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恐惧症吧 关注:10,486贴子:387,139

回复:每天更新些好的语录,祝你尽早战胜内心的恐惧。楼主也是余恐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语录四十六:
有人刻薄的嘲讽你,你马上尖酸的回敬他。有人毫无理由的看不起你,你马上轻蔑的鄙视他。有人在你面前大肆炫耀,你马上加倍证明你更厉害。有人对你冷漠忽视,你马上对他冷淡疏远。
看,你讨厌的那些人,轻易就把你变成你自己最讨厌的那种样子。
这才是“敌人”对你最大的伤害。
曾有一位老堪布叫贡噶秋,“文革”期间他被关进监狱,受尽折磨20多年。
被释放后,有人问他:“你在监狱里,最害怕的是什么?”他回答说:“我最怕的,就是对伤害我的人失去慈悲心。
.
有一次,苏格拉底涉水过河,一不小心,掉进了一个深坑里。因为他不会游泳,只好在水中拚命挣扎,一边大喊着:“救命啊!”
这时,有一个人正在河边钓鱼。他听到苏格拉底的求救声,不但没有伸出援助之手去救他,反而收起钓鱼竿,起身走掉了。
幸亏还好这时候,苏格拉底的学生及时赶到,才把老师从河里救了起来。七手八脚地赶紧帮苏格拉底换掉湿衣服;全部的人都在异口同声地谴责那个见死不救的钓鱼人,认为他的道德实在太低下了。
过了不久,有一天,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在河边散步的时候,忽然听到有人掉到水里的呼救声,就飞步跑了过去,用一根长长的竹竿把那人救了上来。
等那人被救上来看清之后,才发现他竟是之前那个见死不救的钓鱼人。苏格拉底的学生很后悔了,生气的说:“早知道落水的人是他,我们无论如何都不会救他的!”
苏格拉底却为落水人换掉湿衣服,平静的说:“不,我们要救他。这正是我们和他的区别。”
.
一禅师见一蝎子掉到水里,决心救它。谁知一碰,蝎子蛰了他手指。禅师无惧,再次出手,岂知又被蝎子狠狠蛰了一次。旁有一人说:它老蜇人,何必救它? 禅师答:蜇人是蝎子的天性,而善是我的天性,我岂能因为它的天性,而放弃了我的天性。—— 我们的错误在于,因为外界过多地改变了自己。
.
不要因为遭遇过坏人的伤害,就把自己也变成了坏人。坚持你的善良,你才能吸引更多的好人在你身边,即使有个别坏人,那都只是路过而已。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58楼2019-04-23 22:25
回复
    语录四十七:
    虽是天才,若常说:
    “等明日再说吧!”则与庸人无异。
    虽是干才,若常说:
    “让别人来做吧!”则与无能无异。
    .
    工作要不拖延,能敬业而不偷懒;
    报告要不隐瞒,能积极而不颓唐;
    上示要不违逆,能受责而不怒颜;
    随众要不特权,能圆融而不极端。
    .
    每一时间都是黎明,
    每一挑战都是机会,
    每一逆境都是考验,
    每一善行都是创造。
    .
    ——星云大师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60楼2019-04-24 22:27
    回复
      2025-08-03 04:00:2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语录四十八:
      世人之愚
      每以奢为有福,以杀为有禄,
      以淫为有缘,以诈为有谋,
      以贪为有为, 以吝为有守,
      以争为有气,以嗔为有威,
      以赌为有技,以讼为有才。
      ——《 格言联壁》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61楼2019-04-25 23:42
      回复
        语录四十九:
        .
        . 越不想看书,越要硬着头皮看
        .
        日间功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
        大意:如果白天做功夫觉得烦躁不安,那么就静坐。就算不想看书,也必须去看。这是对症下药,也是一种方法。
        .
        感悟:肤浅浮躁的心,总是会本能地往舒服上跑。越是贪恋舒服,就越不会成长、成熟,甚至还会更加肤浅浮躁。所以要扭转这种状况,就要逆着自己的性子来,越不想做什么,就越要耐着性子去做。这正是对自己心性的磨砺。
        .
        . 好学+坚持=涵养
        .
        人须是知学。讲求只是涵养,不讲求只是涵养之志不切。
        .
        大意:人应当知学。求学讲论无非是涵养德行。不求学讲论,只是因为涵养的志向不够真切。
        感悟: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王阳明这句话的意思基本也是一样,但要更深一些——学不仅关系到才,更关系到涵养。
        所以人是不能不学的,如果学不下去,原因诸葛亮和王阳明也说得明白——那是你的意志不坚定,志向不牢固。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62楼2019-04-26 22:31
        回复
          语录四十二:
          .
