君主有的烦恼他都没有,不信问问秦始皇、汉高祖、晋武帝和隋文帝(这几个够凑一桌麻将来讨论“身为开国君主,太子不给力是怎样一种体验”的话题了),他们肯定会表示“你说什么你大儿子会治国二儿子会打仗?我勒个去,这么好的牌你能打出玄武门政变来,太扯了吧?”而结果是李爹只能宽面条泪:你们不懂,好儿子有一个很幸福,有两个就容易杯具啊……
                              曾经的晋武帝对晋惠帝的低劣所造成的影响估计不足,现在李渊对于李世民的优秀所造成的影响也估计不足。不仅是并不差的建成跟世民比较起来会显得“庸劣”,也不说整个武德年间的宰相们(裴寂、刘文静、窦抗、窦威、陈叔达、封德彝、杨恭仁、萧瑀、裴矩、宇文士及、李元吉)有半数都跟李世民更亲,单说将军们,李靖李世勣这种重要的方面军战将跟世民也很亲,世民敢去问他俩就至少说明他有把握那俩不会卖了他。十二军将领的情况之前说过。在后期李渊的倾向已经逐渐明朗的时候,朝中的萧瑀陈叔达依然为他说话,秦王府的幕僚们依然坚定,甚至愿意拿身家性命做赌注去造反或者默许造反。除了因为战场上被他保护过,也是因为在战场之外,秦王也一直在保护他们吧。不是说秦王具体的行为,而是说他的存在。
                              于是就在玄武门之前,在世民变得不确定能保护大家到什么程度的时候,大家一起站出来要保护他。


                              IP属地:江苏111楼2017-06-14 12:5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