          工作生活忙乱,皆因得失之心。
          凡处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顿失次之患者,皆是牵于毁誉得丧,不能实致其良知耳。
          大意:处理事情出现有时好有时不好的情况,并伴有困顿失序的弊端,这都是由于被毁誉得失的心所连累,不能实际地获得他的良知。
          感悟:当今社会,很多人在工作生活中都是手忙脚乱、越忙越乱,把事情弄得一团糟,自己也困顿不已、狼狈不堪。为什么会这样?
          王阳明一语道破天机——那只是因为你的得失之心太重,只想要好的结果,恐惧得到坏的结果,于是就蒙蔽了自己那颗本来能泰然处之、平和应对的心。
          起伏得失本是常态,尽力而为、顺其自然才是合理的态度。
          .
          只知逃避永远没出息。
          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大意:人必须在事上磨练,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若只爱静,遇事就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那静时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敛,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感悟:王阳明所说的情况,放在现在,叫“逃避”,根本就不是清静,所以王阳明才说那是“放纵沉沦”。事情是要面对的,人是要在事上磨的,逃避是永远没有出息的。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63楼2019-04-28 00:02
          回复
            语录五十一:
            在心情最糟糕的时候,
            仍会按时吃饭,
            早睡早起,自律如昔。
            这样的人才是能扛事的人。
            .
            人事再乱,打不乱你心。
            人,不需要有那么多过人之处,
            能扛事就是才华横溢。
            ——苏岑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65楼2019-04-29 14:27
            回复
              语录五十二:
              佛弟子们都喜欢拿念珠,要知道念珠不是装饰品,而是用来提起正念不忘三宝的。不但如此,一拿起念珠,就告诫自己所生起的念要纯净,不该想的,绝对不去想;不该做的,也绝对不做。这样就能使心都贯彻在善念中,善久了就能明心,就能开智慧。 就像有人读经,刚开始读经文一句也不懂,读久了自然而然地心开意解,就懂得其间的道理。
              ——梦参法师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66楼2019-04-30 21:34
              回复
                语录五十三:
                人生建议:
                一定要放弃无效社交,
                三观不合很难做朋友,
                没必要讲那么多大道理,
                因为思想不在一个高度上不必互相说服 。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68楼2019-05-02 22:29
                回复
                  2025-08-03 03:54:2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语录五十四:
                  事物总是相反相成变化不止,
                  分合,得失,内外,生长与朽坏,
                  唯其循环往复,方能生生不息。
                  执著就是企图停止这种变化
                  并抗拒事物的两面性。
                  执著使我们以笨拙的方式
                  表达着对人与事的珍惜,
                  一再陷入僵局,强烈感觉到失去。
                  ——希阿荣博堪布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69楼2019-05-03 23:06
                  回复
                    语录五十五:
                      大家怕妄想,以降伏妄想为极难。我告诉诸位,不要怕妄想,亦不要费力去降伏他,你只要认得妄想,不执着他,不随逐他,也不要排遣他,只不相续,则妄想自离。所谓“妄起即觉,觉即离妄”。若能利用妄想做功夫,看此妄想从何处起,妄想无性,当体立空,即复我本无的心性,自性清净法身佛,即此现前。究实言之,真妄一体,生佛不二,生死涅槃,菩提烦恼,都是本心本性,不必分别,不必欣厌,不必取舍,此心清净,本来是佛,不需一法,哪里有许多啰嗦——参!
                    ——虚云老和尚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70楼2019-05-04 23:26
                    回复
                      语录五十六:
                      玩物丧志,玩人丧德。 自制力知道,最有分寸的欲望, 不是为所欲为,而是适可而止。 动物如果需要某样东西, 它知道自己需要的程度和数量, 而人类则不然。
                      ——慧律法师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71楼2019-05-05 22:27
                      回复
                        语录五十七:
                        .
                        《学佛久了,一定要破除这个学佛相》
                        .
                        广钦老和尚在建承天寺的时候,就常以建寺院来教育弟子。他的一位弟子,是承担翻译的。有一天,客人来拜访老和尚。
                        .
                        老和尚都以一句话来回答:“有个人发癫痫了,还以为承天寺是他建的。”每次都是如此。
                        .
                        后来这位弟子才知道,原来老和尚这句话是对他讲的,不是对来访的人说的。老和尚这样教育弟子,是要防止弟子生起傲慢心。
                        .
                        学佛久了,最怕的就是起傲慢心。
                        .
                        看到别人喝酒吃肉,自己喝茶吃素,就觉得别人业障重。
                        .
                        看到别人破戒,就觉得自己戒律清净。
                        .
                        看到别人在听歌看戏,自己在念经,就觉得自己精进,别人堕落。
                        .
                        总觉得自己很有修行人的样子。要是有这个想法,是很痛苦的,越学佛就越痛苦。
                        .
                        只看到别人的过失,这就是吸收负能量。这样子越学佛,越往恶道跑。
                        .
                        比如做善事,不要觉得,我在做善事,别人没有做善事,我的善根深厚,懂得积功累德,别人没有善根。千万不要有这个想法。
                        .
                        也不要觉得,我带领大家做善事,我出的功德款最多,我的功德最大。如果有这个心态,会很苦,越做善事,越苦。从前有一位老法师,建了一座寺院,在往生前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人抬着他去做官。老法师知道,这个做官,就是当土地神去了。
                        .
                        因为他执着自己做的善事,没有办法得到究竟的解脱。做善事的人,要学习虚云老和尚,建好一座寺院,就走了,就放下了,交给别人管理,清清白白,坦坦荡荡。自己又去其他地方弘法建寺院去了。这样才会心无挂碍,无有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否则,越做善事,越有障碍。那就真是太苦了。
                        .
                        还有“功德”的说法。
                        .
                        功德只能用来赞叹别人,而不要拿来赞叹自己的。
                        .
                        佛陀开示各种善事和产生的功德,都是为了赞叹别人,让别人对做善事产生信心,而不是用来赞美自己的。
                        .
                        达摩祖师来到东土,梁武帝问他祖师,我是否有功德,梁武帝修了很多寺院,做了很多善事,他非常执着自己的善事。达摩祖师就跟他说,没有功德。所以我们做善事,不能做自己有功德想,只能做消业障想。
                        .
                        学佛久了,一定要破除这个学佛相。我们讲众生恶业越来越重,这个众生,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如果自己不学佛,自己的恶业会越来越重。
                        .
                        所以说,要记得,做善事,就当做理所当然的,本来如此的。生而为人,本来就应该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善事,要当做本分事想。这样修行才能进步。
                        .
                        做善事要有本分的心,做坏事会导致痛苦。执着自己做善事,执着自己功德大,也一样会很痛苦。
                        .
                        有的人不知道功德这个词,做好事善事,觉得就是理所当然,这样的人,就最快乐最洒脱。
                        .
                        所以,千万不要在“功德”上下功夫,互相对比,这样最障碍修行。
                        .
                        ——中国佛学院广行法师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73楼2019-05-08 22:31
                        回复
                          语录五十八:
                          不要在一件别扭的事上纠缠太久。纠缠久了,你会烦,会痛,会厌,会累,会神伤,会心碎。实际上,到最后,你不是跟事过不去,而是跟自己过不去。无论多别扭,你都要学会抽身而退。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74楼2019-05-09 17:06
                          回复
                            语录五十九:
                            .
                            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认为别人是什么样。
                            .
                            一个对别人不忠诚的人,也会怀疑别人对自己的忠诚;一个不正直的、不正经的人,就会把别人的任何举动都想歪;
                            .
                            一个内心有藏***,会认为外面都是坏人;一个善良的人,会认为外面的人都有友好的一面。
                            .
                            如果你很爱发脾气,你就容易认为别人常惹你生气,每一件事都可能变成你愤怒的理由。
                            .
                            并不是说每一样东西都是错的,而是你会投射,你会把隐藏在自己内在的东西投射到别人身上。
                            .
                            你会谴责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因为你有太多的怒气,所以即使是一点小事也能引燃怒火。
                            .
                            同样,别人对你说什么,也反映了他们是谁,以及他们的内心世界。
                            .
                            当你内心走向良善时,你将停止批评别人和对别人的批评产生反弹。如果你对一颗长满苹果的树木丢石头,掉下来的就只会是苹果,不管谁丢都一样。
                            .
                            一个真正良善的人,不管你对他怎么样,他显现出来的都只会是平和、良善,因为他就是那样的人。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75楼2019-05-10 22:32
                            回复
                              2025-08-03 03:48:2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语录六十:
                              .
                              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
                              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
                              .
                              ——《了凡四训》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76楼2019-05-11 22:48
                              回复